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1312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docx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docx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并序

知识与能力: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

2.培养学生领悟作者寄托在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翻译诗文,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2.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作者厌恶官场,回归田园的思想。

教学重点:

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

教学难点:

理解领悟作者隐藏在诗文中的深层思想和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集体背诵《饮酒·结庐在人境》,导入新课。

饮酒·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问:

这首诗表达了淘渊明怎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讲授:

结庐在人镜又怎么会无车马之喧闹呢?

“心远地自偏”,心远离尘嚣、淡薄名利,即使是喧闹的人镜,这地方也就是“偏远”的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副什么样的生活图景?

是一副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的图景。

“悠然”二字写出了淘渊明对归隐生活的喜爱、自得、自足、自满之情。

“此中有真意”,“此中”就什么而言?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有什么真意?

山间夕阳西下,景色更“佳”,飞鸟结伴还家,隐居之所如此宁静诗人心境如此自得,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自满之情。

诗歌表达了淘渊明淡薄名利、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独立人格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淘渊明的归隐倾向,历来被文人所称道。

对于这一点,人们为什么津津乐道呢?

辞官归隐的价值究竟何在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他直述归隐原委的一首辞《归去来兮辞》,来讨论一下淘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归隐留给我们的价值。

(板书课题和作者)

序注释:

[1]幼稚:

指孩童。

[2]瓶:

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

[3]生生:

犹言维持生计。

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

[4]术:

方法。

[5]长吏:

较高职位的县吏。

指小官。

[6]脱然:

犹言豁然。

有怀:

有做官的念头。

[7]靡途:

没有门路。

[8]四方之事:

指出使外地的事情。

[9]诸侯:

指州郡长官。

[10]家叔:

指陶夔,曾任太常卿。

[11]风波:

指军阀混战。

[12]彭泽:

县名。

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13]眷然:

依恋的样子。

归欤之情:

回去的心情。

语本《论语?

公冶长》:

“子在陈曰:

‘归与,归与!

吾党之小人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14]质性:

本性。

[15]违己:

违反自己本心。

交病:

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16]从人事:

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

指做官。

[17]口腹自役:

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18]一稔(rěn忍):

公田收获一次。

稔,谷物成熟。

[19]敛裳:

收拾行装。

[20]寻:

不久。

程氏妹:

嫁给程家的妹妹。

武昌:

今湖北省鄂城县。

[21]骏奔:

急着前去奔丧。

[22]仲秋:

农历八月。

二、教师示范朗读,进行诵读指导。

教师在背景音乐下示范朗诵,然后进行诵读指导。

辞:

一看到辞,我们就想起了上学期学过的《离骚》。

辞,也叫楚辞。

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这里我们讲一下辞的节拍问题。

和诗比较起来,辞的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

但它仍然是韵文,与诗比较接近。

辞,大体上四句为一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

好用语气词“兮”,“兮”不包括在六字以内,往往置于句末。

虚词往往用在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

每句三拍。

比如:

第一段后四句,构成一个小节,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

前后两句分别是一组,都是六字句。

按照三拍一句的规律,应该朗读为: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四字句一般读成两拍。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还应注意句子的语气问题,疑问句一般要读成升调,感叹句一般读成降调。

三、根据四句一节的规律,划分段落和层次,概括每段每层的内容。

教师和学生互动完成。

活动的具体方法:

学生先浏览全文,概括段落。

然后一段一段朗诵,再按四句一节的规律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逐层逐段背诵。

(1)结构提纲

返家之乐

愉悦恬静的生活

日常生活

出游经历

承上而问——遑遑欲何之?

乐天安命的情怀

自我解答

(2)内容提示: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

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

(自责之词——表达归田之志)

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

“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

表明其心情很轻松。

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

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

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

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自恕之词——表达归田的原因)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

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

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

(返家之乐)

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

(抵家之乐)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

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

(家中景况)

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

(饮酒自遣)

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在圆中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非常自由,非常自在。

(涉圆成趣)

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

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

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观景忘返)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

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

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

(重申心志)

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与农人为友,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

(结交乡故)

接下来写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

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

(出游方式)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

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

(所见所感)

此段是转承段。

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

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

(承上而问)

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

(反面回答)

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

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

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正面回答)

(3)学生根据板书齐背全文。

 

第二课时

一、讨论思想内容及其思想价值。

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看到,诗人通过叙写“决议辞官——归途——抵家——室中——涉圆——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的归隐生活图景,表达了对黑暗独裁、心为形役的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自然、率性、本真的归隐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陶渊明的其他文章、自传和本辞的序言,都同样表达了他对与独裁、专制、等级森严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本真、自我、自然、率性的隐逸生活的追求。

讨论:

有人认为,陶渊明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说他无视现实世界,追求隐逸生活,是对现实的逃避;还有人认为,陶渊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说他主张“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生活态度,是对积极进取的人生境界的逃避。

但是,也有人认为,陶渊明并不是在逃避什么,而是在追求什么。

你怎样看待以上说法。

如果陶渊明不是在逃避而是在追求,那么他追求的又是什么?

陶渊明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究竟是什么?

请结合《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本辞及其序言,拿出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

饮酒诗;《桃花源记》,给我们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社会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

也流露了作者的隐逸倾向。

《五柳先生传》,短短百余字,写出了他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不慕荣利、率性而为、轻视物质享受,注重饮酒、文章这类精神享受。

再比如本文的序言: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

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

何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

《归去来兮》。

乙已岁十一月也。

家境贫寒,好不容易得到一官半职,却草草告退,原因非常简单: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天生喜欢顺着本性做事,这是勉强不得的。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尽管深切的感受到饥饿、寒冷的威胁,但违背自己率真的天性,那会让身心感到痛苦。

所以,干脆趁奔丧之借口,自免去职。

完全是一个追求自我心灵满足的可爱人物。

活动方式: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去写,教师巡视,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评述在班上宣读,最后拿出自己的结论:

陶渊明并非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本真。

他本来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来就“不慕荣利”,凡事喜欢率性而为。

仅仅是为了吃饭,才不得不去做官,而做官的日子对他来说仅仅是“心腹口役”,“心为形役”。

做官之后,黑暗独裁、等级森严的官场生活和他的本性之间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辞官归隐,追求本我、本真,还是改变自己,学会阿谀奉承、谄媚求荣,得到一种立足于官场的所谓本领?

陶渊明选择了前者。

因此,他的辞官归隐并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符合他天性的生活方式。

这一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足够的对自己的真实、足够的务本求实的品质(追求自己真正倾心的事物,是一种务本求实的精神)、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精神、足够的独立人格的支撑才能做到的。

与此相反,如果为了在官场上取得一席之地,逐渐学会奉承求荣,逐渐丧失自我,失去骨头,那才真是看似进取,实则堕落。

“乐天安命”的人生情怀非但不完全消极,而且是一种豁达、一种达观,一种智慧、一种真实。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感受,如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受,如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受,如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受,本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真实的,人人都会有的人生感受。

基于这种感受之上所产生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人生态度,尽管有消极的成为,但更多的是一种豁达、一种达观,一种智慧、一种真实。

“乐天安命”的人生情怀,和陶渊明务本求实、不慕荣利、追求本真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是高度一致的,因而也不因此说他不乐观、不积极、不上进。

陶渊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

是一个不阿谀奉承、不谄媚求荣、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立人格的鲜活的生命,是一颗不慕荣利、不受世俗羁绊,敢于追求本真与自我的率真的灵魂。

他给我们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永远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被众说纷纭所困扰;永远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被世俗世相所牵引;忠于自己、把握自我,真实的面对自己的灵魂,以务本求实的品质,冲破世俗的勇气,追求自己真正倾心的事物。

二、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例: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例:

①景翳翳以将入。

(景,太阳。

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

②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亲属戚属。

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3)一词多义。

(归纳“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疑问代词例:

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胡①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哪里)

曷①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

焉①复驾言兮焉求(什么)

何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实词

2.)重点词:

觉今是而昨非 (正确)(错误)恨晨光之熹微(遗憾)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有时)善万物之得时  (羡慕) 

策扶老以流憩(拄着拐杖)时矫首而遐观(抬头)(远看)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而”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而”表顺承)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而”表目的)

(4)词类活用

例: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傲世。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对……感到高兴)(以……为快乐)

(5)古汉语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例:

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

“焉求”,即“求焉”,求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

既自以心为形役(自己已经让心被形体役使)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定地要到哪里去?

三、总结;同学们,象陶渊明这样,敢于冲破世俗观念的羁绊,靠独立的思考,独立的人格,潇洒坦荡的生活过的文学家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刘禹锡、李乐微。

让我们向陶渊明学习,学习他务本求实,独立思考、追求本真的精神;让我们向刘禹锡学习,学习他“山不在高,有仙则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境界;让我们向李乐微学习,无论事务多么烦杂,也要为自己营造一个远山之上、从草之中的空中楼阁,让我们自己的楼阁,成为我们快乐的起点,幸福的终点。

最后,送大家一首诗,这只是一位普通的现代人的诗,但我们相信,他一定是陶渊明的朋友,也必将是我们共同的朋友:

自古大师皆务本,

从来腐儒事急功。

养根饲实铸大器,

投机取巧雕小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