丛林基本知识殿堂尊像14页word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85254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丛林基本知识殿堂尊像14页word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丛林基本知识殿堂尊像14页word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丛林基本知识殿堂尊像14页word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丛林基本知识殿堂尊像14页word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丛林基本知识殿堂尊像14页word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丛林基本知识殿堂尊像14页word资料.docx

《丛林基本知识殿堂尊像14页word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丛林基本知识殿堂尊像14页word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丛林基本知识殿堂尊像14页word资料.docx

丛林基本知识殿堂尊像14页word资料

丛林基本知识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一、丛林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丛林—梵语贫婆那,此云丛林,指挂单接众可以安僧办道的大寺院,许多僧众合聚同住一处,犹如大树丛丛聚处,得名丛林。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现今佛法寺院中的丛林制度,并不是自古就如此的,在隋唐之时,只有寺和兰若之分,寺的建立要经过政府许可,所谓“敕建”寺的名称要由政府颁发,寺中设首座、寺主、维那称为三纲,是要由政府任命的,兰若的性质,仿佛近代的茅蓬,只供少数人居住的,兰若也叫做佛堂。

现在汉地寺院大约分为四大类:

1、十方传贤寺院

2、十方选贤传法的寺院

3、子孙传法寺院

4、子孙继承寺院

二、清规

清规是丛林众僧日常遵行的规则,主要精神是根据戒律和法律而制定的。

三、僧籍、度牒

僧籍—是由政府所掌管的登记僧尼名称及出家得度的簿籍,其始见于东晋。

度牒—是由政府发给的许可出家的凭证,最初只是报名登记,遇事发给临时证,其后就成为永久的凭证,至于正式的文牒大约始于唐,由祠部发给。

四、丛林组织

主持:

主持的名称起于禅门,意表安住于世而保持佛法,故为一寺之主僧,名曰主持。

长老:

如年老而具有学德者,又尊称称之为长老。

和尚:

又名和上,罗什翻为力生,依师开示而弟子之道力得生长故也。

即亲教师。

丛林中习惯,只有主持称为和尚。

方丈:

方丈二字的来源于唐代王玄策至印度量维摩居士石室,四方巧得一方丈,归后传报中国,百丈禅师取来应用,订在百丈清规上,直至于今。

现在方丈,即寺院主持之住所也,故称寺主,名曰方丈。

两序:

两序又名两班,丛林祖师仿效封建朝廷制度有文武两班,于丛林主持下,亦设东西两班。

长于学德者归西序,称之头首;

长于世法者归东序,称之执事。

东序—为列职

以都监、监院、副寺、维那、僧值、知客、衣钵。

汤药、悦众、寮元、管堂、库头、钟头、殿主、夜巡、门头、香灯、司水的等为次第。

西序—为序职

以座元、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藏主、知藏、参头、烧香、记录、侍者等为次第。

都监:

位在监院之上,上辅主持,下匡监院,虽不如监院之劳苦理事,两大端则须总持,是故亦名总理,又名都总。

监院:

即监督一寺者谓之监院,在主持之下,执掌寺中一切行政事务,即通常称呼为当家师。

首座:

即座中之首位者,居席之端,处僧之上,故名首座。

西堂:

寺院中本寺前主持之人为东堂或退院,他山退隐之长老来住本寺,以西是宾位故也。

维那:

维是汉语,纲维之义,那取梵语,羯磨陀那之那,故称维那,又称纲维,是负责堂内大众修持,执行上殿过堂、念诵、仪轨的纲领执事。

(如担任唱诵、举腔、宣读文书、敲大磬等)

僧值:

本为值日僧,又名纠察,负责监察上殿外寮各僧遵守规章制度的情况,如有违犯举动,随时予以纠正,情节严重者呼至客堂按规章制度处罚,入晚开静后要提灯笼由头山门到后山门各处巡查。

知客:

又称典客,即客堂招待员,负责僧俗来访接待工作。

衣钵:

负责管理主持和尚的衣钵,供养香敬寺内的一切庄严法物等。

四大寮:

主持一下设四大寮口(等于四大科室)

一.库房:

任务是,总管全寺大众生活物资,寺院房屋修理,一切添置等项,由都监、监院、副寺库头等负责分任其事。

二.客堂:

任务是,执行寺僧进出请假,办理云水客僧挂单投宿,来参学僧讨单进堂登记挂号,接洽信士佛事登记以及来访宾客接待等,根据客堂任务繁简,安排知客多少,分头单、二单、三单。

僧值亦归客堂、助理其事。

三.维那寮:

认真管理堂内行持坐香念佛,执行殿上朝暮课诵仪规,掌握规定作息时间,供应堂内茶水放参等事宜,由维那、悦众、香灯、司水等负责分任其事。

四.衣钵寮:

任务是,管理主持和尚的衣钵汤药,供养、香敬、法堂上的陈设品,寺中佛菩萨前一切庄严法物等,由衣钵、汤药等负责分任其事。

四大堂口:

客堂、禅堂、库房(包括大寮)、丈室。

四大班首:

首座、西堂、后堂、堂主。

(负责禅堂管理)

八大执事:

监院、维那、知客、典座、寮元、衣钵、书记、僧值。

春期与冬期:

丛林规定自农历正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春期。

自农历七月十六日至次年正月十五日为冬期。

新进堂的参学僧,如不愿留堂长期参学,期尾可以起单离寺,但不满一期,中途私自逃跑者,作不名誉之逃单论处理。

放香期:

放香期即丛林例假日,农历每月初八、十四、二十三、三十(月小即二十九)堂内停止坐香念佛,名曰放香期。

各人剃头、洗衣、沐浴、缝补等,均在放香期料理。

出坡:

出坡即到寺内外搞集体劳动,如搬柴、运水等、亦在放香日期。

听僧值师通知,倘遇特殊情况,需在堂内提人帮忙,亦由僧值通知悦众,在堂内东单派出。

请职:

期头前几天,主持邀同两序头首职事,协商决定,开具名单通知客堂,挂牌公布于众三天。

(自期头挂牌日起。

退职:

丛林规定农历正月初八日、七月初八日为退职期,凡属书记以上担任的列职,不论任职成绩好坏,一律着好衣袍持具于晚殿回堂齐到方丈室向主持和尚行退职仪式(顶礼)。

同时书记号以下担任的各列职,同时着好衣袍持具,齐到客堂向知客行退职仪式(顶礼)。

圆职:

丛林规定农历正月十三、七月十三为圆职期。

本期任职成绩好的请继续发心任职,或另请任新职。

由主持开具名单邀请至方丈吃圆职茶,作圆职式的表示。

在书记号以下各列职,如要他继续任职,亦由客堂知客邀请至客堂作同样圆职的表示。

已挂书记号代首领职事而成绩不好未经圆职的,则在期头将本职转交新职后,由主持亲自送往本寺间寮房,但仍须对其饮食、医药、卧具等四事供养无缺,中途请假离寺二年三年以后回寺消假,得继续享有住寮房、四事供养之待遇,不需再到客堂重行讨单,主持不得藉故作拒绝。

丛林制度称“千年书记,万年板首”显示了丛林寺院是佛教僧徒的公有制。

倘如职期长而又具有优异成绩者,则由主持提名通过两序首领要职。

选为本寺受记接法人,或推荐他寺受记接法,以资鼓励。

食毕空碗一律送出桌边放齐,如主持和尚筷子搁在碗边上,表示和尚要当堂讲话,主持和尚筷子放平,僧值就中,面对和尚站立,示意结斋。

行香:

又名跪香,不著衣袍、赤脚穿罗汉草鞋,右绕佛龛成圈形,愈行愈快,行起来要具有左手摆右手甩的姿势,一个紧跟一个脚步,直至维那指示香灯,重击一声木鱼“秃”一齐站立‘

坐香:

坐香又名坐禅,即坐而禅,参“念佛是谁?

”或参“父母未生以前是什么?

”名曰话头。

为求明心见性,破惑证真唯一之法门。

催香:

即维那用香板摧打跑者,促息狂心,振神快跑,勿起妄念。

巡香:

巡香即在坐香止静中,一人持香板站立佛前靠门格口左右巡视,静中发现东弯西斜,前磕后仰,打瞌睡者,即在其右肩上打一香板,促其警觉。

止静:

止静者即止息妄念,心体寂静的意思,与坐香参禅义同。

在禅堂院外有“止静门”,禅堂门上悬“止静”牌,在止静中在开静以前,任何人不得进出,如有违犯,以撞静论处罚。

早晚殿:

即朝暮二时,齐集大殿,按朝暮念诵仪规,举行早晚两次宗教仪式。

过堂:

即闻早中两次开梆,齐到斋堂吃饭,名叫过堂。

上供:

每逢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中午要在佛前供饭菜,按斋佛仪规,僧众齐到大殿前上佛供,并在韦驮、伽蓝、祖堂、大寮上四圣供、如逢佛菩萨诞期,亦分别在各佛菩萨前供饭菜上供,由客堂在大殿前挂牌通知。

打皈依:

皈依者,身心皈向的意思,即皈依佛法僧三宝,按三皈依仪规念诵三皈依文,名为打皈依。

此为丛林中最简易的宗教仪式,是在放香日期,或出坡搞劳动特殊情况下,由僧值请示主持和尚,通知方可打皈依。

回向:

回者回转的意思,向者趣向的意思,即回转自己所念诵的功德,而趣向于所希望的目的,谓云回向,又分为三种回向-----

1.菩萨回向—愿自己之功德而趣菩提,即回因向果。

2.众生回向—愿回己之功德而施一切众生,即回自向他。

3.实际回向—愿自己之功德而趣向于无为之涅槃真理,即回事向理。

开示:

开示这一名词,本出自“法华经”,所谓“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使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是显佛出世本怀之语,今禅门大德对参学僧开导指示,如何参禅用功的方法,亦叫开示。

如禅堂例行每天早二板香、午二板香、晚养息香,后四支香,有堂头和尚(主持和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依次轮讲开示,还规定新参学者在晚殿以前搭衣持具分别向主持和尚及诸班首顶礼请开示,形成禅堂中固有的参学制度。

佛七与禅七:

丛林每年寒冬季节,因到年底,要各人加功修行,净土门庭打佛七,禅宗门庭打禅七,平时行坐十二支香,七期要加四支香,为十六支香。

目的是为了要求克期取证。

佛七要求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达到一心不乱,禅七则要求在息诸妄念,心体明静中达到豁然开悟。

经忏佛事:

经忏佛事是指为信士诵经拜忏而作为薦亡度生的功德,中国经忏佛事的开端,是在南朝梁武帝。

《水陆佛事仪轨》《梁皇忏》都是出自梁武帝制造的。

放焰口与放蒙山:

这两种都是对饿鬼施水施食,救济饥渴之苦的一种宗教仪式。

焰口是饿鬼的名称。

缘起阿难。

蒙山是四川的一个山名,有法师主持蒙山,依照瑜伽焰口施食仪规作蒙山施食仪文传世,结鬼神缘,因山得名—蒙山施食。

普佛:

普佛这一词的意义,即全寺僧众普遍参加念佛(非只念阿弥陀佛)。

丛林逢菩萨诞期,即按祝圣普佛仪规,齐到大殿念普佛。

如信士要求念普佛,可按其荐亡或延生的性质不同,荐亡念阿弥陀佛,延生念消灾延寿药师佛。

需设回向堂,供设信士的荐亡或延生牌位。

结缘:

结缘二字,也出自佛经。

佛家讲未成佛果,先结人缘,又讲佛种丛缘起。

如买香供佛是结佛缘,丛林设斋供众是结僧缘,施食度生是结鬼神缘,凡行布施,说法都是结缘。

庙会:

庙会名词并不专属佛教寺院,逢佛菩萨诞期或成道纪念日,许多信士来寺院烧香拜佛,因为人多,往往引起各手工工艺生产户,赶庙会做生意,我国庙会已成为集市贸易的物资交流会,如三月三到茅山道士庙进香也叫庙会。

礼佛仪式:

顶礼—顶礼名词出自佛经,佛每次说法,听众弟子都用头,面伏地,顶礼佛足而后就座,所以自己的头顶,礼佛双足,表显恭敬至极的意思。

合十—即合掌,是佛教传自印度的敬礼,合左右掌的十指,表示我心专一的敬礼法,我国人见面以拱手为敬,印度人以合掌为敬。

和南—和南即稽首礼拜的意思。

拜—即跪拜,佛家拜佛与俗家不同。

一、直立合掌当胸,二足跟相离两寸,前足头分开八寸,成八字形,故名前八后二,站立拜垫之前。

二、将顶礼时,右手先下,左手合掌样,腰干慢慢弯下,同时两腿屈下,令两膝靠着拜垫边。

三、蹲下时,右手先着于拜垫中心,(此为一把)两膝跪于拜垫,次将左手放着拜垫上,较右手略前,(此为一把),然后将右手移上半手,与左手相齐,(此为半把,故拜之俗称名为两把半)。

两掌相离约六寸。

四、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拜垫上,两手翻转,手掌朝上,(在当时,心观想以两手接佛足,故叫头面礼足。

五、顶礼毕,起身时,两手曲指成拳翻转,同时指头起身,先将左手缩回半手,次将右手缩回一手。

六、起身时将右手撑在拜垫上,令身起立,(两膝同时离开拜垫)同时将左手提起当胸,次将右手提起,合掌立直,此为一拜,如是拜佛要三拜,拜毕问讯。

问讯---问讯即晚辈见长辈行作揖礼,表示问安,这里指礼佛时的问讯仪式。

1.问讯时,手操弥陀印,(两掌仰叠,右上左下,两大指头相对),曲腰下去,手不过膝。

2.问讯起来,以两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互抱,食指及大指均竖起相对,举起一拱齐眉,再行放下合掌。

执钵式---钵梵语波多罗,此译应量器,是比丘僧乞食盛饭的餐具。

1、未食时,将钵双手执持,两食指与大指压在钵口上,余六指托住钵底。

2、念供养时,将钵以两手托住,作莲华形,左手在外,右手在内。

上香式---一种线香,一种拈香

1、上线香式将香穿在食指与中指中间,并用大指将香之端捺住,执时当胸,举时齐眉。

2、上(拈)香式,用双手大指食指执持香之两端,其余三指启开举起,高于眉齐,然后置于香炉,第一根用左手拾起,右手置入香炉,第二根用右手拾起,左手置入香炉,第三根如第一根。

【四威仪】戒律云“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细行不出行住坐卧所谓“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此四威仪最所注重。

坐有两种:

一是挂腿坐,名曰半坐

坐时,先将腰杆直起,衣领牵正,必须坐齐,衣袖分两边;手是东抄夏搭,结弥陀印,脚分八字,前头八寸后两寸,名曰前八后二,不出袍边。

二是盘腿坐,名曰满坐。

满坐者,先将衣服包好,将鞋子收进去,齐位子边。

站有两种:

一是分班站,左右相顾,肩并肩。

二是跟班站,后人鼻头对前人脊缝。

穿袍子手抄平胸,不穿袍子,双手垂下。

【殿堂尊像】

1.山门殿

山门---一指寺院大门,因寺院大多建立山林之中,故叫三门。

二指寺院全体,如山门清净绝非虞。

三门---三门的来源始于汉明帝,在封建社会,只有帝王宫室设三门,其他官民舍宅,均不得设三门,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初建白马寺,也设三门,这是汉明帝以王宫尊敬佛教的表示。

佛家还有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的解说。

两大金刚---这是手持金刚杵(印度古代最坚固的武器)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名执金刚。

飞常有五百执金刚,随从侍卫,其主要名密迹金刚。

(俗称哼哈二将,不足为据)

2.天王殿(弥勒殿,韦驮殿)

因弥勒和韦驮供在一个殿上,故叫弥勒殿,也叫韦驮殿。

如殿的两侧有四天王像,还叫天王殿。

弥勒菩萨:

梵语,此云慈氏,是姓,名阿逸多,此云无能胜。

故弥勒又叫慈民菩萨,又叫阿逸多菩萨。

佛经中讲:

弥勒今在兜率天内院,当来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于此土出生,在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道,开三番法会,普利人天。

因此,弥勒成道说法度生法会,叫龙华三会。

布袋和尚:

现在供的弥勒像,是模仿五代梁时浙江奉化县岳林寺布袋和尚所造的。

布袋和尚,自称契此,又名长汀(ting)子,

弥勒菩萨满脸笑容是菩萨度生示现三十二相中的欢喜相,给众生结欢喜缘,古人对联曰: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近相亲,怎不满腔欢喜;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韦驮:

是四天王所有三十二将中的为首天将,由于夙世以童真身,修梵行业,亲受佛嘱发宏愿,护法安僧,连天王相见,还须起立,向他致敬,所以韦驮手中的武器,叫做降魔宝杵是镇压邪魔恶鬼拥护佛法道场用的武器。

名为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寺僧又称韦驮为当家菩萨。

四大天王:

东方天王名罗罗叱,此云持国,能护持国土,领乾达婆及毗舍闍神将。

毗舍闍此云癫狂鬼,乾达婆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所以天王手中持琵琶以作标帜,护东方弗提婆洲人民。

东胜神州。

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此云增长,能令他人善根长,所以手中持剑,领鸠槃茶此云雍形鬼,薜(bi)荔神此云饿鬼,护南阎浮提洲人。

南瞻部洲。

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云广目,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领滔龙及富单那此云臭饿鬼,所以手中缠绕一龙,护西瞿耶尼洲人。

西牛贺洲。

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此云多闻,有大福德,护持人民财富,右手持伞表福德之义,左手持银鼠,表示财宝之义,领夜叉及罗刹此云恶鬼护北郁单越州人。

北俱卢洲。

(俗称四大金刚不可为据)

3、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正殿,或称大殿,又称毗卢殿。

大雄是佛之化身,释迦牟尼佛之尊称。

法身如来名毗卢,此翻遍一切处;。

报身如来名卢遮那,此翻净满;卢舍那,此翻光明照。

应身如来名释迦,此翻能仁。

毗卢遮那--卢舍那,此翻光明照,毗者此云遍,是谓光明遍照也。

大日经疏:

所谓毗卢遮那者,日也,如世间之日,能除一切暗冥,而生长一切万物,成一切众生事业。

今法身如来亦复如是,故以为喻也。

就化身佛称大雄,因有大雄宝殿,

就法身佛称毗卢,因有毗卢殿,

三身佛---法身,报身,应身,其实是一佛三身,三种不同的身,三佛一体。

一佛二弟子---释迦、迦叶、阿难。

佛涅槃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为初祖,迦叶涅槃后,阿难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为二祖。

三世佛---中: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两旁文殊普贤菩萨。

左:

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在手中持制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

两旁日光月光菩萨。

右:

西方极乐净土阿弥陀佛,(中文无量寿)结跏趺坐,双手合置足上,掌中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的意思。

两旁观音势至。

(都是三佛的上首弟子)

三世佛---又过去未来现在为三世。

正面是现在的释迦佛,

东面是过去的迦叶佛,

西边是未来的弥勒佛。

太子佛---这是释迦佛初诞生时像,是儿童形,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立地而言:

“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种像,一般都只数寸高,是备四月八日佛诞节,浴佛时供养的。

接引佛---这是阿弥陀佛之像,作接引众生之像,右手垂下作与愿印,左手当胸掌中有金莲台。

五方佛---正中:

法身佛毗卢遮那佛。

左手第一位:

是南方宝生佛,表福德,

再外第二位:

是东方阿閦佛,表觉性,

右手第一位:

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

再外第二位:

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

这五佛总合说明佛的意义。

十八罗汉---佛在涅槃以前,嘱咐了十六位大阿罗汉,命令他们,不许涅槃,要常住在世间,为众生培福德,宋人以后,加上了两位成为十八。

三大士---在正殿的佛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为观音像,或者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的像。

文殊骑狮子,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狮子一吼,百兽皆惊,智度论称佛为人中狮子,喻佛升座说法,如狮子吼,具有二义:

1、辅正,谓佛说法,众生闻者,增长法身慧命,如狮子哮吼,其小狮子闻,益勇健故。

2、摧邪,诸佛说法,能破邪魔外道,亦如狮子哮吼,群兽潜伏,故主持和尚说法的宝座椅子,称狮子座,说法叫做狮子吼。

文殊骑狮子表智慧之勇猛能降伏一切,且文殊所居清凉山,有五百毒龙,为降伏之,故骑狮子。

所以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骑六牙白象,象表大力,一切兽中,能负重任远,莫过于象,老虎虽凶恶,但见象畏惧,象王所行之处,老虎不敢插足,喻佛为说法之王,宣讲大法,有大威力,邪魔恶友,不敢入侵,

普贤骑白象,是表行愿大力,普贤以行愿虽至广,但无大力者,无以至极果。

为修万行,圆证佛果,故骑白象。

观音殿---又称大悲殿,

1、观世音菩萨:

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表现一切佛的大悲心,所以是救世之最切者。

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后来简称观音菩萨。

形像有多种。

圣观音像:

就是一首二臂,结跏趺坐,手中或持莲华,或结定印的尊严像,天冠中有阿弥陀佛像。

自在观音像:

就是一足盘膝一足下垂,很自在的像,像旁或有一净瓶,盛满了甘露,瓶中插柳枝,是向人间洒甘露的用具。

或有龙女,善财等。

2.十一面观音:

一是嗔面化恶有情,二是慈面化善有情。

三是寂静面化导世出净业,教化三界便有九面。

上总有一暴笑面,是示教化事业要须极大威严,极大意乐,方能无懈的成就,最上有一佛面,是示以上一切,总为成佛的方便。

3.千手千眼观音:

千手表护持众生,千眼表观照世间。

都是大悲的表现。

主要有四十二臂。

4.海岛观音:

一般在大殿背后,面北而设,女装赤脚,站在鳌鱼头上,是飘海观音,象大鱼之形像,是观音三十二应身之一。

以神通力降伏大鱼,不使船沉,救诸众生。

地藏殿---地藏菩萨,形像一般是结跏趺坐,右手持锡杖,表爱护众生,也表戒修精严,左手持如意宝珠,表满众生愿。

也有立像的。

又有在像的两边有一比丘(道明)一长者(悯公)。

佛在忉利天说法时嘱地藏菩萨永远住世,为幽冥教主,救济三恶道众生之苦,今天大钟底下,供地藏王是遵照佛的教导,打钟的行僧,一面口称:

南无幽冥教主本愿拔苦地藏王菩萨名号,一面打钟,随称名号,随打钟,使三恶道一切受苦众生,闻钟声皆得仗地藏王的本愿慈力而脱离一切苦痛。

伽蓝殿---大殿东方的配殿,有时飞伽蓝殿。

一为供奉伽蓝菩萨关公之地。

二为正中为波斯匿王,左方是祇陀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

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省称,义云园,佛在世时,此二人买园请佛讲法故。

祖师殿---祖师殿大致是禅宗寺院的,但是其他丛林也仿效,正中是梁时来华的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左方是达摩六传弟子,唐时的六祖慧能禅师,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丛林制度传到于今的百丈禅师。

达摩是印度人,禅宗二十八祖。

在中国是初祖。

罗汉堂---五百罗汉,在佛经中常常提到五百罗汉,常随从佛,佛灭度后,又有五百罗汉结集经藏的故事,名称是后人从各经中抄录,并无记载。

法堂---禅宗门庭称法堂,他宗称讲堂,法堂者,演说大法之堂也。

藏经楼---是专门供设藏经用的,藏经的藏,包含蕴积的意思,佛说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藏经。

一般称清藏为龙藏,龙是代表皇帝的意思,等于龙袍,龙座的说法。

客堂---客堂是接待云水客僧和外宾的处所,即寺庙中的接待处所。

传说智者大师在荆州玉泉寺讲法华经时,关公曾于玉泉山顶显现威灵,智者为他说皈依受戒。

故一般丛林寺僧有以为护法伽蓝而祭之者供在大殿前右边,有的也供在客堂内。

五观堂(斋堂)---斋堂是寺院和尚一齐过堂吃饭的地方,由于僧人饭食前,要作五种观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因此又名五观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