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律,熟记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16.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电池可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B.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C.燃料燃烧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
D.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答案】A
解析】A.化学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故A错误;B.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一定伴随着能
量变化,故B正确;C.燃料燃烧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等形式的能量,故C正确;D.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利用太
阳能将二氧化碳等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本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故D正确;故选A。
17.下列对化学反应限度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任何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
B.反应条件改变,化学反应限度可能改变
C.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一定相等
D.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所有物质的微粒均不再变化
【答案】D
【解析】A.可逆反应的特征是不能完全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故A正确;B.反应条件改变,可能改变化学反应速
率,从而改变化学反应限度,故B正确;C.化学平衡状态是动态平衡,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C正确;
D.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物质的浓度不变,但物质的形状等物理性质可能发生变化,故D错误;故选D。
18.臭氧可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O3+2KI+H2O=2KOH+I2+O2,则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KI被氧化成KOH
B.KI是离子化合物,I2是共价化合物
C.1molO3在反应中得到4mol电子
D.KOH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答案】D
【解析】O3+2KI+H2O=2KOH+I2+O2反应中I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O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A.根据上述分析,KI被氧化成碘,故A错误;B.KI是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离子化合物,I2是单质,
故B错误;C.1molO3中只有1molO原子化合价变化,反应中得到2mol电子,故C错误;D.KOH属于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氢氧根离子中存在共价键,故D正确;故选D。
点晴:
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氧化剂得电子被还原,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的产物为还原产物;还原剂失电子被氧化,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的产物为氧化产物。
本题的易错点是C。
1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的化学反应与体系的能量变化不是同时发生的
B.化学键可以使离子相结合,不可以使原子相结合
C.相同温度、压强时,等体积的O2和O3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
D.在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分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答案】D
O2和O3含有相同
【解析】A.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断裂和形成的同时伴随能量的变化,故A错误;B.非金属原子
间可以通过共价键相结合,故B错误;C.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相同温度、压强时,等体积的数目的分子,故C错误;D.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征,在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分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故D正确;故选D。
20.同主族元素形成的同一类型化合物,往往其结构和性质相似。
PH4I是一种白色晶体,下列对PH4I的叙述中,正确
的是
A.它是一种共价化合物
B.它只含共价键
C.它不可能与NaOH溶液反应
D.它受热时,可能会分解产生有色气体
【答案】D
考点:
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点评:
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综合性强,侧重对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填空题(共3道小题,共40分)21.元素是构成我们生活的世界中一切物质的“原材料”。
(1)自18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元素之谜。
通过从局部.到.系.统...的研究过程,逐渐发现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面列出了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研究工作。
序号
科学家
纽兰兹
道尔顿
德贝莱纳
尚古尔多
工作
发现“八.音.律.”,指出从某一指定的元素起,第八个元素是第一个元素的某种重复
创立近.代.原.子.论.,
率先开始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工作
发现了5组性质相似的“三元.素..组.”,中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前后两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算术平均值
认为各.元.素.组.之间并非毫不相关,可以用相对原子质量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串联
上述科学家的研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合理的是(填数字序号)。
2)1869年,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如图所示。
1门捷列夫将已有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排序,同一(填“横行”或“纵列”)元素性质相似。
结合
表中信息,猜想第4列方框中“?
=70”的问号表达的含义是,第5列方框中“Te=128?
”的问号表
达的含义是。
2到20世纪初,门捷列夫周期表中为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逐渐被填满。
而且,随着原子结构的逐渐揭秘,科学家们发现了元素性质不是随着相对.原子..质.量..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而是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其本质原因是(填字母序号)。
A.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B.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C.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3)在现有的元素周期表中有A、B、D、E、X、Y、Z七种短周期元素。
X与Y处于同一周期,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强酸、强碱均能反应。
Z的单质常温下为气态,同条件下相对于氢气的密度比为35.5。
其余信息如图所示:
1上述七种元素中,处于第二周期的有(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同),X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2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写出Z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
。
3B单质与E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Y单质与X的最高价
氧化物的水化物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B和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二者酸性前者(填“强于”
或“弱于”)后者,原因是B和D的非金属性有差异,利用原子结构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
。
答案】
(1).②③④①
(2).横行(3).预测此处应有一个相对原子质量为70的元素(4).怀疑Te
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同一列相对原子质量依次增大,按此规律,Te的相对原子质量应该在122和127之间)
(5).A(6).C、N(7).第三周期第IA族(8).(9).(10).【答题空10】
C+2H2SO4(浓)CO2↑+2SO2↑+2H2O(11).2Al+2H2O+2OH-===2AlO2-+3H2↑(12).H2CO3(13).HNO3(14).弱于(15).C原子和N原子具有相同电子层,N原子的核电荷数多于C,N原子半径小于C,N原子核对
最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大于C,N非金属性强于C
【解析】
(1)最早是尚古尔多,认为各元.素.组..之间并非毫不相关,可以用相对原子质量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串联,以后纽兰兹发现了“八音.律..”,再后来道尔顿创立近代.原.子.论..,德贝莱纳发现了5组性质相似的“三元.素.组..”,按照时间先后排序为②③④①,故答案为:
②③④①;
(2)①根据上表可知,门捷列夫将已有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排序,同一横行的元素性质相似。
结合表中信息,猜想第4列方框中“?
=70”的问号表示预测此处应有一个相对原子质量为70的元素;第5列方框中“Te=128?
”的问号表示怀疑Te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同一列相对原子质量依次增大,按此规律,Te的相对原子质量应该在122和127之间),故答案为:
预测此处应有一个相对原子质量为70的元素;怀疑Te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同一列相对原子质量依次增大,按此规律,Te的相对原子质量应该在122和127之间);②元素性质不是随着相对.原.子.质.量..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而是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其本质原因是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故选A;(3)在现有
的元素周期表中有A、B、D、E、X、Y、Z七种短周期元素。
X与Y处于同一周期,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强酸、强碱均能反应,Y为Al元素;Z的单质常温下为气态,同条件下相对于氢气的密度比为35.5,说明Z的相对
分子质量为71,则Z为Cl元素;根据图示,X最外层电子数为1,X与Y处于同一周期,X为Na元素;E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原子半径比X小,D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原子半径比E小,说明DE不在同一周期,则E为S元素,D为N元素;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原子半径比D大,比E小,则B为C元素;A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原子半径比B大,则A为H元素。
①上述七种元素中,处于第二周期的有C、N,X为Na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
三周期第IA族,故答案为:
第三周期第IA族;②E为S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Z为Cl元素,
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③B为C元素,E为S元素,碳与浓硫酸在加
热时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CO2↑+2SO2↑+2H2O;Y为Al元素,
X为Na元素,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H2O+2OH-===2AlO2-+3H2↑,故答案为:
C+
2H2SO4(浓)CO2↑+2SO2↑+2H2O;2Al+2H2O+2OH-===2AlO2-+3H2↑;④C和N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H2CO3、HNO3,C的非金属性比N小,酸性碳酸比硝酸弱,故答案为:
H2CO3;HNO3;弱于;C原子和N原子具有相同电子层,N原子的核电荷数多于C,N原子半径小于C,N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大于C,
N非金属性强于C。
22.某学习小组用如下图所示装置A、B分别探究金属锌与稀硫酸的反应,实验过程中A烧杯内的溶液温度升高,B烧
杯的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请回答以下问题。
1)A烧杯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B中Zn板是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Cu板上的现象是,发生的电极反应是
。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A、B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物总
能量,A中是将化学能转变为,B中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变为。
(4)该小组同学反思原电池的
原理,其中观点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原电池反应的过程中一定有电子转移B.原电池装置需要2个电极
C.电极一定不能参加反应D.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可以拆开在两极发生
【答案】
(1).Zn+2H+===Zn2++H2↑
(2).负(3).Zn-2e-===Zn2+(4).有大量无色气泡产生(5).2H++2e-===H2↑(6).大于(7).热能(8).电能(9).ABD
【解析】
(1)A烧杯中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2H+===Zn2++H2↑,故答案为:
Zn+2H+===Zn2++H2↑;
(2)B中锌比铜活泼,Zn板是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Zn-2e-===Zn2+,Cu板上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电极反应为2H++2e-===H2↑,现象为有大量无色气泡产生,故答案为:
负;Zn-2e-===Zn2+;有大量无色气泡产生;
+-
2H++2e-===H2↑;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锌与稀硫酸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A中是将化学
能转变为热能,B中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故答案为:
大于;热能;电能;
(4)A.原电池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电子转移,故A正确;B.根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原电池装置需
要2个电极,故B正确;C.根据题意,锌被逐渐溶解,参加了反应,故C错误;D.根据原电池原理,氧化反应
和还原反应可以拆开在两极发生,从而产生电流,故D正确;故选ABD。
23.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用作分析试剂、鞣革还原剂、脱氯剂等。
它受热、遇酸易分解。
它有多种制备方法,其中硫化碱法为:
向热的硫化钠和亚硫酸钠混合液中通入二氧化硫,经吸硫、蒸发、结晶,制得硫代硫酸钠晶体。
制备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
Na2S+H2O+SO2—→Na2SO3+H2S⋯⋯⋯⋯(i)2H2S+SO2—→3S+2H2O⋯⋯⋯⋯⋯⋯⋯⋯(ii)
S+Na2SO3—△→Na2S2O3⋯⋯⋯⋯⋯⋯⋯⋯⋯⋯(iii)
(1)已知Na2S2O3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由此可得出:
该分解反应中,反应物断裂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物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总能量。
(2)Na2S2O3具有还原性,判断依据是、(至少写出两条)。
(3)上述反应i~iii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制备过程中,即使将反应物的用量按化学方程式的计
量数进行配比,反应后各反应物仍有剩余,这说明该过程中存在。
(4)为了保证硫代硫酸钠的产量,生产中通入的SO2不能过量,原因是。
答案】
(1).大于
(2).硫元素化合价为+2价,没有达到最高价(3).可用作鞣革还原剂;可用作脱氯
剂(合理答案均给分)(4).2Na2S+Na2SO3+3SO23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