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教师的角色与定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70264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教师的角色与定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试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教师的角色与定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试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教师的角色与定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试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教师的角色与定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试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教师的角色与定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教师的角色与定位.docx

《试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教师的角色与定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教师的角色与定位.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教师的角色与定位.docx

试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教师的角色与定位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试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教师的角色与定位

【摘要】高三历史的一轮复习目标是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以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加强学法指导、精选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

高考成败与否,主要取决于一轮复习质量的高与低。

而一轮复习的质量跟教师的正确角色定位有必然的联系。

那么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才能处理的恰到好处呢?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角色定位

作为高三的老师,很多人最怕的是孩子吃不饱。

因此,大量的试题满天飞,整节课堂都是老师的声音,这看似给学生掰开了、揉碎了,有助于孩子们的消化吸收了,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而言,可能意味着依然吃的夹生饭,极其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症。

因为他们并没有把这些知识真正的内化为自己的。

知识的内化需要的时间,学生每天所面对的不是一个科目,而是六个科目。

而空档时间是有限的,绝大多数的时候还是在做新的练习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必须知道要教给学生什么,因为参加高考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这样角色定位好了,才能真正的做到教学的有的放矢,教给学生什么、教多少、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了等等,这样教学的针对性、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大幅度的提升上去了。

2014届高三历史的一轮复习将近尾声了,一轮复习不是简单的炒旧饭,一轮复习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以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加强学法指导、精选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

高考成败与否,主要取决于一轮复习质量的高与低。

而一轮复习的质量跟教师的正确角色定位有必然的联系。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才能处理的恰到好处呢?

下面就结合今年本人高三历史教学一轮复习的体会,谈谈这个方面应该重视及其注意一些的问题。

一、构建知识体系,落实主干知识

近年来,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导向十分明确:

突出基础,考查主干知识。

即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主干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和运用。

因此,不能全面、准确理解和掌握学科主干知识,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高考应试成绩。

所谓主干知识就是反映整个历史发展最主要特征、概貌的基本知识。

换句话说,就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

因此,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是落实主干知识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在一轮复习中,如何有效进行历史主干知识的复习呢?

1、明确各模块的每个单元的主干知识。

如必修一各单元的主干知识:

(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和谏议制度、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斗争、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

(2)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律;(3)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4)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包括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5)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包括英、美、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十月革命);(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包括三大政治制度与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国两制”;(7)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包括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曲折发展、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抓准每个模块的主干知识重点。

如:

必修一模块重点抓住:

(1)古今中外重要政治制度的内涵、演变及历史影响;

(2)政治文明的演变历程及其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3)爱国主义与民主革命的精神;(4)大国的崛起与国际关系的演变等。

必修二模块重点抓住:

(1)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以生产力发展为代表的物质文明演进的历程;

(2)世界市场形成与演变的过程;(3)从古至今世界不同经济形态与经济制度的演变、竞争与交融;(4)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必修三

(1)古今中外主流社会思想的演变;

(2)从古至今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精神文明的内涵及其影响;(3)古今中外重大的科技文化成就;(4)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碰撞与交融。

3、形成知识联系。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将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构建“通史”体主干知识网络。

以中国明清时期为例:

必修一政治史部分知识有:

废除丞相、设置内阁、军机处,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等;必修二经济史部分知识有:

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国力强盛的表现等;必修三文化史部分知识有:

明清之际出现的反封建启蒙思想、总结性科技巨著的出现、追求个性的书法绘画作品的出现、小说戏曲的繁荣等;通过上述知识的整合可以归纳出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的规律性认识——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科技文化发达;但明清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与同时期的欧洲相比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

4、在联系现实(含时政热点)的过程中重温(巩固)和运用主干历史知识。

如复习民生问题,可连接相关的主干知识:

(1)诸子百家的主张:

老子的“无为而治”;孔子的“仁”、“德”、“礼”;孟子的“民贵君轻”;墨子的“兼爱”、“非攻”。

(2)古代王朝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

汉初、唐初、明初、清初。

(3)近现代历史上的《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地权”和民生主义;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取消农业税。

二、重视史料教学,激活历史课堂

历史是研究人类过去所做、所言及所思的学科。

历史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历史的不可再现性,作为后人,我们难以直接经历当时的事件,而史料则为我们了解过去、掌握历史知识提供了平台。

因此,用史料教学成为历史教学的常用方式。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处理史料,使史料活起来,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进入历史情景,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教学方法,增强历史感,提高领悟能力,养成探究精神,培养情感情操的作用,从而有效地落实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激活历史课堂。

这两年来浙江省高考卷考查的基本上是学科主干知识,许多试题可以直接从教材上找到类似或现成答案。

那么如何在回归课本基础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呢?

本人认为可以尽量运用教材上的材料进行教学来解决这个问题。

课本中的材料可分为三类:

文字材料、表格材料、图片材料。

文字材料一般以“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学习思考”“史学争鸣”还有课后的“材料阅读与思考”的形式呈现,图片和表格材料则穿插于课本正文之中。

材料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这就首先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高三复习如何选材才能高效辅助课堂教学呢?

本人认为应该依据高考考纲和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紧扣考点选择材料,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设置探究性问题,带动学生对于课本考点的理解和挖掘。

《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课所有的材料共有19则,选择的空间很大。

高考考纲要求掌握“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那么这一课就有两大考点:

一是日军的侵华罪行,二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关于日军的侵华罪行,则包括其军事侵略,屠杀政策,使用生化武器等。

关于这一考点课本中有如下材料:

文字材料:

知识链接

日本局部侵华大事记

193l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军队实行不抵抗政策。

不到半年,日军侵占整个东北。

l932年3月,伪满洲国建立,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33年,日军向长城沿线蚕食,觊觎华北门户。

国民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935年,为分离和蚕食华北,日军制造了华北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图片材料:

 

表格材料:

日军侵华期间扶植的主要傀儡政权简表

名称

建立时间

地点

汉奸头目

“满洲国”

1932年3月

长春

溥仪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1939年9月

张家口

德穆楚克栋鲁普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1940年3月

南京

汪精卫

结合这些材料,可设计如下问题:

1.日本侵华从1931年至1945年,持续了将近15年,请阅读“知识链接:

日本局部侵华大事记”,并结合课本知识,尝试做一份完整的日本侵华大事年表。

2.阅读课本“日本报纸刊登的日军在南京展开杀人比赛的报道”及“侵华日军细菌与毒气部队分布图”,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日军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3.阅读课本“日军侵华期间扶植的主要傀儡政权简表”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在沦陷区,日军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维护其统治?

以上设计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考查的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答案基本上可从课本里获得,学生以此种形式回归课本,印象深刻。

资料卡片

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

——中共洛川会议《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关于第二大考点: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细化考点如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抗战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课本相关的材料有9则之多,以考点“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为例,选取课本中如下两则材料:

并设计问题如下:

1、阅读课本资料卡片“中共洛川会议《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洛川会议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2)在此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怎样的抗战路线?

(3)列举在此次会议精神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抗日的史实?

此题第一问考查涉及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侵略等知识点,需要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归纳。

第二问则可直接从材料中获取答案,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

第三问则考查的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史实,学生需要理解材料中洛川会议与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正确答题。

2、阅读课本“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此图所绘形势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出现的?

(2)此图所反映出当时中国国内有哪几种政治势力?

其中哪些是为人民所承认的合法的政治势力?

(3)“敌后抗日根据地”中的“敌后”主要指哪些地方?

(4)“敌后抗日根据地”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最终结果如何?

知识链接华侨支援抗战

华侨支援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广大爱国华侨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支援祖国的抗战。

八年抗战期间,海外华侨仅认购的国债就有10多亿元(占公债发行总额的l/3强)。

至l940年lO月,华侨向祖国捐献了217架飞机,27辆坦克,l000辆救护车,还有大量棉花、药品等;4万多粤籍华侨归国直接参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洋华侨在当地拿起武器抗击日军的侵略。

世界各地的华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罢工、拒运军火物资运动。

华侨对抗战的支援,为打败日本、取得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资料卡片

中国的抗战拖垮了日本

中国的抗战对日本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

1940年以后,日本的食物、日用品、衣物等生活必需品被迫实行配给制。

1941年,成人每人每天的粮食定量为330克。

到1943年,这个定量也难以维持,不得不以杂粮掺食,蔬菜、鱼、肉十分匮乏。

1945年7月,日本每人每日供应粮食定量仅有280克,其中尚有17.8%的杂谷、薯类等代用品。

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拖垮了日本。

此题是比较典型的地图阅读题,考查到的课本正文知识不多,基本上是在引导学生如何分析理解地图,同样也需要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运用。

 

关于“抗战的胜利”这一考点,可选取课本中的材料三则,并设计问题如下:

1、阅读课本“投降仪式”图片,回答:

此场景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2、阅读课本“资料卡片:

中国的抗战拖垮了日本”以及“知识链接:

华侨支援抗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此两道题目是为了完全回归课本正文主干知识而设,学生基本上都能阅读教材回答出来,对于主干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总之,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已经日益重要。

恰当地运用史料教学,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热爱历史的激情,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助于激活历史课堂,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造就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不少历史老师存在这样的困惑:

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欲望不强,到头来还是自己唱“独角戏”,学生只注重抄老师的课堂笔记,导致“课堂活力”不够。

学生参与意识不足已成为历史课堂沉闷、无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解决历史教学中学生抱怨、老师困惑问题——课堂生命力的问题,已是刻不容缓。

已故著名历史教育家赵恒烈先生曾开出一剂良方,曰:

“提高主体的参与程度。

”我深以为是。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

然而,在日常的历史学习中学生往往处在“被统治的地位”,被教师“剥夺”了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权利”和机会。

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抛弃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模式,教师要充分的“授权给学生”,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习自由。

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很乐意接受教师的“授权”,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任务的、甚至是“超额完成任务”。

以往历史课堂中之所以出现较为沉闷的氛围,与学生单独面对课本和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关;学生总感觉自己是“一个人在战斗”,对于一些自己拿不准、或有疑虑的问题不敢大胆提出,从而造成课堂要么是几个优等生的“独奏”,要么是全体学生的沉寂。

非学生不愿意参与讨论,而是教师没能点燃他们参与的激情,没能搭建合适的舞台让他们去展示自我,没有“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课堂学习中合作探究的缺失是历史课堂生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在复习必修三《百家争鸣》一课时,我做了一次小组合作与竞争的尝试,具体做法是:

1、对分组活动进行积极的鼓动。

在我讲完儒家学派后,我做了以下引导发言:

“面对动荡的社会局面,种种社会问题,除儒家提倡以“仁”和“礼”的“医国良方”外,其他学派也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又提出了那些治国良方呢?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百家争鸣”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分组:

利用老师给你们的资料,仿照老师整理的简表,整理出自己流派的简表,2分钟后请你们学派的领袖来签名,阐述自己学派观点,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发言。

2、分小组进行填表和流派观点演说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代表作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3、分小组回答与竞赛:

把学生划分为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四组后,在“流派观点阐述”、“历史考场”、“以史为鉴”、“身边的历史”等环节中,我都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回答问题,每次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分奖励,得分最多小组荣膺“最佳流派”。

《百家争鸣》一课因内容多、难理解历来被历史老师视为“烫手山芋”,上课效果不佳,气氛沉闷,是历史课中较为难啃的“硬骨头”,但引入小组合作与竞争机制后,学生的激情被点燃,他们为阐述自己流派主张绞尽脑汁,为了某一观点而唇枪舌战;在这次课堂上,当问题提出后学生皆跃跃欲试,小组内更是精诚团结,学生仿佛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每个人仿佛都变成学派领袖,课堂似乎成为他们游说各个诸侯的朝堂了。

在历史学习中进行分组合作与竞争,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准确把握与高效应用,也有利于他们全面、深入的体验学习内容。

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他人对策略的成功体验与应用,也会为自己提供真实的范例,有利于增强个人的信心,改善和提高个体策略的体验与学习水平。

历史课堂因为个体的提高进而带动整体的提高,也因此勃发出无限生机。

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实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想法,积极创设情境让他们有机会去触摸历史的脉搏,感知历史的魅力。

惟如此,“学生的心灵才不会遮蔽,历史知识的真实才会生动起来。

四、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实现知识的自我消化

在高三历史教学中,许多老师经常提到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讲过好多遍的知识点学生还是记不住,为什么出现过多次的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学生还是会出错。

为什么学生对主观材料题的分析总是不到位。

产生这些现象有诸多因素,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老师在过程中只是一味的灌输和训练,忽视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有一个自我消化与吸收的过程。

就课堂教学而言,许多教师只关注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能不能完成,很少关注学生能不能很好地消化,很少要求学生对一堂课所学内容系统理一理,逐个想一想。

就作业练习来说,不少教师只关注学生练得多不多,做的对不对,很少要求学生在练习批改讲评后再认真看一看,再仔细想一想,再用心写一写。

因此引领学生总结反思的就显得十分重要。

1、留足学生总结反思的时间

要让学生总结反思,首先必须有时间保证。

高三历史由于课时紧,复习任务重,导致课堂复习内容太多,课外作业练习太多,学生疲于应付,没有时间静心思考谋划自己的学习,更没有时间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所以讲过多次的知识仍会遗忘,做过多遍的题目仍会出错。

在课堂上要把总结反思作为一个重要环节。

这也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教学内容不要安排的太满,应该留有几分钟的时间,引领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对照教材和笔记,认真想一想,这节课复习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启发,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疑问。

如果有疑问,可以当堂提问,请老师解决。

练习评讲课,也要留时间给学生对练习的评讲进行整理和再思考。

课后作业练习要质精量少,使学生有时间对当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反思。

让学生总结反思当天的学习内容,在梳理、思考所学内容的过程中,及时巩固学习成果,发现存在问题,调整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总结反思的方法。

总结反思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大多数学生比较欠缺,思想上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实际行动和有效经验。

因此必须指导学生总结反思的具体方法。

可以指导学生尝试以下一些基本方法:

快速浏览,就所学内容翻阅、浏览一下课本和笔记,以加深对知识和问题的印象。

归纳要点,就所学内容归纳出知识要点,以及各知识点的基本要素,梳理出知识线索。

也可以直接在课本上圈点划线。

琢磨追问,对重点知识、疑难问题,再想一想,其关键特征是什么?

还有什么不解的疑问?

掩卷沉思,合上课本,闭上眼睛,对一堂课的学习活动从头至尾“过过电影”;然后再进一步总体思考。

自己对这些内容和问题心中有数吗?

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得当吗?

写写记记,有什么心得,及时简要写下来,有什么疑问及时记下来,所学知识自己认为要特别注意的,就在课本上或笔记本上画出来。

毛泽东的一个重要学习方法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总结反思时,不能只是看看想想,也要多动笔,动笔做记录,动笔写体会。

对练习也要总结反思,也要看、想、问、写相结合。

要整体看一看,作业的错误率怎么样,主要在哪个部分出问题。

要认真想一想,出错的题目主要在哪个环节出差错,审题对不对?

选择的知识与方法对不对?

还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对?

再想一想,这次作业练习自己耐心细致吗?

用心去做了吗?

要深入问一问,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是粗心大意吗?

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吗?

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正确吗?

还要简要的写一写,把教师评析时未记清晰的补完整,把还有疑问的记下来,把自己认为今后要特别注意的题目作好记号,也可以写下几句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激励学生总结反思的措施。

要灵活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及时去总结,用心去反思。

课堂上留几分钟时间给学生总结反思,不能毫无目的的让学生自己总结反思,而必须提出一定的带有指导性的任务。

如把课堂教学与回归课本相结合,让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在课本中标出来,容易混淆的关键词语注出来。

也可以与引领学生质疑提问相结合,就今天所学内容、所探讨的问题,还有什么疑问请当堂提出来。

也可以与拓展迁移相结合,这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方法,学习这些内容后,你有什么感想和启发?

我们还可以在学案上设计总结反思环节。

要求学生想一想,本课学习了哪些内容,探究了哪些问题?

通过本课学习得到哪些启示,还有哪些疑问?

可将重点、难点、疑问、启示在学案上写下来,当堂交流,或者在课后请教老师、咨询同学。

课后进行总结反思,也可以作为一个作业来设计和布置,要求学生作为一个作业必须认真完成。

把今天所学的内容列出知识要点,理出知识线索,写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是练习讲评课。

对错题要分析错在哪里,出错的主要原因。

列出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从错题中得到了哪些经验教训。

这里不在于学生分析得怎么样,关键是要激励和指导学生去及时总结,认真反思。

4、收集和反馈学生总结反思的信息。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反思,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及时予以回应和评价。

无论是当堂总结反思,还是课后进行的总结反思,都必须及时组织相互交流,通过交流进行评价和指导。

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必须及时给予指点,通过释疑解惑进一步指导学生领悟知识、掌握方法。

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必须认真梳理,有意义的就积极采纳,不妥当的就作出解释。

这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果只是下达任务,提出要求,而对总结反思活动的结果不闻不问,学生就会逐渐失去总结反思的兴趣和耐心,教师也不可能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学生总结反思过程中发现的疑问、生成的问题、提出的意见、获得的启示等,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困难和学习需求,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要及时作出回应,而且要很好利用这些资源,因势利导,拓展迁移,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知识、掌握方法,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

“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

”在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其“大包大揽”,不如充分“授权”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引导、鼓励他们围绕着学习情境,参与甚至是主导课堂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能这样,历史课堂会因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力四射,精彩纷呈。

 

参考书目:

1、赵恒烈:

历史教育选集[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李惠军:

笃学行思录——一个历史教师团队的教学随笔[M],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3、赵亚夫: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