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110班历史.docx
《湖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110班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110班历史.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110班历史
湖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1-10班)(历史)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0小题,共70.0分)
1.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减少犁耕依赖 B.经营更趋市场化
C.注重精耕细作 D.生产日趋专业化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考查学生的图片信息获取能力。
图片信息上并没有数据上的对比变化,故A项错误;图片上也没有反映出农产品的流向问题,故B项错误。
图片只是反映了明代家庭投资结构的示意图,并没有体现出农业生产的分区与专业化的问题,故D项错误;图片说明家庭农业包括播种、灌溉、施肥、生产工具等多个环节,高投入追求高产出,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
故选C。
2. 宋代梅尧臣有诗云:
“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
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
”该诗所描写的工具
A.用于农田犁耕 B.借助水力鼓风冶铁
C.便于交通运输 D.利用水力灌溉农田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
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可知描述的是筒车,是利用水力来灌溉农田的,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
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故选D。
3. 下列对曲辕犁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
B.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C.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D.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我国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是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曲辕犁是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
它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还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
ABC项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项是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不是曲辕犁的特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4. 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道:
“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正确的是
A.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目的是生产和经营的需要 D.农业和手工业已分工明确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自然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A说明的是资本主义萌芽,CD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故选B。
5. 唐李贤在《后汉书》注文中说:
“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
”这里描写的生产工具的功能是
A.灌溉 B.排涝 C.冶铁 D.挖煤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成就,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吹炭”和“激水以鼓之”可知该工具为鼓风冶铁工具,是指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
ABD不符合材料,排除。
故选C。
6. 1987年,沉睡南海海底840多年的中国远洋贸易商船“南海一号”被意外发现,该船载有8万多件价值约1000亿美元的宝物。
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个数是
①沉船宝物中可能找到非常精美的粉彩瓷器 ②沉船可以见证东印度公司经营的中英贸易
③沉船能说明海禁时期也有短暂的对外开放 ④沉船不可能配备了自动爆炸的地雷和水雷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考查分析理解具体问题及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根据信息“1987年,沉睡南海海底840多年”,可知,题干所述时间段,即大致在唐宋时期。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
可知,A项“粉彩瓷器”,最早出现于清朝,错误;②项错误,此时期西欧新航路尚未开辟;③项,错误,此时期“海禁”尚未提出。
④项,明朝时期才发明了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正确。
故选A。
7. 《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
“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
‘……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
’”对以上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严格限制州县城市的商品交易 B.击鼓鸣钲促进集市贸易发展
C.严格控制城市里坊与市的界限 D.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停滞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唐朝对商业的严格管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等,材料主旨体现唐朝时期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坊与市的界限)加强对商业的严格管理,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B项“农村集市贸易无从发展”,材料主旨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
故选C。
8. 日本与欧美的汉学家普遍认为:
唐代是中世纪的黄昏,而宋朝则是“现代的拂晓时辰”。
下列史实中最能说明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辰”的是
A.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形成区域性大商帮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理解材料信息和理论思维能力。
材料中外国学者所提出的“中世纪的黄昏”到“现代的拂晓时辰”即唐宋时期出现封建时代特征的尾声和近代社会色彩的因素增长,反映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商品、货币、城市及进步管理制度的发展;据此最能说明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辰”是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故B项正确;A项所述不符合史实,C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此两项;区域性大商帮形成于明代,故D项错误。
故选B。
9.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
依据所学可知,表格中的信息符合唐朝社会的特征,所以C项正确;AB不正确,不符合“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的史实;D项错误,宋代时期坊市的界限已经被打破。
故选C。
10. 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
这表明汉初实行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抑制商业的政策
C.奖励农耕的政策 D.禁止奢侈的政策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代经济政策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
”可见,商人的地位在汉朝十分低下,主要反映了汉初实行抑商政策,故B项正确;AC项所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禁止奢侈只能反映材料信息的部分内容,故D项错误。
故选B。
11. “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的这句话观点不一致的是
A.“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禁商办、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ABD三项实质上是赞同农业发展;C项中认为工商为末是不切实际的妄加抑制,实质是赞同商业发展,与题干雍正观点不一致,故选C。
12. 海禁政策与朝贡贸易是明代初期对外贸易的两大政策。
这些政策,一方面禁止民间贸易活动,另一方面,本着“厚往薄来”的原则,从事官方贸易活动,如郑和七下南洋。
其实质
A.发展海外贸易 B.成为海上强国 C.巩固封建统治 D.表明大国身份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官方的对外贸易,旨在考查知识运用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海禁政策与朝贡贸易是明代初期对外贸易的两大政策”、“禁止民间贸易活动”、“本着‘厚往薄来’的原则”可知,政府不管推行什么样的政策,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C符合题意;AB不符合史实,排除;D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
故选C。
13.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资本主义萌芽,旨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属于传统经济模式,A项错误;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也未脱离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属于传统经济模式,B项错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体现了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C项符合题意,正确;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与材料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和“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不相符,D项错误。
故选C。
14. 下表反映的是明朝中后期一些手工业的生产中心与原料供应地,
手工业
生产中心
原料供应地
丝织业
苏州、杭州、江南五府
湖州(植桑养蚕)
棉织业
松江
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棉花种植)
冶铁业
广东佛山镇
广东罗定、阳春、阳江各县(铁板)
从中不能获得的信息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A.加强了区域间的合作 B.推动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
C.推动了专业性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提取和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应用能力。
分析表格信息可知,手工业生产中心有固定的原料供应地,结合所学可知,ABC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但符合题意。
故选D。
15. 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说明中国对英国的棉纱的消费量很低,其根本原因当然是,中国古代这种传统封闭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故D项正确;而ABC三项表述片面,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6. 鸦片战争后,传统的自然经济较早解体的地区是
A.黄河、长江流域 B.东南沿海地区
C.北京、西安等大城市 D.中西部地区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旨在分析理解具体问题和识记能力。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在东南沿海被迫开放了一些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开始大量的进入到中国的市场,冲击了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最早在这些地方解体,故B项正确;ACD项所述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B。
17.《新全球史》中指出:
“总的来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
”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指的是
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
B.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C.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D.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积极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但同时,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国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思想也逐渐传入,使中国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故C项正确;ABD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
故选C。
18.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解体”的主要含义是
A.自然经济被近代企业所取代
B.封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且日益商品化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旨在考查分析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鸦片战争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开始分离。
在这个基础上,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故B项正确;ACD项所述均在自然经济解体后,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 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拉开了中国葡萄酒工业化序幕。
2010年7月10日,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展出了1915年该公司在旧金山世博会所获得的金奖奖牌,堪称一个世纪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象征。
这枚奖牌可以印证我国历史上
A.洋务运动取得了辉煌成就 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D.民族企业日益萎缩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915年该公司在旧金山世博会所获得的金奖奖牌”说明在民国成立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发展,故C项正确;“张裕酿酒公司”属于私人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C。
20. 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被称为“黄金十年”。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是
A.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苏联对南京国民政府进行经济援助
C.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新兴工业部门崛起
D.政府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旨在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时间1927—1936年以及“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被称为‘黄金十年’”的信息说明是国民党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为迅速,主要原因是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故D项正确;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为转嫁危机,加强对中国在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市场的争夺,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C项所述为此时经济增长的表现而非原因,故排除。
故选D。
21. 下表是关于民国时期几类商品所占国内市场比重的变化情况。
它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项目
1920年
1936年
机器制造品
12.9%
20.5%
手工制造品
32.2%
25.5%
农产品
45.4%
45.9%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工商业产品数量超过进口产品 D.近代工业化有所发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A项明显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不符合题干时间;B项错误,自然经济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C项材料并未体现;D项正确,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机器制造品的比重得到很大的提高,反映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故选D。
22.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当时最有利于民营企业创办的国内环境是
A.上海成为中国与世界接轨的窗口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企业的限制
C.政府统一货币,关税实现了自主 D.西方列强放松了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897年正值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为19世纪三四十年代;CD均为20世纪初。
故选B。
23.1912年-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A.面粉业和纺织业 B.化工产业
C.交通运输业 D.机械制造业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这一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不仅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而且只是在轻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得到较快的发展,重工业发展缓慢,在中国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故选A。
24.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下列表述,与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状况不相符的是
A.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
B.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C.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D.民族工业与传统经济形式相比处于明显弱势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旨在考查分析理解具体问题及概括能力。
民国初年,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发展迅速,排除A;一战期间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而内地较少,排除B项;重工业发展虽然缓慢,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而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应该是在建国后,故C项正确;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
故选C。
25. 1912—1919、1927—1937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国家统一的实现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阶段特征及相关原因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在1912—1919年间,中华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奖励实业的法令。
1927—1936年间,南京国民政府掀起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据此,可知:
C项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A项“国家统一的实现”,本身错误;B项只适合于“1912—1919年”时期;D项“自然经济完全解体”,本身错误。
故选C。
26.下列两图为1920年与1936年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的所占比例。
当时,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日益衰落 B.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扶植民间轻工业发展 D.民族资本仍然受外国资本挤压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分析理解并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上述饼状图看出,从1920年到1936年民族工业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的比重虽然有了显著增加,但是外国资本仍占相当大的比重,D项符合题意。
AB不符合史实,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排除此三项。
故选D。
27.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说,在传统的中国,士以求义为志,商以求利为本。
士与商不仅道不同不相谋,而且后者为前者所不齿。
但从19世纪中叶起,这种人为的界线开始模糊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气——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
下列不属于新风气出现原因的是
A.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 B.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动
C.爱国主义情愫的推动 D.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列强的侵略、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动,传统的士商价值观念也发生变化,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旧式的士如张謇等人也开始创办工商业,故AB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这种风气的出现与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无关,故选D。
28. “忽如一夜春风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分别来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两阶段最恰当
A.一战时期、1928~1936年 B.洋务运动时期、一战时期
C.一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D.1928~1936年、三大改造时期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我国的民族工业带来了短暂发展的“春天”;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民族工业纷纷破产,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29.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1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A.洋务企业 B.民族资本企业 C.外国资本企业 D.官僚资本企业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1所代表的经济成分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出现,在1895年以后发展到一个高潮,在一战期间得到一定的减弱,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消失。
结合以上分析,此种经济成分是外资企业,故C项正确;A项在甲午战争后衰落;B项在一战期间并未减弱而是得到快速的发展;D项是在1927年后出现的经济成分。
故选C。
30. 某报曾刊载:
今天的上海市真的“美化”了。
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个角落……难怪有人说:
“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
A.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美国经济侵略创造了条件
C.一战前夕掀起抵制日货、提倡美货的群众运动
D.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减免大量美国商品的进口税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理解及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反映了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此现象是由于战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国民政府为获取其支持减免美国大量商品的进口税,造成美国商品在中国疯狂倾销,故D项正确;前三项发生一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和民国初年,故排除ABC项。
故选D。
31. 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调查研究,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
下列该同学的调查结论中与当时时代相吻合的是
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 B.建立起完整合理的工业布局
C.农村正在进行土地改革 D.轻工业发展速度最快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一五”计划是1953年至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
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初步形成工业布局,不能说完整合理,故B项错误;农村的土地改革在1952年就已经完成,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发展最快,故D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