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对传统节日淡化 西方节日受宠的看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30855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年龄段对传统节日淡化 西方节日受宠的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不同年龄段对传统节日淡化 西方节日受宠的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不同年龄段对传统节日淡化 西方节日受宠的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不同年龄段对传统节日淡化 西方节日受宠的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不同年龄段对传统节日淡化 西方节日受宠的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同年龄段对传统节日淡化 西方节日受宠的看法.docx

《不同年龄段对传统节日淡化 西方节日受宠的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年龄段对传统节日淡化 西方节日受宠的看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同年龄段对传统节日淡化 西方节日受宠的看法.docx

不同年龄段对传统节日淡化西方节日受宠的看法

不同年龄段对“传统节日淡化西方节日受宠”的看法

摘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如今人们对传统节日及西方节日重视程度改变的看法。

共采访28人,经过内容分析,归纳总结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这种现象的态度观点,并对保护传统节日及传统文化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

传统节日西方节日保护

1.

问题提出

背景:

2012年2月6日环球网发起一个名为“传统节日你还过几个”的调查。

调查显示:

中国11大传统节日多被忽视且普遍串味儿。

2013年6月17日,人民网就“中国传统节日淡化,西方节日逐渐受重视”现象发表“传统节日内涵不容忽视,意义不应止于吃喝”的文章。

而且早前在2004,新华网就发表了关于“圣诞节在中国盛行”这一现象的文章,其美国作者也表示感觉不可思议。

关注到这些新闻后,我们意识到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传统节日淡化,西方节日受宠”的现象,并做出下列思考:

国民对此现象有怎样的感受和看法?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哪些原因导致了在接受外来节日的同时,中国的传统节日逐渐淡化?

中国传统节日未来道路会是怎样的呢?

我们该如何“挽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这些传统文化?

就这些疑问,我们展开了采访调查,旨在提高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并从调查结果中思考我们将如何在这个物质时代保护并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2.文献述评

2.1.传统节日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2.1.1传统节日介绍

我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与“春耕、夏锄、秋收、冬藏”“秋报、冬腊”的生产节律相适应的。

春祈、夏伏的岁时生活节律,反映我国民众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规律。

作为一个悠久文化积淀的国家,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的载体,每个节日都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情。

节日里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让人应接不暇,兴奋不已的。

……在自然的勃勃生机中,展现一种积极健康的生命态度;春节更是活动繁多,南方的摊戏,北方的社火,端午节纪念屈原、划龙舟..曾如此喜庆热闹的节日,如今,面对洋节的纵情狂欢而黯然失色了。

2.1.2当前现象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我国传统节日的淡化。

过年没有年味了,元宵节也不再像往常那么热闹了,中秋节除了吃月饼似乎就没有其它节目可以安排了。

与此同时,各种洋节日却开始在城市大行其道,大有盖过传统节日之气势。

2.2传统节日淡化原因分析

(1)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是传统节日遭受冷落的间接原因。

我们知道,有许多节日是人们为“吃”而设计、创造出来的,春节恐怕也是如此。

古时候,生产力十分低下,所能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十分有限,我们的祖先生活异常艰苦,平日里没有什么好吃的(也吃不饱),便希望找个节日来庆祝一番以便借机打打牙祭吃饱一些、吃好一些。

由此,春节之类的大小节日便应运而生。

但是如今人们生活富足,吃穿用都可以随时购买,因此人们不再对节日有更多的渴望和期待了,而是让人感觉过不过节都“无所谓”;而交通和通讯发达,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便省去了登门拜访,少了很多繁琐的礼节,因此看来传统节日比之从前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冷落。

(2)新一代年轻人尤其是80后、90后成长环境跟冷落传统节日有着密切联系。

80后、90后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西方各种各样的文化进入,得到这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的认同并效仿,加之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和教育不够,而商界利用“洋节”进行牟利和媒体的推波助澜,这些青年一代更倾向于接受西方节日的狂欢,而对传统节日却没有多大的认同和兴趣。

很多孩子只知道公历,对我国传统的农历时间很是模糊,更不要说建立在农历基础之上的各种节日了。

(3)传统节日本身的欠缺是其受到冷落的内在原因。

我国一些传统节日创新不够,缺乏新意,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如春节无非就是吃饺子放鞭炮;中秋节无非就是吃月饼赏月亮,这对追求新鲜刺激的现代人而言实在缺乏吸引力,而“洋节”则不同,人们不分等级、辈分可以尽情狂欢,追求无拘无束的快乐,更能吸引所谓的现代达人。

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人们对节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价值是节日里最主要的核心。

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中断乃至消亡,实际上是它的精神内涵被人们忘记了,它的精神载体不复存在了。

2.3西方节日流行原因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强势文化对外输出的优越性是西方节日在我国日益流行的主要原因。

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

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明无疑显示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

有人认为,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经济霸权支撑了文化霸权,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

如今,西方个别别有用心的大国利用西方文化削弱甚至取代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削弱这个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2)西方节日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得到人们的欢迎和认同。

无论是圣诞节还是愚人节,“洋节”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

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

而这些,正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

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闭形式,没有了上下级、老人与青年之间的等级束缚,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3)很多年轻人追求时尚,盲目跟风,也是西方节日在年轻人中流行的原因之一。

一些年轻人盲目地认为外来的文化就是好的,就是前卫的,不假思索地加入到西方节日的狂欢队伍中去,而丝毫不注重西方文化带来的诸如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消极方面。

这种不加选择的全盘接受,正中了某些西方国家给我们设置的“文化陷阱”,即在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侵略和渗透,达到文化同质化的目的,削弱我们的民族凝聚力。

2.4保护中国传统节日

(1)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力度,充当先锋的作用。

我们应该设立更多的相关法律法规。

此外,还需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定节假日系统。

最近几年,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传统节日的保护,进一步调整了传统节日的放假时间,新增了端午节,清明节等放假日,在时间上为人们提供了欢度传统节日的有利条件。

(2)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

一个节日往往承载着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都有着其深刻的意义与内涵。

现代日趋紧张的快节奏生活与工作,使现代人失去了探索其深层意义的精力与机会。

此时,若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不仅可以帮助现代人重新认识我国传统节日,促进传统节日的复兴,也可以提升现代人的文化素质,从而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建设。

(3)传媒和商家应该有系统地宣传和普及民俗文化。

在面对西方节日盛行所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传媒与商家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

例如建立专门电视节目介绍传统节日,设立专门网站等。

(4)年轻人应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

年轻人作为当代文化最主要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扬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全面深刻地认识中西方节日,培养自觉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的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传扬中国传统文化而奉献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张秀芬,传统节日的尴尬与出路[A],市场论坛,2006,3

陈建胜,传统节日之淡化与中国社会之转型[A],理论界,2007,9

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博弈

谢婷玉,从西方节日的盛行谈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大视野

2.研究方法

(1)根据平时生活中的发现和自身经历,就“传统节日淡化西方节日受宠”这一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认识和对其原因的猜测,确定采访内容主要为“感受”“看法”“行动”几个方面;

(2)在XX搜索引擎上搜索相关主题的文献,参考其内容完善并最终确定采访问题;

(3)利用暑假时间进行采访时,由于考虑到了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因素,小组成员在实际调查访问中进行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分层采访;

(4)将采访的内容进行记录并汇总;

(5)整理采访内容后制成图表,并对其进行分析;

(6)小组根据采访内容、图表及参考文献做出对此社会现象的小结;

(7)评价此次采访活动,就采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并进行整理;

(8)就所得的资料撰写论文

 

4.数据分析

4.1采访数据汇总

4.2数据内容分析

本次对于不同年龄段对“传统节日冷落,西方节日受宠”的看法所进行的调查总数较大,男女人数均等,年龄段分布均匀,人群分布区域跨度广,样本较具代表性。

在收集的28份有效数据中,通过我们的细致观察以及认真讨论我们大致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要点。

(1)对于这种现象的态度:

8位老人中5位认为这种现象不好,3位持中立态度。

这符合我们最初的猜测,老人经历得多,对传统节日更具有另一番情怀,更深刻地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及内涵,拥有融入传统节日其中的独特情感。

而9位中年人中也有5位认为此现象不好,这在情理当中,毕竟中年人考虑得也比较多,有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观点。

但11位青年人中仅有3位不看好此现象,这也符合我们的预测,毕竟是年轻人较新奇地去尝试外国节日,自然是看好此现象,抱以积极的态度,没有过于严重地考虑到这种现象对传统节日的生存发展的威胁。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这种积极可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不好的“积极”。

(2)对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8位老人中5位认为这种现象是改革开放、全球化的结果,也有2位认为是年轻人崇洋媚外所致,这也确实符合老一代的看法,毕竟是亲身经历过七八十年代的那段故事,对改革开放给自身带来的巨大改变记忆深刻,而他们对年轻人的看法也较为独到。

而9位中年人中有7位认为这是年轻人的处事态度和全球联系愈发紧密的结果,而且商家的炒作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根据推测,大部分中年人的孩子正是如今的青年人,因此中年人从自己孩子的身上更能感受到这种现象。

11位青年人中大多数都认为是由于传统节日不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西方节日的新奇、有趣更吸引他们,这也反映了年轻人的心声,传统节日过于古板,西方节日则更加丰富,其实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现在年轻人没有深刻地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因此无法从中找到乐趣。

所以我们认为可以适当地学习西方节日的方式,提高传统节日的趣味性、使国人深刻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节日,转变其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3)对于这种现象可能造成的结果:

8位老人中5位认为这种现象会导致不良后果如民族文化淡漠,对传统文化发展不利,剩下三位则认为这种现象能引导中外融合,中国文化更加丰富。

9位中年人对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抱较消极的态度,仅有3位中年人认为会促进中西文化融合,剩下6位则不看好这种现象。

在11位青年人中,我们较为惊奇地看到抱有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的人数几乎均等,这与我们最原始的猜测有些不符,但深入思考后也可以隐约感受到如今青年人做事有些盲目冲动,但其实仔细思考过后还是可以想到某些事情可能带来的不好的后果。

(4)对于如何保护传统节日及文化各个年龄段的人的回答则没有太明显的差异,大家基本上都意识到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可以通过宣传、放假、举办活动等方式,并愿意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有意识地保护传统文化。

5.解决方法

分析数据后,受访者普遍认为如今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停留在放假、不被了解和重视的层面,而外来节日凭借新颖的表达方式和商家炒作吸引许多年轻人的目光。

在此综合受访者及组内的意见提出几点有关发扬传统节日的建议:

(1)中央机关:

中央机关的相关决策对一个国家的整体风气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节日放假很正确,但远远不够,需要让民众了解放假背后的节日内涵。

表面上,有关人员可以带头行动,如在清明节祭祖、端午节赛龙舟,意在向民众传播、宣讲中国古老的节日传统。

重大节日时,政府可以举办像春晚一样或大或小的公开活动,但并非像现在这样一味狂欢,而更多地用表演、解说传递对中国古老精神的敬意。

私下里,街头巷尾的海报宣传同样影响广泛,如现在施工墙上的论语海报就是很好的例子,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宣传效果。

之后可以效仿之在公共交通站台等地张贴普及知识,让人们在闲暇时有机会充分“扫盲”。

不仅如此,出台对节日、传统艺人的保护、奖励政策能让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传统节日的发展上,寓教于乐。

总之,政府要足够重视。

(2)传媒:

各种媒体在信息化时代越来越能影响社会舆论,也是传统节日发扬需要的大头。

首先,编辑们可以在报刊、书籍上多多刊登有关中国传统的传播、评议类有质量的文章,筹划传统文化专栏,让节日文化以严谨的姿态为人熟知;各大电视台可在节日之际抓住舆论导向深入宣传,策划新颖的走进民间等专题节目,吸引多个年龄层的眼球;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上,各个知名人士、营销账号、公众号都可用诙谐奇特的方式普及古老传统,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和兴趣。

有水准的综艺节目同样可以植入传统文化的宣传,利用名人效应,使观众快乐之时感到传统对一个民族的巨大意义。

多种传媒的宣传看似各个微小,但汇集起来会是潜移默化的全社会范围的渗透。

(3)商家:

商家宣传使外国节日一时火爆,同样也能使中国传统节日深入人心,当然这要看社会导向,所以中央和传媒依然起到作用。

销售衣食的商家通过习俗竞猜赢好礼的类似活动不仅能提高民众积极参与度、普及度,也能提升企业形象;销售周边商品的商家能通过各种形式的习俗宣传,比如印在外包装上等,扩大销路,更重要的是使顾客得到熏陶。

同样,传统节日时实在的产品设计能让人们感受到浓烈的节日氛围。

(4)民间组织:

如果说山高皇帝远,那么活跃在身边熟悉的民间组织拥有亲和力,是宣传传统的有力方式。

节日时举行活动、仪式会让民众们切实体会到身边的文化传承。

如我校汉韵华章社身着汉服举行祭祖活动,外形新颖吸人眼球的同时传播了汉朝庄严礼仪;社区里的联欢会不仅联络邻居感情,还让居民有空间感受浓烈的节日气氛、多样的庆祝形式,找到归属感。

以上两者是优秀的示范,而各种民间组织数不胜数,恰如其分的宣传会打造随时随地的节日气氛。

(5)学校:

当今校园孕育着国家未来的希望,而淡化中国传统的危险也恰恰出现在校园。

首先,学校可以在传统节日举办小型活动,如灯会、包饺子比赛、节日文化的讲座论坛等。

这可以让学生们和朋友一起接触古老传统,从少年埋下对传统节日神圣的责任感。

其次,校方可以开设国学课程,向学生们普及《论语》、《道德经》等读物,传播“任忠孝”等高尚品德,这样在接触先进科技的同时,还能有机会了解中国的古老精神文明,才会在进入社会后对我国文化怀有敬意。

(6)个人:

中国的传统节日强调家庭、团圆的概念,而如今过年时群发短信已成常态。

一方面长辈们需要以身作则、多加督促,使后辈们意识到家庭的重要,了解过去传统的节日习俗;一方面晚辈们要一直持有对家庭的热爱,真正意识到“尊老爱幼”的涵义,并将这份感悟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中国人从古至今的责任与使命。

总结来说,传统节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每个人的关注,但保护传统节日、发扬它的古老意义也仅是一方面,如何向西方学习,使古老的传统节日融入新的内涵,也是每个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6.讨论

这次社会调查基本上解决了之前所提出的问题,并对于保护传统节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这次调查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那么造成大家看法差距很大的原因是什么?

不同年龄段的人的看法的确有明显差异,那他们认为彼此的看法不同又是因为什么?

还有在我们提出的意见中有哪些是国家正在实施的,实施效果又如何?

人们有没有感受到哪些变化?

因此,这次调查还并不全面,还是有些仅仅局限于几个表面的问题,对于这个社会现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这也为我们以后研究其他问题指出方向:

在知道自己想研究的是什么之后多方面思考此问题涉及的多个方面,并尽可能地深入去了解每一件事,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学会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张秀芬,传统节日的尴尬与出路[A],市场论坛,2006,3

陈建胜,传统节日之淡化与中国社会之转型[A],理论界,2007,9

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博弈

谢婷玉,从西方节日的盛行谈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大视野

王静,中国传统节日面临西方节日的现状冲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