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学二.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8453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教育学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公共教育学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公共教育学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公共教育学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公共教育学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教育学二.docx

《公共教育学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教育学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教育学二.docx

公共教育学二

公共教育学试题二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狭义的教育是指()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个人教育

D.社会教育

2.《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洛克

3.社会环境的本质是()。

A.制度

B.风俗

C.文化

D.人际关系

4.在个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社会环境

B.自然环境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5.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形成()。

A.教育风格

B.教育质量

C.教育方法

D.教育思想

6.教育理论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

A.教育内容

B.教育规律

C.教育目的

D.教育制度

7.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是()

A.教学工作

B.教育管理

C.教育目的

D.教育内容

8.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作明确区分的是()。

A.杜威

B.卢梭

C.洛克

D.裴斯泰洛齐

9.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是()。

A.舒尔茨

B.贝克尔

C.丹尼森

D.闵塞

10.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力量是()。

A.行政部门

B.领导

C.教师

D.校长

11.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六三三学制”

D.“新学制”

12.教学改革的核心是()。

A.课程

B.教师

C.学生

D.教材

13.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

A.信念

B.性格

C.理想

D.动机

14.“产婆术”的发明者是()。

A.苏格拉底

B.昆体良

C.赫尔巴特

D.布鲁纳

15.学、思、行的学习过程理论的提出者是()。

A.孟子

B.孔子

C.老子

D.荀子

16.衡量学生会不会学的重要标志是()。

A.学习策略

B.学习目标

C.学习内容

D.学习过程

17.教授策略的实质是以()为主体的策略。

A.学生行为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教师行为

18.德育与政治教育是()

A.不同的两个范畴

B.是一种包容与被包容关系

C.是一种辨证的内在关系

D.两者没有关系

19.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皮亚杰

B.科尔伯格

C.米切尔

D.洛塔尔

20.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最常见的班级自主活动是()

A.球赛

B.野炊

C.演讲比赛

D.主题班会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

1.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四阶段是()

A.明了

B.引入

C.联想

D.系统

E.方法

2.教育的言语艺术主要包括()

A.口头言语艺术

B.书面言语艺术

C.体态言语艺术

D.活动言语艺术

E.参与言语艺术

3.下列属于个人生活和发展中非理性因素的有()。

A.情感

B.意志

C.性格

D.想象、顿悟

E.思维

4.教师的基本素质成分包括()。

A.知识结构

B.个性品质

C.教学能力

D.教育观念

E.教育内容

5.教学活动设计与开发原理包括()。

A.“人—物”互动原理

B.“物—物”互动原理

C.“人—人”互动原理

D.“个体与自身”互动原理

E.“家庭—个人”互动原理

三、改正下列划线部分的错误(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是《大教学论》。

2.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必须抓住人发展的关键期。

3.制约教育目的的性质的是经济因素。

4.在“五育”中,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的是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5.教师职能体现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专业精神。

6.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正式施行的时间是1995年。

7.教学设计与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开展。

8.教学评价中把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是一种相对性评价

9.班主任被人冠以“班级导师”之名强调班主任应该是教育者。

10.操行评定是我国中小学班主任最常用的一种学生评价方法,采用的形式是口头说明。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2.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性作用有哪些?

3.教育艺术及其特点是什么?

4.教师的职业理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5.如何加强课程评价的现代化?

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实际分析为什么学校教育能够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结合实际分析“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创新不足;而美国学生基础薄弱,创新素质较高”的现象。

公共教育学试卷二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B

2.A

3.C

4.C

5.A

6.C

7.A

8.C

9.A10.C11.A12.A13.B14.A15.B16.A17.D18.C19.A

20.D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1.ACDE

2.ABC

3.ABCD

4.ABCD

5.ABCD

三、改错题(每题2分,共20分)

1.《普通教育学》

2.人的全面发展

3.政治

4.德育

5.业务素质

6.1994年

7.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8.个体内差异评价

9.指导者

10.书面报告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分)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

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2分)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

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1分)

2.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分)

(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1分)

(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

(1分)

(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分)

3.

教育艺术,是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

(3分)特点:

(1)情感性

(2)双边性(3)创造性(4)审美性(共2分)

4.

(1)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及意义的认识。

(1分)

(2)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的理解。

(1分)

(3)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基本特征的认识。

(1分)

(4)把握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5)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对教育教学的制约性。

(1分)

(6)理解教师工作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7)对教育的献身精神。

(1分)

5.

(1)不能只以学生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对象,评价对象既应包括学生学业成绩,又应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对课程的领导、组织、课程研制的成效。

(1分)

(2)评价技术不应只重量化,而应是量化与非量化的结合。

(1分)

(3)评价手段既应有测验、考试,也要有“非考试性”的测评,如学生在游戏化竞赛和自由创作中的表现等。

(1分)

(4)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不应只限于教育行政部门、课程专家、教师,还应包括学生及家长,并加强他们之间的互动,这样才能提高课程评价的最终指向者——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将评价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2分)

6.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指教师常规性的、周期性的和最基本的教学工作内容。

(2分)主要包括:

(1)备课

(2)上课(3)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4)课外辅导(5)考查与考试(6)成绩评定。

(共3分)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1分)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1分)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1分)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1分)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1分)

(6)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

(1分)

(7)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1分)

可根据结合实际分析情况酌情加2-3分。

2.

(1)这种概括暗含的结论是学生基础牢固,创新素质就会低下;而基础薄弱,创新素质则会较高。

(2分)

(2)其实,这种认识是对基础与创新关系的误解。

因为基础是创新的前提,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就不可能有创新素质真正而持久的提高。

(2分)

(3)美国中小学生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基础不牢固,相反,恰恰是因为他们有着赖以创新的牢固的基础。

(2分)

(4)我国中小学生之所以创新素质低下,并不是因为他们基础太牢固,而是因为他们所掌握的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单纯为“应试”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获取的“死知识”。

这种通过机械、呆板方式所获得的“死知识”,不仅不具有创新素质意义上的训练价值,反而会对创新素质产生抑制和排斥。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不是要不要基础的问题,而是应具备什么样性质的基础以及如何获得这种基础的问题。

(2分)

可根据结合实际情况酌情加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