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doc
《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广泛,中国人的全球意识日益增强,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的交流日益深入。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已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切身感受。
我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不断地感受到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也以中国人的智慧回报世界。
今天,国际社会正在思考:
中国的发展将带给世界什么?
我们最概括的回答是两个词:
“和谐、和平”。
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理想追求,都决定了“和谐”既是一种社会思想,也是我们的根本价值选择;“和平”既是一种理想境界,也是我们的国际行为准则。
中国的发展道路只能是追求和谐、维护和平。
中国的发展就是集中精力实现中国现代化,解决中国自身的问题,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
工业革命以来的三个世纪中,西方许多强国的兴起以向外扩张为常态,与扩张连在一起的是战争,世界和平进程多次被这种战争所打断。
与这种大国兴起的模式不同,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以本国内在发展为起点和归宿,所有变革的宗旨都在于办好中国自己的事。
中国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大幅度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了大约3亿贫困人口,为世界减除贫困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为世界和平提供了稳定性和建设性因素。
这是中国“改变自己,影响世界”的一个突出证明。
各国现代化过程都承载着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
这种历史传统融入现代化、本国文化融入世界文明的过程,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模式、路径和特色。
中国文化的特点,如内敛、中庸、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潜在影响将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显现出来。
其中一些价值和理念经过扬弃和改造后,可以转化为中国发展的创新概念。
“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传统文化的古老哲理与现代政治理念相结合的产物。
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与“和”。
其中“仁”是人际关系的价值核心,“和”是社会和政治的价值核心。
儒学经典之一的《尚书》就倡导“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其涵义是民众应明白事理,各国应和谐相处,达到天下太平。
尽管,这里所谓的“百姓”并不是今天的人民,所谓的“万邦”也不是今天的世界,但这两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思想萌芽。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瑰宝。
《尚书》以“协和万邦”寄托天下太平,其要义在于“和平、和谐”。
另一部儒学经典《礼记》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明确地以“讲信修睦”作为最高行为准则。
“和平、和睦、和谐”三者相辅相成,需要守信,需要责任,需要宽容。
历史上的中国虽历经曲折兴衰,但这些价值和理念一直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处,造就了中华民族精神,锻铸了中国人的品格。
现实的发展唤醒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使之成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倡导和谐世界的思想渊源。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经济规模和社会结构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不可回避的历史任务。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发展的动力、主体和目的应当体现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公平,利益调节;社会保障,扶助贫弱;环境保护,安居乐业;政务公开,公民参与等,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诉求。
在微观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国内各地区、各利益群体之间的比较协调、比较均衡的宏观和谐,形成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发展战略。
这是比单纯实现经济增长更复杂更艰巨的发展目标。
从战略角度看,我们只有通过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发展,才是可以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才是对世界负责任的发展。
与国内建设“和谐社会”相互贯通,在国际上我们追求的是“和谐世界”。
如果说“和平”是国与国之间各种力量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那么“和谐”则是国际社会各种利益之间共同发展的价值尺度,是从国际关系的和平朝着“天下和谐”方向的发展和深化。
当代中国人首创“和谐世界”的观念,其内涵并非来自突发奇想,也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权宜之策,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一贯原则的升华。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国从文化深处向往和平,坚信和平,全力维护和平。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和世界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作为国际社会的负责任大国和利益攸关方,需要更高尚、更深入、更宽广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
“和谐世界”由此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今天,“和谐”理念已成为中国的基本价值观,凝聚成全体中国人的发展愿景,成为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指向。
这些价值观和品格一旦转化为中国的国际行为,就决定了中国只能做负责任的、担当信义的大国。
在地区稳定、世界和平、多边贸易和人道主义援助等国际事务中,中国的不懈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这来自于我们对“和谐世界”的向往与追求,来自于我们的价值、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原则、我们的心愿。
无需讳言,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存在着利益冲突、价值冲突、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不同种族之间的冲突,还有国家与国家的冲突,存在许多不和谐现象。
在一个并不那么和谐的世界里倡导并致力于和谐,是因为我们坚信中国文化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世界民族的一部分,我们同处于一个地球家园中;是因为我们坚信在这个多样化的世界里,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价值之间,可以互相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容忍、相互欣赏;是因为我们坚信人类有共同的未来,有共同的根本利益,有共同的终极关怀。
中国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成就非凡。
20多年的时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在这短短的历史时间里,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面一定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
在亚洲,日本曾经创造了经济腾飞,称之为“日本模式”。
之后,新加坡、韩国、香港和台湾也创造了发展奇迹,称之为“四小龙模式”。
尽管“中国模式”的概念还是模糊不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正在认识其内在的合理性和经验的可取性。
对在国际舞台上缺少软力量基础的中国来说,“中国模式”的崛起当然是个喜讯,也可以在国际软力量舞台上争取一些发言权。
但是“中国模式”还不是一个完整的模式。
经济上的成就很显然,但社会政治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得到解决。
俄罗斯等国家面临着如何尽快发展经济的问题,所以,他们转向了“中国模式”,但他们毕竟已经有一个良好的民主政治的架构,而政治改革正是“中国模式”所缺失的。
同样是第三世界一员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的印度在近年来的出色经济表现,也对“中国模式”构成了相当的挑战。
对中国领导层来说,总结已有的经验很重要,既有利于中国自己的未来,也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追求软力量。
但更为重要的是虚心努力,着眼于“中国模式”的可持续性和不断完善。
从一个不那么和谐的世界到一个相对和谐的世界,将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中国先哲就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们将弘扬这种精神,孜孜不倦地建设和谐社会,追求和谐世界,以中国的发展为人类的共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