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间口传文化概述及其传承保护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09362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彝族民间口传文化概述及其传承保护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彝族民间口传文化概述及其传承保护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彝族民间口传文化概述及其传承保护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彝族民间口传文化概述及其传承保护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彝族民间口传文化概述及其传承保护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彝族民间口传文化概述及其传承保护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docx

《彝族民间口传文化概述及其传承保护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彝族民间口传文化概述及其传承保护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彝族民间口传文化概述及其传承保护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docx

彝族民间口传文化概述及其传承保护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

彝族民间口传文化概述及其传承保护-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全球化最初就是以西方的强势文化压倒东方的本土文化的形式出现,核心价值观冲突、文化渗透等方面更加凸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世代相处多元一体的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民间口传文化是中华文化殿堂里的一朵璀璨的奇葩。

在全球化语境下,在工业化、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其共同繁荣发展,是一个共同的课题和历史任务。

  一、彝族口传文化研究前沿

  近年来,诸多语言学家利用现代高科技术将语言文化研究与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相融合,提出了新的研究技术、方法和理论。

就彝语言文化研究而言,大学中文系孔江平教授在多年对有声语言生理、声学和数字化研究和对部分具有独特的口传文化生理声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语音多模态研究来保护和传承中国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的理念,他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课题《中国有声语言及口传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方法及基础研究》(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子课题《彝语数字化研究》涉及到彝语单音节词语、双音节词语、短语、句子等的声学表现;《彝族有声语言及口传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方法及其基础理论研究》(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研究彝语口传文化声学;《彝语动态电子腭位和语音数据库及其相关基础理论研究》(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采用语言学、声学分析和生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彝语的元音、辅音发音特征,词首、词中和词末辅音的舌位活动生理空间和约束度及其协同发音和彝语辅音组合的特点及其协同发音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建立彝语语音动态腭位及相关参数数据库;陈顺强《彝语口传文化数字化采集方法及其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毕摩、苏尼、口弦、阿都高腔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王成平《彝语元音松紧对立的声学参数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10);周学文《凉山彝语松-紧喉元音的声学特征》(民族语文,2013);胡宏伟《盐源彝语元音声学特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彭春芳《彝语全浊音的语音分析》(民族语文,2010).这些研究成果为研究彝族口传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彝族民间口传文化概述

  

(一)宗教文化

  毕摩诵经。

毕摩是彝族民间主持祭祀活动,同时传承、传播彝族传统文化,子承父业,父承祖业,世世代代,薪火相传的群体,而且只有毕摩世家(毕茨),才能传承,在彝族民间拥有极高的声誉。

他们掌握着浩瀚的彝族文化典籍,在主持祭祀活动时候念诵的祷词、诵读的经书、吟唱的经文方式就是毕摩诵经.苏尼经。

苏尼是彝族民间为民众除祛灾难、化解祸害、治疗疾病、占卜运程,其所从事的活动和毕摩一样。

苏尼不是传承和拜师学习而得,而是神授无师自通,是灵魂变成峨萨,用峨萨来尼(跳神).他们从来不用经文典籍,是信口拈来,其腔调宛转悠扬。

  

(二)民间口传文学

  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创作出瑰丽多彩的民间口传文学,这些口传文学浩如烟海,形式多样,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

[1]如《阿嫫妮惹》、《阿惹妞》、《阿依阿支》、《孜孜妮扎》、《布阿诗嘎薇》、《梅葛》、《开天辟地》、《阿谱居木》、《支格阿鲁》等,塑造出一个又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在民间世世代代以口传的形式传承。

  (三)思想教育

  彝族是个非常注重传统思想教育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创造出《玛木特依》等传统道德教育经典。

这些教育经典被后世誉为道德经、训世经、劝善经等。

玛即为教、训、劝导等意思;木即为善、贤、智慧、优良等意思,也有为人处世之意;特依即为书、书籍之意。

  (四)民歌民谣

  民间歌谣指流传于民间的情歌、山歌、劳动歌、婚嫁歌、哭歌、苦歌,如阿都高腔、木嫫居惹、阿嫫妞惹等等,阿都高腔是流行于凉山彝族阿都地区的情歌、山歌,在当地称为央哄,它是一种吖(唱)的形式,其调高亢悠长,唱腔优美,节拍自由,韵味浓厚,颇具感染力;木嫫居惹是流行于凉山所地地区的民谣,一般是在婚嫁的时候唱诵,当地称为木嫫居惹哄.

  三、彝族口传文化传承保护基础理论及其方法

  口传文化是有声语言的一种形式,但其表达方式却比有声语言更为强烈,情歌更为丰富,是以歌曲和戏曲的形式存在,主要是靠韵律、旋律、重音和节奏的变换表达特殊情感。

传统的记录方法靠文字和音乐符号记录,而且记录水平、方式各异,极其复杂。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当今的语言学家们依靠信息技术把口传文化的生理信息、物理信息结合语言学、语音声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综合研究,并提出语音学、音位学、文字学、语音感知空间、语言冗余度、语言对立的结构负担、语言功能负担量、信息论、文献统计分布定律等构成了精确记录和传承一种语言系统的理论基础,这就为全面记录和传承语言奠定了基础。

[2]

  

(一)文化包容视野下口传文化的和谐发展

  笔者涉足彝族口传文化研究多年,深知彝族口传文化是彝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流传广泛,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信息技术高精化的今天,民间对本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意识淡薄,加之外来文化的渗透,传统文化已处于濒危状态,如何利用科技手段保护、传承发展值得人们深思。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全新审视并运用文化包容性发展理念把传统文化和现代主流文化和谐发展、共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主题。

  彝族神话传说、文学典籍蕴含着丰富的彝族宗教、哲学思想。

面对传统文化很多人认为那是封建迷信思想,统统给予抛弃,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的确带有宗教色彩,但是绝大部分是文明的传承。

彝族传统文化也有包容思想,对自然界的阐释认为天最大,厚德载物,能包容万物,在思想教育方面处处体现出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许多精华仍服务于当今现代化社会生产发展、民族团结、文化交融,应该大胆的传承、弘扬,并对这些思想作出时代诠释,赋予她新的时代内涵。

  第一,用包容的态度正确处理好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主流文化之间的发展关系。

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文化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这是包容性概念的精髓,也是衡量文化包容性发展目标的基本准则。

[3]传统文化要繁荣发展,就必须包容其他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包容中发展,在包容中进步,不能排异,更不能固步自封,要取其精华加以融合创新发展本土文化。

  第二,以传承保护和创新传统文化为核心,加强文化内涵建设,加强文化认同感,要求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同时也对异文化的认同,包容主流文化、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文化认同是文化内涵建设的基石、核心。

要打造民族文化精髓在内的现代民族主流文化,并使其发挥文化主导作用,同时要包容现代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并且要具备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心理文化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不仅不能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还有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从而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

  

(二)口传文化数字化传承保护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为语言学、语音声学的研究带来了春天,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研究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大学孔江平教授在研究有声语言过程中曾经提出语音多模态数字化理论,彝族口传文化作为有声语言之一,对其保护传承必须采取数字化的方法,且从语言学、生理学和物理学相结合的途径对其深度挖掘所包含的语音信息,以便将来即使彝语在世上消亡也能恢复原样。

  1.语音信息采集

  

(1)田野调查对彝族地区口传文化留存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挖掘文化传承人,进行登记在案,搜集传承人的影像资料;现场采集并制作口传文化传承人演出技艺、习俗活动进行影像资料;并利用国际音标等记录语言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田野调查,记录现实生产生活中最朴实、最纯正的口语语言信息。

  

(2)语音采集地选择语音信号采集点对研究成果起着重要作用,决定着研究成果的科学、合理、实用性。

从全国彝族居住分布图来看,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从彝语语言文字的使用现状以及保护等来看,凉山彝语北部方言最具有代表性,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从彝族聚居地和散居地的彝语方言调查情况来看,散居地的语言发音不是很纯正,有些音变现象。

本课题把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盐源县、普格县、布拖县作为语音信号采集地。

  (3)语音采集对象首先考虑是否是地道的口传文化传承人,口传文化传承人对文化有相当浓厚的感情,在吟诵的时候情感饱满,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悠扬动听,能够表达出文化精神底蕴;然后选择口齿清楚,发音标准的一男一女,这样对后期语音分析的准确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仪器设备主要以动态电子腭位仪(EPG)、微型电脑、小型音控设备等。

动态电子腭位仪包括:

电子假腭、带镀铬手柄的多路复用器、Multi-speech3700、喉头仪、电子声门监测分析仪KAY6103EGG、鼻流评估分析仪KAY00、呼吸气流气压分析仪、电线、适配器、麦克风、耳机等;主要软件为AticulateAs-sistantTM、LabChart7Chinese软件等。

电子假腭是根据发音人口腔内软硬腭、齿间区结构、口型等制作成,分男女各一只。

  (5)采集信号运用了动态电子腭位仪(EPG)、Multi-speech3700、电子声门监测分析仪KAY6103EGG、鼻流评估分析仪KAY00、呼吸气流气压分析仪、Mini-SpeechLab等仪器设备,数字化采集彝语语音。

采集的信号有:

(1)语音信号采集要依靠话筒,当然话筒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信号的质量;

(2)嗓音信号要用喉头仪来采集,喉头仪能实时展示声带震动全过程;(3)利用美国KAY6300型电1号能让我们实时观察,并能清晰地将舌腭之间的接触信息展现出来;(4)利用高清摄像机采集视频信号;(5)利用肌电脑电仪(EMG)将呼吸带系在发音人的胸部,呼吸带传感器就把发音时胸围收缩扩张所引起的呼吸带长度变化转变为电信号,从而获得随时间变化的呼吸幅度信号。

  2.实验分析

  

(1)口传文化发声类型研究发声类型研究主要依靠采集信号提取的言语信号(speechsignal)、声门阻抗信号(EGG)、气压信号、气流信号等。

用语音发声信号来研究发音人嗓音发声机制,而声门阻抗信号是反映声带振动。

从语音发声信号和EGG信号中可以提取基频、开商、速度商、嗓音频谱倾斜、谐波比值等。

利用这些信号可以从声学的角度描写口传文化吟诵者嗓音特性、鉴定嗓音声纹,而基频、开商、速度商能很好地描写和定义出不同语言的发声类型。

  

(2)口传文化韵律研究口传文化是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承的文化,其中包含着很丰富的感彩、语气和态度。

在图1中可以清晰看到毕摩经的音高、音强、共振峰、时长和响度方面的变化,韵律的声学特征非常明显,为研究毕摩经韵律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本文以彝族口传文化毕摩---招魂经的一段为样例彝语:

  译文:

哦啊,毕摩来招魂语

  

  (三)资源库建设

  《彝族口传文化资源库》包括文本索引库、语音参数数据库、动态腭位参数库、语图库等。

文本索引库是整个资源库包含的所有信息的检索,用EXCEL表格来建立,包括语音序号、发音人名、彝语、汉译、彝语转写SAMPA码、彝语转写国际音标等所有信息;语音参数数据库包含毕摩经、苏尼经、原生态民歌(阿都高腔、婚嫁歌、木嫫居惹)、尔比克智等声音信号(音高、音强、共震峰)、嗓音信号;动态腭位库是实时观察舌腭接触的真实情况的参数库,包含舌腭接触的时间数据和假腭96点帧数据。

在建立《彝族口传文化资源库》的同时也建立了《彝语语音参数数据库》,此库囊括了彝语1165个字表、单音节词、多音节词、词汇、短语、句子和篇章等的语音参数和腭位库。

  结语

  本文在彝族口传文化的保护传承方面提出了一些方法,对彝语语言学、语音声学以及彝族文化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把动态电子腭位技术(EPG)等语音研究方法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对彝族口传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方法;另一方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口传文化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能实时观察,并捕捉其相关发音机制,发音原理。

而且动态电子腭位技术(EPG)在国际、国内一些医疗机构和科研单位被用于言语病理治疗,尤其是腭裂语音治疗,并取了显着的效果。

当然,本文只是在当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做了一些探索,由于精力有限并未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此领域。

  参考文献:

  [1]陈顺强,苏连科。

彝语口传文化数字化采集方法及其保护与传承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

  [2]孔江平。

语言文化数字化传承的理论与方法[J].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3]赵巧艳。

文化包容性发展:

理论与对策[J].长白学刊,201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