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诉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6939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诉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诉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诉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诉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诉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诉求.docx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诉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诉求.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诉求.docx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诉求

袁伟时

要了解新文化运动,最好的办法是读一读《新青年》,陈独秀的两篇文章更非读不可。

一篇是该刊的发刊词:

《敬告青年》(1915年9月)另一篇是三年后发表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1月)。

1、 “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固速其危亡,善变者反因以竞进……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

万邦并立,动辄相关,无论其国若何富强,亦不能漠视外情,自为风气。

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

潮流所及,莫之能违。

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把中国放到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考量。

于是,以西方现代文明为参照系,有沉痛的民族自省和对中世纪意识形态的猛烈鞭笞。

最危险的是民情主义的煽情:

“以夷变华,国将不国”,“中国可以说不”,“后殖民”,“文化霸权”……“国情特别”,至少要在文化领域把大门关上!

文化是没有国界的。

它只能在自由交流,自由的选择中各所需,淘汰那该淘汰的东西。

在急需扩大开放,认真学习别国先进文化的今天,说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全盘反传统”,应在“超越”的名义下否定,不管用心多么善良,只能助长形形色色的文化锁国论者的势焰。

2、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他们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孙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教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

“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

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是众所周知的。

但从1915至1918年底的三年多里,它的基本口号是“科学与人权”,一般读者恐怕不甚了了。

两者是一致的。

陈独秀这里说的民主,主要是与“旧政治(特权人治)”对立的概念。

这就是《新青年》(《青年》)从创刊之日起就孜孜以求的法治的宪政。

在创刊号上,除了尖锐批驳筹安会变更国体恢复帝制的所谓理由外,还一再论证“无论何国,苟稍顾立国原理,以求长治久安,断未有不以民权为本质”。

“政府者立于国家之下,同与全体人民受制于国家宪法规条者也。

”(高一涵:

《共和国与青年之自觉》)

不过,陈独秀笔下的民主是广义的。

因此,摆脱中世纪宗法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实现自由、平等和个性伸张等人权的内容,都在涵盖之列。

3、 “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姐,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

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以其是非荣辱,听命他人,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灭无存;其一切中间环节善恶行为,势不能诉之自身意志而课以功过;谓之奴隶,谁曰不宜?

立德立功,首当辨此”。

任何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国家,必然伴随着一场思想革命,其基本内容都是推动人的解放,让中世纪的臣民转变为现代公民。

早已有人说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人的觉醒是真“民国”的思想基础;否则,法治、宪政都会化为一句空话。

新文化运动呼唤:

中国人,摆脱奴隶状态,成为自主、自由的人。

它首先是公民的人权诉求:

要有“自谋温饱”的经济自由:

“自陈好恶”的言论自由:

“自崇所信”的思想自由……。

与此同时,它又是现代道德的诉求:

“以自身为本位”,确立“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

为什么要如此猛烈、持久地批判以三纲为中;心的中世纪意识形态?

不摆脱它的束缚,就不会有以自由为核心的人权,“以自身为本位”的现代人的独立人格,更不可能有民主一一法治和宪政。

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诉求。

“立德立功,首当辩此”。

4、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丹车之有两轮焉。

今且日新月异,兴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网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忘作之风息焉。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举起科学大旗,主要作用有二:

一是公仅对流行已久的各式各样的迷信。

平民成姓对鬼神和“真命天子”的崇拜固然根深柢固,知识阶层也不特别高明,沉溺其中者亦大有人在。

二是“一遵理性”的思维方法变革。

近年海内外一些学者把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说成是所谓“科学主义”,对伐不遗余力。

这些朋友忘记了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在提倡科学同时,坚定不移地维护思想,学术自由,把科学与人权或民主看作不可分割的两翼。

不能把他们的主张与论证宿命论的科学主义混为一谈。

韦伯一再指出社会生活的“理性化”,是现代化过程的重要内容。

走出中世纪,思维方法必须实现“一遵理性”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不过是忠实履行着它必须承担的历史任务。

看看百年中国,注视近50年的现实,“最高指示”和“经典”吞没理性的恶果历历在目,“官大学问大”仍是一些人奉行不渝的信条,科学一一理性的呼唤难道过时了吗?

以世界眼光观察中国,让中国人分享世界现代文明的成果:

人权(自由、平等、以自身为本位独立人格),民主(法治、宪政),科学(理性)。

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诉求。

1999年4月14日原载《羊城晚报》1999年5月1日

(十)多元文化的自由论难

编者的话:

社会公正、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张力

袁伟时

历史己可确凿无误地写上:

新文化运动期间是否20世纪中国绝无仅有的多元文化得以自由论难的时期。

新文化运动内部是多元的:

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民粹主义……其中且有多种复杂的排列组合。

反对阵营也是多元的:

国粹派,“学衡派”,东方文化救世派,其化文化民族主义者,同善社及其他鬼神迷信组织……。

两极之外还有形形色色的中间派与调和论。

他们凭藉各自的阵地尖锐,自由地辩驳。

个个自以为是,信心十足。

没有什么人或什么派自甘堕落,卑鄙告密,勾引,煽动权势者去消灭对方。

唯一的裁判是读者的自由选择。

鬼怪云集的《灵学丛志》(中华书局出版)是因门庭冷落,香火不继而不得不自行关门的。

它与《新青年》的读者群有很大差别。

后者对它的猛列批判究竟有没有或起了多大作用,恐怕很难说清。

凭吊当年硝烟,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这不是无是无非的混战。

反对白话为书面交往和文学创作主要言的诸公肯定错了。

言文合一,利国便民,为大众交往,文学创作,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工具。

胡适,陈独秀,钱玄同诸人促成这一伟业,合当永志青史。

林纾、梅光迪、章士钊等人尽管所持理由不一,就反对白话文而言,无疑都错了。

至今莫衷一是的似是两大历久不衰的追求。

一是如何解决社会公正问题。

翻检当年献,触目皆是对社会不公的忧虑。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零3个月;死亡军人约850万,平民纺一千万;直接经济损失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1516亿美元。

作为富强典范的欧洲百孙千疮,武装革命和平示威风起云涌。

从现象疑及制度,用梁启超的话来说是:

在西方“科学愈昌,工厂愈多社会偏枯亦愈甚,富者益富,贫者益贫。

梁启超:

《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第7页,中华书局1936年上海。

在国内,政治经济秩序都面临着转型期的混乱和痛苦。

军阀混战,工厂盛行着资本主义初兴期的残酷压榨,贫苦民游民化 。

面对如斯局面,中国人何以自处”?

这些世界性的难题,难为了剪下辫子不久的中国知识分子。

“劳工神圣诞树!

”(蔡之培)、“劳作神圣为世界不可磨灭之公理”(梁启超),“今后救亡之第一闻当从事于社会革命”(许德玲),“这种社会革命的潮流……将来必至弥漫于世界”(李大钊)、“俄国式的革命一一社会革命一一要到处散布了”(傅斯年)……

这些思想取向不一的知识界菁英,异口同声争说“劳工神圣”、“社会革命”!

各人情况不同,总的说来是正义冲动推动下对世界“新思潮”的追逐。

他们期望的是在另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避免重蹈西方的覆辙。

可是,这些善良的愿望基本上是空泛的理念,从“公正”、“公平”的标准,“社会革命”的具体内容,到实现这些的途径和手段,往往都不甚了了。

他们大都是人文学者,笔力甚健;但通常对政治学,经济学和中国社会缺乏系统的研究,对资本主义和苏俄的历史和现状也缺乏深切的了解;加上当时虽有政党却没有健康的政党政治,社会科学大体处于介绍输入阶段;于是,除了一些激进者走上与国民党合作动刀动枪的道路外,多半停留在空泛的理念控讨或“第三种文明”的鼓吹。

二是念念不忘文化民族主义。

昔日辉煌与今日贫弱的反差一直困着19、20世纪的中国人。

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突出地表现在东方文化救世论的兴起。

开先河的是辜鸿铭。

早在1901年,他就毫不含糊地给东西文化定性:

“目前在欧洲和远东之间确实有一种文明之争在进行着。

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斗争似乎不是一种黄种文明与白种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更似一种远东文明与那种可称为欧洲中世纪文明之间的冲突。

“……人类未来文明……依赖于中国文明的根基,或更确切地讲依赖于远东民族可称为儒家文明的东西。

②辜鸿铭:

《尊王篇》、《辜鸿铭文集》(上卷)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74、183页。

在辜老先生笔下,东西文化之争,是先进的东方与落后的奉行中世纪文明的欧洲之争;中国传统文化不但与现代文明没有矛盾,而且蕴含着现代性的精髓。

他写道:

“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义定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一一率性之谓道。

”③新文化运动期间,他更气壮同河地断言:

“在中国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专制即秦始皇的暴政”。

“我认为在中国,我们一直拥有'理性民主政体',尽管从统治的形式上来说始终是君主统治。

中华民族一直是人民主的民族。

我敢说,就我所知,中国人……今天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民主的民族。

”④

尽管此老的这些外文著作在国内影响不大,在海外却颇有一些读者。

更重要的是他首创一个记录:

中国人以所学西学为工具,努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现代性”。

不管人们是否同意他的结论,仅就历史事实来说,毋庸讳言:

时贤孜孜 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类的研究,

不过是他的未竟事业的继续。

同时,辜鸿铭不是孤立的,各个时期都有同道,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同步的新文化运动中起而呼应者更大有人在,而就东方文化救④辜鸿铭:

《呐喊》,同上书第544页。

世论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梁启超和梁溟。

最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的立论:

“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家化的诚意。

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

第三步,把自已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

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我们人数居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我们对于人类全体的幸福,这负四分之一的责任。

不尽这责任,就是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同进的人类,其实是对不起自己。

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

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

”⑤

两个都是世界性的难题。

实质是如何外理现代化与社会公正、现代化与多元民族文化的内在张力。

时代变了,即使是东方文化救世界论的鼓吹者也多半吃过洋面包,西装革履,风度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