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加李少军版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15479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加李少军版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加李少军版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加李少军版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加李少军版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加李少军版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加李少军版笔记.docx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加李少军版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加李少军版笔记.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加李少军版笔记.docx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加李少军版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与发展

☺理论渊源:

哲学(人性论);政治学;世界史学;国际法学;地理学;政治经济学

☺发展阶段:

创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确立(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大发展(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冷战后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

☺研究范式:

行为主义(在分析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假设或理论,必须要用普遍适用的方法加以检验或证实)与传统主义(思辨式语言和诠释方法);实证主义(与行为主义类似)与后实证主义(反对经验观察,强调真理相对性);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

☺学科方法:

案例法、定量法、形式模型、诠释法

第二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时代观:

以对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和由此产生的阶级关系的分析为基础,采用生产方式与世界革命形势相结合的时代划分方法,提出了时代发展阶段性、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特征、时代发展的曲折性的观点;

☺世界体系理论:

建立在其对国际分工、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及其历史地位的分析的基础上,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带来政治结构的变化,把世界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此构成自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马恩);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式垄断形成、垄断组织建立,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统治,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列宁);

☺民族殖民地理论:

殖民体系作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社会结构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发展具有双重作用,提出区分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认为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提出民族自觉性原则,帝国主义时代的战争史不可避免的。

☺政治经济学理论:

资本主义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具有双重影响,马恩从社会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分析入手,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应用于对国际贸易的分析;

☺战争与和平理论:

战争的根源是私有制以及帝国主义,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正义与非正义取决于是哪一个阶级进行战争,争取和平的斗争必须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根除产生战争的土壤

第三节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自由主义:

早期为古典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认为个体理性的力量通过“看不见的手”可以使社会的共同的善得到实现;在经济上相信自由贸易促进和平,在政治上相信共和制国家可以实现和平,不强调对国际事务进行外部干预。

Ø理想主义学派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格劳修斯、孟德斯鸠、狄德罗、康德、边沁、圣西门等,主张人性善,由于良知误入歧途才导致冲突,政治观点上,理想主义主张民主化和法制化,主张恢复国际规范加强相互合作。

最初代表人物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理想主义的政治纲领),实质上是要建立一种以美国为领导的世界秩序(集体安全)。

二战后受打击。

代表人物布尔认为国家的行为可以进行制约。

Ø新自由主义:

商业自由主义(自由贸易能够促进国际和平)、共和自由主义(民主和评论,民主体制是和平的基本原因)、社会自由主义(把跨国的社会交往与国际集体一体化联系起来,如沟通理论)、基欧汉和奈(自由制度主义)。

Ø自由制度主义(经济跨国主义/相互依赖模型):

强调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是国际体系之内确立和维持秩序的基础,依赖的加深使合作成为可能。

相互依赖理论(约瑟夫奈和基欧汉)三个一般性的假定:

国家并不是国际关系的惟一行为体、国际关系议程更加复杂多样、经济政治联系增大合作;国际体制构成了国际合作的基础与架构;全球化既不意味着同质,也不意味着平等

Ø新自由制度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争论:

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结果,都承认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但新现实主义更强调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的制约作用,而新自由制度主义没有把无政府状态的程度和结果看得太严重;国际合作,二者都承认国际合作是可能的,但是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合作很难成功,即使成功了也很难维持,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国际合作是正常的;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新现实主义关注相对收益,计算自己所得是多于别人,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国家应以绝对收益为目的;国家的有限目标,新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安全,新自由制度主义强调经济福利;新现实主义更注重实力,新自由制度主义强调国家意图;新现实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国际制度和机制无法有效的发挥作用,而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可以独立发挥作用;

Ø民主和平论:

理论渊源康德,要点:

民主国家绝不会或极少同其他民主国家打仗;当民主国家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极少威胁要使用暴力,因为这样做是非法的;理论逻辑:

战争费用由公民支付,政府必须向公民负责、由战争风险的对外决策是公开讨论的,公众和决策者对此很敏感、民主制结构的制衡作用使国家受到较大制约、政治文化倾向和平解决。

困难:

民主界定的标准、无法解释为什么民主国家可能对非民主国家使用武力。

另外,该理论不可避免地促使美国采取干涉主义的对外政策。

Ø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批评:

现实主义者认为自由主义者低估了国家利益的冲突方面;现实主义者对于自由主义者主张的“低”政治已取得了与“高”政治同等地位的观点表示怀疑

☺现实主义学派是在对理想主义学派的批判和对二战的反思中逐步形成的,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修昔底德、马基雅弗利、霍布斯等。

在政治哲学观上崇尚人性恶,政治家的人物是建立一定的政治机制去限制它,在伦理观点上认为道德原则不适用于政治行为,在看待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作用上认为与权力和利益比他们是微不足道的,在国际社会及其发展前景的看法上认为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人物是说明世界的客观现状为谋求本国的权力和利益而斗争。

代表人物卡尔(二十年危机)、汉斯·摩根索(以权力限定利益和现实主义六原则)、乔治·凯南、昆西·赖特

Ø要点:

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自然状态);在这个以无政府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的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是加强权力与安全;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

Ø古典现实主义:

修昔底德“均势”原则;马基雅维利“人性恶、军事力量”;卡尔“《二十年危机》批评理想主义,但同时认为健全的政治理论应该既有理想主义又有现实主义,既有权力又有道德”;集大成者摩根索。

但古典现实主义无法解释国家间已有的和可能的合作

现实主义六原则:

1.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这些法则不受人们的偏好左右;2.政治家的思想和行为时从被界定为权力的利益出发的;3.在以特定的历史时期之内,哪种利益能够决定政治行为,要视制定外交政策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的环境而定;4.普遍的道义原则在抽象的形式下是无法适用于国家行为的,必须在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加以贯彻;5.不能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天下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6.政治现实主义与其他学派的思想之间的差异是真实的、深刻的;

Ø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代表人物沃尔兹,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三个修正:

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性,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权力是一种手段而非唯一目的,国家关心的是安全;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单位层次还应注意结构层次。

沃尔兹的结构定义的三部分:

主权国家之间的无政府状态;行为体之间最小限度的功能差异;国家之间能力的分配(造成结构变化的原因)。

另外还提出均势和安全困境。

Ø新古典现实主义(相对新现实主义):

谋求解释个别国家的对外政策和战略,但不适于说明国际结构,不能对单个国家间的战略互动的总体结果进行预测;

Ø进攻现实主义:

国家必须考虑掠夺性修正主义强国(revisionistpower)的威胁,因为这些国家会冒险一战以实现其目标;国家在中心决策者感受到相对能力增大的时候往往追求侵略性,使其影响最大化;代表人物米尔斯海默;基于追求权力最大化的目的,会要求国家比照竞争对手的总体实力发展自己的实力,可能导致紧张的军备竞赛甚至战争;

Ø防御性现实主义:

国家会努力使其安全而不是相对权力最大化,则会要求国家按照所受到的威胁发展权力,可能导致区域性的均势与和平共处;更重视国内因素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解释国际关系的主要关注点

国家间权力政治的由来

国家希望拥有多少权力

古典现实主义

人性与国家

基于人性,主要原因在单位层面即国家

最大限度地获取权力与利益

新现实主义

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的压力(无政府状态)

以安全为目标,适度获取权力

新古典主义

国家

体系原因与单位原因(领导人因素以及其他国内因素)的结合

不确定

进攻现实主义

体系;体系与国家

国际体系或体系原因与单位原因的结合

最大限度地获取权力,以霸权为最终目标

防御现实主义

体系与国家

体系原因与单位原因的结合

以平衡威胁为目标,适度获取权力

Ø对现实主义的批评:

过于重视冲突,而低估了国际制度在促进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超越传统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最小现实主义)

☺世界体系理论:

与新-新同属理性主义,以新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框架,以批评帝国主义而著名;世界政治史发生于全球资本主义逻辑支配下的世纪体系范围之内,富裕和强大以贫穷和弱小为代价。

代表人物沃勒斯坦,认为历史上存在过两种体系,世界帝国和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于16世纪的欧洲,时间的特征描述了世界经济中反复出现的扩张与收缩,并能够说明它的最终灭亡。

☺规范理论:

反思主义的一种,具有道德判断内涵与理想准则的理论,提出了国际关系的道德层面的问题,布朗认为有关世界政治的规范性主张有两种:

世界主义(关注人或人类)、社群主义(关注政治社会即国家);规范理论由三个要点:

国家的自主权问题、使用暴力的伦理问题、国际正义问题。

☺建构主义可以追溯到格劳修斯、康德、黑格尔、马克斯·韦伯,现代主义学派、后现代主义学派、女性主义学派,核心命题:

国际体系的结构包括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国际体系的物质结构只有在观念结构的框架中才能具有意义;认同是利益的基础,认同构成利益和行为;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国际生活的特征取决于国家之间互相存有怎样的信念和期望;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存在时行为体社会实践的结果,行为体的互动构成了社会建构;观念决定权力的意义与内容,决定国家实现利益的战略,也决定利益本身;行为体建构结构,结构也造就行为体;自我利益本身是国际体系不断造就的产物,因此在社会进程中应当受到质疑,一旦这种建构不被行为体的实践所支持,它就会不复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结构才是可以变化的。

☺女性主义理论: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分为自由女性主义(要求女性在世界政治理论认为具有重要性的事务中扮演一个完全的角色)、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物质力量是决定妇女生活的根本因素、推翻资本主义与家长制)、后现代主义的女性主义(性别关系到男女差别的社会建构)、观点女性主义(按照女性的观点,对现实进行再叙述)

☺批判理论:

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认为理论与社会和政治生活是分不开的,质疑约束人类自由的社会生活形式;考克斯强调揭露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影响的制约。

强调理解今天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并加以改造,强调人的观念的重要角色;

☺历史社会学:

兴起于18世纪中叶,反对把国家视为世界政治中的某种既定的东西,特别种类的国家意志是在国内和国际社会运作中的各种不同力量的产物,不能简单地进行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的划分,不存在国际体系这种东西,国家是由国际与国内力量所造就的。

代表人物蒂利,认为不同力量结合(资本强化和威压强化)导致了不同国家(纳贡制、城市国家、民族国家);迈克尔曼认为意识形态、经济、军事和政治网络是社会权力的四个来源。

☺后现代主义: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权力与知识。

第四节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理论研究

☺传统思想:

华夏中心主义,强调德治教化,这种天朝一统和礼治天下的传统不仅影响中国古代的国际秩序观念,对后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不仅影响到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影响到古代和近代中国对自身安全及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传统的精髓,和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与之相对应的武为古人视为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

西周时期祭公谋父不断宣扬“耀德不观兵”,春秋楚庄王“止戈为武”说明战争的目的在于制止战争,儒家崇尚仁政和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但并不绝对否定战争,主张战争在于以仁伐不仁,战争的目的在于诛杀暴君而征求人民,评判战争的标准在于是否能使天下达到真正的和平和恢复人的德性。

中国从古代时期就逐步与其邻国形成了华夏“天朝礼治”体系。

维护天朝的尊严胜于领土和其他物质的得失,对外更多的是采取怀柔和安抚政策。

中国古代传统的和平主义观念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士大夫乃至革命者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

☺新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建设: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的划分;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国际政治新秩序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第一节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

从逻辑上来讲,如果人们承认行为体在不同的问题领域都存在互动关系,那么就应该承认国际体系并非只有一个,而是由许多。

国际社会,是指各个人类政治共同体或国家以其成员间相互交往关系的综合,或指因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共同体。

国际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

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殖民体系的建立。

国际体制:

在国际关系的一定领域中汇聚了行为者期望的一组明确或含蓄的原则、规范、法则和决策程序。

(两个要素:

是否具有高度形式化的协议、是否希望遵守这些协议)

Ø霍布斯主义:

把国际关系描述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国家利益相互排斥,战争是最典型的国际行为;

Ø康德主义:

人们具有共同的利益,以世界社会取代国家体系乃是人类的最高道义目标;

Ø格劳修斯主义:

国家之间存在冲突,但这种冲突会受到共同规则与制度的限制,最典型的国际行为时经济与社会交往;

Ø英国学派:

强调以上三个传统,基于这三个传统的比较形成国际体系观。

☺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

Ø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强权政治日益盛行,集团政治不断加强,国际冲突日益尖锐和扩大

Ø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时期(十月革命到1945年二战结束)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此时仍然占有绝对优势,整个世界也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但战争与革命、强权与民主的对抗贯穿始终。

Ø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的时期(1945年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两大社会体系、三类国家体系内外都在寻求并存、共处、竞争的方式逐渐从军事方面转到了经济与科技领域。

Ø冷战后时期:

全球化和区域化两大趋势齐头并进、相互作用

☺国际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

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影响、第三世界的崛起、垄断资本的两重性。

☺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相互联系性、不平等性(发达国家居于垄断地位)

第二节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国际政治系统:

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凉席、相互作用的整体,强调内部结构和功能。

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国际政治力量:

在国际舞台上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并对国际政治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单位。

可以使国家,也可以是国家集团或国家联合体。

☺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Ø卡普兰国际系统六模式

均势系统:

主权国家是唯一的行为主体,各自以一种互相补充的方式单独行动,不存在政治子系统;

松散的两极系统:

两个主要集团行为主体,国家、国家集团和全球性国际组织相互制约;

牢固的两极系统:

两大集团或阵营,缺乏统一性和稳定性;

全球性国际政治系统:

一体化、统一的系统,国家和国家间联盟的行为都将受到全球性政治规则的约束;

等级制系统:

由某一国家或国家集团凭实力将其意志强加于他国而形成,以专制独裁为基本特征;

单位否决系统:

所有行为主体均拥有毁灭他国的能力,但同时又无法防止自身的毁灭,各个国家各自为政,依靠自身的力量保护自己,相互威慑;

Ø霍尔斯蒂四种类型的格局:

等级制模式:

权力集中于一个单位,系统内的相互作用呈自上而下的等级状态,如中国古代的周王朝;

分散型:

权力归于系统内各构成单位,各单位实力均衡、彼此独立,如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意大利城邦国家时期、18世纪和19世纪大部分时间的欧洲

分散的集团模式:

既有对立的集团,又有非集团和不结盟的角色存在,相互交流、相互制约,如古希腊时期、19世纪末期、二战以前和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两极模式:

两大集团对立,权力集中于集团领导国手中,集团之间和集团内部成员国之间相互作用,拿破仑战争时期、一战以前、二战后初期

Ø根据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的分类

一元格局(单级格局)

两极格局

多级格局

两极多元格局

Ø从权力结构和权利关系的分类

权力结构的均衡(多级):

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获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如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

权力结构的霸权(单级与两极):

霸权稳定论:

造就并维持国际稳定的是权力的优势

Ø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

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国际政治格局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新旧交迭,呈现出过渡性特征

第三节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

☺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体系的影响:

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的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国内政治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国际政治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发展方向;国际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者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的制约:

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国际政治环境制约着国内政策和国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世界舆论、世界潮流和世界性的运动能够形成一种迫使国内政策调整的国际压力

☺对外政策:

国家安全政策(防务政策,以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与政治独立为核心)、国家经济政策(谋求对外经济目标)、外交政策(国际和平与稳定)

☺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因素:

外部环境包括地理因素、国际互动因素以及国际体系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人口规模、民族构成、经济现状、军事能力以及国内政治的影响;

☺对外决策的类型:

宏观决策(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特点是预期性、时间框架长、国内各个阶层各种政治力量广泛参与决策过程)和微观决策(涉及具体的对外事务,也叫行政决定,特点是涉及问题范围窄、涉及问题的紧要性或威胁度低、由叫底层侧的政府机构进行);日常决策(决策机关通过标准的决策程序,按部就班进行的决策)和危机决策(国家在危机时刻进行的特殊决策)

☺理性行为体模式:

国家或政府的对外决策,都是从国家对外政策目标出发作出的选择,这种选择符合国家的利益;但是现实情况与理想模式是有距离的。

非理性决策往往是由于外部压力。

☺对外政策的工具:

理性说服、操作性说服、诱导、威慑、强制性外交、暴力

☺外交:

不使用暴力的过程,国家谋求相互的沟通与影响,并且通过讨价还价解决问题与争端,有时也包括暴力外交

Ø历史演变:

始于15世纪,相互派出永久性的外交代表,19世纪开始古典外交,19世纪末新外交,当代外交(外交决策的集中化、首脑外交进一步发展、公共外交受到重视、多边外交得到发展)是新外交的进一步发展。

Ø三种战略:

对抗、和解、以共同得利的方式解决问题

Ø谈判策略:

威胁、惩罚(大棒)、许诺、奖赏(胡萝卜)

Ø外交谈判的5个阶段:

界定问题、承诺进行谈判解决、提出一个框架、进行谈判、贯彻谈判结果

☺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相互关系:

Ø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

对外政策是国内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集团利益的集中体现;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受着国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制约;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Ø对外政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对内政策相区别:

对象不同;形式不同;制约因素不同;

Ø对外政策对对内政策的影响和作用:

对外政策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服务于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

国际行为主体:

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特征:

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类型:

国家行为主体;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民族;国际政治运动;宗教运动与组织;政党;个人

☺发展:

国家间政治与国家行为主体(1648年威斯特法利亚公会后逐步确立以主权国家为单位的国际关系体制);跨国政治与跨国行为主体(19世纪以后形成全球社会,一战后政府间国际组织获得了国际法的主体地位);跨国政治与国际政治

第二节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国家作为行为主体的三大要素:

具有固定的领土和一定数量的居民;具有一定的政权机构;拥有国家主权(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主权对内:

最终和最高的政治权威,是一种发布公共法则以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的权力;对外:

国家只有享有主权才是国际法的一个主题、在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对其人民和领土由不受外部干涉的独立的管辖权;所有主权国家都应当尊重别国管理其内部事务的权利;

☺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国家拥有主权,是主权行为体;国家拥有一定的政权组织,特别是中央政府;国家统治着一定的居民和一定的领土;在国际范围内国家代表并保护着这些居民。

☺主权的基本属性:

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对内的独立平等权;防范侵略的自卫权

☺主权理论的发展:

新干涉主义认为主权不能成为一些严重侵犯人权的国家逃避国际社会制裁的护身符。

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和国家主权观正受到强烈的冲击,但国家主权至今仍然是为现有国际法体系确认和保障的国家基本属性

☺主权受到的影响和制约:

国际互动网络(国际法【人权与主权的问题】、国际体制、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经济(自主权在缩小),政治(可用政治手段效用下降、限制了政府对公民行为的影响、不采取国际合作就没办法实现国家目标、不得不增进与其他国家的整合程度、全球治理)

☺主权被分割的三种现象:

国家主权被霸权主义的外部力量强行干涉和分割;传统的国内事务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约;主权国家对自身主权的让渡和分享

☺国家实力:

也称综合国力,指一国所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国家的行为能力:

国家以实力为基础对其他行为主体发挥影响和作用的能力(在主要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作用;对其他行为主体对外决策的作用;自身对外影响的范围和领域;对外影响的途径和手段)

☺国家行为主体的分类:

超级大国,大国,中等国家,弱小国家(国家能力);两个世界的划分理论(国际体系和核心与边缘);无赖国家(对国际社会的准则抱有敌意的国家)和失败的国家(失去了国家功能的政治体系)

第三节非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主权国家之外的、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职能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

最主要的部分是跨国行为主体,指两个以上国家的成员组成的、通过自己的对外行为来影响国际政治进程的跨国组织。

跨国组织是指由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和个人,依据特定的宗旨和协议组成的组织机构,包括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

☺形成:

17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的国家会议是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最早雏形,19世纪中期出现的国际政党组织和国际教会组织是世界上最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