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提纲世界历史主干知识梳理 学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22799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提纲世界历史主干知识梳理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提纲世界历史主干知识梳理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提纲世界历史主干知识梳理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提纲世界历史主干知识梳理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提纲世界历史主干知识梳理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提纲世界历史主干知识梳理 学案.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提纲世界历史主干知识梳理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提纲世界历史主干知识梳理 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提纲世界历史主干知识梳理 学案.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提纲世界历史主干知识梳理学案

1、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与思想文化

时间断限

古代希腊、罗马(公元前8世纪~公元6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线

政治

(1)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其基本的民主原则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2)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

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工商业高度发达,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灿烂的海洋文明

思想

古代希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是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

一、政治上:

西方政治文明的摇篮

1.希腊

(1)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2)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制、法律至上、权力相互制约成为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

(3)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其民主氛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但雅典民主基础狭窄,直接民主过于泛滥,造成雅典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2.罗马

(1)罗马法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最终形成完整体系的演变。

(2)罗马法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经济上:

发达的奴隶制工商业经济

1.希腊:

雅典等希腊城邦,良港众多,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优越,奴隶制工商业经济发达。

2.罗马:

公元前6世纪以来,随着罗马的扩张和国际交往的扩大,罗马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思想文化上: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1.希腊

(1)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成为近代人文主义的起源。

(2)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是人类精神觉醒的表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精神。

2.罗马:

罗马法律蕴含的自然法原则和理性精神,成为近代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法律思想的根源。

2、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奏——工场手工业

时间

断限

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15世纪末至18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线

政治

英、美等国逐渐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经济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人类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

思想

(1)14~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2)17~18世纪,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整套构想,同时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科技

在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下,欧洲的近代科学逐渐形成;牛顿力学体系的提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一、政治上:

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

“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2)标志: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起来。

(3)发展:

18世纪中期,逐步确立责任内阁制。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着国家的行政权,又通过议会控制立法权。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1787年宪法:

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宪会议于1787年制定宪法,实行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2)影响: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上:

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新航路的开辟

(1)背景: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寻找黄金热;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2)过程:

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3)影响:

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荷兰:

17世纪中期,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商品贸易与殖民扩张并举。

(2)英国: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18世纪中期,通过打败法国,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影响:

屠杀印第安人,贩卖黑奴,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三、思想上:

西方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1.文艺复兴

(1)时间:

14~17世纪。

(2)人文主义: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影响:

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更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和人类生活的世界。

2.宗教改革

(1)时间:

16世纪。

(2)性质:

西欧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罗马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

(3)影响:

打破了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迷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启蒙运动

(1)时间:

17~18世纪。

(2)理性主义:

呼唤理性,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要求科学、自由和平等。

(3)影响: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科技上: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与经典力学

1.伽利略

(1)成就:

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2)意义:

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牛顿

(1)成就: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推动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

(2)意义:

人类第一次对自然规律系统概括和综合。

近代世界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工业文明冲击的中国

近代中国

近代西方

时间跨度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949年新中国成立

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特征

农耕文明逐步解体

工业文明逐步形成

政治文明

(1)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始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愿望

(1)15~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产生并逐步成长,展开了反封建斗争

(2)17~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并不断成熟和完善

(3)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人运动兴起;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经济文明

(1)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的环境中曲折发展

(2)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及习俗更多地体现出近代化的色彩

(1)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两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先后迈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思想文明

(1)鸦片战争后,从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到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与科学,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的演进过程

(2)无产阶级革命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推动了近代欧洲人文主义不断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也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2)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3、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工业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时间断限

从工业革命到俄国十月革命前(18世纪60年代至1917年)是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线

政治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继续在欧洲大陆扩展,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

经济

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将人类历史分别推进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文化

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成就

一、政治上:

近代西方两种政治文明的发展

1.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与扩展

(1)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大量进入议会,君主立宪制趋向成熟。

(2)美国内战后,形成了两党对峙、交替执政的政党政治新局面,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和联邦制度,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4)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

2.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1)马克思主义诞生: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巴黎公社: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经济上: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工业革命

(1)兴起:

18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织业出现了“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由此拉开序幕。

到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2)标志:

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成果是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从而使工业动力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影响: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更多的市场和原料,促使列强进行殖民扩张。

19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兴起:

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

(2)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电力、内燃机、通讯、化学和钢铁工业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尤其在电力方面,发电机和电动机发明,“电气时代”来临。

(3)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三、科技上: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物理学

(1)成就: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1900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论假说。

(2)意义:

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技术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2.进化论

(1)标志: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规律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2)意义:

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

3.技术进步:

蒸汽机、电的发明和应用,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也促使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四、文化上:

近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1.近代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

①背景:

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②代表:

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2)现实主义文学

①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②代表:

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俄国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2.近代美术作品

(1)新古典主义美术

①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初,强调理性,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

②代表:

法国大卫的《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和安格尔的《泉》。

(2)浪漫主义美术

①背景:

19世纪初叶以后,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

②代表:

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3)现实主义美术

①背景:

19世纪中期,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②代表:

法国米勒的《播种者》《拾穗者》和俄国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4)印象画派

①背景:

19世纪60年代以后,重视光色的作用。

②代表:

法国莫奈的《日出·印象》,荷兰凡高的《向日葵》。

3.近代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1)贝多芬:

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

(2)约翰·施特劳斯:

代表作《蓝色的多瑙河》。

(3)歌剧:

意大利威尔第的《茶花女》,法国比才的《卡门》。

(4)民族乐派:

俄国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

4.电影的产生: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4、 二战前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

时间断限

20世纪上半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创新与调整是该时期的典型特征

线

政治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经济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

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最终确立斯大林模式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

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思想

由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学艺术

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一、政治上:

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

(1)俄国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2)一战激化了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3)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4)列宁发表著名的《四月提纲》,指出俄国革命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经过

(1)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所以被称为“十月革命”。

(2)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大会:

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大会还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前者呼吁停止战争,后者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大会选举成立了人民委员会。

这次会议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

3.意义

(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二、经济上: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形成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方案。

(2)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新经济政策

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企业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2.斯大林模式

(1)内容:

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评价

①作用:

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背景

①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限制了社会消费能力的增长。

②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借贷,造成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盲目的股票投机,造成股票上市量猛增,股价大幅度提高。

③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④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市股票狂跌,经济危机由此爆发。

(2)特点:

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3)影响:

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4.罗斯福新政

(1)内容

整顿财政金融

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调节劳资关系

调整农业政策

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业过剩

社会福利方面

加强社会救济和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社会立法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2)作用

①美国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自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三、思想上:

科技与文学艺术成就

1.文学:

苏联文学高度繁荣。

高尔基的《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2.影视

(1)电影进入有声片时代。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2)1929年,英国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5、 二战后整体世界的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时间断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1945年以来)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推动着整体世界的迅速发展

线

政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苏成为主导世界的两大力量。

伴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冷战局面出现,两极格局形成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中国等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一超多强”成为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

经济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各国纷纷进行经济体制调整:

苏联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相继进行改革,但都失败了,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福利等,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

科技文化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一、政治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两极世界的形成

(1)背景

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衰落,美苏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力量。

③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激化。

(2)“冷战”的表现

国家

美国

苏联

政治

“杜鲁门主义”:

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遏制苏联扩张

经济互助委员会:

以打破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军事

北约:

1949年成立,属于军事政治集团

华约:

1955年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2.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走向联合的欧洲

①背景:

欧洲有相似的文化传统;近代以来,欧洲国家之间持续的冲突与战争,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②过程: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③影响: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①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美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日本政府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②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政治大国成为日本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①背景:

面对美苏冷战,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第三世界国家主张团结起来,互相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

②形成: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③作用:

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3.“冷战”后的世界局势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①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1990年德国统一。

②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

(2)和平与动荡并存: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不断,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3)多极化趋势加强:

美国极力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主张推进多极化格局。

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二、经济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背景:

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企图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②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③特征: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④影响:

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以美元为中心,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关贸总协定

①背景:

贸易保护主义妨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②成立:

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旨在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③作用:

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使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2.苏联的经济改革

(1)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2)概况

过程

内容

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

①农业: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农场的自主权;提倡种植玉米②工业:

扩大企业自主权;承认物质利益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勃列日涅夫

改革

①扩大企业自主权,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

②重点发展重工业

军事力量增强,经济发展停滞

戈尔巴乔夫

改革

用经济方式管理经济,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

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黄金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出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