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 第二节 第八章 导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1012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 第二节 第八章 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 第二节 第八章 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 第二节 第八章 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 第二节 第八章 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 第二节 第八章 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 第二节 第八章 导学案.docx

《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 第二节 第八章 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 第二节 第八章 导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 第二节 第八章 导学案.docx

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第二节第八章导学案

第七章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执笔人:

李翠香

【学习目标】

1.能记住西双版纳所在的省区、与之接壤的国家、流经的河流和气候特点。

2.能说出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归纳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

3.会运用数据对比,解决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和改善途径。

【重点难点】

重点:

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难点:

结合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结合课本P57图7.10描述:

①西双版纳的相对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②流经西双版纳的河流和注入的海洋。

 

2.根据P60图7.13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3.读课本P58及图7.11、图7.12和图7.14,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向游客介绍西双版纳地区的资源优势。

 

4.读课本P61及图7.15归纳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5.图7.16反映了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的趋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试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自己的疑惑:

 

【交流展示】

【质疑提升】

【归纳梳理】(围绕学习目标,以知识树的形式,自主梳理本节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拓展迁移】

1.西双版纳位于(  )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四川省  C.广东省  D.云南省

2.与西双版纳有水路相连但不接壤的国家是(   )

A.老挝、缅甸  B.泰国、越南  C.缅甸、泰国  D.老挝、越南

3.张华一家到西双版纳旅游,他们不可能遇到的是(  )

A.亚洲象、绿孔雀等可爱的动物

B.高达挺拔的望天树和板状根等植物景观

C.富有民族特色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

D.热闹非凡的那达慕大会

4.澜沧江流出中国国境后被称为(   )

A.湄南河   B.红河    C.湄公河     D.怒江

5.近年来,关于遏制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的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

A.对现有的旅游景点进行整合改造

B.明确景点发展方向,避免重复建设

C.严惩不法商贩,规范旅游业商业秩序

D.在自然保护区大规模建设旅游景点

6.西双版纳的气候为()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热带草原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

7.我国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是()

A.西双版纳B.海南省C.黑龙江省D.台湾省

8.下列对于西双版纳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国家政策的优势  B.优越的地理位置 

C.发达的经济  D.丰富的旅游资源

【学习反思】(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

第八章第一节黄土高原第1课时

执笔人:

张俊娟

【学习目标】

1.能记住黄土高原的位置及地形地貌特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2.能说出黄土高原的成因及其依据。

3.会运用地理要素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危害。

【重点难点】

1.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阅读图8.2,说出:

典型的黄土地形景观有哪些?

各有何特点?

由此判断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有什么特殊性?

 

2.在图8.1上找出黄土高原区域的界限和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域并熟悉记忆。

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3.依据P67页活动2,思考:

这么厚的黄土物质是从哪里来的?

说出你的依据。

 

4.阅读P68页第一段内容,观察图8.4,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联系生活说出造成水土流失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

 

5.阅读图8.5、P68页第二段内容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会带来哪些后果?

 

自己的疑惑:

 

【交流展示】

【质疑提升】

【归纳梳理】(围绕学习目标,以知识树、框图的形式自主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自主检测】

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它东起,西至,南连

,北抵。

2.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科学家多支持,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等地的荒漠、吹过来的。

3.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

A.华北平原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四川盆地

4.黄土高原典型的地表特征是()

A.一望无际B.千沟万壑C.雪山连绵D.崎岖不平

5.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茂盛,沟壑稀少B.地表千沟万壑,光秃裸露

C.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D.黄土分布广泛,地表破碎

6.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    

A.降水集中,且多为暴雨       

B.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       

C.黄土中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D.滥砍滥伐,过度开垦和放牧

【学习反思】(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

 

第八章第一节黄土高原第2课时

执笔人:

张俊娟

【学习目标】

1.能记住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灾害种类;黄土高原加强生态建设的举措。

2.能说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3.能运用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及进行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明确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其生态建设措施。

【学习过程】

【自学导读】

1.读图8.9,从图中的资料中分析黄土高原的主要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有哪些?

2.读图8.11,从图中分析并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

根据图8.11和图8.12,说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点,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3.读图8.10黄土高原人地关系示意图,分析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的原因。

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黄土高原地区人地关系的良性循环。

 

4.结合图8.14及所学知识,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5.阅读P73页第一段和图8.15,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有什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3)如何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4)上述措施分别取得什么效果?

现在的面貌如何?

自己的疑惑:

 

【交流展示】

【质疑提升】

【自主检测】

1.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旱涝灾害B.水土流失C.泥石流D.滑坡

2.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是(   )

①地形破碎 ②气候干旱 ③水土流失严重 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3.在黄土高原上植树造林,最主要的目的是()

A.防风固沙,保护农田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吸烟滞尘,净化空气D.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4.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是()

A.植树种草与修建梯田、修建土坝相结合

B.陡坡上开垦耕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C.引进良种,增加牲畜数量,大力发展畜牧业

D.发展第二产业,减少从事农业生产发展的人数

5.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鼓励农民多开垦耕地种粮食

B.加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C.加强计划生育的宣传和落实,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

D.落实国家扶贫政策,增加扶贫款的下拨,提高农民脱贫能力

【学习反思】(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

 

第八章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1课时

执笔人:

张俊娟

【学习目标】

1.能记住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地形类型及分布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2.能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的差异;长江上、下游自然资源分布的差异。

3.会运用图8.17评价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会运用图8.22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重点难点】

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

2.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

【学习过程】

【自学导读】

1.读P74页课本正文并结合图8.17记忆长江沿江地带的位置和范围。

 

2.根据图8.17简单评价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仔细阅读图8.17、图8.19和图8.20,思考:

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特征?

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什么差异?

河流、湖泊分布有何特点?

据此判断该地区可能会发展哪些工业?

 

4.阅读图8.18分析上海、武汉、重庆三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分布有何共同特点?

说出与三城市对应的气候类型,描述其气候特点。

 

5.仔细阅读图8.21,找出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比较长江上下游地区自然资源分布的差异。

6.读课本P77图8.22,思考:

沿海地带与西北内陆地区的各自发展的优势是什么?

为什么长江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

试说出沿江地带纽带作用的意义?

7.参看课本P78结合P78页活动1,回答:

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方向、基础、条件和动力分别是什么?

分析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意义。

 

自己的疑惑:

 

【交流展示】

【质疑提升】

【归纳梳理】

【自主检测】

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主要是()

 A.山地、高原和盆地 B.平原和盆地

C.平原和低山丘陵D.高原、丘陵和盆地

2.长江沿江地带自西向东穿过的地形区为()

①云贵高原②长江中下游平原③四川盆地

A.①③②B.③①②C.②③D.①③

3.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

A.温带季风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

4.沿江地带四大港口城最西部的是()

A.上海B.重庆C.武汉D.杭州

5.下列铁路线中和长江航线相交于武汉的是()

A.京九线     B.京广线      C.京沪线      D.京包线

6.下面关于长江沿岸地带资源开发利用的叙述,合理的是()

A.在上游发展内河航运业B.在中下游大力发展水电业

C.在长江沿线大力发展旅游业D.在上游发展淡水养殖业

7.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纽带是()

A.黄河流域B.长江沿江地带C.珠江三角洲D.京杭大运河

【学习反思】(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

第八章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2课时

执笔人:

张俊娟

【学习目标】

1.能记住长江沿江地带的四大城市密集区;主要工业基地的名称和位置;两大工业走廊;生态环境问题。

2.能说出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说出上海对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3.会运用地图资料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状况,总结归纳解决的措施。

【重点难点】

1.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基地及其主要工业部门、“工业走廊”。

2.沿江地带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危害及治理保护的措施。

【学习过程】

【自学导读】

1.阅读教材P80图8.26,完成下列学习活动。

(1)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与长江的干、支流、交通干线有何关系?

(2)在图中圈出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四大城市密集区,并分析形成的共同因素。

(3)比较说明长江上、中、下游城市在分布密度、城市数量的差异。

2.读图8.27归纳上海对本地区及全国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优势条件。

 

3.据图8.27、图8.28分析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4.读图8.21和8.29,思考下列问题:

(1)列举四大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及其重要的工业部门。

(2)以汽车品牌为例,说出长江沿江地带中汽车工业走廊的主要产品与生产基地。

(3)四大工业基地的主要生产部门与哪些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4)四大工业基地从规模和发展水平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长江沿江地带应该如何相互协调发展?

请看P83页活动,请把你提出的协作途径和相互促进的方法写下来。

 

5.长江上游地区大规模毁林开荒的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

 

6.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直接损失及对策。

 

7.长江沿江地带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

 

自己的疑惑:

 

【交流展示】

【质疑提升】

【归纳梳理】

【自主检测】

1.长江沿江城市得以建立和不断发展的生命线是()

A.肥沃的土壤B.繁茂的植被C.长江D.宜人的气候

2.长江沿江地带城市最密集的河段是()

A.源头B.上游C.中游D.下游

3.关于上海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最大城市B.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C.全国最大的科技教育中心D.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港口

4.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的地区是()

A.长江中上游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川江河段 D.河口三角洲地区

5.我国最大的酸雨区是()

A.华东酸雨区 B.华中酸雨区C.西南酸雨区 D.东南酸雨区

6.长江沿岸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②洪涝灾害③水污染旱④沙尘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工业基地的名称:

ABCD

(2)长江沿江地带四个工业基地的分布,构成了我国东西绵延的“工业走廊”的雏形。

其中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汽车工业基地以及汽车摩托车基地,构成了“汽车工业走廊”的雏形。

【学习反思】(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