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县新志.docx
《行唐县新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唐县新志.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唐县新志
行唐县新志
一、地理风貌
(一)区位
行唐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属太行山浅山区,地处北纬38°21′~38°43′、东经114°10′~114°41′之间,东临华北平原,隔大沙河与保定市曲阳县相望,西依太行山脉,与灵寿县交界,南望省会,与正定县、新乐市毗邻,北顾京津,与保定市阜平县接壤。
县境南北长37公里,东西宽30.9公里,总面积1025平方公里。
县人民政府驻地龙州镇,位于县域东南部,距省会石家庄49公里,距首都北京262公里,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二)交通
行唐县交通便利,城区南距石家庄国际机场25公里,东距京广铁路、京深高速15公里。
京赞公路、宝平公路大致自东北—西南向横贯全境,无繁公路自东南—西北向纵穿全县;朔黄铁路、张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城区外环全线贯通,使京赞公路、无繁公路畅通无阻,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县城外环和三条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脉络,“村村通”公路为补充,乡与乡相连,村与村相通,干支结合、纵横交错的XOX型公路路网格局。
目前,全县共拥有各级公路341条,总长1099公里,公路密度达1.07公里/平方公里。
近年来,行唐运输状况大为改观。
截止2008年,全县共拥有营运汽车1419辆,其中营运客班车109辆,营运货车1310辆。
全年完成货运量1896万吨,货运周转量64927万吨公里;客运量245万人,客运周转量9185万人公里。
全县有二级汽车站1个。
共拥有客运班线32条,跨省1条,跨市3条,城际2条,县内24条,全县乡镇村通客车率达到100%。
从县城进石家庄往返快客班车30辆、普客班车14辆,发往周边县(市)往返班车3辆,开往保定往返的1辆,开往北京往返的2辆,进市返城群众的乘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客运以集约化经营为目标,组建了行唐县利民客运有限公司,目前已开通城乡客运班线24条,投放农村客运班车54辆。
兴唐出租汽车公司和行唐宏利公交公司作为班车运力和公交运力的补充,是客运运力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运营的轿车50辆,小型面包车130辆
(三)地貌
行唐县属太行浅山区,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呈阶梯分布,由低山、丘陵、平原三种地貌组成。
最高点为西北部九口子乡与阜平县的界山卧长顶,海拔960米;最低点为东部北高里村,海拔75米,相对高差885米。
1、低山区
团山——黄龙港——秦台——北城寨一线西北部为低山区,面积379平方公里,包括上阎庄乡、九口子乡全部及口头镇部分村庄。
区内有山峰39座,海拔在960~225米之间,山体近东西走向,呈向东倾斜逐步平缓收敛的阶梯状态,适于林业及畜牧业发展。
2、丘陵区
北龙岗——赵阳关——上碑——南翟营一线西北部为丘陵区,面积224平方公里,包括北河乡全部及玉亭、上方、上碑、翟营、城寨各乡大部和南桥镇一部分村庄。
区内有山峰6座,海拔225~150米之间。
地势平缓,土层20~50厘米,沟谷埋深2~3米。
土层薄,质地粘重,蓄水能力较差,适于烤烟、杂粮及林果业发展。
3、平原区
北龙岗——赵阳关——上碑——南翟营一线东南部属平原区,面积422平方公里,为新生界第四系太行山前洪积冲积扇黄土平原。
海拔75~150米之间。
质地适中,土层深厚,适于各种农作物及林果业发展。
(四)河流
行唐县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
东靠沙河,西界磁河,境内有郜河、曲河,还有流域大于30平方公里的6条河(沟):
江河、黄龙港、饿公河、库儿沟、龙门沟、庙岭沟。
郜河属沙河支流,为境内最大的河流。
源于县境西北部的西平峰山、鳌鱼山一带,向东南流经县城东折到北高里村东南汇入沙河,途经九口子、口头、上方、城寨、上碑、市同、行唐镇、只里、独阳岗9乡镇71个村。
全长69.4公里,河床宽50-350米,流域面积484.9平方公里。
上游建有口头水库。
水库以下27.6公里,有3条较大支流,河道坡度大,河床窄,岩石裸露,水流湍急;水库以下38.8公里,有江河等4条支流汇入,河床较宽,多沙滩漫道。
结冰期为12月至次年2月,属季节性河。
汛期洪水很大。
民国28年(1939年)洪水流量高达1865立方米/秒。
沙河,古称派河,为季节性河流,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东北的孤山脚下,与发源于五台山、太白山一带的胭脂河、北流河、板峪河、平阳河汇流于王快水库。
到安国县军洗与木刀沟(上游为磁河)、孟良河汇流于潴龙河,整体流域面积4970平方公里。
河道行唐段从东安太庄东北1.8公里入境,东南至北高里村东3公里处出境,共19.3公里,为行唐与曲阳两县界河。
沙河河床为沙砾石覆盖,宽3~4公里,河床平均比降1%左右,最大流量2500立方米/秒。
年结冰期约82天,历史上害多利少。
自明代弘治十八年(1500年)至民国28年(1939年),就发生大水灾42次。
清代《行唐县新志》记述:
“派水之岸,西高东低,自王快而下,灌溉之利,唐民受之;冲决之害,唐民更受之也。
康熙十年,龙岗以下,河合、贾庄、高里皆受其害。
地被冲溃,百存一二。
”
曲河,曾名海子河。
源于行唐北部芦家庄、普塔石一带,流经口头、玉亭、南桥、独羊岗4乡镇,至独羊岗乡河合村东北汇入沙河。
全长33.3公里,流域面积152平方公里。
属季节性河流。
1958年,在中游西城仔村一带建中型水库(红领巾水库)一座。
磁河,原名磁水,为行唐、灵寿、正定三县界河。
大支流五条,分别发源于灵寿县白蛇岭、北山五岳寨、王母山北岭和东峪、行唐石坊一带、山西省五台山南山。
其中源于行唐的一大支流—庙岭沟,流经9个村庄,流域面积33.9平方公里,经上阎庄村西折向南入灵寿县西岔头村东汇流磁河。
磁河在灵寿县中霍营南部入行唐县界,经翟营、安香2乡,于常香村南入正定县,东经新乐、藁城、无极、深泽等县,于安国县北与沙河汇流,入潴龙河。
磁河流经行唐县河段为22.1公里,河道面积6458亩,河外滩面积9794亩,河床宽520米,治导线以内河宽195米。
特大洪水年1954年最高洪水流量1470立方米/秒,1963年1160立方米/秒。
1960年5月横山水岭水库建成后,河道基本断流。
建国后,行唐县重视河流治理和水利建设。
自1955年以来,共修大、中、小型水库16座,塘坝72个,控制流域面积249.81平方公里,使四条河道的水害变水利。
在大中型水库中,除口头水库外,红领巾水库是一座极具人文意义的水库。
它位于行唐县城偏北19公里处,由共青团河北省委发起,全国少年儿童捐资,行唐县施工兴建的。
原计划作为少先队夏令营,因而命名为红领巾水库。
因库内大坝附近的一小石山名钓鱼台,故又叫钓鱼台水库。
红领巾水库始建于1957年,次年竣工。
大坝为均质土坝,长341.5米,高26米,顶宽4米,上有高1.2米、宽0.5米的浆砌石防浪墙。
副坝一座,长161米,高5.4米。
溢洪道位于主坝南侧,为开敞式宽顶堰,宽70米,最大泄量910立方米/秒。
水库汇水面积72.5平方公里,设计库容442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763万立方米,最大水深22米,宜渔面积2187亩。
红领巾水库风景宜人,湖光山色相映辉。
正常蓄水位,西部能显出小岛及坝上英姿勃勃、栩栩如生的工农兵和迎风行队礼的少先队员石雕像;坝下的岩石高台上凉亭台阁,象征和平的石雕鸽子矗立在顶峰。
大坝绿草如茵,两侧山丘陡峭,岩石林立,是很好的游览区。
(五)气候
行唐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少雪。
四季分明。
春季(3-5月),冷热变化无常,气温平均每天上升0.32℃。
1970-1980年,风次占全年风次的41.6%,多为偏北大风。
风雪稀少,降水量(1954-1983年)平均值为50.4毫米。
夏季(6-8月),气温急剧增高,6、7、8月分别平均为24.6℃、26.6℃、24.3℃(1970-1983年)。
偏东南风较多。
降水量占全年的66-77%。
初夏干旱,降水量仅平均8.8毫米。
主要灾害为暴风雨、冰雹、干热风,1970-1983年14年中暴雨89次、冰雹65次,12年有干热风,6年有大旱。
秋季(9-11月),气温变化较快,从10℃降到0℃,一般为32-36天,昼夜温差较大。
降水量占全年的13-18%,主要灾害为低温、阴雨霜冻,1970-1983年14年中,低温连阴雨出现35次。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干寒少雪,常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潮大风侵袭。
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2℃、-4.8℃、-1.7℃.极端最低值分别为-19.7℃(1970年12月25日)、-20.7℃(1978年2月12日),降水量仅占全年的2-3%。
日照、辐射
全县平均日照时数为2640.9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60%。
5月日照总时数最多,为281.7小时;11月最少,为195.2小时。
12月份日照百分率最多,为67%,≧0℃期间的日照时数为2080.7小时,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79%,≧10℃期间日照时数为1582.2小时,占年总日照的60%。
(六)物候
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土壤开始解冻;稳定通过3℃,冬麦开始分蘖;稳定通过5℃,早春作物开始播种,冬麦返青并将进入起身;稳定通过10℃,春玉米、春谷子等喜温作物开始播种;稳定通过15℃,喜温作物进入旺长期;稳定通过20℃,冬麦进入灌浆期,玉米、棉花、水稻为生长盛期。
境内主要物候期具体情况如下:
春季
土壤开始日消夜冻 平均出现在2月12日
冬小麦返青 平均出现在2月22日
冻土化通时间 平均出现在2月24日
终雪时间 平均出现在3月4日
毛白杨始花 平均出现在3月14日
榆树始花 平均出现在3月18日
蜜蜂始见 平均出现在3月19日
菜白蝶始见 平均出现在3月23日
杨絮落地 平均出现在3月23日
杏树始花 平均出现在3月30日
青蛙始鸣 平均出现在4月4日
垂柳始花 平均出现在4月6日
冬小麦拔节 平均出现在4月9日
梨树始花 平均出现在4月10日
燕子始见 平均出现在4月10日
终霜日 平均出现在4月17日
毛白杨絮飞 平均出现在4月14日
枣树发芽 平均出现在4月15日
苹果始花 平均出现在4月16日
柳絮始花 平均出现在4月22日
冬小麦抽穗 平均出现在5月2日
月季始花 平均出现在5月7日
冬小麦扬花 平均出现在5月9日
柿子树始花 平均出现在5月11日
布谷鸟始鸣 平均出现在5月18日
夏季
枣树始花 平均出现在5月24日
小个蝉鸣 平均出现在5月30日
冬麦黄熟 平均出现在6月8日
国槐始花 平均出现在7月11日
蟋蟀初鸣 平均出现在7月18日
知了始鸣 平均出现在7月31日
秋季
红枣收摘 平均出现在9月15日
终蕾 平均出现在9月23日
蝉绝鸣 平均出现在10月6日
雁南飞 平均出现在10月6日
毛白杨叶色黄 平均出现在10月16日
梨树叶色黄 平均出现在10月19日
刺槐落叶 平均出现在10月19日
初霜 平均出现在10月22日
榆树叶色黄 平均出现在10月26日
冬季
垂柳开始落叶 平均出现在11月12日
国槐叶落完 平均出现在11月22日
土壤冻结 平均出现在12月5日
初雪 平均出现在13日
(七)资源
1、自然资源
行唐县域面积1025平方公里,折合地亩面积153.75万亩。
随着人口增长和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已由1949年的3.2亩下降到2008年的1.27亩,土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受气候和地质、地势影响,水资源较为贫乏,地表水丰水年总量为2.2亿立方米,枯水年为1.3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平均8806万立方米,可开采量为7926万立方米。
行唐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地质构造复杂,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都有分布,矿产资源种类多,蕴藏量大,品质好。
矿泉水日流量为180立方米,有良好的开发前景;非金属矿产占绝对优势,行唐县是省外贸云母、蛭石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
2、产业资源
行唐县是农业大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两红一白”(红枣、红薯和乳业)优势产业。
到2008年底奶牛存栏7.5万头,日产鲜奶近千吨,日加工能力300吨,是三元集团、蒙牛集团、伊利集团、明旺集团等大型乳业集团的奶源基地;红枣种植面积60万亩,无公害红枣基地认证12万亩,年产红枣8万吨,年加工红枣能力6万吨,是中国优质大枣产业基地,2004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行唐大枣之乡”,口头华北红枣商埠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红枣专业市场;红薯种植面积8.6万亩,年产鲜红薯15万吨,年加工鲜薯60万吨,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红薯及红薯制品集散地。
同时,行唐县境内山区丘陵占三分之二,临近煤炭、铁等资源富集区,蕴有30多个矿种,云母、硅石、石灰石、石英石等矿藏丰富,其中云母、硅石品质优、储量大,是省外贸出口基地之一。
省道京赞线、无繁线、宝平线、朔黄铁路、张石高速公路贯穿县境,交通运输便利。
(八)乡镇
据2008年统计数据,全县总人口425579人,人口分布于330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隶属四镇十一乡。
其中,平原乡(镇)6个、丘陵乡(镇)6个、山区乡(镇)3个。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乡(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初步形成了各自特色。
现简要介绍如下:
1、平原乡(镇)
龙州镇 位于县境东南部,为县委、县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此地为千年古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城内古建筑有封崇寺大殿、封崇寺天王殿、升仙桥、香莲寺、城隍庙、文庙大成殿,均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独羊岗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3.5公里,奶牛养殖是该乡的支柱产业。
2008年,全乡奶牛存栏10215头,有日产鲜奶5吨以上的奶厅3个,日产鲜奶3吨以上的奶厅13个,奶类总产52994吨,居全县之首,是全县最大的奶牛养殖乡,奶牛养殖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
安香乡 地处县境西南部,距县城8公里。
该乡中药材种植远近闻名,是全县中药材种植大乡。
此外,该乡个体私营经济也有较大发展,形成了胶合板、营养保健品、机械加工、铸造、生鸡屠宰五大系列。
只里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4.8公里,特色种植(西瓜)和乡镇工业发展较为突出。
该乡还是宗教大乡,辖区内有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三种宗教,习村和贾洛营分别是县内重要的天主教、佛教聚居村。
市同乡 位于县城西部,距县城4公里农业以奶牛养殖、红薯、花生加工为主要特色,随着工业园区的开发,有工程塑料、机械制造、玻璃生产、鞋业、铸造业等大批龙头企业相继落户,成为全乡经济的重要支柱。
上碑镇 是行唐县四个建制镇之一,位于县境中部偏南,距县城9公里。
这里曾是中央工委的临时驻地,当年朱德、刘少奇、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召开军事会议、五月复查会议等,是行唐县重要的革命纪念地。
2、丘陵乡(镇)
南桥镇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9公里,处于平原与丘陵衔接地带。
该镇为全县果品大镇,所产苹果远近闻名;该镇还是行唐县东北部的物流中心,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为传统庙会。
境内文物有民国34年(1945年)建成的南桥抗战烈士纪念塔和1985年建成的王炳奎、张宏友烈士纪念碑。
翟营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9公里。
该乡有蔬菜生产的传统和优势,2004年4月,被河北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所产蔬菜畅销全国。
城寨乡 位于行唐县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
境内的牛王寨风景区是集平原、山区、湖泊为一体的自然景观,有“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的神奇色彩。
山上怪石嶙峋,风景秀丽,有多处文化遗址。
山下甘泉湖(江河水库)水清质洁,适宜进行垂钓、游泳、划船等水上运动,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潜力。
上方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2公里。
在农业上,初步形成“东菇南菜北薯遍地牛”的产业化格局。
该乡有丰富的硅石资源,经不断开发,水泥、橡胶、耐火材料等产品已初步形成规模,在县内被誉为“建材之乡”,硅石业成为该乡的支柱产业。
玉亭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12.5公里。
该乡的金针菇种植远近闻名,有全县最大的金针菇交易市场。
该乡有着丰富多彩的庙会文化,如,缶山药王庙会、土地奶奶庙会、乾隆槐庙会和火神庙会等,对拉动该乡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作用。
北河乡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25公里。
随着产业化的推进,该乡初步形成红薯栽培、小杂粮种植、石子生产三大支柱产业。
该乡所产“龙兴庄”系列土特产畅销南北,享誉中外。
其中,“龙兴贡米”尤为驰名。
3、山区乡(镇)
口头镇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是行唐县北部重要商镇。
境内有大井沟红枣示范园、南万山绿色庄园、华北口头红枣商埠。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磁铁、石英、云母、蛭石等多个矿种及多家企业;该乡风景秀丽,全县最大的水库口头水库(又称孔雀湖)位于该镇,水洁鱼肥,风光旖旎,是集垂钓、戏水、旅游于一体的风景区。
此外,该地“牛魔王”红薯脯是全县出口创汇的优质品牌。
上阎庄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38公里。
该乡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利资源,矿业、渔业、红枣产业是该乡的支柱产业。
九口子乡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35公里。
有矿石(大理石、花岗片麻岩、铁矿等)、矿泉水、红枣三大自然资源。
曾荣获“全国优质红枣生产龙头乡镇”称号。
境内现有8个万亩枣园和1个千亩珍枣园,另有红枣加工、枣酒酿造、非金属矿开采、矿泉水加工等企业百余个。
该乡每年均举办红枣采摘节,还开发了“农家乐枣乡一日游”。
二、历史溯源
(一)县名由来
“行唐”之名,历史非常悠久,可溯源于4000多年前的唐尧时代。
《正定府志》、《行唐县志》载:
“初,帝尧封于唐。
后,诸侯来归,诣平阳即帝位,南行历其地,行唐之名由此始也”。
由此可见,行唐之名的由来,源于唐尧南行。
正因为如此,起初的称谓还多了一个“南”字,称“南行唐”。
“南行唐”是个倒装句,正过来读为“唐南行”意为唐尧南行经过此地。
周赧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91年)建南行唐邑,邑治在现在的故郡村。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割真定(今正定)地置“南行唐县”,县治在今故郡村,此时南行唐已是县域概念,包括以故郡为中心的广阔地域。
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去“南”字为“行唐县”。
后虽几经调整更名,但最稳固、最长久的称谓仍然是行唐县,延续至今。
(二)建置沿革
五帝时期,尧自唐(今定州北唐城村)赴平阳即帝位,南行历其地,因名南行唐。
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南行唐属冀州。
虞舜时从冀州分出幽州、并州,属并州。
夏省幽、并州,仍属冀州。
春秋时,属鲜虞国。
战国初属中山国,赵灭中山(前295年)后,属赵国。
赵惠文王八年(前291年)建南行唐城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割真定地置南行唐县,治所在今故郡村,属钜鹿郡。
二世元年(前209年),武臣灭赵,自立赵王,南行唐又归属赵国。
西汉初,属赵国恒山郡。
文帝时属常山郡。
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改常山郡为常山国,改属常山国。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常山仍为郡,改属之。
东汉因之。
三国时属常山郡。
晋及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均属常山郡。
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去“南”字为行唐县,归定州常山郡所辖。
太和十四年(490年)行唐改置唐郡,二十一年(497年)郡废。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改属恒州常山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实行州县两级,行唐直隶恒州。
大业三年(607年)实行郡县两级,废恒州,属恒山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恒山郡为恒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恒州为常山郡。
肃宗上元二年(742年)又改郡为州,行唐属河北道恒州所辖。
武后长寿二年(693年),改行唐为章武县。
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名行唐县。
大历三年(768年)置汦州。
九年(774年)州废,属恒州。
元和十五年(820年)改恒州为镇州,属之。
五代时期,后梁开平初(907年)改行唐为章武县,后唐元年(923年)复名行唐县。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又改称永昌县,后汉乾元年(948年)复名行唐县。
宋属真定府,熙宁六年(1073年)灵寿并入行唐,八年(1075年)析出。
元改称恒阳县,属保定路辖。
明复称行唐县,属真定府定州。
清因之。
民国2年(1913年)行唐为直隶省范阳道属县。
3年(1914年)6月,范阳道改为保定道,行唐改属之。
17年(1928年)废道,属河北省统辖。
26年(1937年)3月,河北省政府将所辖县份划为17个行政督察区,行唐县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27年(1938年)2月,行唐县抗日联合政府成立,直属晋察冀边区临时政府委员会领导,属冀西第二专区,后划归冀西区三专区。
29年(1940年)改属晋察冀边区第五专区,次年,属北岳区五专区。
33年(1944年)6月,北岳区五专区改称北岳区四专区,属之。
34年(1945年),改属冀晋区第四专区。
35年(1946年)5月,行唐县民主政府改属冀晋区第三专区,翌年5月,改属四专区。
11月,改属北岳区第四专区。
38年(1949年)1月,划归察哈尔省建屏专区,8月,恢复河北省建制,行唐又归定县专区领导。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行唐县民主政府改称行唐县人民政府,属河北省定县专区。
1954年6月,撤销定县专区,改属石家庄专区。
1958年10月,并入新乐县。
1962年1月,两县分治。
1970年,石家庄专区改称石家庄地区,行唐隶之。
1978年7月,改设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行唐隶之。
1993年6月,石家庄地区和石家庄市合并,行唐县划为石家庄市市属县至今。
(三)区划一览
年 代
政区划分
明洪武年间(1368~1398)
5乡22社195村
明景泰年间(1450~1456)
5乡23社
明成化年间(1465~1468)
5乡24社
明嘉靖末(1565年)
5乡23社
清康熙十九年(1608年)
28社253村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23社191村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23社225村
民国34年(1945年)9月
9区310村
民国35年(1946年)4月
6区297村
民国37年(1948年)5月
7区323村
1953年4月
6区84乡321村
1956年5月
1区1镇38乡
1958年3月
1镇26乡304村
1958年8月
5个人民公社304村
1958年10月
新乐、行唐两县合并,称新乐县。
1959年1月
5个人民公社51个管理区304村
1960年3月
5个人民公社31个管理区305村
1961年3月
5个工委31个人民公社318村
1962年1月1日
新乐、行唐两县分治,行唐复设。
辖5个工委30个公社331村。
1962年3月
30个公社331村
1964年
28个公社331村
1984年1月
1镇27乡330村
1985年4月
4镇24乡330村
1996年1月
4镇11乡330村
(四)境域变迁
一是两提规格。
一次是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新设置了唐郡(郡是比县大一级的地方管理机构,一郡可辖数县),郡治设在当时的行唐县城(现在的故郡村)。
此郡设置时间究竟多长,志书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八年(公元490—497年),有的则说故郡“为唐郡治所达三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