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晋级答辩用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63302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晋级答辩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晋级答辩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晋级答辩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晋级答辩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晋级答辩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晋级答辩用教案.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晋级答辩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晋级答辩用教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语文晋级答辩用教案.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晋级答辩用教案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来学习了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唐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辛弃疾描写春天的词。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初读熟悉全诗:

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再范读。

四.研读与赏析:

      1、题目解说

“鹧鸪天”是词牌,“代人赋”是题目,实际写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文全解:

     诗意:

田里的桑树冒出嫩芽,邻居家蚕种已孵出幼蚕。

小黄犊在草坡上鸣叫,斜阳映照着带有几分春寒的树林,树林上空飞着一只只回巢的乌鸦。

    远的、近的山峰连绵不断,路是纵的、横的、斜的互相交错,有卖酒的,也有买酒的。

城里的桃、李花不是愁风就是愁雨,可农村的荠菜花却不愁,而且开得十分茂盛。

              

3、问题探究:

(1)、词的上阕“破”和“鸣”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

(2)、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请想象芥菜花的形象,领悟这两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人格精神?

思路点拨

(1)、“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

(2)、诗中的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

由这幅画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欣赏和流连。

(3)、赞美乡野溪头迎风开放的芥菜花,表达了一种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

4、寻找词中都写了哪些意象,便感叹谈他们的作用。

    见“板书设计”。

五.小结:

    这首词寓议论、抒情于写景之中。

作者以细腻之笔描绘农村的景色,清新疏淡,以粗线条勾勒山和路,其中也描绘了农村美好和充满生机的生活,寄寓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美。

六、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这首词。

板书设计

{桑柔  嫩芽  幼蚕  细草}农村生活气息图

 鹧鸪天 代人赋{黄犊  寒林  暮鸦      }勃勃生机

              {山    路    青旗      }粗线条勾勒山和路

              {荠菜花      桃李      }形成对比

谭嗣同之死

一.  导语 

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

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

让康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念俱灰的人就是谭嗣同(字复生)。

 

超链接视频短片《谭嗣同》。

 

  作者、背景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创办维新团体“强学会”,与康有为共倡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作为改良派的主将,与革命派论战,遭到反对。

 

引进介绍西方文化,发起领导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运动,成为“五四”文体改革的先导,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体裁“新文体”,将小说提高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

作品结集为《饮冰室文集》。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得到要巩固清朝统治、急于从慈禧手中将国家权柄夺回来的光绪皇帝的支持。

戊戌年(1898)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

封建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和旧官僚感到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威胁,立即采取措施,派*诈阴险的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以重兵控制北京政局,9月21日发动政变。

新政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三.  解读课文 

(一)介绍谭嗣同的出身、性情,交代其初学新学的情况。

 

倜傥:

豪爽洒脱。

淹通:

深通。

故操心危,虑患深:

语出《孟子·尽心上》,内云: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意思是说,受疏远的大臣和地位卑*的儿子,经常操心着危难的事,深深忧虑着祸患的降临,所以能通达事理。

 

补充:

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二)介绍谭嗣同撰述《仁学》的由来及其在湖南从事新政的情况。

 

需次:

挨着次序,等待补官。

  冥探:

深探。

  心法:

思想方法。

  衍绎:

发挥。

 

提倡桑梓:

(在)家乡提倡(新学)。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三)介绍谭嗣同北上从事新政的情况。

 

国是:

国事,国家大事。

  辟:

由君王征辟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大病:

名词活用作动词。

患重病。

 

入觐:

朝见皇上。

超擢:

破格提拔。

少:

同“稍”,稍微。

锐意:

意志坚决,勇往直前。

 

问题讨论:

1课文写光绪与慈禧矛盾紧张,有两个字十分传神,是哪两个字?

 

光绪对慈禧是“畏”,因手中无权,“不敢行其志”。

 

西后对光绪则是“忌”,虽然大权在握,但光绪毕竟是皇帝,一旦得势,无可挽救。

一个力图守旧,一个意欲维新,矛盾不可调和。

 

2.课文写光绪破格提拔谭嗣同有什么作用?

 

一是表明光绪急切地推行新政,实施变法。

二是交代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

 

三是为谭嗣同自甘牺牲“以酬圣主”埋下伏笔。

 

四、总结本堂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四、五、六段。

 

1、第四段:

介绍谭嗣同密谋袁世凯,以图解救光绪帝的情况。

 

君不之信:

他不相信这件事。

宾语前置。

故事:

旧例。

无所为计:

计,办法、计策。

讲中外之故:

讲求(研究)中国和外国(强弱不同)的原因。

缓急:

偏义副词,偏指急。

激切:

激昂、恳切。

径造:

直接到达。

旷代:

当代没人比得上。

首:

告发。

皆受荣所节制:

被动句。

健者:

强有力的人。

参劾:

向君王或国家元首告发。

市恩:

把私人的恩惠来讨好人家。

条理:

具体措施。

袁复召见:

被动句。

 

问题讨论:

在这一段中对谭嗣同这个人物刻画很生动,性格跃然纸上,怎样看待谭嗣同劾袁世凯的交往?

 

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势来看,谭嗣同主张用袁世凯来救皇上是当时可能有的唯一选择。

这是因为:

一、袁世凯主张变法;二、袁世凯接受了皇上的恩赐;三、只有袁世凯的实力才可以解救天津阅兵废君的危难。

 

“径造”袁寓“直诘”,看似怀有十分把握,实则诘责方式太“直”、所诘内容太露,经不住老*巨滑、装模作样的袁世凯的诓骗,他“直出密诏”,“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虽然他曾想用动听的美言奉承一番,“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天下健者,惟有足下”;想用耸听的危言反激一下,“首仆而杀仆”;还曾对袁世凯与荣禄之间的关系有过怀疑(既有怀疑,怎能不经调查而当面直言!

),但都经不住袁及其幕府的三言两语便支吾过去。

 

2、第五段介绍谭嗣同被捕及就义的情况。

 

重点字词:

擘画:

(谋划,商量)竟日:

(竟,终;整天)及难:

(赶上灾祸)系狱:

(被扣押在狱中) 

春秋:

(年岁) 

问题讨论:

(1)政变发生后谭嗣同做了哪些事?

 

提示:

一是劝梁启超出走以图将来,二是要梁启超设法营救康有为,三是把书籍文稿交托梁启超,四是与侠士(大刀王五)谋救光绪帝。

 

(2)谭嗣同为什么不肯逃亡?

提示:

一为“酬圣主”,二为报国家,有强烈的爱国之情。

他在狱中曾赋诗一首: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前更慷慨高呼: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所以,梁启超以一个“烈”字作为评价十分恰切。

 

但他的忠君思想,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也是显而易见,对此应有所批判。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戊戌变法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他若逃亡,结局更惨。

) 

3、第六段介绍谭嗣同的治学及著述情况。

 

舍己从人:

舍弃自己的短处,学习别人的长处 持躬严整:

 

四、学生思考讨论:

 

1、谭嗣同具有怎样的政治见解,我们应如何评价?

 

分析:

谭嗣同的政治见解,文中并没有作很多正面的述说,但我们从字里行间也能看到一斑。

文章一开头就提到谭嗣同“奏对称旨”,回答皇帝的话很合皇帝的心愿。

原来光绪想“行其志”,即“欲行大改革”,却又因“畏西后”而“不敢”。

就是说,这一“大改革”是“西后”一派反对的,光绪又无权。

于是谭嗣同他们考虑该如何“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

谭认为,“今日可以效我圣主者,惟在足下”,非袁世凯莫属。

他“密奏”要光绪给袁世凯“以恩遇”,他“径造” 袁寓“直诘”,最后竟至“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这次维新,最终失败了,但是,我们认为这次维新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次要求民权的运动,领导运动的知识分子,谭嗣同以及康有为、梁启超他们这些所谓维新派,都是略略有些资本主义思想的士大夫。

他们拥护皇帝,提倡君主立宪,主张抵御外侮,挽救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希望中国也走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道路。

这样的政治见解,这样的活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是应予肯定的。

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维新运动之失败,乃由于“西后”一派的阴谋,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脱离群众,支持他们的社会力量非常脆弱,再加上他们眼光短浅,政治经验不足,把变法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身上,又幻想同拥有军权的袁世凯合作,依靠这些人的力量来成就大事,而没有缜密的计划。

另外,谭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是有一定见地的;当然,一待维新失败,便“惟待死期”,以流血“自嗣同始”则看法未免又有所偏。

 

谭嗣同的政治见解,实际就是戊戌维新领导的见解,我们正确评价谭嗣同的政治见解正是正确评价戊戌维新的问题。

 

2、如何评价谭嗣同这个人物?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临危不惧,崐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关怀同志,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的政治家的认识。

 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

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崐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五、本文在语言上的特色:

 

    吸收了一些近似口语的词汇和句法。

如:

 “被捕”“向来”“询问”“查出”“设法”“今日”“可以”“救护”“今日可以救我圣上者”“数月以来”崐“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等。

这种近似口语的词句大量采用,就形成了崐一种基本上是文言,但又带有白话成分的新体散文──新民体,这是梁启超的贡献。

 

六、总结全文。

 

 〖小资料〗 

(一)难句解疑。

 

 

勇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淮海战役》这部电影吗?

在我的记忆里,一幅支援前线的画面尤为深刻。

男女老少,众多的人民百姓推着独轮车,冒着硝烟炮火、泥泞暴雨、将家中的所有,自己亲手所做的积极送到前线。

  陈毅将军曾深情地说到: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看着这样一幅画面,品着将军的这句话,我们能说什么呢?

  人民是伟大的。

他们热爱和平,向往和平!

为了和平,为了正义,他们甘愿付出一切。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勇气》,便是展示人民的伟大的一篇作品,请大家仔细读,细细品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勇气”一词的意思是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

作者以“勇气”为题,正是讲述了具有这样气魄的人的故事。

2、狄斯尼,美国作家。

其作品《勇气》选自1985年第9期的《读者文摘》。

3、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前夕。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登陆战役。

此前美、英、法盟军已经完全控制了战争局势,掌握了主动权,开始决定性反攻。

英军第六空降师、美军第八十二空降师,第一〇一空降师被运到22个机场,做好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降准备。

4、学习生字:

颀长(qí)勋章(xūn)绶带(shòu)怯生生(qiè)盟军(méng)诺曼底(nuò)

熹微(xī)门闩(shuān)蜷身(quán)卓越(zhuó)信仰(yǎng)吆喝(yāohe)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22个自然段,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偶遇的一位美国伞兵,是一位战功卓越、高大有力的军人。

第二部分(2——18):

写美国伞兵讲述一位法国妇女两次掩护他的过程。

第三部分(19——22):

作者通过一位美国空军将领之口,点出“勇气”的内涵,高度赞扬那位法国妇女是一位懂得信仰的幸福女人。

四、理清故事情节:

学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人物、情节、环境)

2、小说情节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明确情节结构。

(故事情节曲折动人)

开端:

从“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到“那是为应付这种紧急状况而教给他的”。

发展:

从“听到敲门声”到“把门闩了”。

高潮:

从“棚屋后边有一个小小的窗口”到“哦,当然啦。

快!

”。

结局:

从“她毫不迟疑地把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到“她毫不犹豫地给了他第二次机会”。

五、教师小结:

作者通过转述一位美国伞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两次被一位法国妇女救助的感人故事,在赞扬为正义而战的美国伞兵临危不惧。

机智勇敢的“勇气”的同时,更高度赞扬了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出的因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信仰的勇气和力量,歌颂了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六、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什么是勇气?

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

明确:

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别人是勇气,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气。

在战场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战士的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来,木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勇气。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这一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第一部分通过对一次军人午餐会的叙述,引出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从结构上来说,它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2、在这里,作者遇到了一位美国伞兵,这位军人是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他是第101空降师——巴顿英雄部队的。

”“强将手下无弱兵”。

这一身份特征也让作者注意他。

“他约摸20岁,像多数跳伞运动员一样,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颀长些,不过肩膀很宽,看上去是个威武有力的硬汉子。

”年轻、高大、健壮——引人注目。

“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级带,比我记忆中将级官衔以下的任何人都要多。

”功勋卓著,更让人刮目相看,同时,也隐隐地暗示了下面的故事对这位年轻军人的影响。

“他开头怯生生的,不很健谈。

”年轻、漂亮而且挂满了勋章级带的军人,没有趾高气扬的气派,没有口若悬河的炫耀,却讲述了一段“走麦城”的故事,让人深思,耐人寻味。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至18段)。

1、请一位学生合上书,复述这个故事。

大家也合上书,静静地听这个故事。

2、这个美国军人遇到了什么麻烦?

明确:

着陆不利。

“远离预定地点”,“(标志)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任何战友”,“完全陷落在敌人控制的国土里了”。

3、他怎么做的?

明确:

求助。

硬拚是不行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在这种情况下,求助是唯一可亏的办法,在陌生的、被敌人控制的地方,求助也是需要勇气的。

4、他遇到了什么?

明确:

遇到了一家法国人。

或者说遇到了一位法国妇女。

5、对这位法国妇女,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

“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她很普通,并不漂亮;她和她的广大法国同胞一样生活在德国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她的脸上失去了笑容。

、但是,她的眼光“善良而镇定”,她对于敌人的仇恨和对和平的渴望,使她做出不普通的选择。

6、她怎么说的?

怎么做的?

明确:

“哦,当然啦。

”不假思索的回答。

把美国伞兵带进屋里,毫不犹豫的行动。

在德国侵略者残酷的统治下,法国妇女的勇敢、镇定让人敬佩。

实际上在这里作者还写到了法国妇女的丈夫——法国农民。

他也没有丝毫畏惧地做出了决择。

多么不屈的法国人民!

7、当美国伞兵第二次站在法国妇女门前时她怎么说的?

怎么做的?

明确:

这个时候,法国妇女已经失去了丈夫,一个完整的家庭被侵略者拆散了,家破人亡。

但是,敌人的凶残并没有吓倒这位坚强镇定的法国妇女。

她说:

“哦,当然啦。

快!

”她只比第一次多说了~个字:

“快!

”,而这曾经是她丈夫说的:

“赶快,你得赶快。

”丈夫被杀害了,她多说了一个字,替丈夫说的。

她把美国伞兵藏了起来。

8、因为收留美国士兵,丈夫已经被杀害了,这位法国妇女为什么还是再一次收留这个美国士兵呢?

你如何理解她的这一种勇气?

明确:

这个法国妇女之所以会再一次收留这个美国伞兵,是因为她痛恨战争,痛恨占领她的家乡,杀害她的亲人的侵略者,痛恨战争带来的一切罪恶。

对和平的渴望和信仰使她在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后,仍保持着她的“善良与镇定”。

这一切使她在刚刚因收留这个美国士兵而失去丈夫之后能够再一次坚定地、毫不迟疑地收留他。

她的这一种勇气是因为善良,是因为仇恨,是因为对战争的憎,是因为对人类的爱。

总之一句话:

是对于和平的信仰。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第19至第22段)。

你怎样理解“将军”对“两种勇气”的阐述?

“将军”为什么说法国妇女“她是一个有福气的女人”?

首先要明确,这“两种勇气”都是可贵的。

美国伞兵在着陆遇险时的果敢求救,在不幸被捕时越窗逃生的机敏,在走投无路时返回农舍的智慧,这些都表现了他作为战士的勇气。

但是,作者显然更看重和崇敬法国妇女的勇气。

法国妇女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是因为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坚强意志而进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

五、品味语言:

1、含义丰富的外貌神态描写。

①“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

”她“不是笑容满面”,说明了什么?

(说明法国人在德国人的殖民统治下过着痛苦的生活)

②“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写出了“她”当时的什么心情?

(写出了“她”失去丈夫以后,悲伤、悲痛的心情)

2、生动准确的动作描写。

“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挤”、“奔”有什么表达效果?

(“挤”写出了窗口很小。

“奔”写出伞兵动作很快)

3、简短明快的语言描写。

“哦,当然啦。

”刻画出了“她”的什么品质?

(在生与死的面前,为了救那个伞兵,“她”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这句话,表现了“她”为了和平,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

4、意味深长的议论。

“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那么,“她”信仰的是什么呢?

(对和平的信仰,为了捍卫它,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

六、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两种勇气?

这两种勇气各有哪些表现?

你更赞赏哪一种勇气?

说说你的理由。

2、将军为什么说那位法国妇女“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七、教师小结:

法国妇女毫不迟疑地营救美国伞兵的行为,令她高贵的形象赫然而立,她的那种勇气源于人类对自由、光明、幸福的美好向往。

独特的叙述视角,冷静与深沉的语言风格,使小说有了记实得意味,显得真实可信,值得借鉴。

八、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九、板书设计:

16、勇气

美国伞兵(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由智慧产生勇气;

法国妇女(正直善良、果断坚贞)因信仰赋予勇气。

————歌颂为和平、正义而努力的人们的信仰和勇气!

《居里夫人和一克镭》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弹元勋邓嫁先的一些事例,体会了他那高尚的品质。

这节课让我们来体会并学习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上的一丝不苟和兢兢业业的精神,让我们领略这位充满了艰辛与荣誉的伟人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简介:

 

华铭, 

   三、背景资料:

 

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家境贫寒,189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巴黎学院的结业考试,并获得了波兰留学生奖学金。

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为夫妻。

1898年7月,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除发现了新元素外,同年12月又发现了镭。

1903年,居里夫人通过了博士论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的答辩,奠定了在放射形研究方面的基础。

1903年12月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后,皮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丧生。

居里夫人在强忍悲伤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事业中,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

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934年7月4 日,居里夫人由于过多接触放射性物质,患恶性贫血症而去世。

 

四、生字、词 

1、 给下列生字注音; 

 雍(    )容       坚韧(   )   镭(     )   羞怯(    ) 

心不在焉(  ) 惊骇(  )  诧(  )异 

2、解释下列词语; 

慷慨   倾倒   狂热   鱼贯而入   喧嚣   从容 

五、主题全解; 

本文记叙了居里夫人发现镭后美国政府给予她的嘉奖和荣誉,可是居里夫人对巨额财产毫不动心,体现了她不羡荣利,潜心科学研究,质朴、高尚的人格魅力。

 

    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居里夫人神态、心地的有关词语,并说说开头接见记者部分的几个关键词的特定含义。

 

组织学生讨论、 交流。

 

 教师小结:

羞怯、心不在焉、毫不设防、毫不犹豫、柔和、克制、害怕、 

很小心、立刻。

(此处的“心不在焉”并非是没有礼貌,因为她的表情还有羞怯、温良、毫不设防;它是指:

主人公过于专心于自己的研究,仍沉浸在自己的内心感觉里。

“毫不设防”表明心地坦荡,单纯真诚、善良。

“柔和”表示主人公对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心境平静、无怨无悔,也显出她雍容、淡泊名利的个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