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学实习报告doc.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95799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田水利学实习报告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田水利学实习报告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田水利学实习报告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田水利学实习报告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田水利学实习报告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田水利学实习报告doc.docx

《农田水利学实习报告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田水利学实习报告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田水利学实习报告doc.docx

农田水利学实习报告doc

农田水利学实习报告

篇一:

农田水利学实验报告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小组成员:

章坤吴文波陈坤菲迪小组编号:

  

  一、数据处理

  菲利普公式拟合,用x替换t1/2,添加二次多项式函数趋势线,如下:

  则可得菲利普公式It=2.33t1/2+0.044t。

渗吸系数S=2.33,稳定入渗速度if=0.044。

  考斯加可夫公式拟合如下:

  可得考斯加可夫公式:

i=0.877t-0.89。

i1=0.877,a=0.89。

  二、误差分析我们组共测了33组数据,其中有15组数据为无效数据,入渗强度为零。

马氏瓶恒定出流。

前期读数间隔时间为5秒,可能无法观测出数据变化。

下部进气孔的水泡也会影响液面,造成轻微的浮动,造成读数误差。

  土筒装土时需要用木棒压实,难免会导致土体不均匀,土本身也不是完全均匀,进而导致入渗速度受到影响。

入渗路径的不断加长,从水柱面到入渗锋面的水势梯度逐渐减小,所以入渗强度也在不断减小。

湿润锋深度的读取是根据贴在土筒外壁上的方格纸细条,细条无法保证完全竖直的贴在上面,入渗过程中用笔标记难免有误差,读取的时候数方格数来确定湿润锋深度不仅麻烦,也会造成误差。

另外,尽管在土样上面垫了一层滤纸,但仍无法保证完全的均匀下渗,所以湿润锋并非水平,读取时无法避免误差。

  计数的同学喊读数的时候,读数的同学会有一定的反应时间和读数时间,会导致数据和时间不是十分匹配。

  三、实验感受与建议

  我们组共计做了四次实验,前三次均告失败。

第一次开启阀门后水并没有下渗,经老师提醒发现软管与玻璃管接口处会堵塞,用细铁丝疏通后,进行了第二次实验。

第二次软管与玻璃管接口处竟然断了,仔细一看发现软管的接口是粘在玻璃管的孔口,稍微折腾下便脱落了。

  第三次实验前,在把软管接到玻璃管的接口上之前先测试开启阀门水流是否正常流出,测试正常,结果接到玻璃管上时,水流依旧没有下渗,由于已倒入水头,所以需要重新装土样。

第四次水流终于正常下渗。

  实验建议:

  1、马氏瓶与玻璃管在已确定水头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固定在一

  起,可以省却实验前测试水头;

  2、玻璃管外壁是否可以标上刻度,省却读取湿润锋深度还要靠

  方格纸的麻烦;

  3、软管与玻璃管的接口是否可以与玻璃管做成一体,并在内壁

  开口处适当扩大,避免堵塞。

篇二:

农田水利学课程报告

  农田水利学课程报告

  一、农田水利学的内涵、外延,以及土地整理的内涵、外延:

  农田水利这一古老工程技术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从世界范围而言,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灌溉工程,是公元前3400年左右美尼斯王朝修建在埃及及孟菲斯城附近截引尼罗河洪水的淤灌工程。

而我国的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历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很多宝贵的治水经验,在我国水利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辉,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压抑着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缓慢。

  农田水利学是一门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有关地区水情的变化规律及调节措施、消除水旱灾害和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而服务的科学。

农田水利在英、美等国称之为灌溉排水,原苏联称之为水利土壤改良。

  农田水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一下两个方面:

  

(一)调节农田水分状况

  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是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其相关的养分、通气、热状况。

农田水分的不足或者过多,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作物的产量。

  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水利措施一般有:

  1、灌溉措施:

即按照作物的需要,通过灌溉系统有计划的将水量输送和分配到田间,以补充农田水分的不足;

  2、排水措施:

即通过修建排水系统将农田内多余的水分(包括地面水和地下水)排入容泄区(河流或湖泊等),是农田处于适宜的水分状况。

在易涝易碱地区,排水系统还有控制地下水位和排盐作用。

控制地下水位对增产的重要性,近年来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在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是:

  1.研究农田的水、盐运动规律

  2.研究不同地区灌排系统的合理布置

  3.研究节水灌溉的技术和理论

  4.研究灌排工程施工机械化

  5.研究灌排系统管理及对农田环境的影响

  6.研究系统工程和电子技术在灌排水方面的应用

  

(二)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需要,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越来越广,农田水利设,施不仅局限于改变和调节农田本身的水分状况,而且需要改变和调节更大范围的地区水情。

  地区水情主要是指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分布状况及其动态。

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和季节分配不均,供水与蓄水在时间空间上亦常不一致,时旱,时涝,交替出现。

这是影响农业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发展农田水利,首先要根据水土资源条件,通过各工程措施,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

  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的措施,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蓄水保水措施:

通过修建水库、河网和控制利用湖泊、地下水库以及大面积的水土保持和田间蓄水措施。

  2、调水、排水措施:

调水和排水措施主要是通过引水渠道,使地区之间或流域之间的水量相互调剂,从而改变水量在地区上的分布状况

  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土地整理一般又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搞好农业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是实现四个现代话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践证明,只有农业得到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也具备最基本的发展条件。

农田水利建设不仅为中国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产业。

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为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二、典型区域:

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农田水利状况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1998年大汛之后,国家加大对江河湖泊堤防建设和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加之三峡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的建成及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国大中型水利设施的防洪保安、抗旱排涝等功能日趋完善,为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的水利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对抗御旱涝灾害,改良土壤,发展农业和林牧业等生产起了重大作用。

例如:

主要江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黄河扭转了过去经常的决口的险恶局面,淮河流域基本改变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灾旱”的多灾现象,海河流域减轻了洪

、涝、旱、碱四大灾害的严重威胁。

水利资源也得到初步的开发,截止1990年为止,全国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83387多座,总蓄水库容4660亿m3;全国机井已建成273多亿亩,居世界首位,比1949年的2.4亿亩增加了两倍;其中30万亩以上的灌区有144处,万亩以上的灌区有5498处。

全国推广管道输水的灌溉面积已达5000余万亩,实行井渠结合灌溉的面积达到3000余万亩,灌溉面积1000余万亩。

全国

  3.5亿亩低洼易涝耕地中,约有2.78亿亩得到了治理,得到了改良利用的盐碱地面积也大道理7494万亩,约占全国盐碱化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六。

此外,还改善和开发了牧区11.0万平方千米的缺水草场。

由于进行了这些工作,在占全国总耕地五分之二的灌溉土地上,生产着约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二的粮食。

  我国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农田水利状况具有各自的特色。

  

(一)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主要包括重庆、云南,四川,贵州和西藏(不包括广西)。

大致处于中国地势的第一、第二阶梯,地势落差大。

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有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

多山,地面崎岖不平;多山间小盆地。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面积广大;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有河谷谷地,四川盆地有成都平原,大部分为丘陵低山。

冰雪融水汇成河,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河水流量大;水能丰富;青藏高原湖泊星罗棋布。

这一地区的灌溉水利丰富,但是,虽然降水丰沛,但是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伏旱频繁。

旱耕地土壤粘、酸、瘦、板,保水和保肥和抗旱抗侵蚀能力差,有机质、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缺乏,土壤物理形状差,干时坚硬,湿时粘重,耕作困难,且易遭受水侵蚀。

灌溉方式多为沟灌和漫灌。

  雅安的水利事业蓬勃发展,雅安市山脉纵横,河川密布,植被良好,雨量丰沛,

  水能资源得天独厚。

水力资源是雅安的特色和优势,全市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31条,总长3118公里。

市委、市政府躬身实践“三个代表”,奋力推进“三个转变”,确立“11421”发展战略性思路,把水电产业作为“一号工程”和“龙头型支柱产业”。

提出了奋战10年,水电装机达到1300万千瓦的目标。

  

(二)西北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等省。

西北地区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非常干旱,水量短缺。

西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少于500mm,平均200—250mm,最少的地方不过几毫米,而且季节和区域分布极不均匀。

单位耕地面积平均拥有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十,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六点七,年农业用水占全国农业用水总量的百分之十六,但农业附加值仅占全国农业附加总值的百分之六点一,单位农业产出的耗水量,甘肃、青海和新疆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近2倍和近6倍。

所以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和利用不科学的主要措施,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前提,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对农业节水机制的有益探索。

  一、节水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

  发展节水农业的关键在于控制从水源到作物产量形成过程中的水分无效损失,包括输水损失、田间储水损失和作物蒸腾损失三部分,以提高水分有效性,把水分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方面,有关科研单位对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渠道防渗以及地面灌水技术改进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水资源开发利用、输水配水、田间灌水技术、灌溉制度、农业栽培等各个环节开展了节水型农业综合技术体系研究,已初步形成了采用雨水集蓄利用、低压管道输水、膜上灌、节水灌溉制度、选育抗旱品种、培肥改土、施用保水剂等成套综合节水技术,并在较大面积上推应用。

目前西北节水农业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节水灌溉技术精细化

  2.农业用水工程规模化

  3.农业用水设备产业化

  4.农业用水管理制度化

  二、节水农业理论研究的趋势

  节水农业的本质是依靠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方水的产出,达到节水致富的目标。

农业高效用水包括蓄水、输水、灌水、保水、高效用水等多个环节,必须探索农业高效用水理论体系,以实现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效率的协同改善。

目前,节水农业理论研究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农业灌溉用水由“丰水高产型灌溉”转向“节水优产型”的非充分灌溉,相应的灌溉基本理论的研究也由常态试验转向劣态试验;由单纯的水量在时间上的分配转向根区空间调节的研究,建立适当的“湿润边界”与“控制边界”、“湿润方式”,达到既节水又增产;农业高效用水由静态用水转向动态用水的新理论;从单一的水量管理转向水量水质联合管理的新理论;由微观的农田区域水循环与水平衡转向大区域、流域尺度水平衡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由单纯的灌溉学科研究转向充分利用以土壤物理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农田生态学的交叉渗透、形成综合性和交叉性的新领域,同时充分利用系统工程学、预测学、仿真技术,实现学科从实践性质向定量科学的转化,建立其相关学科的本质联系,开辟高层次、综合、交叉性的研究领域。

  三、节水农业发展需要的政策环境

  我国现阶段包括节水农业设施产权制度的变革和管护机制的改革、节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渠道、水价等在内的软环境对节水农业发展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探索联产承包土地经营体制下节水农业的运行机制,制定促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还需要加快节水农业基础设施的产权制度变革和建立切实可行的西北节水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西北地区农产品生产已经基本摆脱长期短缺的状况,但农业正处于战略性结构转轨时期。

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必然部分开放,势必影响农业生产的交易成本、技术成本、资源成本和食物生产布局,相应的农产品生产数量和质量、农产品进出口、水资源的交易成本等必然做出相应的调整。

面对“绿色壁垒”和农产品价格竞争劣势,在农业缺水的背景下,应及早对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适宜的农业品价格和贸易策略、适宜的节水农业和水环境保护技术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四、节水农业发展的若干关键技术

  节水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是:

节水农业走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道路,运用节水灌溉和现代旱作技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这正是现阶段我国农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即通过发展节水农业,大力调整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启动农业产品生产和市场,走短缺水资源的技术和资金替代的道路。

我国通过近20多年的努力,在工程节水和农艺、管理节水的技术储备已初步具备,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节水技术优化集成,实现低成本空间扩散。

以后发展节水农业的关键是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作物自身的水分转化效率,技术集成和创新应以生物节水为主,结合管理和工程节水技术。

  1.生物技术用于农业节水

  2.农业管理措施一体化技术

  3.高效用水的精细灌溉技术

  4.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5.农业高效用水智能决策系统

  因此,建立农民参与的水管组织,大力进行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建立节水种植制度和节水灌溉制度,建立墒情测报与节水农业决策支持系统,进行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节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工程以及启动节水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对关键重大科技问题进行联合攻关研究,推动西北地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有限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黑龙江为例,其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年内变化大。

年际间多则可达800—1000mm,少则不足300mm;年际间百分之六十到八十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而且夏季常伴大风,夏季高温呢,蒸发量大。

同时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相对匮乏。

地下水资源开发程度高,局部超采,地表水开发程度低。

垦区现有灌溉面积77.4万平方千米,其中利用地下灌溉面积60.07万平方千米,局部地区已经超采,利用地表水灌溉的面积17.33万平方千米,大量的地表水白白的流走。

鉴于上述问题,垦区近几年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第一种模式:

旱田选择适合垦情的喷灌机型,发展旱田喷灌。

随着农垦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家庭农场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在发展旱田节水灌溉上,一是发展以家庭农场投入为主的小型喷灌机,投入低,见效快,适合规模经营,自动化

  程度高,有大农业的特点。

管理是以农业为主,组建抗旱服务队,做到一机多井,一机多用,提高喷灌机的利用率。

  第二种模式:

水田重点是在管理过程中的节水。

大力推广水稻的“浅、湿、晒”灌水方式,既按水稻各生育期蓄水情况适时灌水,克服用水无度,定额偏高的现象。

采取“灌、排、蓄、滞”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科学调度,合理配置,达到一水多用,闲水忙用,弃水再用的目的。

采取井渠结合,地表水和地下水灌溉结合的方式。

灌区上安装自动量测系统,应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设备做到合理供水,科学用水。

  第三种模式:

农业、农机等综合措施的节水。

依靠垦区机械化程度高的优势,增加耐旱作物和采取坐水种植,选育节水,抗旱优质、高效的新品种,应用抗旱剂抗旱,广泛应用新型的抗旱剂和有利于抗旱的微肥及其他神武制剂,通过页面喷洒减少农作物页面蒸腾,提高作物的耐旱性能。

采用秸秆覆盖、塑料薄膜覆盖、塑料大棚、留茬免耕等覆盖措施,采用微体覆盖,增强土壤吸水剂,土面增温剂,提高光和效率,减少无效蒸腾,促进根系发育,平衡施肥和增施有机肥等化学措施。

  第四种模式:

通过拉鼠洞达到节水、抗旱的目的。

在粘土地区通过拉鼠洞可以解决散表滴、蓄底滴的作用,在干旱季节,由于土壤地滴较好,又是粘壤土,通过土壤毛细作用,壤中水上升到耕层,解决耕层土壤水分不足的问题。

  三、学习农田水利学课程的心得和感想:

  通过学习农田水利学,让我对农田水利学研究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学习到大量的排水和灌溉知识,受益匪浅。

我国水资源并不丰富,特别是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突出;灌排工程有的配套不全,有的老化失修,抗旱除涝标准较低,效益不高,远不能适应今后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西北地区探索出多种节水农业发展模式,形成了保水、蓄水设施、灌溉节水、耕作栽培节水、生物节水、化学节水等五大技术体系,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

但在节水农业生产实践中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工程老化失修情况未得到扭转,灌溉效益仍在不断衰减;一些灌区水源紧缺状况日益加剧;灌水技术比较落后,水利用率低;管理水平低,节水意识淡薄;投入不足,灌溉面积减少。

因此,大力发展农田水利仍是今后的长期任务,不仅要求继续提高抗御旱灾的能力。

而且要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改进技术设备,进一步扩大灌溉、除涝、排滞、治碱的工程经济效益、实现农田水利现代化,把农田水利事业推向新的高度,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篇三:

农田水利学参观报告

  《农田水利学》参观报告

  我们的农田水利学实习是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四川农业大学农场的大棚、污水处理厂以及四川农业大学的净水厂等几个地点,通过一系列的参观学习,我们对农田水利学这门课程研究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并且我们将平时在《农田水利学》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与现实中的应用相结合,更加有利于我们将学到的知识与运用到实践中,使在我们在实验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首先,我们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农场里面的大棚,大棚里面布局了好几种农业节水。

比如喷灌、滴灌、渗灌、温床等设备。

在大棚里带微管式滴灌系统由1根主管和4根微管组成,通过同时使用这种灌溉系统可以降低水的动能。

并且将微管头插入土壤中知道植物的根系,可以更加合理的调节水量节约水资源。

喷灌是由进水管、抽水机、输水管、配水管和固定管道式喷灌微管等部分组成,它的喷射半径是2米,我们可以根据它的射程合理布局喷射管,以达到最大的灌溉面积节约用水。

下面我再结合专业知识详细介绍一下喷灌、滴灌、渗灌。

喷灌是通过空中进行配水,由于需要压力所以常用压力管道输水。

一般说来,其明显的优点是灌水均匀,少占耕地,节省人力,对地形的适应性强等,主要缺点是受风影响大,设备投资高等,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在我国已有喷灌面积80多万公顷。

喷灌系统的形式很多,其优缺点也就有很大差别。

在我国用得较多的有以下几种:

  1.固定管道式喷灌干支管都埋在地下(也有的把支管铺在地面,但在整个灌溉季节都不移动),这样管理更省人力,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只是设备投资很高,目前使用塑料管道的系统单位造价也有800—1200元/亩之间。

有的甚至达到1500元/亩。

  2.半移动式管道喷灌干管固定,支管移动,这样可大大减少支管用量,从而使得亩投资仅为固定式的50—70%,但是移动支管需要较多人力,并且如管理不善,支管容易损坏。

近代发明了以下一些由机械移动支管的方式,可以部分克服这一缺点。

  3.滚移式喷灌支管是将喷灌支管(一般为金属管)用法兰连成一个整体,每隔一定距离以支管为轴安装一个大轮子。

在移动支管时用一个小动力机推动,使支管

  滚到下一个喷位。

每根支管最长可达400mm,这种机型我国已有产品,适用于矮杆作物(如蔬菜、小麦等)要求地形比较平坦。

  4.时针式喷灌机(又称圆形喷灌机)是将支管支撑在高2~3米的支架上,全长可达400m,支架可以自己行走,支管的一端固定在水源处,整个支管就绕中心点绕行,象时针一样,边走边灌,可以使用低压喷头,灌溉质量好,自动化程度很高。

我国已有产品,在华北和东北已有一定的使用经验,适用于大面积的平原(或浅丘区),要求灌区内没有任何高的障碍(如电杆、树木等)。

其缺点是只能灌溉圆形的面积,边角要想法用其他方法补灌。

此机在美国应用广泛,也值得我国大平原地区大规模农场推广。

  5.大型平移喷灌机为了克服时针式喷灌机只能灌圆形面积的缺点,近代在时针式喷灌机的基础上研制出可使支管作平行移动的喷灌系统。

这样灌溉的面积就成矩形的。

但其缺点是当机组行走到田头时,要专门牵引到原来出发地点,才能进行第二次灌溉。

而且平移的准直技术要求高。

因此,没有时针式喷灌机使用的那么广泛,我国也已有产品。

其适于推广的范围与时针式喷灌机相仿。

  6.绞盘式喷灌机用软管给一个大喷头供水,软管盘在一个大绞盘上。

灌溉时逐渐将软管收卷在绞盘上,喷头边走边喷,灌溉一个宽为两倍射程的矩形田块。

这种系统,田间工程少,机械设备比时针式简单,从而造价也低一些,工作可靠性高一些。

但一般要采用中高压喷头,能耗较高.适合于灌溉粗壮的作物(如玉米、甘蔗等)。

也要求地形比较平坦,地面坡度不能太大,在一个喷头工作的范围内最好是一面坡。

该机型我国也已有系列产品,桁架式绞盘机可采用低压喷头。

  7.中、小型喷灌机这是我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用得最多的一种喷灌模式,常见的的形式是配有1—8个喷头,用水龙带连接到装有水泵和动力机(多为柴油机与电动机)的小车上,动力功率为3~12马力居多。

使用灵活,亩投资约为固定管道式的20~60%,移动费劳力大,管理要求高近年来,发展的规模,似有降低的趋势,只适用于中小型的农场和田块。

但投资较低,使用灵活机动,以上各种喷灌溉形式各有利弊,各自适合于不同的条件,因此只能因地制宜地决策选用。

滴灌这是用小塑料管将灌溉水直接送到每棵作物根部的附近,水由滴头慢慢滴出,是一种精密的灌溉方法,只有需要水的地方才灌水,可真正做到只灌作物而不是灌土地。

而且可长时间使作物根区的水分处于最优状态,因此既省水又

  增产,我国现有面积34万公顷(包括微喷灌),但其最大缺点就是滴头出流孔口小,流速低,因此堵塞问题严重。

对灌溉水一定要认真地进行过滤和处理,目前我国还都只注意到防止物理堵塞,而同样严重的生物堵塞和化学堵塞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1.固定式地面滴灌一般是将毛管和滴头都固定地布置在地面(干、支管一般埋在地下),整个灌水季节都不移动,毛管用量大,造价与固定式喷灌相近,其优点是节省劳力,由于布置在地面,施工简单而且便于发现问题(如滴头堵塞、管道破裂、接头漏水等),但是毛管直接受太阳曝晒,老化快,而且对其他农业操作有影响,还容易受到人为的破坏。

  2.半固定式地面滴灌为降低亩投资只将干管和支管固定埋在田间,而毛管及滴头都是可以根据轮灌需要移动。

投资仅为固定式的50—70%。

这样就增加了移动毛管的劳力,而且易于损坏。

  3.膜下灌在地膜裁培作物的田块,将滴灌毛管布置在地膜下面,这样可充分发挥滴灌的优点不仅克服了铺盖地膜后灌水的困难,而且还大大减少地面无效蒸发。

  4.地下滴灌这是将滴灌干、支、毛管和滴头全部埋入地下,这可以大大减少对其他耕作的干扰,避免人为的破坏,避免太阳的辐射,减慢老化,延长使用寿命,其缺点是不容易发现系统的事故,如不作妥善处理,滴头易受土壤或根系堵塞。

微喷灌有的地方称之为雾灌,与滴灌相似,只是为了克服滴头太易于堵塞的缺点,将滴头改为微喷头,由于微喷头出流孔口大一些,流量大一些,流速慢一些,所以不象滴头那么容易堵塞,但流量加大了,毛管相应也要加粗些。

在每棵作物或树下装1—2个微喷头一般即可满足灌溉的需要。

微喷头仍有堵塞问题,因此也要对过滤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每亩造价与固定式滴灌相仿。

在国外有逐渐以微喷灌取代滴灌的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