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导学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2963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导学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导学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导学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导学案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

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

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

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

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

“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

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

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引导学生体会:

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

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

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

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

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

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

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

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预习”与“思考.练习”,使孩子对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4、读通课文。

教学重、难点:

能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读通课文。

教学准备:

  1、投影片A、B

  2、投影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自读:

(第一轮)

  1、明确自学要求:

[出示投影(小黑板)A]

  ⑴默读:

①标出小节;②用横线划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字典将解释注在课文相应的词条旁。

  ⑵轻读:

①读时能听见自己的发音;②先通读,读不顺的地方再反复读,直到通顺(达到“三不”)为止。

  2、学生自学。

二、交流:

  1、校对小节数:

计11小节。

  2、读写生字词。

(试读与范读结合;板演、书空与范写结合。

  3、解释词语:

(以思考.练习4的词语为主)

  步骤:

⑴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

  ⑵解释(能联系上下文最好,但绝不强求。

  推荐:

推举,介绍。

  秘诀:

秘密的窍门、办法。

  删掉:

(演示)

  颠倒:

(举例)

  典雅:

优美不粗俗。

  融洽:

彼此感情好。

(谈得投机)

  和蔼:

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蕴含:

包含。

  受益匪浅:

匪,不、非。

受益不浅。

  平易近人:

态度和气,使人容易接近。

  身临其境:

自己亲身经历。

  堪称楷模:

堪,可以,值得。

楷模,榜样,模范。

可以称为模范,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隔岸观火:

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

  ⒋通读:

  每生读一小节,师适当点拨。

达到不添、不漏、不错。

三、自读:

(第二轮)[出示投影(小黑板)B]

  1、明确自学要求:

  ⑴审题质疑(自问自答与自问他答结合)

  ⑵初步思考解答“预习”题:

  ①在文中划出作者的姓名;

  ②划出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

  ③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⑶思考.练习:

  ①完成第一题。

  ②在文中划出第二题的句子,并读一读。

  2、学生自学。

四、交流。

  1、补充:

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2、引导分段:

爬山虎的主人是谁?

写了主人的几件事?

  ⑴简介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

我们曾学过叶老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

  ⑵第一段(1─4)修改作文;第二段(5─10)应邀作客;第三段(11)我的印象。

  ⑶课文讲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帮他修改作文并邀请作者到他家作客的事。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对文末句质疑并解答。

  3、附:

试改《一张画像》第四小节。

[投影片(小黑板)C]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从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会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目标1,2。

  2、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投影片c、d、e、f、g。

  肖复兴的书<<日子的回忆>>,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发表文章的报纸<<文汇报.笔会>>。

一、自读:

(第三轮)

1、复习引入:

(1)读题,课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这句话点明了题目。

说明了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去他家作客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过渡:

是的,从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

  (3)连线:

(大黑板)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

  2、自读:

  

(1)要求:

作品是怎么写的?

请在“修改作文”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

作家是怎样做的?

请在“邀请作客”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

(竞赛形式)

  

(2)交流:

(作品:

一丝不苟;作家:

平易近人)造句:

堪称楷模

  (3)引入:

“修改作文”这部分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的?

  邀请作客这部分又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

(示投影)

  3、自读“修改作文”部分:

  

(1)大字报出示:

<<一张画像>>1,2小节修改稿。

  

(2)同学们看了有什么感受?

肖复兴呢?

引读:

“我翻到的那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

......曲线。

  (3)看大字报引读第三节。

(突出:

准确,干净,规范,确切)(填空:

修改后的作文做到用字──、──,句子──,──)

  (4)比较自改与叶圣陶修改的<<一张画像>>的第三小节,进一步体会“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出示投影修改稿)

(5)引读54页<<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第二节:

(读──改──读)

(6)看了叶圣陶先生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

肖复兴呢?

他收获很大,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一丝不苟:

做事认真,一点儿不马虎。

大气候:

大成就。

两大收获:

一、是看到了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了文学事业的艰巨。

  (7)为什么肖复兴会受益匪浅?

比我们收获大?

(我们是”隔岸观火“肖是“身临其境”。

  (8)齐读“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如春风拂面。

”引入学“邀请作客”部分。

  4、自读“邀请作客”部分:

  

(1)课文中那些词语表现了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

若能谈谈理由就更棒了。

(1、意外;2、叶小沫在门口迎接了我;握了握手;4、交谈融洽。

  

(2)交流:

这次谈话使“我”─────。

(投影片)

二、自读:

(第四轮)

  1、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齐读11小节。

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的文学大奖。

(出示书《日子的回忆》,他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文汇报.笔会>>,<<今夜无法入睡>>。

三、作业:

  1、造句:

受益匪浅堪称楷模

  2、修改<<一张画像>>第5小节,再次同叶先生赛一赛。

(出示投影片)

  附:

板书设计

  作品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一丝不苟

  那绿绿的爬山虎

  人品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平易近人

27乌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学难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教具准备:

小黑板、地图。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旅游时,你们是不是由爸爸妈妈带着?

可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竟然独自一人游欧洲。

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位小姑娘是怎样独自一人旅游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发表见解。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出示课文插图,看插图,你认为乌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4.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外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等的资料,谈一谈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有哪些不同之处,你认为外国孩子的哪些优点值得我们中国孩子学习,中国孩子的哪些优点是外国孩子所缺少的?

四、课堂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了本课后,你有何感受,受到什么启发。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如果你想和家人、亲戚、朋友或同学沟通想法、分享快乐、倾诉烦恼,你会用哪些方式?

(面谈、通电话、发电子邮件、书信……)

  2、从古至今,书信都是人们之间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书信的内容包罗万丈,除了分享快乐、倾诉烦恼,还有请求帮助的、汇报情况的等等。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8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里就有两封信,请大家看看这两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自由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阅读课文,看两封信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简单概括书信内容。

三、深入思考,探究文中道理

  1、师:

对于张国强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吗?

你是怎样做的?

  2、柯岩老师提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觉得有道理吗?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说一说。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四、讨论交流,了解书信好处

  1、猜一猜:

这么多可以和柯岩老师倾诉烦恼的方式,张国强为什么选择写信而不选择打电话或其他方式呢?

  2、交流:

写信好友那些好处呢?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

a、有的地区还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可以用书信与外沟通。

  b、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可以用书信表达。

  c、有时候见字如见人,书信让人有温暖的感觉。

  d、……

五、观察发现,认识书信格式

  1、自由观察两封信的格式,交流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边在黑板上按信的格式板书:

  

(1)称呼。

(把对说信任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

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2)正文。

(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

如果说的事多,就应该分段些,写完一件再写一件。

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

  (3)结尾。

(正文完了,结尾应该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

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该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署名。

(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5)日期。

(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六、巩固练习,紧记书信格式

  1、出示练习,让学生根据内容改成书信的格式。

  练习内容:

今天,小明写信通知哥哥爸爸得了急病,请哥哥收到信后马上回家。

  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3、指名在黑板写,全班校正。

七、作业:

写信

  温馨提示:

  1、先确定要写给谁。

  2、考虑清楚要说些什么内容。

  3、注意书信的格式。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①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②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③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④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⑤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①实物投影仪

  ②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

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③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⑤全班交流。

  ⑥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①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

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

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

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

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

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

《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写回信应注意格式:

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

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

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①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②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语句通畅。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①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②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③鼓励学生投稿。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指名朗读。

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

  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

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④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日积月累

  ①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③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背诵名言。

  ⑤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

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

  ⑥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②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③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

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