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7727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结题报告.docx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结题报告.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结题报告.docx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结题报告

浏阳市荷花街道金沙路小学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方法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为14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在新课程实施的十年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老师所认识和接受。

然而我们也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二是学生阅读材料比较缺乏;三是课堂内外阅读脱节;四是学生课外阅读缺少指导。

就我校而言,我校地处浏阳城区南大门,属典型的城乡结合部,现有学生1285人,学生大多数来源于街道普通居民家庭或农民工家庭,其中历年来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比例都在40%左右。

在我们对三年级和五年级部分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有20%的学生对课外阅读持中性态度;只有40%的学生每天安排了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在读书内容方面,更多的学生选择的是脑筋急转弯或儿童漫画之类的娱乐书;有10%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从来不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的环境不能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作为学校,就会需要承担更多责任,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人教版实验教材很大的一个特点是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这一编排方式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认可。

于是,“单元整合•群文阅读”这一模式便应运而生了。

所谓“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就一篇篇课文进行孤立的教学,把它们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同一个主题进行整合,在整合教学的基础上,将一些与教材有密切联系的课外文本引入到课内阅读。

它的意义在于依托教材的单元主题,将大量的主题性阅读资料整合起来放在了课内完成,改变了大量阅读只能在课外进行的传统格局;通过阅读群文,将单元主题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改变了语文教学“课文平行、主题并列、知识无序”的格局,出现了以单元为板块,“单篇精读,定期拓展”的递进式语文教学局面。

目前致力于此项研究的,有四川、江苏、浙江等省市的一些老师和教研人员。

其中起步较早且坚持较好的是四川德阳市。

与此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在其网站开设了“‘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网络实践共同体”的尝试,这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但整个“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实施的具体方法还不够具体和科学,鉴于此,我校语文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街道中学、市教科所有关领导的具体指导下,于2010年确立了《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并申报、立项为长沙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我们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我们的每一位语文老师树立阅读新理念,形成科学的阅读教学观;探索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有效方法,寻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创建小学生群文阅读资源库,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近四年的研究中,我们比较系统地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这些探索和尝试,使我们越发认识到改革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也使我们在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方法方面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实践证明,这些探索和尝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前景非常广阔。

二、理论假设

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树立阅读新理念,形成科学的阅读教学观;探索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有效方法,寻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变革;创建小学生群文阅读资源库,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理论依据

1.主体性教育理论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方法研究本质上来说应该是学习者主体性的体现,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养成多途径解决和语文相关学科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法。

2.多元认知理论

多元认知理论对于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理论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因为学生进行“单元整合•群文阅读”过程中应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有意识的反思和提高过程。

3.全语言学习的理论

倡导在完整的、有目的的、真实有趣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克服阅读和语言学习的碎片化。

4.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阅读素养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按照朱永新教授“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的说法,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四、研究内容

1.探索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方法,寻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2.创建小学生群文阅读资源库,为学生群文阅读打好物质基础;

3.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

2.调查研究

3.个案研究

4.文献研究

六、实验变量

1.自变量

设计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拓展阅读渠道,为学生提供有异于以往或以往没有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在这些具体情境中收获阅读。

2.因变量

通过这些具体的阅读活动,教师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学生阅读水平大幅度提高。

3.干扰变量的控制

严格按照实验方案中的要求进行实验,坚持正确引导,通过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控制来引起变量的控制,防止对研究对象的控制。

七、实验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成立课题组,调查研究学习有关理论,拟订研究方案,申报课题;组织发动,制定计划,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3年12月)研究工作全面铺开,课题组致力于调查、实践、分析、综合,初步形成研究框架并开展“单元整合•群文阅读”课例等多种形式的研究以及学生群文阅读资源库资源的搜集、整理。

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制定了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和各阶段计划。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扎扎实实做好各项研究工作,长沙市教科院规划所段晓宏、蔡星老师、浏阳市教科所理论教研员李志宇老师、小语教研员李小葵老师等亲自对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

在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课题组结合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学校基本情况和小学生的特点,明确了《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方法研究》课题的指导思想、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具体要求措施等,完善了课题方案。

此后,依据课题方案,分阶段制定了每一阶段的活动计划。

2.开题论证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的界定、研究内容和重要意义。

2011年5月,由浏阳市教科所组织召开了我市长沙市级“十二五”规划立项教育科研课题集中开题论证会。

市教科院龙迪辉书记、段晓宏老师、蔡星老师、谭迪遨老师等专家对课题开题报告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剖析和评议。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方法研究》课题负责人谢光友老师就申报课题进行汇报,在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中“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界定,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就是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单元教材的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积淀语感。

评议专家对开题报告做出了积极的评价,提出了具体的修改研究建议,并分别为课题的深入研究会诊,为各项课题的下一步实施指明了方向,增强了动力。

3.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多种能力。

(1)走出去,请进来,学习教育科研专业知识。

2011年5月,课题组负责人谢光友老师参加长沙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主研人员研修,较为系统地学习了课题的选题、方案的撰写、研究过程的深度与效度、报告的撰写等内容,为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2012年11月,课题组负责人谢光友老师赴重庆,参加“第二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具有全国水平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2013年8月,课题组骨干教师胡琴老师赴重庆,参加全国第一届“群文阅读”种子教师体验式研训活动。

其次是聘请专家来校讲学,如浏阳市教育局陈文副局长,浏阳一中退休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周申全老师来校讲座,我们总是请求这些专家多讲与课题研究、特别是讲与我们自己研究的课题有关的内容。

(2)认真组织理论学习。

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的进展,每学期组织两次专业知识的学习。

如黄昭连老师主讲的《走近“单元整合·群文阅读”》,谢光友老师主讲的《整合主题教育,提高多元的阅读能力》《单元整合实验课型初探》《漫谈单元预习单》,胡琴老师主讲的《加强整合,实施群文阅读》,邹蓉老师主讲的《解读单元整合精华,领悟群文阅读精粹》,这些主题,有的出于文献,有的来自课题组教师自己的经验总结。

通过这些学习,老师们逐渐了解了“单元整合·群文阅读”,领会了“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内涵,在课题实施中,底气也就更足了。

(3)积极开展自主学习。

在专家培训和集中学习的基础上,更加灵活,更加有效,更加直接的是老师们的自主学习。

我们学校是长沙市的学习型组织、浏阳市教师读书工程先进单位,我们语文教研组是长沙市工人先锋号,老师们很注重自己的学习提高。

尤其是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对学习更是如饥似渴。

他们选择自己在研究中遇到的难点、热点,到书本中学习,向同事学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开展扎实的研讨,取得最真切的研究材料。

2010年: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走近“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方法研究

2010年下学期,我们刚刚确定《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方法研究》课题,针对教师对课题还不是很了解的现状,我们把活动主题定位为“走近‘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方法研究”。

活动的第一步由课题主持人谢光友老师主讲五年级上册第二组《思乡》主题教学课。

课堂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知识树为线索,实现了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第二步由语文教研组长黄昭连老师做了一次题为《走近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方法研究》的专题讲座,阐述了课题的意义和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让在座的每一位语文教师对课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步全组老师针对谢光友老师主讲的教学课开展了问答式辩课,在问答式辩课中,老师们发言积极,通过质疑、解疑,对课题的认识更为清晰。

第四步,在课题组的老师对课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由课题组徐季春老师和胡艳老师分别就五年级第六单元“父母的爱”和六年级第七单元“人和动物”这两个主题上研讨课。

这样,课题组的老师对《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研究》课题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011年:

课题研究展开阶段——尝试“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不同课型

在准备阶段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初步的尝试后,课题组的老师对《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研究》课题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

这一阶段的课例研讨,课堂教学的模式更为丰富,如谢光友老师执教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单元导读课,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方法为指导,引导学生走进古典名著,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了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徐季春老师执教的《感恩》主题拓展课,采用五步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和高尚品质,从而体会善良、执着、无私、奉献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和感动,同时让学生在爱的教育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化自己的行动。

黄昭连老师执教的《语言艺术》主题拓展课,结合分享同步阅读教材成果,开拓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年级的阅读教学课,胡琴老师执教的《司马光》,邹蓉老师执教的《乌鸦喝水》,吉如意老师执教的《荷叶圆圆》,都给了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2012年:

课题研究深入阶段——借助“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构建高效课堂

2011年的探索,给了我们很多启迪,也留下了不少疑问。

面对疑问,课题组负责人及时组织学习、研讨,通过《单元整合实验课型初探》《漫谈单元预习单》等讲座,让大家取得共识:

以群文阅读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要加强理性思考,挖掘内在联系,重视科学重组,通过“互文印证”“对比参读”“侧面烘托”等形式,教学中深入地钻研教材、研究学情、设计流程,以此引领教师通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构建高效课堂。

如谢光友老师执教《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教学中通过对比参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同步阅读《走进书里去》的《灰尘的旅行》一文,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真正达到课内课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这一年,我们的课题迎接了浏阳市教科所的中期评估。

浏阳市小语会理事学校代表、浏阳市小学语文儿童阅读实践探索课题群各负责人、荷花街道各完小教务主任和语文教研组长、金沙路小学《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方法研究》课题全体教师齐聚一堂,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校《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方法研究》课题的开展情况,浏阳市教科所小语教研员李小葵老师和理论研究员李志宇老师对本次活动作了专题指导。

  2013年:

课题研究提升阶段——完善“单元整合·群文阅读”资源,推介“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研究成果

在前面两年的研究基础上,一方面继续完善、巩固前两年在课堂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积极向本街道、本市和长沙市展示、推介我们的研究成果。

如邵玉立老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胡琴老师执教的《作家笔下的动物》,邹蓉老师的评课《群文阅读——语文课堂静悄悄的革命》,胡琴老师在长沙市教科院举办的“新课标、新课程、新课堂教师培训”中所作的“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的讲座,无不给语文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一方面,我们加紧搜集、整理学生群文阅读材料,课题组教师广泛搜集、筛选,最后确定了252篇,共计26万字,分三至六年级上下册共八册编排,为学生群文阅读提供了物质基础。

5.及时搜集各项成果,丰富课题研究内涵。

在开展各项研究活动的同时,课题组全体教师注重反思,勤于写作。

每次课例研讨后,执教老师都及时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每个学期,教师都积极撰写了心得论文。

这些案例和论文,一方面是及时总结了自己的课题研讨中的点滴收获,丰富了课题研究的内涵;另一方面,及时的反思总结,也见证了课题教师的进步和成长。

所撰写的教案、案例、论文、随笔中,有谢光友、胡琴、邹蓉、徐季春等老师的8篇分别发表于各级刊物;有谢光友、胡琴等老师的多篇获得省市级奖励。

3.结题验收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聘请专家评审;全面总结、宣传,并为下一轮推广实验做好准备。

八、实验的初步成果与结论

我们通过将近四年的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校际交流以及深入学生、家长的调查,得出以下研究成果:

(一)形成了一个基本观点。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学科研机构、学校教师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本课题的立项、研究,得到了市教科院规划室、浏阳市教科所、荷花中学及金沙路小学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帮助,这也是课题组成员开展课题研究的动力。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能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获知的数量和获知的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

我校自开展《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方法研究》课题研究以来,研究成果显著,已经成为我校重要办学特色,得到来我校视察工作的各级领导的好评。

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逐年上升,被评为浏阳市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综合性工作不断提升,先后被授予浏阳市养成教育示范学校、浏阳市教师读书工程先进单位、长沙市经典诵读与规范书写双特色学校、长沙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湖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称号。

学校代表浏阳市多次迎接上级检查、兄弟县市学校的参观学习,均获得了一致好评。

(二)解决了两个根本问题。

1.“单元整合•群文阅读”读什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开展“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关键问题是读什么?

近年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同步阅读》、《学语文之友》杂志社出版了《群文阅读》,最近,崔峦老师又组织编写了一套《平行阅读》。

这些读本,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群文阅读的视野。

但是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这些读本又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适合的因素:

《同步阅读》选文过多、过杂,文本比较老旧;《群文阅读》与教材内容关联不大,选文相对高、深、难;《平行阅读》一个单元一本,一本里面又分三到四组,还是有些繁杂。

根据课题实验方案和阶段计划的安排,2013年,我们课题组教师广泛搜集、筛选,博采众长,最后选择了252篇文质兼美、富有时代气息的课外文章,分三至六年级上下册共八册编排,取名《群文》。

这一套读本,单元主题与语文教材完全同步,所选文本与教材均一一对应,或表现手法上有关联,或同一主题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主题,完全针对了我们课题研究的侧重点。

每一篇文章的末尾辅以一至两个导读性的问题,为学生群文阅读提供了物质基础,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具体见附表)。

2.“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怎么读?

(1)“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主要课型,可以归纳为“单元导读”、“迁移训练”“拓展广读”、“主题收获”等。

①单元导读:

将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定为单元导学课,目的是通过浏览初读、整体感知,引领学生把握单元的主题和每篇课文的侧重点。

课堂的流程为:

谈话导入——阅读概览(自由朗读整组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每篇课文的大意。

)——主题提炼(抓住每篇课文的关键,提炼整组课文的主题)——总结全课。

②迁移训练:

以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为主,以写法或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自读课文或课外文章(即我们编写的《群文》教材)为辅,放手让学生运用在范文读议课中获取的规律去自学,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A.互文印证法:

阅读某篇文章,找出与此相关的文章来参考、印证,从而达到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案例: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热情歌颂他们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就是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那么,怎么突破这一难点呢?

在这里,“互文印证”就是比较好的方法。

教师朗读课文的第16自然段后。

学生讨论: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是写白杨吗?

学生结合树与人的关系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

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

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

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

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教师接着引导:

像这样的写法,在很多作品中都能见到,如《高原红柳》这篇文章。

课件出示《高原红柳》片段,指导学生品读感悟。

重点体会“为什么想起孔繁森就会想起高原红柳?

”“红柳与孔繁森有何相似点?

”等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对“借物喻人”这一方法便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这一难点的突破也水到渠成了。

B.比照参读法:

将内容或形式有一定联系的语言文字集中起来,借助求异思维引导学生比照阅读,发现语言文字之间的不同点,形成强烈的感染力,启发思维,加深感悟,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案例:

《闻冠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等词句体会到诗人因官军队收复失地,祖国统一,可以还乡而欣喜。

这种“喜”,对于作者来说,可算是生平第一喜,然而学生仅从这首诗是很难切身体会到的。

让学生对比参读杜甫的另外一首《春望》,问题便迎刃而解。

教学片段:

a.品读原著

师:

在这首诗中,描写了诗人哪些反常的表现?

生:

涕泪满衣裳。

生:

漫卷诗书喜欲狂。

师:

诗人为什么会这样一反常态呢?

生:

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

师:

“蓟北”是安史叛军盘踞的地方,蓟北已经收复,就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

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浪、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实是天大的喜讯。

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妻子儿女昔日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诗人才会胡乱卷起书籍,欣喜若狂。

这一切的反常之举,都源于蓟北的收复,源于战争的结束,源于国家的统一!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读出作者欲狂之喜。

b.参读《春望》

师:

在战火连天的年代,在国家破碎的时候,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不妨来读一读作者的另一首诗——《春望》。

课件出示诗文。

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

师:

读着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

我仿佛看到了诗人独自一人登高远望,看到的是满眼的萧条。

生:

我仿佛看到了诗人忧郁的眼神。

生:

我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

师:

国家正处在危难之中,人民饱受着流离之苦,身处乱世的诗人不禁心痛流泪,让咱们来读全诗。

c.回归原文

师:

而今天,当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的时候,竟是高兴得泪如泉涌,洒满衣襟。

所以他一改往日的沉郁,而是设想着——

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d.总结升华

师:

杜甫仅仅是一位满腹经伦的诗人吗?

生:

他还是一位爱国的大诗人。

生:

他还是一位热爱人民的大诗人。

……

比照参读《春望》,一喜一悲,两相对照,更好地突出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C.侧面烘托法:

在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情境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

最佳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渲染出语文教学中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感知活动主题,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

语文教学中常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有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

语言描述情境,让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

运用语言描述情境,通常可以在教师语言中穿插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诗词,达到创设情境的效果。

案例:

《伯牙绝弦》一课,学生品读课文的前半部分(第一至四句)后,学生对伯牙与子期的友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情感上已经有了初步的共鸣。

教师深情地叙说道: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

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

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

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

“子期去年染病身亡。

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

’”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

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生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教师引导:

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

生:

悲!

教师引导: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

生:

悲痛欲绝!

教师引导:

“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生再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临近顶峰。

教师再一次深情叙说:

“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

”在低沉的音乐声中,课件依次出现伯牙为子期写的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