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复习知识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7428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复习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外国文学复习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外国文学复习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外国文学复习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外国文学复习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复习知识点.docx

《外国文学复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复习知识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复习知识点.docx

外国文学复习知识点

外国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五大思潮:

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2、两个源头:

古希腊、罗马;古希伯来

3、四大英雄史诗:

法国《罗兰之歌》、西班牙《熙德之歌》、俄罗斯《伊戈尔远征纪》、德国《尼伯龙根之歌》

4、法国四大启蒙思想家:

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卢梭

5、《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创作的史诗。

6、浪漫主义的哲学基础:

德国古典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7、古希腊神话的分类和特点:

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特点神人同形同性

8、古罗马三大诗人:

维吉尔、贺拉斯、奥德维。

欧洲散文之父:

西塞罗

9、《荷马史诗》由《伊利亚特》《奥德赛》组成

10、希腊文学主张泛神论

11、古希腊三大悲剧家: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第一个弃妇形象)。

12、文学三杰:

薄伽丘、但丁、彼得拉克

13、艺术三杰: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14、文艺复兴两大发现:

对人的发现,对自然的发现

15、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李尔王》父权的悲剧,《麦克白》野心的悲剧,《奥赛罗》夫权的悲剧,《哈姆雷特》性格悲剧

16、西方两大表演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布莱希特

17、第一部流浪汉小说:

《摩尔·弗兰德斯》

18、《叶甫盖尼·奥涅拿》塑造力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奥涅拿。

19、骑士信条:

忠君、护教、行侠、效忠女主人。

20、城市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民间文学。

21、欧洲中世纪文学按照性质可以分为教会文学和世俗文学两大类。

包括城市文学、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

22、但丁是意大利第一位民族诗人,他最早一部关于意大利语及其文体和律诗的著作是《论俗语》。

《神曲》原名《喜剧》,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

23、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欧洲近代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集

24、《浮士德》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

25、古希腊最著名额度散文作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历史学家是希罗多德。

26、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作是《熙德》。

二、名词解释:

1、神话: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想形式,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是通过想象,通过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

2、史诗:

叙述古代以著名英雄为中心的古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反映了一个历史时间全体人民参加的历史事件,以及多方面生活的叙事作品。

3、喜剧:

以讽刺、嘲笑丑恶落后的现象为主要内容,采取夸张的手法,诙谐的台词来刻画人物。

喜剧的最大批判武器是笑,喜剧冲突的解决较轻松,节奏轻快。

4、悲剧:

戏剧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主人公在为自己命运、理想、事业、社会正义进行斗争时,由于恶实力的阻挠、迫害,或者自身过失、弱点而遭到失败,甚至个人毁灭。

5、古希腊抒情诗:

古希腊抒情诗盛行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多用来歌唱。

源于民歌,分为箫歌(或称哀歌)、琴歌和讽刺诗几种,分别以排箫或竖琴伴唱。

诗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神和英雄、赞美爱情等。

最著名的是女诗人萨福,她的诗篇大多抒发恋爱的欢乐和痛苦,友谊和母爱的可贵,风格细腻,感情真挚。

其他著名诗人还有阿那克瑞翁和品达罗斯。

前者所写诗篇大多赞美自然风光和真挚爱情,诗体清新、优美;后者多讴歌神和英雄,诗风庄重崇高。

6、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动物寓言故事,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时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

现存的多由后人编撰写定,总数在400则左右。

这些寓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这些道理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谴责专制暴虐、残酷压迫,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教训。

富含哲理,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开欧洲寓言的先河。

7、荷马史诗:

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取材于特洛亚战争,公元前9世纪左右,相传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完成,故名荷马史诗。

公元前6世纪由学者用文字写定。

《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奥德修纪》讴歌了古代英雄在同自然力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意志,表达了主人公对部落集体和乡土的眷恋之情。

两部史诗结构巧妙、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比喻奇特,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荷马史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是认识希腊史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8、普罗旺斯抒情诗:

普罗旺斯抒情诗即中世纪骑士抒情诗,因其主要流行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一带,故有此名。

它主要抒写骑士与贵妇人之间在黎明时缠绵悱恻、依依惜别的恋情,讴歌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以及他们为了爱情而去冒险征战、建功立业的骑士道德。

在艺术上,骑士抒情诗注意心理描写,感情细腻,对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抒情诗产生过影响。

9、骑士传奇:

骑士传奇采用荒诞不经的冒险故事形式,赞美忠于国王,锄强扶弱,为捍卫宗教、荣誉或爱情而献身的骑士精神。

按照题材的来源不同,分为古代希腊罗马系统、不列颠系统和拜占廷系统三类。

艺术上,骑士传奇既有荒诞不经、神秘色彩浓厚、歪曲现实的缺陷,也有想像丰富,情节引人,注意人物心理刻画等优点,对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颇有影响。

10、城市文学:

城市文学又名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反映新兴市民阶级思想情趣的文学。

它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讽刺封建贵族和宗教僧侣的专横、贪婪、愚蠢和伪善,表现市民的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倾向。

艺术风格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

城市文学体裁众多,有韵文故事、市民抒情诗、市民戏剧和长篇叙事诗等。

法国的长篇叙事诗《列那狐传奇》的成就最为突出。

11、文艺复兴:

14至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兴起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它们打着“回到希腊罗马去”的旗号,要把古典文化“复兴”。

它不光是单纯的古代文化复兴而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展开的,它包含了资产阶级新文化因素。

12、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小说产生于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

《小癞子》是第一部也是最优秀的一部流浪汉小说。

此后出现了大量的流浪汉小说。

以第一人称写成,身份多是仆役,而且不断更换主人,长于行骗偷盗,他们偶尔也有走运发财的时候,但最后总是跌落下来。

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流浪生涯,揭露了西班牙社会的腐朽、黑暗、弱肉强食,充满了幽默辛辣的讽刺,但也有结构松散的缺点。

对后来法、德等国的同类作品有重要影响。

13、三一律:

古典主义对喜剧的创作规则。

它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是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不能超过24小时。

14、古典主义:

17世纪盛行于法国,后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主张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

政治上拥护王权,强调克制个人感情,服从国家整体利益;思想上崇尚理性,以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创作上强调模仿古人,大量从古代文学中选取题材;艺术形式上对各种体裁有严格界定,如禁止混淆悲剧体裁和喜剧体裁,剧本创作须遵守“三一律”等。

古典主义的主要成就是悲剧和喜剧。

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拉辛等。

15、启蒙运动:

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欧洲资产阶级学者们将这个思潮称为“光明观念”运动,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封建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

16、巴洛克文学:

一种文学风格,它与严整、匀称、和谐相对立。

巴洛克文学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西班牙,在17世纪的法国达到高峰,同时流行于西欧,因风格与巴洛克式艺术相像而得此名。

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

这类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

意大利的马利诺、西班牙的贡哥拉主义、法国的伏瓦蒂尔等等,都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

17、感伤主义:

18世纪后期产生于英国并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它由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得名。

感伤主义文学同情不幸者的遭遇,醉心人物感伤心理的描写,置感情于“理性”之上,喜用的体裁是哀歌、旅行记和书信体小说。

感伤主义文学对后来的意识流小说有较大的影响。

18、狂飙突进运动:

是1770年至1785年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主要人物有赫尔德、歌德、席勒等。

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与突进》。

宣扬天才、力量,歌颂自由,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作品言辞激烈,热情洋溢,体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作品。

19、浪漫主义:

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19世纪初期盛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偏重表现主观理想,想像丰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对丑恶的的社会现实的厌恶使他们往往寄情山水,讴歌自然;批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效果,主人公常常活动于奇异的自然环境或富有异国情调的遥远的部落。

20、批判现实主义:

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

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

但不少作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批判黑暗现实,难以找到准确变革社会的道路。

21、拜伦式英雄:

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

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

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22、湖畔派:

指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

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

23、美丑对照原则:

是雨果的美学主张,也是他作品的鲜明特色。

雨果认为: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巴黎圣母院》通过这种原则来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

作品中的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法庭、两种法律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洋溢着平民的善良、友爱,另一个充斥着残暴、昏庸、伪善。

作品中的人物对照是多层次的,有人物间的善恶对照,如爱斯梅拉达与克洛德;有人物自身的光明与黑暗的对照,如克洛德;有人物外表与心灵的美丑对照,如加西莫多等。

24、《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主要创作的总称,内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

其中风俗研究又分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和乡村生活六个场景。

实际上包括了长、中、短篇小说90余部,人物2000多个。

再现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生活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上升的历史,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统治的种种罪恶,成了社会的“百科全书”。

25、多余人:

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

三、简答论述题

1、希腊神话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基本内容:

1、反映原始社会各个阶段的家族制度;2、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情况;

3、反映历史进程;4、反映巫术信仰、图腾崇拜;

特征:

1、最大特点:

神与人同形同性;

2、艺术特征:

想象力、故事性、哲理性极强

a、思想的光辉b、哲理的探索c、天真的幻想d、乐观的精神

2、从《伊利亚特》看荷马史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主题: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氏族社会的英雄。

只要代表氏族理想的英雄,不管属于战争的哪一方,都在歌颂之列。

作为荷马史诗之一,《伊利亚特》通篇写战争,歌颂古代氏族英雄的尚武精神,是世界文学中有关军事题材的第一部巨著。

1、写英雄形象——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如:

阿基琉斯的个人英雄主义)

2、写众神——古朴的哲学观和人文意识(如:

作品中写神的行为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

3、写人与命运的冲突——悲剧意识(如:

阿基琉斯冲破命运限制,攻破特洛伊城)

艺术特色:

1、采用倒叙结构。

2、格调雄壮、气势磅礴、场面宏伟壮观,节奏急促,具有阳刚之美。

3、直接、间接描写和第三人称叙述手法。

4、动作语言和视听语言,民间谚语的使用。

5、从具体到抽象,叙述从繁到简,细节描写,性格固定。

(作品塑造的阿基琉斯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特征的古代英雄典型。

6、整体上是集体意识向个体意识的发展。

3、罗马文学的特点及其主要成就。

特点:

古罗马文学在艺术上强调均衡、严整、和谐,重视修辞与句法,技巧上偏于雕琢与矫饰。

建国之后的古罗马崇尚武力,追求社会与国家、法律与集权的强盛与完美,其文学具有更强的理性精神和集体意识,具有庄严崇高的气质。

主要成就:

古罗马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共和时期、黄金时期及白银时期。

1、共和时期:

翻译了《荷马史诗》,改编了一些希腊悲喜剧,创作了属于罗马的历史剧,喜剧发展显著;

2、开始有独立的民族风格,诗歌散文得到发展,创作了古代散文典范,文学发展达到巅峰;

3、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创作、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创作及宗教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什么是《俄狄浦斯王》的基本主题?

基本主题:

个人意识与命运之间的冲突。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通过描写具有坚强意志的英雄对无法抗拒的命运的斗争,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和坚强不屈的精神。

俄狄浦斯王的崇高品质和英雄气概与其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实际上是对人的抗争精神的肯定,是对命运的合理性的否定。

5、为什么说《埃涅阿斯纪》是一部“文人史诗”?

1、文学史诗是指文学作家以特定的观念目的有意识地编写而成的史诗;

2、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的追述了罗马建国的光荣历史。

作品中主人翁的敬神、爱国等品德和为国牺牲的理性意识、责任观念与个性意识较强的荷马史诗有所不同;

3、《埃涅阿斯纪》没有人民口头文学的特点;

4、文人史诗不同于民间史诗,它更多地注入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在《埃涅阿斯纪》中的敬神、爱国的思想其实就是作者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

6、古希腊神话产生的条件、影响。

条件:

古希腊人处于低级的社会发展阶段,知识不足,生产水平低下,生活艰难。

在自然和社会中受到折磨并感到迷惘的古希腊人只能借助于想象来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影响:

1、是古希腊文学艺术作品取之不尽的体裁,是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基础,“神人同形同性论”使整个希腊文明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2、是欧洲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对后来罗马文学、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文学等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3、反映远古时代希腊人的生活和社会状况,成为今天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7、《堂吉诃德》的典型意义。

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正面喜剧形象,他身上表现出了主观与客观的分裂,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矛盾,由此形成了他的独特的带有悲剧意味的喜剧性格。

他概括了各个时代强调主观动机,忽视客观效果,脱离实际的人的特征。

启迪:

凡事从实际出发,反对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

耽于幻想,脱离现实,但出于善良的动机,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锄强扶弱,伸张正义),行为荒唐鲁莽但表现出为了维护真理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是一个悲剧性与喜剧性结合的人物。

 

8、宗教神学的两重性

A、排斥科学与包含科学的因素

B、禁锢人的思想与多种文化宽容

C、为统治阶级服务与成为被压迫者斗争的工具

9、但丁《神曲》的二重性

A、宗教之爱与人类智慧的结合

B、天国的审判与人间审判相结合

C、禁欲意识与升华意识相结合

D、赎罪意识与追求完美人性的结合

10、《神曲》的艺术特色

A、采用中古梦幻文学的形式,以自叙体形式描写,运用象征手法,描写神秘。

B、结构:

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曲,每部33篇,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象征

C、具有写实性,多心理描写和直接描写,意大利语言的写作。

11、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影响。

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基督教看待人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观念对文学观念的规定性作用。

在中世纪初期比较典型的文学文本中无论哪种体裁都表现出了这种典型的基督教教义观。

人的自我否定和赞美上帝从而表现文学的本真也成为了中世纪初期的文学本质论

12、从《罗兰之歌》看中世纪英雄史诗的特色

整部作品建立在基督教的正统宗教观念之上,全诗至始至终贯穿在基督教与异教的斗争之中,充满了对基督教的赞美。

当时,排斥异教乃是封建统治阶级用以抵御东方民族和外来势力的有效手段,后来则演变为十字军东征的口号,同时这也是有利于对人民强化精神奴役的重要手段。

王权和教会从8世纪起进一步互相勾结和利用,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基础。

史诗描写反映了当时占统治地位、占据话语主体地位阶级的思想意识。

《罗兰之歌》中多处出现梦中预兆、上帝显灵、天使下凡的场景。

史诗的编写者显然是个圣职人员,熟悉基督教的各种礼仪,并热衷于这方面的描写,更使得史诗充满宗教的气息。

史诗的主人公都是体现忠君、爱国、护教思想的英雄形象。

13、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在思想内容上:

1、以人为中心,赞美人性的美好,反对神的权威。

2、宣扬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现实人生幸福。

3、追求自由平等,反等级观念。

4、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在艺术上: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2、表现人物激情、侧重道德心理刻画。

3、民族语言写作,各国民族文学诞生。

4、创造新体裁(流浪汉小说)

局限性:

资产阶级把“人性”“人权”发展到极端成为利己主义,其表现其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性与生命力的同时,也表现出其局限性

14、《十日谈》

思想内容:

揭露了封建贵族的罪恶,抨击了教会的腐化和教士的荒淫,否定了中世纪的宗教世界观及禁欲主义道德观。

作者通过塑造的一系列新兴资产者的形象,歌颂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赞美其中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肯定了现世生活,但是小说在反对禁欲主义的同时却又宣扬了一些享乐主义。

艺术成就:

①运用了辛辣的嘲讽手法,将批判的锋芒指向法国教会和司法机构。

 ②每个故事前均有一个引子,点明主题,突出故事性、说理性

③采用框架结构形式把这些故事有机地组成一个严谨、和谐的叙述系统。

④语言很有特色,吸引了民间口语的特点,语言精练、流畅,又活泼生动。

15、简析《巨人传》

《巨人传》是一部反封建、反教会、宣扬人文主义思想的政治性很强的作品,是反映16世纪上半期法国封建社会的巨大画卷,是为新兴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服务的新型小说。

首先:

作家用象征主义手法塑造了两个无论在躯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高大雄硕的巨人典型。

其次,小说通过两个巨人的见闻,无情地批判了封建国家的黑暗与罪恶,嘲笑和揭露了封建教会的虚伪和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腐朽。

最后,小说也提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会理想。

16、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成就。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紧密结合。

2、题材来源上,表达自己的体验和理想。

3、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4、情节的生动丰富的完美融合。

5、戏剧语言丰富多彩,具有个性化、形象化特征。

17、怎样看待哈姆莱特形象及其意义?

形象:

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具有先进思想和美好品德的青年

  

(1)对世界和人生都有一套与传统的教会观念不同的新的看法。

对“人”的看法。

对人与人的关系。

  

(2)不但抱有美好的理想,而且多才多世,品格高尚,一向光明磊落,诚恳待人。

意义: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1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2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

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

  3强调智慧和理性。

  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18、莎士比亚喜剧的特色。

1、莎士比亚喜剧大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2、除了一个主要情节外,还有一两个甚至更多的故事情节线索。

这三条线索时而平行时而交错发展,富有变化。

3、讴歌人的价值和力量,人性的真、善、美,赞美人间的友谊和爱情,表达人文主义理想。

4、结局是皆大欢喜,有情人终成眷属。

5、对人性的缺点和生活中的阴暗面给予温和的嘲讽。

6、喜剧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浪漫抒情色彩,喜剧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感和诗意。

19、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拥护中央王权,歌颂贤明君主。

这一特点反映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他们希望结束封建割据的局面,主张国家统一。

(2)崇尚理性原则,遵守公民义务。

(3)摹仿古代文学,重视艺术法则。

创作题材上古典主义悲剧大都取材古希腊罗马题材,以古代文学为典范,文学体裁上古典主义理论家把戏剧体裁分为高雅的和卑俗的两种。

创作规则上强调服从古代的法则,戏剧必须遵从“三一律”。

(4)追求简洁明朗严整洗炼的文风。

对理性和规则的注重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为作品结构严整和谐,情节集中,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准确明晰,但对形式的过分追求导致了后期越来越趋于僵化和教条。

20、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反教权反王权,强烈的哲理性和社会分析性。

启蒙主义文学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延伸,是对文艺复兴后的新的教权主义和古典主义理性的反驳。

作家们高举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等大旗,猛烈的抨击教会和王权统治以及丑恶的社会现实。

启蒙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宣传启蒙思想,使作品具有哲理性、政治性和分析性的特点,而少文学性。

如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

(2)塑造新人物,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作品的主人公,人物中下层化和取材日常生活化。

启蒙文学与古典文学以描写国王贵族等上层人物为主不同,多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并将这些下层人物或普通人作为正面人物。

被称为英国小说之父的菲尔丁的代表作《汤姆?

琼斯》的主人公汤姆。

(3)创造新体裁,文学形式多样化。

启蒙文学扬弃了古典主义关于体裁有高下之分的观点,使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都平等并列于殿堂之内。

小说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如书信体(如《波斯人信札》)自白体(如《修女》)对话体(如《拉摩的侄儿》)自传体(如《忏悔录》)游记体小说家庭世态小说市剧等都是启蒙文学的新创造。

21、简析《新爱洛绮丝》

《新爱洛绮丝》是卢梭著名的书信体小说,描写家庭教师圣普乐与贵族小姐朱丽的爱情悲剧。

作品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精神,还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人的自然情感,特别是男女青年爱情过程中的自由奔放的激情。

这部小说在近代西方起了解放情感的作用,表现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

22、为什么说浮士德与靡菲斯特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艺术形象?

魔鬼靡非斯特是浮士德的对立人物,又是独特的社会势力的代表,他是恶的化身,是否定精神的象征。

他引诱浮士德堕落,从事海盗抢劫,体现了凶残冷酷的罪恶本质。

然而,他虽作恶,却又行善,正是他促使浮士德不断提高自己,向更高更广阔的境界飞翔。

同时,他也是歌德的代言人,诗人常借他之口讽刺揭露社会的黑暗腐朽,阐述生活哲理,使诗剧充满讽刺和批判精神。

而利用矛盾和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是《浮士德》的一个重要特色,靡菲斯特蔑视人类理智、否定人生,正好衬托了浮士德积极进取、热爱人生的精神。

23、《浮士德》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主题:

作品通过浮士德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追求,探索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

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愚昧主义、禁欲主义,要求发展个性,创造事业,追求理想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艺术特色:

①现实因素与幻想因素的相互交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