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讲课稿.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6696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讲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讲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讲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讲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讲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讲课稿.docx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讲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讲课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讲课稿.docx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讲课稿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作者:

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文章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4、细读品味,通过赏析语言,体会作者朴实生动而有富有表现力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

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

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礼”是敬礼、致敬。

“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

2、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浙江桐乡乌镇人。

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

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

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

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

1948年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

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

他和鲁迅、郭沫若一样,是中国文坛上的灿烂明星。

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3、《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写于1941年,是茅盾先生“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赴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

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4、学习生字:

大毡(zhān)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潜(qián)滋(zī)暗(àn)长

诸(zhū)如倦(juàn)怠(dài)婆娑(suō)恹(yān)恹(yān)欲睡

丫(yā)枝虬(qiú)枝秀颀(qí)地壳(qiào)晕(yùn)圈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

(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

(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

(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

(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四、教师小结:

本文散拢结合,线索分明,结构精巧。

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

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围绕这个线索,作者“首句标其目”,继之,从景、形、神三方面尽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这是漫放;“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的白杨树,这是巧收。

再从外形写到气质,最后在抒情与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文章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赞颂了北方军民的斗争精神。

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但又不直接说,而是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意义。

这种意义不是所描写的事物本身就具有的,是作者借某一事物所作的联想和寄托。

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这与拟人和比喻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首先要认清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即写作方法,就是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说的象征义;而拟人与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二、通读全篇,整体把握:

1、怎样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

象征手法在文中指借物抒情。

本文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赞美人,但又不直接说,而是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把事物人格化,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意义。

本文写于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如果正面表达作者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火热的感情,是不能发表的,因而也就无法发挥文艺的战斗作用。

于是赋予树以“人”的性格和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借歌颂白杨树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歌颂力挽狂澜、拯救民族于存亡关头的祖国的优秀儿女。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明确:

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

“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提问:

全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三、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不平凡”,点明礼赞的原因。

“实在”突出地强调了“不平凡”。

开篇语言峻拔有力,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是礼赞的原因,也是结构文章的线索。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课文第2、3、4段。

2、课文这一部分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

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由“雄壮”“伟大”引起的兴奋和热烈的感叹,转向倦怠、低沉的单调滋味,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从反面为白杨树的“不平凡”作铺垫。

3、白杨树既是“极普通的”,为什么又说它“是不平凡的”?

明确:

“极普通”三个字突出了白杨树的平凡,而“不平凡”为下文歌颂北方军民预作伏笔。

五、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明读课文5、6两段。

2、作者是如何抓住白杨树的特征来描写白杨树的?

明确:

作者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三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团结的特点。

其中“力争上游”是白杨树外貌形态上的基本特征,用人格化的语言,写出了白杨树的精神美、内在美。

3、在这一部分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

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

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明确:

外形:

“笔直”的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的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叶;色彩:

“银色”“淡青色”;风格:

“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为下文写由树及人作铺垫。

六、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部分,作者是如何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直接点明其象征意义的?

明确:

这段文字作者用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句式,层层深入地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气势充沛,酣畅淋漓。

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个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不平凡品质,显示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反问句进一步明确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体现了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

3、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明确: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七、教师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

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

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

从远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八、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楠木”象征了什么?

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

(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

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木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明确:

这对比:

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二、品味语言: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

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

准确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人”视野,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使用“涌”字,说明感想之多,瞬间形成,有时也许还未经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4、“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运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对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给以高度评价。

以“好女子”和“伟丈夫”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独特风格与个性,很自然地由赞美树过渡到赞美人。

三、合作探究:

1、这篇课文借物咏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明确:

“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为了逐层深入地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作者“首句标其目”,继之,从景美、形美、神美三个方面尽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鲜艳的西北高原,这是漫放,“猛抬眼看见了前面”的白杨树,这是巧收,写到了它的形美: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再从外形写到气质:

力求上进、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

最后在抒情和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每次写完它的一个方面,作者都要点到它的“不平凡”,这样一唱三叹,逐层深人地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2、作者在铺陈赞美白杨树前为什么要描写高原的雄伟景象?

而在赞美高原的雄伟时为什么又说它“单调”?

明确:

作者在铺陈赞美白杨树前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

既介绍了白杨树生长的不平凡的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英姿。

此外,还暗示这个特定的环境是在我党领导下的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埋下伏笔。

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

文章在此处宕开一笔。

是为了给下文写白杨树作铺垫。

四、教师小结: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

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

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

“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

“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

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

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

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1、白杨礼赞

生长环境——雄壮、伟大(景美);

外形特征——干、枝、叶、皮(形美);

内在气质——力争上游、倔强挺立(神美)。

————坚强不屈、朴质严肃、力求上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