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学》专升本参考答案.docx
《《护理教育学》专升本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教育学》专升本参考答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理教育学》专升本参考答案
《护理教育学》(专升本)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章护理教育学概述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C3. D 4.C5.D6.A7.D8.D9.C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2.ACE3.ABCD4.ABCDE5.ABE
三、填空题:
1.普通高等护理教育毕业后的研究生教育继续护理教育成人护理教育
2.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名词解释:
1.教育学:
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一般规律的学科。
其任务是研究培养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论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理论以指导教育实践。
2.护理教育学:
是护理学与教育学交叉结合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门研究护理领域内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性学科。
它根据社会卫生事业和护理科学发展的规律及特点,运用教育科学
18.A19.D20.D
21.C22.A23.B24.D25.C26.C27.D28.A29.D3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ABCDE3.AE4.ABD5.ABCE
6.BDE7.ABD8.BCE9.BD10.ABC
11.ABCDE12.ACDE13.ABDE14.ABE15.ABCE
16.CDE17.ABC
三、填空题:
1.巴甫洛夫桑代克
2.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3.正性强化物负性强化物
4.持续性强化间断性强化
5.情节记忆语意记忆
6.有意识记无意识记
7.衰退学说干扰学说
8.累积学习六
9.动机阶段选择阶段获得阶段回忆阶段反馈阶段
10.提出问题创造性思维评判性思维的能力
11.名义刺激功能性刺激
12.观察模仿
13.知觉因素协调能力
14.前摄迁移倒摄迁移
15.学习保持迁移
五、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是教育学及心理学交叉形成的边缘性应用学科,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2.试误学习过程:
从多种反应中经过反复尝试选择其中一种特定刺激-反应固定联结的过程,称为试误学习过程。
3.练习律:
指刺激反应-联结随练习次数的多少而增强或减弱,包括应用律和使用律。
4.准备律:
指刺激-反应的联结随个体的身心准备状态而异。
当个体在准备状态下对某个刺激做出反应时,就会产生满足感,有过满足感的经验,以后在同样的情景下会做出同样的反应。
当不准备对某个刺激做出反应时,强迫其做出反应则会产生痛苦,以后在同样的情境中也不会做出反应。
5. 应用律:
任何刺激-反应联结,通过应用或练习则可使之加强,练习越多,则联结力越强。
练习的间隔越接近,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力越强。
6. 失用律:
如果某一刺激-反应联结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不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7. 效果律:
指刺激-反应联结受反应结果的影响。
反应得到的结果是奖赏,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反应得到的结果是惩罚,联结力量就会减弱。
效果率是最重要的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规律。
8. 学习的迁移:
个体在某种情境中学到的刺激-反应联结,将有助于在其他类似情境中学习新的刺激-联结反应,此现象称为学习的迁移。
9.应答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
是对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因为这类问题是对特定刺激的应答,具有不随意性,所以称为应答性反应。
10. 操作性行为:
指没有已知的刺激,而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行为,从而建立刺激-反应的联结过程。
11.强化:
指在条件作用中,凡能使个体操作性反应增强的一切刺激结果。
产生强化作用的刺激称为强化物。
12.负性强化:
负性强化:
指某种具体行为可以避开某种不愉快的后果,就会增加该行为重现的概率。
13.强化原则:
强化原则:
由正性或负性强华物的安排使个体行为改变的过程
13. 惩罚:
指某种行为可以导致某种不愉快的后果,个体为了避免这种后果会减少做出这种行为的概率。
14.强化消退:
强化消退:
指在反应后,如果不继续给予强化,反应行为就会逐渐消失。
15. 塑造:
是用分解动作的方式,逐步练习,最后将多个反应连贯在一起而形成复杂行为的方法,即新行为的塑造。
16. 行为矫正:
指使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不适当行为或不良习惯,经过操作条件作用中的强化或削弱原理得以消失,使个体获得健康的生活。
17. 认知:
指人内在的思维过程,如感知、思考、学习、记忆、领悟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18. 记忆:
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大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及提取的心理过程。
19.感觉登记:
又称感觉记忆或瞬间记忆,是信息处理的第一步。
外界环境中的信息或学习内容首先以光能或声能等形式传到人相应的感觉器官后,以短暂记忆(3秒钟以下)的形式保持很短的一瞬间,以便对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称为感觉登记。
20.瞬间记忆:
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信息处理的第一步。
外界环境中的信息或学习内容首先以光能或声能等形式传到人相应的感觉器官后,以短暂记忆的形式保持很短一瞬间,以便对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
21.短期记忆:
指经过感觉登记后再经注意而在时间上延续到1分钟以内(多在20秒左右)的记忆。
22. 长期记忆:
指保持信息长期不被遗忘的永久性记忆。
其特点为保留信息的时间长,一般在1分钟以上;信息的来源为经过短期记忆加工后的内容;主要功能是备用性。
22. 编码:
信息输入时,外界的物理事件转换为抽象的心理事件,以便于记忆储存,称为编码。
23. 解码:
信息输出时,将记忆中贮存的信息取出核对,由心理事件转换为行为事件,称为解码。
24. 情节记忆:
指有关生活情节的实况记忆,如将所发生的某一件事绘声绘色地记忆下来。
25. 语意记忆:
指对所表达的概念、原则与技能等方面的记忆。
也就是个人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
26. 识记:
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即认识某一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印痕的过程。
是记忆的前提及基础。
27. 机械识记:
是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识记。
此方法效率低,容易遗忘,但准确性高,使用范围广。
28. 保持:
是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及巩固的过程。
29. 回忆:
是对头脑中保持的信息进行提取的过程。
分为两个水平,再认和再现。
30.再现:
指在头脑中重现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是一种高水平的回忆。
31.再认:
是当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来。
32知识的转化:
指新知识被分析和处理,以便能在新的情况下使用。
33. 发现学习法:
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现所学的内容结构、结论及规律的学习。
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独立思考。
34认知表征:
人的智慧发展是经过知觉将外在的事物转换为内在心理事件的过程,称为认知表征。
其发展过程分为动作表征、形象表征和符号表征。
35. 观察:
指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而获得学习的过程。
36.模仿:
指个体在观察学习时,向社会情境中的某个人或社会团体行为的学习过程。
37.象征模仿:
指学生对榜样人物的模仿,不是他的具体行为,而是其性格或行为所代表的意义。
38. 抽象模仿:
指学生模仿的是抽象原则,而不是具体行为。
39. 外部强化:
指直接对行为结果产生作用的外来强化,如得到奖金、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
40. 自我强化:
即学生根据自己所设立的标准,通过自我反省、自我奖惩等形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41. 替代性强化:
指学生通过对他人行为受到奖惩而相应地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
42.技能:
是完成某一活动的动作系统,是对动作及动作方式的概括。
六、简答题(答案要点):
1.行为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两点,一是将学习解释为条件作用,即学习是个体处于某种条件限制下所产生的反应;二是将个体学习到的行为称为刺激-反应联结,即某一刺激原本不能引起个体某种固定反应,但经过条件作用后,就会在该刺激出现时作出该固定反应。
2.斯金纳通过实验,总结出操作性条件反射具有以下四个强化原则:
(1)正性强化:
指某种具体行为的效果是积极的或奖赏性的,就能增进该行为重现的概率。
(2)负性强化:
指某种具体行为可以避开某种不愉快的后果,就会增加该行为重现的概率。
(3)惩罚:
指某种行为可以导致某种不愉快的后果,个体为了避免这种后果会减少做出这种行为的概率。
(4)强化消退:
指在反应后,如果不继续给予强化,反应行为就会逐渐消失。
3.信息处理的心理过程特点:
具有三个特点:
信息处理是阶段性的;各阶段的功能不同,前者属于暂时性,后者属于永久性;信息处理不是单向进行的,而是个体与刺激之间发生复杂的交互作用。
4.长期记忆与短期记忆的主要区别有两点:
(1)记忆容量:
短期记忆是限量记忆,而长期记忆的容量无限。
(2)贮存的信息性质不同:
一般在处理文字信息中,短期记忆阶段以声码为主,长期记忆阶段则以意码为主。
5.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
(1)识记,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即认识某一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痕迹的过程
(2)保持,是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及巩固的过程。
(3)回忆,是对头脑中保持的信息进行提取的过程。
6.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研究了记忆与遗忘规律,并根据研究结果绘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遗忘曲线。
曲线反映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平衡的,遗忘在数量上的变化规律是遗忘的量随时间递增。
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迅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缓慢,到一定的程度和时期,就几乎不再发生遗忘。
7.加涅所倡导配合心理过程的教学活动安排:
(1)动机阶段外界刺激成为学习活动的诱因,产生学习的内在愿望并付诸行动。
(2)选择阶段通过注意的作用,定向选择与学习目标有关的信息。
(3)获得阶段对选择的信息进行编码,并从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状态。
(4)保持阶段经过各种强化手段后,将选择的信息永久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
(5)回忆阶段利用检索过程,寻找与当前学习相关的知识,并使其复活的过程。
(6)概括阶段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及技能迁移到各种类似的情境中去。
(7)作业阶段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已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8)反馈阶段学生在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后,使动机阶段建立的目标在反馈阶段得到了证实及强化
8.布鲁纳的学习过程理论:
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反映事物之间稳定关系或联系的内部认知系统。
学习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主动的学习过程分为:
(1)新知识的获得:
新知识的学习通常基于对事物了解之上,或者说是对已有知识的重新提炼。
(2)知识的转化:
指新知识被分析和处理,以便能在新的情况下使用。
(3)知识的评价:
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核对,检验知识处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是否正确,通常含有对知识合理性的判断。
9. 布鲁纳“发现学习法”的过程:
(1)学生依据所获得的感性知识,借助推理和直觉引起的思维飞跃,提出试探性的假设。
(2)学生用更多的感性知识对试探性的假设做出检验,假设证实后就可以维持。
10.布鲁纳“发现学习法”的作用:
(1)提高智慧的潜力;
(2)使外在的动机内化;
(3)学会发现试探法;
(4)有助于知识的记忆。
11.加强记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方法:
(1)定位法;
(2)关键词法;(3)谐音法;(4)口诀法;(5)联想法;
(6)特征法;(7)列表法;(8)系统法;(9)推理法。
12.罗杰斯的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
(1)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2)强调学习内容应是对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
(3)在压力较小的情况下学习效果最佳
(4)学习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过程
(5)最有用的学习是掌握学习方法及过程
(6)自己评价学习效果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
(7)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
(8)教师在学习中主要起指导作用
13.社会学习的四个过程:
(1)注意阶段:
学生开始集中注意榜样所表现的行为特征,并了解该行为的含义。
此期的学习可受到榜样的特征、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影响。
(2)保持阶段:
学生在观察了榜样的行为后将观察的行为转换为表征性的心象或表征性的语言符号以保持记忆的过程。
此期学生记住了榜样的行为并在大脑中回忆行为的执行过程。
(3)再生阶段:
指学生观察榜样的行为后,经过保持,纳入自己的记忆,然后将记忆符号表象转换为自己行为的过程。
此期学生能真正执行所观察到的行为,并能通过自我观察,评价自己行为的精确度,进行矫正和反馈。
(4)动机阶段:
指学生不仅经过观察及模仿从榜样身上学到行为,而且也愿意在适当的时机将学到的行为表现出来。
此期示范行为被学生学到后是否会表现出来主要取决于强化。
14.如何在护理教育中应用社会学习理论:
(1)培养学生的自律行为
(2)运用护理教师的榜样力量
(3)学生间相互观察学习
(4)采用各种示范教学
15. 操作技能学习分哪几个阶段:
(1)认知阶段:
在操作技能学习的初期,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或观察别人的示范,从每一个动作的外部线索了解动作的要求,形成有关此项技能的表象。
教学重点是通过示范等方式提供反应线索,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
(2)联系形成阶段:
在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经过练习,将个别动作结合起来,克服不连贯现象,形成一个连续的操作技能整体系统。
教学重点是提供练习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连续的动作整体。
(3)自如阶段:
操作技能达到熟练自然的饿程度,无需思考就能熟练地完成整个动作。
16.影响操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内部因素:
包括个人的成熟与经验及个性心理。
①成熟与经验;
②个性心理。
(2)外部因素
①指导及示范。
②练习:
练习的分类;练习的分配及集中;练习中的局部与整体;练习中的反馈作用。
七、论述题(答案要点):
1.试论述信息处理学习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1)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创立良好的教学心理背景;适当调节教学进度;合理安排课程;保证课间休息。
(2)采用强化记忆的方法;
(3)合理组织复习,强化及巩固记忆痕迹。
2.如何在护理教学中应用认知结构理论?
(1)合理安排课程及课堂活动:
按照学科结构进行课程设置;讲授新内容前应解释最基本的结构和原理;教学必须采用适合学生认知状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
(2)采用指导性发现学习法。
3.请说明罗杰斯的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
(1)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2)强调学习内容应是对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
(3)在压力较小的情况下学习效果最佳
(4)学习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过程,教师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主动而自发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5)最有用的学习是掌握学习方法及过程
(6)自己评价学习效果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
(7)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
(8)教师在学习中主要起指导作用。
4.试论述人本主义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1)重视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发展:
在日常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教学中贯穿良好的道德观念及价值取向。
(2)重视师生关系,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3)接受学生具有个体差异。
(4)教师以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促进学习。
(5)重视课堂气氛。
(6)使用学习合同。
5.试述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并说明如何将操作技能的教学原理应用于护理教育中。
(1)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①操作技能的学习:
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如阶段。
②操作技能的保持
③操作技能的迁移
(2)操作技能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①技能教学前准备:
提供有助于学习的环境;评估学生的起点行为;制定操作技能的教学目标;认真备课,仔细进行技能分析。
②教学过程:
有效的指导及示范;利用视听手段;采用整体学习或分项学习的方法。
③护理技能的练习、反馈及迁移:
护理技能的练习;为学习提供增强性反馈。
第三章护理专业教师与学生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2.B3. D4.D5.B6.B7.A8.B9.C10.D11.B
二、多项选择题:
1.ACD2.BCE3.ABCDE4.BDE5.ABDE6.ABCDE7.BCE8.ABCD
三、填空题:
1.相互作用
2.领导调节
四、名词解释:
1.学生观:
就是对学生本质属性及其特点的看法。
不同的学生观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理论,衍生不同的教育方式。
2.师生关系:
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直接的、专业性的人际关系,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关系。
五、简答题(答案要点):
1.护理专业教师的作用:
(1)传授专业知识
(2)培养学生人格及职业道德
(3)提高专业的社会地位
2.护理专业教师的角色:
(1)护理知识的传递者
(2)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3)学生心理保健者
(4)学习者及学者
(5)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6)教学的领导及管理者
3.科学的学生观具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的发展性
(3)学生的潜能性
(4)学生的整体性
4.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综合利用各种人际交往途径:
教学活动、课外活动;
(2)师生共同努力;
(3)在反馈调控中形成良性循环。
六、论述题(答案要点):
1. 根据护理专业教师的条件和要求阐述你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护理专业教师。
护理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良好的自我意识
(2)高尚的人品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3)良好的知识结构:
系统而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及心理科学知识。
(4)合理的能力结构:
良好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向学生传导影响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外语能力。
第四章护理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B3.A4.C5.A6.B7.A8.C9.C10.B
11.A12. D13.C14.D15.B
二、多项选择题:
1.BDE2.ACDE3.ACDE4.BCD5.CE
6.AD7.ABCDE8.BCD9.ABCD10.ACE
三、填空题:
1.护理专业知识技能
2.实质性目标发展性目标教育性目标
3.模仿操作熟练
4.知识性目标操作技能情感态度
5.定标导向诊断补偿达标整合总结评价
四、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才质量与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划。
教育目的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结构。
一是通过教育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即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二是教育要培养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
2. 培养目标:
又称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引导教育行为向预期教育目的前进的标志。
是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培养人的具体规格标准。
3.护理教育培养目标:
指护理院校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
4.教学目标:
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定的教学结果。
5.教学目标定位:
确定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目标系统中的层次和类别,与其他教学的关系等,从而成为整体教学目标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五、简答题(答案要点):
1.护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定向作用: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它在一定意义上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引作用,是教学中的师生活动具有明确的共同指向,从而避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
(2)调控作用:
教学目标是设计、实施及评价教学活动的依据,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
目标已经确立,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3)评价作用:
目标是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教学效果的监测及评价,都是参照教学活动的既定目标进行。
(4)激励作用:
目标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在一起共同活动的基础。
护理教育中,目标一旦被师生所认识和接受,不仅能指导整个教学过程,而且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目标后,可激励师生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
2.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六个层次:
(1)知识:
指经过教学后学生凭记忆所记住的知识。
(2)理解:
是领会事实和概念的能力。
可用三种方式,即转换、解释和推论来证明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内容。
(3)应用:
指学生将所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中以解决问题,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4)分析:
指将整体素材分解成它的构成成分,并理解其组织结构,认识其相互关系,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能力。
表现为三个方面:
要素分析、关系分析和组织原理分析。
(5)综合:
将要素的各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形成新整体的能力,是高级的饿认知行为,其标志是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
(6)评价:
指学生在学习后能根据自己的观点对素材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是认知的最高层次。
3.动作技能领域的六个层次:
(1)领悟或知觉:
借助感觉器官得到某技术上的知觉经验,了解与某动作技能有关的知识、性质和功用。
(2)心向或准备:
为适应某动作技能的学习作好心理、身体和情绪等方面的准备。
(3)模仿:
教师在动作或技能示范后,学生尝试的阶段。
(4)操作:
在模仿的基础上,可独立操作并能根据需要选择操作方法和器械。
(5)熟练:
学生经过多次练习后,达到技术上的成熟程度,能面对复杂的情境做出恰当的反应。
(6)创造:
学生在学习某项动作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创造新动作技能的能力。
4.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特征:
(1)用学生的外显行为来陈述目标,便于客观评价。
(2)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层次性,符合学习的心理规律。
(3)教学目标分类超越学科内容。
5.编制护理教学目标的依据:
(1)学生的教育需求。
(2)社会需求。
(3)学科知识。
(4)学校理念。
6.编制护理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1)整体协调。
(2)细目分解。
(3)表述确切。
(4)难度适中。
7.编制教学目标的程序:
(1)目标定位。
(2)目标分解。
(3)目标表述:
教学对象的表述;行为的描述;条件的表述;标准的表述。
(4)目标反馈。
8.编制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
(1)充分考虑教育活动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2)教学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教学目标必须符合教学原理。
(4)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需要克服两种倾向:
①仅凭个人经验认定教学目标②未对现实情况与理想情况的差距做出分析就认定课程目标
(5)将行为目标描述为学生的最终行为,而不是教材、学习过程或教学程序。
还应说明达到最终目标的时限。
(6)克服教学目标的局限性。
六、论述题(答案要点):
1.分析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
(1)认知领域:
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2)动作技能领域:
领悟或知觉、心向或准备、模仿、操作、熟练、创造
(3)情感领域:
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的组织、价值的定形
2.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
(1)知识,指经过教学后学生凭记忆所记住的知识,包括三种情况,对特定事物的记忆;对处理事物方法程序的记忆;对概念、规则的记忆。
(2)理解,是领会事实和概念的能力。
其特征是判断学生是否领会和掌握了教学的内容。
包括转换、解释和推论。
(3)应用,指学生将所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中,包括将所学到的原理、原则、理论、方法、术语概念和公式应用于新的情境中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