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基础知识教案.docx
《日语基础知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语基础知识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语基础知识教案
日语基础知识教案
学院、系:
理工学院
任课教师:
X
授课专业:
课程学分:
1.5
课程总学时:
30
课程周学时:
3
2016年5月20日
《日语基础知识》教学进程
周
次
课
次
章节
计划学时
教学手段
教学环境
第4周
1
第一讲:
1、日语基本认识
2、入门单元
.日语的发音
か(カ)行
さ(サ)行
3学时
多媒体结合板书,辅助图片。
多媒体
教室
第5周
2
第二讲:
入门单元
.日语的发音
た(タ)行
な(ナ)行
は(ハ)行
ま(マ)行
や(ヤ)行
ら(ラ)行
わ(ワ)行
3学时
多媒体结合板书,辅助图片。
多媒体
教室
第6周
3
第三讲:
が(ガ)行浊音
ざ(ザ)行浊音
だ(ダ)行浊音
ば(バ)行浊音
ぱ(パ)行半浊音
拗音
促音
拨音
长音
3学时
多媒体结合板书,辅助图片。
多媒体
教室
第7周
4
第四讲:
入门单元
日语的文字与书写方法
声调和语调
需要注意的发音
3学时
多媒体结合板书,辅助图片。
多媒体
教室
第8周
5
第五讲:
基本单元(上)
常用寒暄用语
出场人物介绍
第一单元第一课
3学时
多媒体结合板书,辅助图片。
多媒体
教室
第9周
6
第六讲:
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三课
3学时
多媒体结合板书,辅助图片。
多媒体
教室
第10周
7
第七讲:
第一单元第四课、单元总结
3学时
多媒体结合板书,辅助图片。
多媒体
教室
第11周
8
第八讲:
第二单元第五课、第六课
3学时
多媒体结合板书,辅助图片。
多媒体
教室
第12周
9
第九讲:
第二单元第七课、第八课
单元总结
3学时
多媒体结合板书,辅助图片。
多媒体
教室
第13周
10
第十讲:
第三单元第九课、第十课
3学时
多媒体结合板书,辅助图片。
多媒体
教室
河北科技大学教案用纸
第1次课3学时
开篇:
介绍中日语言文字的历史渊源。
本次课题:
1、日语基本认识
2、入门单元
.日语的发音か(カ)行さ(サ)行
教学要求:
一、了解中日语言文化关系
二、了解日语文字
三、掌握か(カ)行さ(サ)行共计20个假名的发音
重点:
一、日语文字分类
二、か(カ)行さ(サ)行共计20个假名的发音及书写方法
难点:
一、か(カ)行さ(サ)行共计20个假名的发音
教学手段及教具:
多媒体结合板书
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一、日语的基本认识(1学时)
1、了解中日语言文化关系(0.5学时)
2、了解日语文字(0.5学时)
二、日语的发音(2学时)
1、か(カ)行(1学时)
2、さ(サ)行(1学时)
课后作业
1、练习所学20个假名的发音以及书写方法。
2、记忆所学日语单词。
参考资料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
注:
本页为每次课教案首页
河北科技大学教案用纸
引入: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门课是《日语基础知识》,在正式进入课程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中日语言文字的历史渊源。
第一讲
1.日语的基本认识
(1)汉字的传入
中日两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中日两国早在史前就有了交往的可能。
有文字记载的是《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有: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馀国。
自武帝灭朝鲜,使译通於汉者三时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
光武赐以印绶。
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根据考古发现,日本加贺岛发掘出刻有“汉倭奴国王”字样的金印,从而与《后汉书》中的记载相互印证。
因此,可以推断早在公元57年之前两国之间就已经有了来往。
那么文字的交流是何时开始的呢?
我们知道中国文字,从最初的一些记录符号到甲骨文的出现,发展到春秋战国的各国文字,再到秦始皇的文字统一,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而汉字传到日本,《后汉书》是比较早的史料记载之一。
到5世纪左右,太刀铭文、钟铭、碑文等金石文中已经有日本人撰写的汉文。
至少可以看出,中国文字最迟在3世纪前后就已经传入了日本。
到7、8世纪,日本人撰写的汉诗、汉文已不鲜见,说明汉字已经被日本的知识阶层所掌握。
(2)日本文字的产生
众所周知,在中国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只有音声语言,没有文字记录。
其历史的传承只能通过声音一代一代传下来,日语中叫做“口承”。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当中国汉字这样的高度文明传入到日本后,对于文明落后的日本,可以说是掀开了历史上的崭新一页。
从此,日本人便开始借用中国的汉字来表记自己的语言,从而进入了记载时代。
最初,日本人利用和其语言发音相同或相近的中国汉字来表记自己的语言,当时只是将汉字作为标记符号来使用。
产生了将汉字表音化的用法,即发明了所谓的“万叶假名”。
万叶假名是借用汉字的音、训读法书写古代日语的一种文字,最早出现于《古事记》、《万叶集》、《日本书纪》等奈良时代的文献当中,其中尤以《万叶集》中使用最多,故被称之为“万叶假名”(又称为“真假名”)。
日本现存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以及日本现存最早的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都是用汉字写成的。
(举书中的一段并标音)“万叶假名”虽然日本人用汉字来表记日语,使日本进入了记载时代,但是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日本人发现,用汉字来标记所有的日语发音是一件很困难,又很繁琐的事。
所以,到了大约平安时代,僧侣们利用“万叶假名”的楷书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了“片假名”,女性利用汉字的草书体创制了“平假名”,从而形成了今天的“五十音图”。
(3)日语汉字的读音
我们知道,现代日语的表记方式有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和罗马字。
其中汉字有“音读”和“训读”。
日语汉字的音读来源有二。
一是,当初被借来作为标音符号的汉字,如“。
。
。
。
。
。
。
”二是,由于当时日本社会政治经济都比较落后,作为一种语言,日语还处于比较低的发展阶段,即词汇量比较少,而且大多是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如“春、夏、秋、冬、鸟、鱼、虫、花、草、树”等,而像“季节、动物、植物”等概括性比较强的词汇很少,即抽象词汇还很少。
而当时的汉语已经相当完善和发达,当时,日本人要学习中国高度的文明和发达的文化,不得不照搬汉语的词汇,对于在当时的日本中还没有形成的抽象概念来说,语言中自然也就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发音,所以此时日本人只能模仿中国人的发音,借用当时中国汉语中的一些词汇来丰富自己的语言,如“。
。
。
。
。
。
”这可以看作是日语中汉字词音读的来源之二。
日语中除有“音读”外还有“训读”。
所谓“训”,即解释字义或词义。
“训读词汇”即日本人借助中国汉语词汇当中表达与日语所指事物相同或相仿的意思的词汇,来表记其语言。
即相对应的中国汉字或词完全脱离了原本的发音,而是按照日语的发音来读,这便是“训读”。
(4)日本的“国字”
以上所说就形成了现在的日语和汉语中众多相同的字词(这里所指相同的字词只限于字形相同或相似的字词)的一部分。
其中包括发音相似的字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词(意义相近是指义项多少?
)、意义完全不同的字词、意义相反的字词(如“留守”)。
除以上相同的字词之外,还有一部分看似是汉语但不是汉语的字词。
这些字词是汉语中所没有的,是日本人基于生活中的需要或现象自己创造的。
这些字词被称之为“国字”如“峠”、“辻”等。
“国字”主要是日本人通过运用中国的汉字造字法——“六书”创造的。
所谓“六书”就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詰詘,‘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誼,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而日语中的“国字”主要是借助于会意、形声来创造的,其中会意字最多。
两个字并到一起,如“?
”,或者三个字合到一块,如“峠”等。
(5)近代汉日词汇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在日语中安然度过了一千多年。
历史上日本有过三次文化冲击。
第一次为唐风;第二次为西学东渐时西方文化的传入;第三次是日本战败后,美军进驻日本。
从第二次文化冲击这段时间来看汉字在日本的存在与发展,这个时期,西方文明传入到东方,最初传到中国。
此时明末清初的历代皇帝以及部分士大夫曾极力摄取西方的科学技术。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著书,翻译西方书籍,之后这些著书、汉译书籍等传到日本,日本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了一部分汉字,如“化学”,到了后来,日本“锁国”期间,即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中叶,此期间日本只开放长崎这一港口,拒绝传教士来日。
因此,长崎便成为了向日本传播西方文明的唯一窗口,在长崎通过荷兰商队来了解世界的发展。
于是便兴起了“兰学”。
日本人以荷兰语为媒介,通过学习荷兰语来翻译一些外来书籍,从而吸收西方近代学术思想的学问。
此期间在引进和吸收西方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的过程当中,创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来表示西方词汇。
此时创造的汉字词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利用中国汉字词的构词法“动宾、偏正。
。
。
。
。
。
”等创造新词汇,如“。
。
。
。
。
。
”第二类是借用中国古典书籍中的字来造词,并赋予其西方语言所表达的新意义,如“经济、革命”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词汇。
到了清朝末期,中国发展落后,由于日本善于学习外来先进科学技术及其文化,使得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此时,清政府派遣青少年、儿童去日本留学,学习其先进的技术文化。
随着留学日本的人回国,使得上述那些借用中国典籍中的词汇带着新义“回国”,从而形成了汉字文化的回流,所以这些字(词)也可以称之为“回归字(词)”。
到了现代,由于中国文化大革命,又产生了一批新词汇,如“大跃进”等等。
而随着两国的交往,现代中国汉语也有不少引自日本的词汇,如“人气、达人”等等。
(6)汉字的未来
纵观汉字的发展,从古时吸收汉字进入日本,到现代到中国的回流,现代两国之间交往更盛,彼此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吸收,可见自古至今从未间断。
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随着国家间异文化的交流,文字本身也会不断发展变化。
自古以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度的文明、发达的文化都会流向低于他的区域或国度。
随着中日两国的密切交往,两国语言中的汉字相同率只会越来越高,趋近于100%,但是又不会完全一样。
两个文化特质不同的民族,始终会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吸收的前提之下,发展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
“每一个言语社团都向它的邻区学习。
各种事物,天然的和人工制造的,从一个社团传入另一个社团,行为方式也是如此,诸如技术程序,作战方法,宗教仪礼,或个人行动的风尚。
民族学(或人种学)者研究事物和习惯的这种分布,称之为文化的传播。
人们能够在一幅地图上设计描画一种文化特征的传播,比如说北美在哥伦布以前种植玉米。
一般地说,不同的文化特征传播区域并不吻合。
用来称呼事物或行为的言语形式往往从一个民族传递给另一个民族。
”
“假使最初的介绍者或后来的使用者对这门外语的掌握很好,他也许就按照外语语音说这个外来形式,甚至是夹在本土语言的上下文里。
”如“这位老师在学校很有人气。
”中的“人气”一词,就是从日语当中传过来的,最初使用这个词的大概就是学习日语的人吧。
附:
安以宇衣於加幾久計己
↓↓↓↓↓↓↓↓↓↓
あいうえおかきくけこ
佐之寸世曾太知州天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