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原理冲刺班模拟试题及答案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4703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教育学原理冲刺班模拟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考研教育学原理冲刺班模拟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考研教育学原理冲刺班模拟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考研教育学原理冲刺班模拟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考研教育学原理冲刺班模拟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教育学原理冲刺班模拟试题及答案二.docx

《考研教育学原理冲刺班模拟试题及答案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教育学原理冲刺班模拟试题及答案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教育学原理冲刺班模拟试题及答案二.docx

考研教育学原理冲刺班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2012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

(二)

一、单项选择题:

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的是()。

A.培根B.夸美纽斯C.康德D.赫尔巴特

2.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强调教授学科基本结构的教育家是()。

A.赞可夫B.根舍因C.布卢姆D.布鲁纳3.无论教育活动的哪一个因素和层次,都贯穿着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A.学习者B.教育影响C.教育行政官员D.班主任4.教育的类型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的教育即各类教育的构成状态,一般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教师教育和()。

A.中等教育B.初等教育C.基础教育D.特殊教育5.根据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的观点,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叫做()。

A.显性功能B.隐性功能C.正向功能D.负向功能6.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

A.孟禄B.麦丁斯基C.沛西·能D.高尔顿7.在我国历史上,主张教育超越于政党斗争和宗教教派斗争而处于独立地位的是()。

A.陶行知B.鲁迅C.蔡元培D.胡适

8.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因而主张大力发展教育的经济学家是()。

A.舒尔茨B.迈克尔·斯潘斯C.皮奥里D.思罗9.在教育功能系统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的是教育的()。

A.文化功能B.经济功能C.社会功能D.个体功能10.在下列文件中,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是()。

A.1995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B.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包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

A.学会生存B.学会做人C.学会关心D.学会学习12.“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的观点属于()。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教育万能论D.教育无用论13.“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的观点属于

()。

A.内发论B.外铄论C.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D.双因素论14.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和德国心理学家()。

A.华生B.彪勒C.霍尔D.施太伦15.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A.动力B.必要物质前提C.决定性因素D.外部条件16.在幼儿阶段,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导因素是()。

A.家庭B.学校C.同伴群体D.大众传媒17.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条件性的因素,要使这种可能性的因素变成现实性的因素,只能通过学生的身心的()。

A.同伴群体B.活动C.慎独D.家庭影响18.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者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即指()。

A.教学目的B.教学目标C.教育目标D.教育目的

19.根据杜威的观点,历史上出现的“培养绅士”、“为现世完美的生活作准备”等教育目的都是()。

A.内在目的B.外在目的C.个人本位目的D.社会本位目的20.在下列文件中,要求实行义务教育“五三”学制的地区向“六三”学制过渡的是()。

A.1995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B.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1.下列文件中,最早提出“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省市自治区和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的是()。

A.1995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B.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2.课程的实施途径包括教学、社会实践和()。

A.智育B.直接的道德教学C.间接的道德教育D.课外活动23.主张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叫做()。

A.知识中心课程理论B.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C.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D.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24.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为()。

A.巴格莱B.布拉梅尔德C.拉尔夫·泰勒D.杜威25.按各种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叫做()。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综合课程D.选修课程26.在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中,按材料内在标准(如组织)或外在的标准(如与目的的联系)进行价值判断,属于()。

A.理解B.应用C.分析D.评价27.根据克拉斯伍等制定的情意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习者对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提出意见和建议,参加小组讨论,遵守校纪校规等表示较高的兴趣,属于()。

A.接受或注意B.反应C.评价D.组织

28.主张课程实施实际上就是实施者(校长、教师、学生)对课程理念的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作为执行的“工具”)的课程实施取向属于()。

A.忠实取向B.相互调适取向C.创生取向D.综合取向29.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界说的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的课程评价模式叫做()。

A.CIPP评价模式B.目标评价模式C.目标游离评价模式D.CSE评价模式30.在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及其同事创立的CIPP评价模式中,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映了这些需要等,属于()。

A.背景评价B.输入评价C.成果评价D.过程评价31.课程评价的差距模式的创立者是美国课程论专家()。

A.普罗沃斯B.斯太克C.帕莱特和海密尔顿D.斯克里文

32.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

和()。

A.发展性B.阶段性C.可持续性D.差异性33.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初中阶段()。

A.以选修课程为主B.以综合课程为主C.以分科课程为主D.分科与综合相结合34.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

定性内容和非指定性内容两部分,其中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

A.文艺活动B.特别班会C.信息技术教育D.竞赛活动

35.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校本课程B.学生课程C.国际课程D.综合课程

36.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叫做()。

A.掌握学习模式B.程序教学模式C.发现教学模式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37.依据暗示原理创立了暗示教学模式的教育家是()。

A.布鲁纳B.斯金纳和克洛德C.洛扎诺夫D.布鲁姆38.《学记》中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等词句反映了教学的()。

A.巩固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量力性39.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提出的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叫做()。

A.特朗普制B.道尔顿制C.班级授课制D.研究教学制40.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

A.现场教学B.特朗普制C.复式教学D.道尔顿制

41.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

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称为

()。

A.相对性评价B.绝对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42.学业成就评价的基本的方法是()。

A.观察法B.调查法C.自我评价法D.测验法43.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当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依据外在的规则做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只取决于是否服从这些成人给予的外在规则,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不关注内在的动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A.前道德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前习俗道德水平

44.在学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通常包括班集体、共青团和少先队等,属于()。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行政群体D.非行政群体45.我国宪法与法律规定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

A.安全的权利B.选举的权利C.被选举的权利D.遵守法律、法规的权利

二、辨析题:

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46.教育方针即教育目的。

47.智育就是教学。

48.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三、简答题:

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49.简述教育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50.简述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51.简述人力资本理论。

52.简述教学设计的过程。

53.简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四、分析论述题:

55~57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54.分析下列材料所揭示的观点,并运用所学原理加以分析。

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

55.请以下述材料为基础,运用所学原理分析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做法。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

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

“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

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

”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

“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

”陈老师听了说:

“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

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

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

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

”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56.联系实际,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2012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

(二)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参考答案:

1.A2.D3.B4.D5.A

6.C7.C8.A9.D10.A

11.A12.A13.B14.D15.B

16.

A

17

.B

18

.D

19

.B

20

.D

21.

C

22

.D

23

.C

24

.B

25

.B

26.D

27

.B

28

.C

29

.B

30

.A

31.

A

32

.A

33

.D

34

.C

35

.A

36.

D

37

.C

38

.B

39

.A

40

.C

41.

B

42

.D

43

.B

44

.A

45

.A

二、辨析题

46.教育方针即教育目的。

【参考答案】:

错误。

(3分)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4分)它一般包括:

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教育工作方向,主要指特定时期的教育工作方针;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

(4分)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科学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4分)

【试题解析】:

1)知识点: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答题思路:

先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基本概念写出来,再具体分析两者的不同。

47.智育就是教学。

【参考答案】:

错误。

(3分)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智育是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6分)

6分)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

径才能全面实现。

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试题解析】:

1)知识点:

教学和智育的关系。

2)答题思路:

先把教学和智育的基本概念写出来,再具体分析两者的不同。

48.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错误。

(3分)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4分)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是相互联系的。

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4分)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又是有区别的。

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因素,除了德育过程以外,学生品德的形成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4分)

【试题解析】:

1)知识点: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2)答题思路:

先把德育过程的概念写出来,再具体分析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三、简答题49.简述教育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参考答案】:

(1)全球化就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经济为主导

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在全球范围内互动,汇合成一个全球社会的历史过程和趋势。

(5分)

(2)全球化对教育的挑战:

①全球化直接导致教育的国际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

②全

球化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依赖与日俱增。

③全球化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国际交流、国际资本、国际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④教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培养国际性人才,适应全球化需要的重要手段。

⑤全球化要求各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面向全球化的要求进行改革。

(5分)

(3)面向全球化的教育变革:

①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国际化的办学战略,包括培养目标的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国际化、留学生的交流与交换、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学分与文凭的互认等;②借鉴国际上先进

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③引进国际教育资本,充分利用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④加强对环境、能源、人口等全球性问题的教育;⑤正确认识全球化的两面性,实现

全球化与地方化、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5分)

【试题解析】:

1)知识点:

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的关系。

2)答题思路:

首先写出全球化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全球化对教育的挑战,最后分析面向全球化的教育变革。

50.简述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参考答案】:

(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①提前实施义务教育,即把学前教育的后期与义务教育的前期有机地衔接起来,改变以前那种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相互脱节的情况;②义务教育向后延伸,就是逐渐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把义务教育的后期教育或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同职业技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③发展全民教育,解决处境不利人群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

(3分)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①普通教育职业化:

在普通中学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为中学毕业生做好就业准备;②职业教育普通化:

在职业技术学校增加普通教育课程,为学生打下更好的文化科学基础,增强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③设立综合中学,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沟通。

(3分)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①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②高等教育层次和学校类型多样化;③加强高等学校与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

④在数量扩充的同时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4分)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①终身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②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成为学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突破口;③大力发展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虚拟大学等终身教育机构;④加强各类学校教育之间的沟通,增强教育制度的灵活性。

⑤倡导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

(5分)

【试题解析】:

1)知识点: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2)答题思路:

依次列出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然后分别简单解释。

51.简述人力资本理论。

【参考答案】:

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关于人力资本的形成、作用和收益的理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

家舒尔茨。

1961年发便《人力资本投资》,1963年发表《教育的经济价值》,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

(3分)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2)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即设备以及单纯的劳动者数量)的作用。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4)教育投资

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8分)

人力资本理论论证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了人们对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认

识,促进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教育发展的重视,对于世界教育的发展。

但是,人力资本理论把

人等同于资本,实际上贬低了人的价值;虽然从宏观定性上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贡献,但定量的分析仍然没有取得令人信服发结果。

(4分)

【试题解析】:

1)知识点:

人力资本理论。

2)答题思路:

先写出人力资本理论的概念和倡导者,然后介绍其基本观点,最后进行简单评价。

52.简述教学设计的过程。

【参考答案】:

教学设计,一般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的选择与确定,以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开发过程。

(4分)

教学设计作为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决策的过程,主要包括:

①确定教学预期目标;②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③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④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⑤进行教学活动;⑥确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内容和方法。

(8分)上述基本过程反映了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媒体、教学评价。

这四个要素也从根本上规定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无论在什么范围内进行教学设计都应该综合考虑这四个要素,否则,所形成的教学设计方案将是不完整的。

(3分)

【试题解析】:

1)知识点:

教学设计的过程。

2)答题思路:

先写出教学设计的概念,然后分析其基本程序,最后稍作总结。

53.简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参考答案】: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3分)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就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

(4分)

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品德的发展。

其中知是前提和基础,它可以使学生在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行动;情和意是在知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力量,它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行是人的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外部表现,是衡量学生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4分)

(3)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首先,德育要注意全面性;其次,德育要有针对

性;第三,要注意多开端性;第四,要注意长期性和反复性。

(4分)

【试题解析】:

1)知识点:

德育过程的规律

2)答题思路:

先写出德育过程的这一规律,然后解释知、情、意、行的关系,最后简单说明任何遵循这一规律。

四、分析论述题:

54.分析下列材料所揭示的观点,并运用所学原理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要点】:

(1)这种观点反映了环境决定论。

(6分)

(2)环境决定论,又称外铄论、外塑论或经验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

(8分)

(3)环境决定论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定了生理的遗传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

(8分)

(4)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社会影响以及主体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交互作用的统一,人在身心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不是其中某一种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

(8分)

【试题解析】:

1)知识点:

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2)答题思路:

首先写出反映了环境决定论,然后回答什么是环境决定论,指出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