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方法全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1084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鉴赏方法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鉴赏方法全解.docx

《古诗词鉴赏方法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鉴赏方法全解.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词鉴赏方法全解.docx

古诗词鉴赏方法全解

古诗歌鉴赏命题模式与答题思路(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2.掌握诗歌鉴赏的命题模式与答题思路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侧重训练。

教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解读:

所谓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本质就是抓住形象特征、体现特征的语言、表达技巧的特点,并讲清他们与思想感情之间的联系。

所谓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完整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表达出来。

二、诗歌鉴赏所需的知识准备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主旨

诗歌的语言风格

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

\"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

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三、读懂诗应养成的习惯

1、读标题、读内容、读注释

很多同学只注意读内容,而不注意读标题、读注释。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

关注标题中具有含义的词语,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揣测词语后的深层含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比如陆游的《书愤》,意为“书写愤恨”。

刘禹锡的《石头城》,不是指用石头筑成的城,而特指南京城,六朝时的南京城。

练习:

《题李凝幽居》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诗后的注释很多都涉及关键词的理解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我们理解诗歌情感有直接的帮助。

例如:

(2006年福建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提示:

“闲居”与诗中的“空床”“寥落”相应,写出了作者精神上闲极无聊时的孤独与寂寞。

而“素秋”则创造出了凄凉的意境。

2、读内容时划出关键词:

划出表现作者情感、观点的词,划出表现事物特征的词,是准确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是诗歌鉴赏分析的起点。

四、审题与答题思路

古诗鉴赏题,大体上可归纳出七种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话言再现面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典型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真题感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

 

真题重练:

(2007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尘垢:

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

答: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

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典型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真题感知:

(2005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

(1)

(2)

 

真题重练:

(2005年福建卷)(6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分)

答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案:

 

第二课时

一、提示:

本节课重点掌握诗歌语言鉴赏的四种类型。

诗是语言的艺术,要读懂一首诗,必须先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体会意境,感受情趣,领悟主旨,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表面深入本质,多层面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二、教学内容

第三种模式:

炼字析句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简析某字的妙处、作用

简析某句话的好处作用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解释该句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解析该句中各词创造的形象。

(3)点出该字或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典型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朦,想看又不愿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真题感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全国)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真题重练:

1、(2005年天津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湖州歌(其六)

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

 

2、(2006年福建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

请简述理由。

答: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第四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典型示例:

春怨

盖嘉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黄鸳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矫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真题感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住住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和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典型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解析:

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

前人《辋师团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

“‘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

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子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

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

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引起了思乡之情。

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

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

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

参考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同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由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真题感知:

(2006四川高考)

夜归

宋○周密

 夜深归客倚①筇行,冷②磷依③萤聚④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

①筇(qióng):

本是竹的一种,这里指竹杖。

倚筇:

扶杖。

②磷:

磷火,俗谓鬼火。

③萤:

指萤火。

④土塍(chéng):

田野里的土埂子。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

请简要赏析。

 

第六种模式:

比较观点型

提问方式:

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

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昵?

解答分析:

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原因,理由。

答题步骤,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

真题感知:

(2004年广东,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

 

第七种模式:

比较阅读型

两首诗对照阅读,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比较:

(1)所写内容的同与异;

(2)所抒感情的同与异;

(3)所用手法的同与异(包括修辞的方法、观察的角度等);

(4)语言风格的同与异。

典型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从表现手法—下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首诗的前两句画线名词侧重写景:

红桃、宿雨、绿柳、朝烟;后两句侧重写人:

花落了,但家童不去把它扫掉;莺在叫,但山客还在那里睡觉,:

第二首前两句侧重写人:

春天的觉睡得真舒服,早晨—醒过来,到处听到鸟的叫声;后两句侧重写景:

一夜的风雨,不知打落了多少花瓣。

两首诗都是写雨后春景。

不同处在哪里呢?

根据上面的解读,答案应该是:

(1)王诗侧重从视觉角度,突出了春之色(红、绿);孟诗侧重从听觉角度,突出了春之声(啼)。

(2)王诗先写景后写人,突出—“个“静”;孟诗先写人后写景,突出一个“闹”。

真题感知: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

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

(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请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第三课时

一、提示

本节为训练课。

考试时,是对诗歌鉴赏能力的综合考查,而命题方式又比较灵活。

做下面的训练,学会分析命题角度,理清答题思路。

1.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析之。

[解答]

 

2.(2005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3.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从意义上看,不同于一般的上下片各成一段,而是前(填数字)句成一段,后二句成一段。

(2)这首词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作者通过这一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陈英的《山坡羊》,回答问题。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

哪个不去红尘闹?

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

今日少年明日老。

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1)这首元曲的主旨是:

(2)你认为这首小令中最具神韵的字是哪一个?

为什么?

请作具体分析。

(3)结尾两句“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很为评论家所称道。

这两句到底好在哪里?

请从写作技巧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全国Ⅱ卷)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①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般皱:

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为什么?

答:

 

6.(2004•湖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7.(2004•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8.(2004年辽宁,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

为什么?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为什么?

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5分)

答案:

答案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真题感知: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答案:

(1)傍晚时分,微风吹采,惊动了诗人,激起了对友情的渴念,盼友人来到;诗人谛听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真的好像是友人来了;不觉时已入夜,微风吹落枝叶上的露珠,滴落在阶下的青苔之上;可惜风太小了,不能掀帘进屋来,风啊!

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

可见全诗紧紧围绕“微风”进行艺术构思,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这微风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是全诗的线索。

(2)颈联写道:

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巳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

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诗人感到格外孤独寂寞。

真题重练:

新晴野望  王维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

答:

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步骤一)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

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对主旨的作用)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步骤二)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真题感知:

雨后池上

答案: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平静妁水面似“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写出风起、叶摇、雨滴落的雨后池上特有的动态之荚。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真题重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分)

答案: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分)

答案:

第三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