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教后记.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8519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教后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上教后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上教后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上教后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上教后记.docx

《七上教后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教后记.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上教后记.docx

七上教后记

 

教后记:

学生对《国歌》并不陌生,然而正是这个“并不陌生”造成了学唱方面的困难。

以往错误的演唱定势、错误的演唱方法都要费力去纠正。

在弱起节奏、时值掌握等处要重点予以纠正。

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拓展欣赏了俄罗斯、蒙古的国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多元化的音乐文化。

 

教后记:

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常规的训导,不能认为音乐课不重要而忽视对课堂常规的要求。

这不仅是对音乐学科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音乐教师自己本身的不尊重。

但是在讲解专业性知识的时候还要注意学生的兴趣、注意讲解的通俗易懂,切勿空谈深奥的理论。

 

教后记:

音高和时值是视唱首先要掌握的两个基本的要素。

大部分学生还没有音高概念,柯尔文手势直观形象的将音高概念表现出来。

在练习中,学生很感兴趣。

一定要把每个手势的蕴含的意义做详细地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教后记:

介绍完简谱之后要增加介绍五线谱的环节,要向学生讲清楚简谱在国际上并不通用,甚至已经成为了被人摒弃的“中国谱”。

由此引导学生认清我国音乐发展的现状。

五线谱的高音谱号、低音谱号要予以介绍。

对于唱谱,学生的兴趣已逐渐被激发起来了。

 

教后记:

《希望与你同行》是一首洋溢着风雨同舟的挚友深情,勉励同学们努力求学将来报效祖国,并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歌曲,学生演唱时很容易与歌曲中的情感共鸣。

对于B段的四句“词同旋律不同”的乐句,我引导学生通过视谱、划旋律线的方式很好的得以解决。

 

教后记:

《我们一起来》是一首国外的流行乐曲,传入我国后,被填上明朗、时尚的歌词,更受青少年喜爱。

曲调热情欢快,充满载歌载舞的动感。

采用听唱法学生很容易就能学会这首歌曲。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辨传统与现代、经典与通俗之间的差异,使学生初步形成了正确的美学观。

 

教后记:

歌曲《龙的传人》耳熟能详、易于上口。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试着选择恰当的演唱形式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充满感情地演唱,达到了较好的演唱效果。

由于歌曲速度不快,我在演唱时强调要做到声音统一、吐词清晰,注意口型以及呼吸。

 

教后记:

在视唱歌谱时,我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歌谱,首先分析歌曲的结构,然后再分析节奏型、再分析主音、再分析旋法。

让学生用感性的认识感受音乐理论。

通过分析,大大提高了视谱的效率,同时学生也可以触类旁通,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

 

教后记:

在学唱京调《我是中国人》时,我先引导学生去了解什么是京剧中的西皮唱腔,了解它们的独特韵味。

为了体现演唱的戏曲风格,在演唱时我引导学生注意京剧“有板有眼”的节奏特点,以及前倚音装饰、后半拍起、长拖腔的开合跌宕等戏剧性变化,演唱效果较好。

 

教后记:

《金蛇狂舞》昂扬向上的音乐形象,寄寓了作者对新中国美好前程的坚定信心,表现了乐观主义的精神。

欣赏中,在充分感受中国锣鼓的热烈气氛的同时,我还结合有关聂耳的介绍,联系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作出评价。

对于传统的民族作曲技法也通过童谣的练习做了详细的介绍。

 

教后记:

学唱《故乡的亲人》时,我引导学生先聆听,后学唱。

唱准歌谱中的附点音符。

指导学生将思念之情的表现融入到歌曲演唱中去。

同时,通过对福斯特生平的介绍--虽然颠沛流离,虽然一生贫困,但却开创了一个新兴国家的音乐风格,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究竟如何体现。

 

教后记:

古今中外,思乡之情人皆有之,思乡之作举不胜举,这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文化。

在教学本节课之前,我做了很多案头的功课,从诗词歌赋、散文杂记中寻找契合备课精神气质的文学作品,力求通过浓浓的书香濡润学生的心灵,感受文学、音乐共蕴的美感。

 

教后记:

《思乡曲》的A段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出其中的情感,B段就有点不甚了了,教材设计的意图也是以A段为重。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相对学生而言有点深奥,毕竟这是被中国批判很多年的靡靡之音,学生之前没有感性的积累。

所以最好在设计一节专门讲爵士乐的欣赏课。

 

教后记: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

“我词何如柳七(柳永)?

”对曰: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此典故与两首《茉莉花》的音乐形象何其相似,在教学中我一直引导学生辨析《茉莉花》变体的由来,学生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教学效果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