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数学3单元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07790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数学3单元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六下数学3单元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六下数学3单元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六下数学3单元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六下数学3单元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下数学3单元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

《六下数学3单元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数学3单元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下数学3单元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

六下数学3单元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刘震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教研室张绪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10—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体、硬纸、剪刀、胶带、圆规、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学习方法。

师:

(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

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

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

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评析】用长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图片引入,探索圆柱的特征。

1.课件引出研究问题。

师:

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课件出示:

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

(板书课题)

   2.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师:

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独立观察、操作)

生1:

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

生2:

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生3:

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

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

(学生指)

教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

为什么?

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

高有多少条?

师:

大家的观察很仔细,确实圆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两个圆和一个曲面,并且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在圆柱中,两个圆叫圆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

(板书)      

3.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的研究。

师: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

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

(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

(不能)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汇报1:

生1:

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

大家的感觉没错。

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再次进行小组合作。

汇报2:

组1:

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

这样它们就都成了平面图形,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师:

这个小组的同学把侧面剪开变成了长方形,是沿哪里剪的?

(圆柱的高)这样就把侧面这一曲面转变成了平面。

板书:

化曲为直

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这一方法?

生2:

学习圆的周长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

生3:

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把原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

师:

大家的想法很有创造力,那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底面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2:

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

大家把剪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结果。

(学生操作)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

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

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生5: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

    

    师:

请同位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4.课件演示,建构圆柱的特征。

【评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

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推导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运用特征,解决问题。

师:

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吗?

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组1:

我们组是利用长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圆的周长也是62.8厘米,62.8÷3.14÷2=10厘米,所以底面圆的半径是10厘米。

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

粘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圆柱。

组2:

我们是把31.4厘米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是5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做成了圆柱。

师:

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

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

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评析】圆柱体的制作,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20页1、2题

【评析】有效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 章梧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cm,宽5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

学生:

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我们是怎样研究的?

教师:

(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

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观察:

数一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动手操作:

画、剪、比、量。

教师:

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用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演示:

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

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

揭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

(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

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

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可向老师借用。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

仔细阅读教材18页例1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

(3)小组内互相交流:

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

有什么发现?

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

你们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学生:

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

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

(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教师:

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

(板书:

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

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

(板书:

面积相等)

教师:

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

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

(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

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

与底面有什么不同?

(板书:

曲面)再用手摸一摸。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4)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

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请同学观察:

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

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

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师:

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并板书: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

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

(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

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教师:

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

(三角板斜放)

预设:

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

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5)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

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三)练习巩固

1.教材P18做一做第1题。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2.教材P20练习三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cm),用长尾夹将其10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

教师:

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

学生:

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

是怎样的一个圆柱?

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

(底面半径为5cm,高为10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

想象一下: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

(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

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

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

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油桶。

4.考考你:

教材P18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 章梧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

圆柱的体积。

问:

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

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

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完整板书:

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

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随机板书)

预设1:

瓶子还有多少水?

(剩下多少水?

预设2:

喝了多少水?

(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

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

(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

瓶子有多少水?

(怎么解决?

学生:

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

需要用到什么工具?

(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

(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

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

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

喝了多少水?

学生:

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

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

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

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

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

(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小结:

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利用水的流动性成功地将不规则的空气部分转化成了一个圆柱体,得到所需数据后能求出它的体积。

这样一来,第3个问题还难得到你吗?

(3)怎么求这个矿泉水瓶的容积?

引导学生得出:

倒置前水的体积+倒置后空气的体积=瓶子容积。

【设计意图】课本中的例题呈现如下,

例题是直接呈现转化方法的,我是想先屏蔽相关数据信息和方法,通过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来想办法解决,才有了对数学情境的改编,以期通过转化、观察、对比,让学生发现倒置前后两部分立体图形之间的相同点,沟通两部分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顺利地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分散了难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小组合作,测量计算。

(矿泉水瓶内直径为6cm)

教师:

方法找到了,接下来能否正确求出瓶子的容积就看你们的了!

(1)课件出示:

一个内直径是(   )的瓶子里,水的高度是(   ),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部分是圆柱形,高度是(    )。

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测量时取整厘米数)

(2)四人小组合作:

A.组长安排好分工:

要量出所需数据,其他组员要监督好测量方法与结果是否正确,要按要求把题目填完整。

B.组内互相说一说:

倒置前后哪两部分的体积不变?

矿泉水瓶的容积=(      )+(       )。

C.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利用所得数据独立计算,再组内校对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在同伴的交流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

4.交流反馈。

教师巡查,选择矿泉水瓶中原有水高度分别6、7、8、9厘米的同学板演。

瓶中水高度为6厘米的:

3.14×(6÷2)2×6+3.14×(6÷2)2×13

=3.14×9×(6+13)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7厘米的:

3.14×(6÷2)2×7+3.14×(6÷2)2×12

=3.14×9×(7+12)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8厘米的:

3.14×(6÷2)2×8+3.14×(6÷2)2×11

=3.14×9×(8+11)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9厘米的:

3.14×(6÷2)2×9+3.14×(6÷2)2×10

=3.14×9×(9+10)

≈537(毫升)。

教师:

出示某品牌矿泉水瓶的标签,上面写着净含量为550毫升,基本符合。

5.解答正确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反思:

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小结: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转化方法,像这样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转化为规则的立体图形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把本环节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碰到相似的问题也可同样利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

(三)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1.数学书P27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

重点交流如何转化,倒置后哪两部分体积不变?

求小明喝了多少水实际上是求矿泉水瓶上面无水部分的体积,这部分为不规则的立体图形。

将水瓶倒置后不规则容器转化成了圆柱:

该圆柱体积=小明喝了的水。

3.14×(6÷2)2×10=282.6(毫升)。

2.输液100毫升,每分钟输2.5毫升,请观察第12分钟时吊瓶图像中的数据。

问整个吊瓶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1)请学生计算,并反馈订正。

(2)反馈要点:

整个吊瓶容积=图像中空气部分的容积+还剩下液体的体积。

根据图象,可以得出在第12分钟吊瓶有80毫升是空的。

剩下液体的体积=100-2.5×12=70(毫升)。

即整个吊瓶容积=80+70=150(毫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吊瓶问题引出,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图像提取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既提升了所学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如下图,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的圆柱体,从中间斜着截去一段后,它的体积是多少?

(1)思考:

这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要求它的体积,它不能像瓶子里的水一样可以流动变形转化,怎么办?

(2)讨论方法:

A.重叠:

假设把两个大小一样的斜截体拼成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6)厘米的圆柱,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新圆柱体积的一半。

B.切割:

把这个立体图形分为两部分,下面是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厘米的圆柱体,上面是一个高为(6-4)厘米的圆柱斜截体,且体积是高为(6-4)厘米的圆柱体积的一半。

(3)用自己认可的方法计算,并进行反馈。

解法一:

3.14×(9.42÷3.14÷2)2×10÷2=35.325(立方厘米)。

解法二:

3.14×(9.42÷3.14÷2)2×4+3.14×(9.42÷3.14÷2)2×2÷2=35.325(立方厘米)。

(4)反馈小结:

可以有不同的转化方法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不满足于一种方法的转化,展示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

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

求不规则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将它转化成为规则的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将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为圆柱,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主要要弄清楚转化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地对回顾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通过归纳与提炼,让学生明确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四川省利州区白朝小学 吴仕贵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

所以对 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法学法】试验探究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各6个,水槽6个(装有适量的水)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回顾旧知识

1、你能计算哪些规则物体的体积?

2、你能说出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 激发激情

展示砖工师傅使用的铅锤体(圆锥),你能测试出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数学的形式进行设置情景,引疑激趣迁移,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揭示课题:

圆锥的体积)

三、试验探究 合作学习(探讨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探究一:

(分组试验)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1、猜想:

猜想它们的底、高之间各有什么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

每组拿出圆柱、圆锥各1个,分组试验,试验后记录结果;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集体评议:

(注意汇报出试验步骤和结论)

4、教师介绍数学专用名词:

等底 等高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一活动,初步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为探究二活动活动开展作好了铺垫。

探究二:

(分组试验)研讨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1、大胆猜想:

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

每组拿出水槽(装有适量的水),通过试验,你发现了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边试验边记录试验数据(教师巡视指导每组的试验)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提醒学生汇报出试验步骤)

教学预设:

(1)圆椎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3倍;

(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3)当等底等高时,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等。

4、通过学生汇报的试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