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740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

清远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理科综合试卷(化学部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Li-7C-12N-14O-16Co-59Cu-64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酶洗衣粉不适合洗涤毛织品上的污渍

B.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能帮助人体将食物中摄取的、不易吸收的Fe3+转变为易吸收的Fe2+,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氧化性

C.高分子化合物中的油脂和蛋白质均可发生水解

D.煤的气化可以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A.加酶洗衣粉含有生物催化剂酶,能够催化蛋白质的分解反应,羊毛织品中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若使用加酶洗衣粉会被分解,所以不能用加酶洗衣粉,A正确;

B.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能帮助人体将食物中摄取的、不易吸收的Fe3+转变为易吸收的Fe2+,起还原剂作用,所以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B错误;

C.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C错误;

D.煤的气化是洁净煤技术,能够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2.已知侯氏制碱的主要反应原理:

NH3+CO2+H2O+NaCl

NaHCO3↓+NH4Cl,利用下列装置制取碳酸氢钠粗品,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氨气B.用装置乙制取二氧化碳

C.用装置丙制取碳酸氢钠D.用装置丁分离碳酸氢钠与母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制备氨气,为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试管口影响下倾斜,A错误;B.制备CO2常用稀盐酸和石灰石或者大理石,不用稀硫酸,因为稀硫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的硫酸钙覆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发生,B错误;C.制备碳酸氢钠可以达到实验目的,C正确;D.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溅出,D错误,答案选C。

考点:

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X、Y、Z是短周期三种主族元素,原子序数X

A.原子半径:

Z>Y>X

B.Z2X2Y4的水溶液显碱性

C.X2Y4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D.Y与Z形成的两种常见化合物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X、Y、Z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X

【详解】X、Y、Z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X

A.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由于Z是第三周期元素,X、Y是第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X

Z>X>Y,A错误;

B.Z2X2Y4化学式是Na2C2O4,该物质属于强碱弱酸盐,在溶液中C2O42-水解,消耗水电离产生的H+,当最终达到水解平衡时溶液中c(OH-)>c(H+),水溶液显碱性,B正确;

C.X2Y42-中X元素化合价为+3价,其最高化合价为+4价,所以X2Y42-具有很强的还原性,C错误;

D.Y与Z形成的两种常见化合物是Z2Y、Z2Y2,二者的阴、阳离子个数比都是1:

2,个数比值相同,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

包括元素的推断、元素原子半径比较及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等。

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是本题解答的关键。

短周期主族元素Z原子序数最大,形成离子是Z+为本题突破口。

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1.2LH2与11.2LD2所含的中子数均为NA

B.1L0.1mol/LFeCl3溶液中含Fe3+数目为0.1NA

C.6.4gCu与3.2gO2隔绝空气加热,充分反应后,转移电子数为0.2NA

D.0.1mol乙醇与0.1mol乙酸在浓硫酸催化并加热下,生成的乙酸乙酯为0.1NA

【答案】C

【解析】

【详解】A.H2分子中无中子,D2一个分子中含有2个中子,所以相同条件下同体积两种气体所含的中子数不同,A错误;

B.Fe3+在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而消耗,所以1L0.1mol/LFeCl3溶液中含Fe3+数目小于0.1NA,B错误;

C.6.4gCu的物质的量是0.1mol,3.2gO2的物质的量是0.1mol,根据反应方程式2Cu+O2

2CuO可知Cu不足量,反应过程电子转移数目以Cu为标准,Cu是+2价金属,所以0.1molCu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2NA,C正确;

D.乙醇与乙酸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所以生成的乙酸乙酯数目小于0.1NA,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5.乙醇钠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强碱,下图是通过电解乙醇和氢氧化钠溶液制备乙醇钠的工作示意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极A为阳极,导线a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接

B.电解过程中产生的X气体与Y气体的质量之比为1:

8

C.右极室的反应为:

2CH3CH2OH+2e-=2CH3CH2O-+H2↑

D.若电解过程中转移2mol电子,则右极室质量增加44g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电解池的阳极上是阴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的过程,阴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过程。

【详解】A.由示意图可知阳离子Na+由左边通过阳离子交换膜向右边移动,则说明B电极为阴极,导线b与电源负极相连,A电极为阳极,导线a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接,A正确;

B.电解时阳极A上是溶液中的OH-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的过程,电极反应式为4OH--4e-=2H2O+O2↑;在阴极上是乙醇中的羟基氢原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即2CH3CH2OH+2e-=2CH3CH2O-+H2↑,根据同一闭合回路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可知反应产生的O2与H2物质的量的比是1:

2,质量比是32:

4=8:

1,B错误;

C.右极室为阴极,是乙醇的羟基氢获得电子被还原的过程,电极反应为:

2CH3CH2OH+2e-=2CH3CH2O-+H2↑,C正确;

D.若电解过程中转移2mol电子,则右极室会有2molH+放电变为H2逸出,同时有2molNa+进入到右极室,所以右极室质量增加:

2mol×23g/mol-2mol×1g/mol=44g,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点睛】本题考查电极原理应用的知识,掌握电解池中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是本题解答的关键,突破口是溶液中Na+进入到右极室,注意应用Na+向负电荷较多的阴极移动的知识。

6.有机物W在工业上常用作溶剂和香料,其合成方法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N、W均能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

B.N、W组成上相差一个CH2原子团,所以互为同系物

C.W属于脂肪,能发生皂化反应

D.M的二氯代物有8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苯被氧化生成苯甲酸,苯甲酸与甲醇发生酯化反应可生成苯甲酸甲酯。

A.都含有苯环,可发生加成反应,苯环、甲基可发生取代反应,羧基可发生酯化反应,酯基可发生水解反应;

B.N、W含有的官能团不同;

C.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为皂化反应;

D.M的二氯代物,两个Cl原子可在甲基、苯环上,结合位置异构判断。

【详解】A.含有苯环,都可发生加成反应,苯环、甲基可发生取代反应,羧基可发生酯化反应,酯基可发生水解反应,水解反应也就是酯的取代反应,A正确;

B.N、W组成上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但是它们含有的官能团不同,即结构不同,因此不属于同系物,B错误;

C.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为皂化反应,而W是酯,但不是油脂,所以它的水解不是皂化反应,C错误;

D.若取代甲基上的2个H原子,有1种结构;若取代甲基上1个H原子、苯环上1个H原子,则苯环上的Cl原子相对甲基有邻、间、对3种结构;若全部取代苯环上的2个H原子,若其中1个Cl原子与甲基相邻,另一个Cl原子有如图所示

四种取代位置,有4种结构,若其中1个Cl原子处于甲基间位,另一个Cl原子有如图所示

2种取代位置,有2种结构,故甲苯的二氯代物共有1+3+4+2=10种,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合成的知识。

涉及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皂化反应、取代反应等知识。

把握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把握同分异构体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

7.温度25℃时,用Na2S、(NH4)2S等沉淀Cu2+、Zn2+两种金属离子(M2+),所需S2-最低浓度的对数值1gc(S2-)与1gc(M2+)关系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2S溶液中:

c(S2-)+c(HS-)+c(H2S)=2c(Na+)

B.25℃时,Ksp(CuS)约为1×10-35

C.向100mL浓度均为1×10-5mol/LZn2+、Cu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1×10-4mol/L的Na2S溶液,Cu2+先沉淀

D.(NH4)2S溶液中:

c(NH4+)+c(H+)=c(OH-)+2c(S2-)+c(HS-)

【答案】A

【解析】

【分析】

A.根据硫化钠溶液中的物料守恒判断;

B.Ksp(CuS)=c(Cu2+)×c(S2-),结合图象数据计算出25℃时K(CuS);

C.依据此图可知,CuS的Ksp较小,则首先出现的沉淀是CuS;

D.根据硫化铵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判断。

【详解】A.硫化钠溶液中的物料守恒为:

2c(S2-)+2c(HS-)+2c(H2S)=c(Na+),A错误;

B.在25℃时,CuS饱和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CuS(s)

Cu2+(aq)+S2-(aq),Ksp(CuS)=c(Cu2+)×(S2-)=10-25×10-10=10-35,B正确;

C.依据此图可知,CuS的Ksp较小,对于化合物构型相同的物质来说,Ksp越小,形成沉淀需要的离子浓度越小,故CuS最难溶,首先出现的沉淀是CuS,即Cu2+先沉淀,C正确;

D.对于(NH4)2S溶液,根据电荷守恒可得c(NH4+)+c(H+)=c(OH-)+2c(S2-)+c(HS-),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沉淀溶解平衡曲线,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掌握难溶物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实质。

二、非选择题。

8.已知三氯化铁的熔点为306℃,沸点为315℃,易溶于水并且有强烈的吸水性,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潮解。

某学习小组用如下装置制备三氯化铁,并探究SO2与三氯化铁反应的产物。

(1)以上A—F装置中需要加热的有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F中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关闭装置中的两个止水夹,冷却至室温。

若将收集器中的三氯化铁配制成溶液,分液漏斗中的X物质是___________,操作过程为___________。

(4)将G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到收集器的三氯化铁溶液中,取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I:

向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