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1中国古代文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03988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1中国古代文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1中国古代文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1中国古代文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1中国古代文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1中国古代文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1中国古代文明.docx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1中国古代文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1中国古代文明.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1中国古代文明.docx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1中国古代文明

2016年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1(中国古代文明)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

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6·精华学校3月联考)钱穆《国史大纲》写道:

北宋初年,宋太祖“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艺殊绝者送都下,补禁军之阙(缺),其老弱者始留州。

”这一措施在当时应该被称为(  )

A.强干弱枝    B.分散兵权    C.以文制武    D.重文轻武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挑选地方州县士兵中的精英集中供给中央的禁军,“弱者留州”,这是强干弱枝的做法,故A项正确;分散兵权指的是设立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兵权,不是材料意思,故B项错误;以文制武指的是在同一衙门内部设文官为正武将为辅,故C项错误;重文轻武指的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总体措施呈现出来的特点是重视文人,防范乃至打压武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6·通州摸底)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朝代曾发生过宦官弄权的祸害,但论其程度的深重,要以明代为最甚。

其主要原因在于明朝(  )

A.人主昏庸,广置后宫    B.依靠宦官与外戚斗争

C.皇权加强,废置宰相    D.儒生见识鄙陋,奴颜婢膝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人主昏庸与广置后宫不是一个皇帝独有的事情,是封建王朝常见现象,但是与宦官弄权最甚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宦官与外戚斗争最甚的王朝是东汉,故B项错误;明太祖为了强化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在原来正常的中央行政体制上造成了不正常的创伤,使皇权失去了长期以来体制内的限制与辅佐,增加了皇权被误导和滥用的可能性,宦官弄权正是其一表现,故C项正确;宦官的权力来源于皇权,而不是儒生,儒生无论如何变现鄙陋,都不可能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6·怀柔一模)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应该是(  )

燔诗书而明法令       B.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C.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    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燔诗书而明法令”指的是秦朝焚书坑儒,与材料中“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同属于秦朝,故A项错误;“多元一体”是中国各民族构成多民族国家的模式,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国政治体制的总体特征,与材料中空缺部分不符,故B项错误;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色,与材料中空缺部分上下的时期顺序相符,故C项正确;部族政权是以部族利益为第一要务的政权,主要存在于元代和清代少数民族政权时期,故与材料中空缺部分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6·海淀一模)史书记载,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皆侍中,贵幸用事,始与闻朝政。

厥后,卫青、霍去病、霍光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

”这说明汉武帝时(  )

A.内侍干政,威胁皇权    B.崇尚黄老,清静无为

C.倚重近臣,削弱相权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严助、朱买臣皆侍中,贵幸用事,始与闻朝政。

厥后,卫青、霍去病、霍光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反映了汉武帝倚重近臣,削弱相权,与威胁皇权和黄老无关,材料更多的涉及对近臣的倚重,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5.(2016·丰台期末)下列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中央官制的完善  

C.选官制度的完善   D.中枢机构的演变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图示呈现的是中央官制的演变,故A项错误;图示呈现的是中央官制的演变,不是中央官制的完善,故B项错误;图示呈现的不是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图示呈现的是中枢机构,反映中枢机构的演变,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6·西城上学期期末)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

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汉朝与材料中“通判”不符,故A项错误;唐朝与材料中“通判”不符,故B项错误;北宋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做知州,又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与材料中“通判”“知州”相符,故C项正确;元朝与材料中“通判”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2004年1月,湖南长沙走马楼发现1

万余枚汉代的简牍。

“经初步考证,这些简牍是汉武帝时期的行政文书,其性质大部分属于司法文书,涉及到汉代的诉讼制度、法制改革、统计制度、交通邮驿制度及汉长沙国的历史、法律、职官、郡县、疆域等诸多方面”。

由以上材料可以推断(  )

①简牍文字应是使用楷书书写②汉武帝时期湖南仍存在封国

③考古资料可弥补史籍的不足④完整的司法制度形成于汉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知识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的发展;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汉代流行的字体是小篆和隶书,楷书产生于汉,盛行于魏晋隋唐,故①错误;从“汉长沙国的历史”可知湖南存在封国,故②错误;考古资料是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做为史籍的不足,故③正确;从“其性质大部分属于司法文书,涉及到汉代的诉讼制度、法制改革”等内容无法得出汉代出现完整的司法制度,故④错误;故选择B项正确。

【答案】B

8.(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下图为青铜器“卫盉”,是西周时期的文物。

器内盖所铸铭文记载了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货币单位)的玉质礼器和价值二十朋的皮裘礼服换取了矩伯大片耕地。

裘卫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

这说明当时的西周(  )

①存在货币交易的现象②出现土地转让的情况

③小农经济开始形成④青铜铸造业超过商朝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农业

【试题解析】从材料可知玉质礼器和皮裘礼服的价值可以用朋(货币单位)来衡量,体现存在货币交易现象,故①正确;从“换取了矩伯大片耕地”、

“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可知,当时存在土地转让现象,故②正确;小农经济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材料中没有体现,故③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青铜铸造技术的内容,无法得出青铜铸造业超过商朝,故④错误;故选择A项正确。

【答案】A

9.(2016·通州摸底)中国在18世纪中叶以前取得成就不包括(  )

A.首屈一指的经济规模B.基于实验的科学革命

C.繁华的城市、众多的人口D.领先世界的技术水平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试题解析】中国封建社会在统一的中央集权保障下,经济规模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基本来自于生产活动中应用经验的积累,16至17世纪的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伴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城市在增多,人口在增长,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领先于世界的经济催生了同样领先世界的应用技术,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0.(2016·怀柔一模)历史上中西文化交相辉映,下列人物组合同属一个世纪的是(  )

A.孟子亚里士多德    B.郭守敬牛顿

C.徐光启达尔文    D.曹雪芹但丁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亚里士多德

【试题解析】孟子与亚里士多德都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故A项正确;郭守敬是13世纪元朝人,而牛顿生活在17世纪,故B项错误;徐光启是17世纪明朝人,达尔文生活在19世纪,故C项错误;曹雪芹是18世纪清朝人,但丁是13-14世纪意大利诗人,故D

项错误。

_

【答案】A

11.(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文五经博士研究与教授的经学。

在长安的太学里,五经博士对学生的教育,把“通经”(精通五经及其标准注释)作为进入官场的途径。

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①汉代儒学以经学为特征②关注社会现实为治学的基本思想

③儒家学术体系日臻完善④儒学成为政治色彩浓厚的正统学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知识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试题解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思想,推崇儒学,把儒家经典《五经》作为教科书,故汉代儒学以经学为特征,故①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儒学关注社会现实的内容,故②错误;董仲舒改造儒学,进一步完善儒学体系,故③正确;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故④正确;故选择D项正确。

【答案】D

12.(2016·北京通州摸底)归纳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宋朝具备的历史特征有(  )

①机构重叠,权力分散,繁复而低效的政府

②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

③以文治国,文官制度完善,书院教育发达

④科技文明居历代之首,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因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当,宋朝出现了冗官现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①正确;宋朝时期,随着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开发,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故②正确;为了避免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北宋统治者重文轻武,故③正确;因为经济的全面发展,推动了科技发展,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8分,第14题34分,共52分)

13.(2016·西城高一上学期期末)(18分)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在最高专制权力中心的边上,总是会不断产生新的权力机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挑选一些文学之士,让他们侍从左右,随时得到天子垂询而参与大政。

同时宫中传发书简奏章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机要事务。

武帝在临终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于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2分)结合所学,指出这样做的目的。

(2分)

材料二

(2)依据所学,完成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要求:

写出三省职能,并以箭头线(“→”)标出中央职权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

(6分)

材料三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庭,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簷曝杂记》卷一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朝军机处的认识。

(8分)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

(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中“挑选一些文学之士,让他们侍从左右……而参与大政。

同时宫中传发书简奏章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机要事务……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得出,任用侍从、秘书、亲戚(或建立内朝),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所学,从君主专制加强的角度得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第一小问职能,据材料二填写,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第二小问工作流程,结合所学,从中书、门下、尚书和六部的顺序回答即可。

_

(3)认识,据材料三“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得出清初仿明朝制度,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据材料三“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得出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控制,皇权受到很大限制,据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得出雍正为办西北军务,设军机处,据材料三“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军机处由因事而设变为常设机构,它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机构的权力再分化。

【答案】

(1)措施:

任用侍从、秘书、亲戚(或建立内朝),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

(2分)

目的: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分)

(2)(职能每空各1分,箭头线各1分)

(3)认识:

清初仿明朝制度,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但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控制,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雍正为办西北军务,设军机处。

(4分)军机处由因事而设变为常设机构,它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机构的权力再分化,(2分)最终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2分)(学生能从军机处的设立背景、职能、作用或影响等多角度谈认识,即可酌情给分)

14.(2016·怀柔一模)(本题共34分)历史证明,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西方汉学家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是毫不为过的,特别是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更显现出开风气之先的独特风采。

费正清、赖肖尔的《中国:

传统与变革》第六章第四节的标题就是“商业革命”四个字。

他们指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这一迅速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到: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12分)

材料二古典经济学家赞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

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满足了彼此的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

显然,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指市场的调节规律。

他不是人为的主观臆造,而是“自然秩序”,有更大的优越性。

正是基于这种理论,他们主张实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的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

政府只需要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所以,他们强调完全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16至18世纪盛行的重商主义的传统政策。

李嘉图还特别批判了农业保护主义,其矛头指向了保护土地贵族利益的谷物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古典经济学兴起的原因、主张和影响。

(10分)

材料三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3)结合材料和所学解读新中国的“一五”计划。

(12分)(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析和分析逻辑清晰)

【知识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第一次工业革命;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试题解析】

(1)第一小问表现,结合宋代商业繁荣、市的变迁、对外贸易等相关史实,说明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宋代文学艺术领域变化的史实总结影响。

(2)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二“他们强调完全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16至18世纪盛行的重商主义的传统政策”,可知古典经济学出现的时间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结合工业革命发展给英国带来的经济变革和政治变化,总结古典经济学出现的原因;第二小问主张,从“他们主张实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可知,主张是实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从“所以,他们强调完全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可知主张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第三小问影响,结合古典经济学促进工业革命发展和自由主义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等史实总结其影响。

(3)结合新中国的“一五”计划制定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史实,全面总结归纳即可。

【答案】

(1)表现: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对外贸易发达,泉州是对外贸易港口,扬州是繁荣的都会。

(每点2分,共8分)(商业税大幅度增加可给1分,总分不超8分)

影响:

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能够歌唱,更便于抒发感情的宋词繁荣;北宋张择端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每点2分,共4分。

如果文化平民化给2分)

(2)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工厂制度形成,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英国需要扩大商品销售市场。

(2分)1832年议会制度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取得更多政治权利。

(2分)

主张:

实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4分)

影响:

工业资产阶级全球扩张,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2分)(其他言之有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可以给1分)

(3)原因: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2分)照搬苏联斯大林模式。

(2分)

内容: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2分)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分)

影响:

形成东北重工业基地,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比重逐步提高,增强了国防力量;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

(每点2分,任意两点给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