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 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在作文中的妙用汇总.docx
《教师版 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在作文中的妙用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版 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在作文中的妙用汇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版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在作文中的妙用汇总
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
编辑邓志平审核高海燕
“细节”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
“细节决定成败”、“于细微处见精神”,人的品格可以从细微中见出,一件事也常常由细节决定其功败垂成。
一篇作品,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常常是那些具体的细节。
作品中的细节,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有特殊作用的细微动作、神情、物件、景色等细枝末节的具体生动的描写。
细节描写犹如点睛之笔,运用得好,往往能达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艺术功效,赋予作品以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细节,看似平常,故而常常被忽略。
细节,虽则平常,却又最能持久。
做到娴熟的运用细节描写,一则是炼就一双慧眼,细致的观察是细节描写的前提,养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于平常中发现美,从形声色味中,从举手投足中发现美的存在;二则是炼就一颗慧心,从寻常的神态言语间,琢磨出一个眼神一句话语背后的心理,透过细节琢磨出人与物的情感、性格与命运,从平常举止中领略到不寻常的意义;三是炼就一双慧翅,善于调动联想与想象,一座山峰,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同一座山的不同气韵,从一滴水里窥看折射的万道阳光,细节就能幻化出无穷姿态。
炼就一双慧眼,一颗慧心,一双慧翅,需知贵在坚持,勤谨而用心,就一定能在写作中收获丰硕的成果。
传神的细节描写,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好的作品之所以动人肺腑,精彩动人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
许多作文内容空洞,通篇没有一处亮点,这大多不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是有话不会说。
而细节,恰是作文成熟的重要标志。
如何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养成作文时进行细节描写的习惯,就显得至关重要。
具体该如何有效的将细节与故事情节,故事与人物性格,细节与文章结构联系起来,让细节描写成为文学的有力表现方式呢?
本专题将循序渐进的加以理论讲解,并切实引导大家将细节描写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学习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在叙事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2、锻炼学生捕捉生活细节的手眼,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
3、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串联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营造结构。
☆高考链接☆
1.考点要求
“丰富:
形象丰满”属于发展等级,能力层级为D级。
2.内涵诠释
形象丰满,主要是就记叙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而言的。
形象丰满或是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比较齐全,人物丰满生动;或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或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
专家指点
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李准
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到以后印象更深刻。
——赵树理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创作就是把若干细节结成或大或小有完美形式的整体。
——高尔基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老子
艺术起于至微。
——列夫·托尔斯泰
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
——巴尔扎克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
在艺术的境界里,细节就是上帝。
——米开朗基罗要紧的是使人物生动,使他们能够从纸上跃然而起,使我们能够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面部表情和动作体态的特征,嗅到他的气息。
……重要的是攫住那立即可以使人物生动的最最特出的精细部分。
——革拉特珂夫《我怎样写(士敏土)》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
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完整描写是由许多细节所描写所组成的,细节描写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以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感染力为目的。
——周振甫《小说例话》
无论一个细节一一场景、性格、情节,多么奥妙美丽,假若它不是为了最完善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它对作品的艺术性就是有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细节,只有当它有代表性的是很,只有它能够像光线一样,立刻从黑暗中照出一个人或者一种现象的时候,它才有生存的权利,才是必须的。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寻找和决定细节,需要严格的挑选,描写得出色的细节,能使读者对整体、对一个人和他的情绪,或者对事件以及对时代产生一个直觉的、正确的概念。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第一课时
细节与故事情节
交流互动
重温记忆中那些曾触动自己的细节,观察记录眼前的片刻。
1、初中三年,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或同学是谁?
他们身上曾有那些镜头令你难忘?
2、观察同桌思考的神态,并用文字快速记录下来。
指点迷津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的作用就在于加强真实感和形象感。
很多文章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不是因为故事,而是因为细节。
细节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绘,或对情节发展中某一细微过程的形象展示。
细节描写就是要抓住有特点的关键之处,仿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似的,把细微处放大,让读者看个究竟。
我们平日作文,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情节的完整,忽略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需知,叙述只能让读者看个大概,不能留下深刻印象,也就无法感染读者,而描写则能让读者看个明白,而最精彩的地方时细节描写,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在叙事作品中,要尽量避免使用陈述的、下定义的方法,如,说某某是一个细心的人,某某是一个开朗的人之类;要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让那个人物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来显现自己的性格特征。
因此捕捉细节、运用细节描写,是使文章鲜活生动的重要途径。
作文写得不好,究其原因也正是缺乏对事物细致用心的观察。
细致用心就是观察事物时,不但要用眼去看,用耳去听,还要一边用脑去思考。
只有细致用心地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清晰的具体的而不是朦胧的笼统的认识。
观察事物时,除了要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还要变换观察点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从而抓住事物、景物和人物的特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山如此,观察一个人、一件物、一件事也如此。
观察景物,从声音、色彩、味道等不同的方面去感触,调动人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角度观察。
观察人物,从外貌、动作、神态上去观察。
细致的观察是细节描写的前提。
我们一定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瞬间的灵感,时过境迁之后,会被遗忘。
所以,时时观察,还要时时记录。
将观察所得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
通过归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结构,写作时就能及时提取了。
片段欣赏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
好像谁在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
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
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
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
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
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
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亮程《对一朵花微笑》
想一想,作者写草与通常的写景有何不同?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写作启示?
【参考答案】作者静静的将目光聚焦于身边的草上,他不是把草当成草,而把草当成有灵性的生命,用自己的心灵与草儿的心灵轻轻碰触,在碰触中与草进行真正的交流与对话。
再对话交流中解读出草儿的心性情绪。
作者没有通常意义的停留在表层的形、声、色、味的描摹上,将笔触深入到草儿的生命中。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
好像谁在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草儿有灵性,会笑,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这笑若隐若现,真实存在。
作者往更细里窥探草儿,“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发现了草儿的千姿百态,和它们千姿百态背后的性情各异,有的活跃,有的含羞,整个荒野被一片笑声蔓延。
草儿有生命、有灵性,用人的生命、灵性去碰触草儿的生命、灵性,于是,灵犀一点便通了。
我们观察景物,不要单纯的看景,而要进行一场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才能领悟出蕴藏在大自然中的无限的奇异与美妙。
名作欣赏
例文
品读
青岛啊,青岛
刘兆亮
青岛是一个很美丽的城市。
我那时认为它恰如其分的美丽是因为父亲去了那里。
自从父亲去了青岛,这个离我800里的地方突然有了亲和力和感召力。
尊敬的青岛市民也好像一下子都成了我的亲人,我特别挂念青岛,想念他们。
父亲是去青岛干建筑小工的,抬水泥、搬石块、挑砖头是他的工作。
但这是次要的,父亲在青岛生活和工作了,这是让人感恩的事。
那时我正上高三,父亲带着家中最破的被子和那顶漏雨的安全帽到县城坐火车。
因为还有40分钟的空闲,父亲就到学校去看我。
但他并没有见到我,他的脚刚好踩到上课铃声。
父亲就给看门师傅留了一张字条,写道:
“儿,我去青岛干活儿了。
青岛好啊,包吃包住一天20块钱。
你好好念书,争取考到青岛去。
”署名是“父亲亲笔”。
这是父亲写给我的第一封书信,是写在随手捡起的烟盒上的,烟盒上脚印清晰可辨,比父亲的字还工整。
但父亲的字比它精神多了,撇撇捺捺都有把持不住的去青岛的激动之情。
青岛好啊!
父亲这个赞美诗般的感叹也是听别人陈述来的。
父亲没去过青岛,甚至他连比县城更大点儿的城市都没去过,但父亲那时去青岛了。
看到父亲的留言,我很高兴。
从此以后,我的学习和生活便有了“青岛特色”。
地理课本上的胶东半岛成了我的维多利亚港,历史课本上德国强占青岛的章节让我深刻铭记,青岛颐中足球队成了我心中的巴西队。
而我的高考志愿上,打头阵的都是青岛的大学。
父亲在一个叫观海山的山上建花园。
山不太高,但站在屋顶上可以看到海,下雨天不上工,父亲就上山顶去看海。
看海是父亲最高级的精神生活。
在他的物质生活方面,让他津津乐道的,是能隔三差五吃到两块五一斤的肥肉膘。
父亲说,瘦的他们才不爱吃呢,青岛的肥肉真贱!
父亲说,乖乖,青岛就是青岛啊!
但青岛没有及时给他发工资,这是堵心窝儿的事。
父亲说,肥肉很香,但一想到钱就咽不下去了。
父亲走时只准备了25块钱生活费,父亲花了40天。
之后,他摸口袋时,兜里只剩下五个手指头了。
当然,在他的内裤边,母亲还连夜为他缝进了50块钱。
但那钱不能动啊!
青岛怎么不发工资呢?
老板解释说临时有点儿困难,让父亲等人顶一顶。
父亲觉得那个李老板说的话不虚。
以前李老板让父亲下山替他买的烟都是十多块钱一包的,现在下降到四块多钱一包了。
给李老板买烟是父亲难忘青岛的另外一个原因。
起初,父亲买烟买得一肚子得意,觉得老板还挺把自己当回事。
等父亲戒烟了——实际是没有闲钱买烟了,他才感觉到买烟成了一种煎熬和痛苦。
父亲每次烟瘾上来的时候,都要到厕所尿一泡尿,每次进行的时间都很长。
他低头思考着什么,最后还是使劲地捏一把那缝在内裤边的50块钱,忍了。
但父亲经常把烟包放在鼻子下使劲地闻一闻。
闻一闻烟又不会少,没事的。
有几次他甚至就想把手中的烟往腰里一别,一口气跑回家,坐在田头再一口气抽光。
边抽烟边看玉米生长,多美的事儿啊!
但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人,这也是老板习惯让他买烟的根本原因。
父亲觉得自己挟烟出逃的想法太匪气了,也不切实际。
父亲比较实际的做法是,爬山时多弄出点儿汗,递烟给老板时好让他酬劳给自己一根抽抽,但是没有。
只有一次,李老板客气地说,剩下的三毛钱硬币不要了,看你累的,头上的汗珠子比雨点儿还大!
父亲不收,两个人互相推让,干活儿的人都把手中的活儿停下来看他们。
李老板生气了,大喝一声后又把声音压得低低的,拿着,对,拿着。
父亲的兜里就多了三毛钱。
父亲想等下次再多出三毛,还有再下次,再再下次……
但李老板已经好几天没让父亲买烟了,也就是说李老板已经很少过来了。
慢慢地,父亲他们就感觉到李老板可能在耍熊蛋了——他要跑掉了!
大家也很久没能吃上肉了,伙房的人也好久没接到钱了。
工程没完,老板就跑了,碰上这样的事,算是倒了八辈子霉。
父亲等人也不能干等着,就买了车票回家。
父亲们都偷偷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
有的与父亲一样拆开了内裤,有的翻起了鞋子,有的把被子里的棉花团弄开……那里是事先准备好的回家的路费。
我们那里的习惯,路费多少就缝多少。
父亲把他在青岛的这些经历讲给我听的时候,我还在等青岛方面的大学通知书。
青岛与我的关系还八字没一撇。
但青岛朝我走来了。
我被青岛一所重点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录取了。
那天父亲把烟头抽得很兴奋,他满眼亮亮的,左手比画着青岛宽阔的马路怎么走,还一个劲儿说,青岛好啊!
青岛好啊!
我不知道,当父亲赞美诗一样地感叹青岛好的时候,他的右手在口袋里把从青岛带回来的那三毛钱都攥出了汗!
到了学校后我才发现,那三枚硬币,被父亲打进了我的背包——那是父亲在青岛赚取到的财富,儿子应当继承。
(转载于《小小说选刊》2006年第3期)
第四节对临去青岛时的父亲作了细致描摹。
具体说明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答:
“最破的被子和漏雨的安全帽”透露出父亲的艰辛与贫寒。
“青岛好啊,包吃包住一天20块钱。
你好好念书,争取考到青岛去”,语言描写表现出了父亲去青岛的激动之情,写出了一个农民工的简单的满足与美好生活愿望。
“父亲说,瘦的他们才不爱吃呢,青岛的肥肉真贱!
父亲说,乖乖,青岛就是青岛啊!
”,试分析,这语言背后是怎样的心理?
答:
父亲的话语中是对青岛的赞美,瘦的不爱吃,是一种自我解嘲,是父亲对于自己贫穷境况的乐观,而反复的赞叹青岛,则流露出父亲内心掩饰不住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烟瘾上来的时候,父亲去厕所低头思考,“最后还是使劲的捏一把那缝在内裤边的50块钱”;“父亲经常把烟包放在鼻子下使劲地闻一闻”,这些细微动作中,交织着父亲怎样的思想斗争?
这对于表现父亲形象有何作用?
答:
父亲烟瘾上来,所以很想花掉这钱满足自己的烟瘾;可是,考虑到可能会因此而无法回家,所以只能忍受着煎熬;在煎熬中只好闻闻烟包。
这一系列动作呈现出了父亲等农民工的处境艰难,使父亲形象惟妙惟肖,如在眼前。
作者是怎么描写接到通知书后父亲的,从中可以窥见父亲怎样的心理?
答:
接到通知书后,父亲“把烟头抽得很兴奋”,他“满眼亮亮的”,“左手比画着青岛宽阔的马路怎么走”,还“一个劲儿说‘青岛好啊!
青岛好啊!
’”,作者借助动作与语言描写,把父亲内心的兴奋与幸福真切的体现了出来。
总评:
这篇小小说在于通过生活中那些最生活化、最质朴、最原生态的动作、语言将人物活生生的表现于笔端。
文中“父亲”是一类人的代表,贫苦的农民工一族,他们的喜悦与满足,他们的快乐与心酸,谁来关注?
他们老实巴交,物质与精神需求简单,抽袋烟,偶尔吃到点肥肉就是他们物质的享受,而在下雨天看看海就是最高境界的精神享受了。
他们辛辛苦苦劳动,却往往被欺骗,一无所获。
但他们有自己的满足于幸福,有自己的向往于追求。
他们把幸福寄托于下一代身上,努力让孩子走出村庄,这就是他们的快乐。
作者观察生活思索生活,善于描摹那生活中的细节,借助于细节呈现出一类人的酸甜苦辣。
提升演练
1、下面一段文字过渡语段过于仓促,上下文情节衔接不够自然,请在横线处添加必要的描写,为下文做好充足的铺垫。
我住校之后,每个周末一回家,妈妈就会问个不停。
觉够不够睡啊?
饭菜合不合口味啊?
临走时,也是喋喋不休。
是否要多带些小零食?
衣服都带了吗?
不停的叮咛晚上睡觉要盖好被子,独自不要着凉,尽量少动弹不要掉下床摔着。
这些,母亲都说过若干遍了,可是,还是重来重去,反反复复,没完没了。
起初,我一一回答她,后来,我越来越不耐烦。
甚至,我越来越反感妈妈。
为什么妈妈总是这样不信任我呢?
挑食会使营养跟不上,不按时吃饭会影响身体……母亲的唠叨都快使我耳朵结老茧了。
我很不耐烦,甚至不愿意和她单独在一起。
我厌倦了妈妈的唠叨,一旦妈妈拉开唠叨的架势,我立刻就跑回自己房间,“哐当”一下关上门。
我甚至因此对妈妈大喊大叫。
可是,今年寒假,母亲生了一场重病,爸爸怕妈妈误了吃药,就交给了我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要一日三时叮嘱妈妈吃药。
这一会轮到我唠叨了。
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有一种爱就叫唠叨!
我紧紧抱住妈妈,满脸通红。
2、描写扩展。
早上一醒,揉揉眼睛,第一件事就问妈妈吃药了没有;我坐在桌前,一粒一粒数好药片,亲眼看着妈妈张开嘴巴一粒一粒吃下才肯离开。
有时,我做自己的事忘记,然后,我就尖起嗓子追着妈妈问:
“你按时吃药了吗?
你真的一顿也没落下吗?
你真的……”母亲仰起脸,目光柔和:
“真吃了,真的没有落一次,妈妈还不会照顾自己吗?
还能骗你吗?
”“不是说你骗我,这药一定要及时吃,不然,病怎么能好得快呢?
”紧接着,我就会絮叨起来,服药之前不要吃饭,也不要吃了饭就吃药,一定要留出三十分钟……。
妈妈静静的听,偷偷的笑。
我猛然意识到,怎么我也变得这么啰嗦了呢?
曾经有多少次母亲这么叮嘱我啊。
原来母亲对我的唠叨正如我我对母亲的唠叨。
这唠叨的背后是一种深切的爱,由爱而生惦记,由惦记而生唠叨。
第二课时
细节与人物性格
交流互动
观察身边同学的言行举止神情,看看他们在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找到属于他的独特细节,写出来,读给同学们听一听,让大家猜一猜,你说的是谁?
指点迷津
19世纪末法国印象派大师塞尚有一句名言:
“天堂就在细节中。
”许多名作都是因为细节描写而独具风格的。
平日的生活里其实有许多写作素材。
我们之所以觉得无内容可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们没有静下心来琢磨。
正如艺术大师罗丹说得好: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只有细致用心地观察,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生动逼真,走出千篇一律的俗套。
那么如何去发现?
诀窍便是持一把放大镜和一把智慧“钥匙”,从不经意的动作里,从微细的表情里,从瞬间的眼神里,去放大,去追问为什么。
比如,走在大街上,看见一个人在哭。
那么,需要用“放大镜”看清楚,他哭时脸上神情如何?
他的长相如何,衣着怎样?
需要用“钥匙”不断去追问,由这个人的衣着可猜想他是怎样的身份,怎样的家境?
他做了哪些细微的举动?
这些举动里暗示着他怎样的心思?
在商店买东西,看见售货员,那么就用放大镜,看看她是怎么对人接物的。
她脸上是什么神情?
她的眼睛里流露的是什么情绪?
她说了些什么话?
透过这些话可以猜想出怎样的心理?
她有哪些动作?
通过这些动作,可以分析出她哪些性格?
带上一把放大镜,带上一把智慧钥匙,就能时时刻刻捕捉到最新鲜、最贴近生活本质的写作素材。
有了这些素材,我们就不愁无米下锅了。
同样的,在行文过程中,写到关键处,也要停下笔来,调动联想与想象,拿出放大镜与智慧钥匙。
想像那时那境,有哪些景物?
花儿草儿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什么质地的,什么气味的?
有哪些人?
那人是什么模样?
走路的姿势有什么特别?
脸上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征?
眼神有什么特别?
动作该用哪些动词来恰当表达?
这样,在想象中追问,在追问中想象,笔下的人物、景物,自然就在脑海中活了。
阅读名家作品,令我们回味无穷、反复流连的也往往正是那些独具一格的细节描写。
此时,我们要慢下来,去捉摸,去想象,去回味。
文中放大的是什么镜头,是怎样放大的,从哪些角度,用哪些手法,透过这些镜头,我们能挖掘出些什么内涵。
从阅读中借鉴出写作的技巧。
譬如,《背影》中父亲的背影,永远是我们回味的经典;《祝福》中,祥林嫂那三次外貌描写,都是匠心所在,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同样,细节描写在作品的画面美感营造中也有重要影响。
“清晨的时候,当你穿梭在绸般雾气里的时候,这好奇心便开始了。
露水润着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在上面有轻微的声响,是什么在萌动?
泡桐花紫色的蕊无声地落下来,绵软得仿佛一捏就会碎,轻柔得一吹便飞散,是怎样的娇羞躲在了里面?
摇橹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吱呀――吱呀’地穿透了雾,又无声地消失于耳侧,是谁在哼唱?
待到薄雾消散,这一切又似乎从梦境中抽离,它们又到哪儿去了呢?
”读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中的这一段,我们会发现,那绸缎般的雾气,那轻微的声响,那紫色的蕊,那绵软的质感,那娇羞的神态,那真切的摇橹声,正是从声色质态等角度细细描摹,这篇文章才那么神采奕奕,有声有色。
带上放大镜,带上智慧钥匙,去观察,去阅读,去思考,去练笔,功夫不负有心人,滴水穿石,总有一天,我们会在写作上取得令人惊喜的成果。
名作欣赏
例文
品读
第八棵馒头柳
刘心武
丈夫是搞地质的,出差是家常便饭,总是背袋一背就走了,她从来不送。
丈夫下楼出门也从不回头张望。
这回丈夫又走了。
门在丈夫背后撞上时,她正站在桌边收拾碗盘,一副若无其事的表情。
但门撞上以后,她却撂下手里的东西,去往阳台。
她站在阳台上朝下望。
阳台下面是马路,马路边上栽着一排馒头柳,馒头柳的树冠又大又绿,从楼上俯看下去并不像馒头而像帐篷。
她习惯地朝阳台下往东数第八棵馒头柳那里望去。
她等待着,她知道,再过五六分钟,丈夫的身影将在那棵馒头柳下出现。
他们这幢楼门开在没有阳台的一面,从楼门出去绕出楼区前往地铁入口,必从第八棵馒头柳那儿经过,然后便被一座治安岗亭遮住视线。
每次,她总是欣慰地在预计的时间、预计的位置望见丈夫宽厚的背影,特别是那只经丈夫设计,由她改制的帆布旅行背包,她总默默地对着那脊背、那背包送去她的祝福。
但她从未向丈夫吐露过这隐秘的一幕,连儿子也全然未曾察觉。
这天她习惯性地去往阳台一站,却忽然不习惯起来,因为丈夫的背影迟迟没有出现。
他必得去乘坐地铁直往北京站,不可能改往别的方向。
怎么第八棵馒头柳下不见他的踪影?
惶急中她痛切地意识到,这往常短暂而稳拿的一瞥于她有多么重要!
她忍不住跑到楼下。
楼门口空空荡荡。
她不知不觉地来到第八棵馒头柳下,朝四面张望着。
难道他钻到地底下或飞到天上去了?
真不可思议。
她差一点跑进治安岗亭去报失。
回到家中时儿子跟她说什么她没听见,却听见了街上急救车“呜哇呜哇”的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声响。
她无端地朝儿子发了火,心里堵着一块鹅卵石。
接连好几天她都无精打采。
她一忽儿暗自取笑自己,一忽儿又从逻辑推理上断定情况的不正常。
终于,有天晚上她接到了他从很远的地方打来的电话,她情不自禁地说:
“你哪儿去了你?
你急死我了!
”丈夫莫名其妙,于是她便向他倾诉了一切,她怎么每次分别时都表面上若无其事,每次却都要跑到阳台上去望他的背影,在那第八棵馒头柳下……电话那边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是丈夫深受感动的声音:
“傻女子!
那天我刚一出门就遇上了咱们楼老王,他们单位的车正好接他去火车站,我就蹭了他的油,你真是死心眼儿……不过,我知道那棵馒头柳,对,第八棵馒头柳。
你知道吗?
每次我出差回去,你别看我进门的时候没事人儿似的,其实,我一走到那棵馒头柳下,就忍不住抬头望咱们家的阳台,咱们家的窗户,有时一站好几分钟,特别是晚上,那一窗灯火,让我心里头好爱你们……”撂下电话,她才发现儿子站在面前,儿子正问她:
“妈,您干吗抹眼泪儿?
”
问题一:
“一副若无其事的表情”的神态描写,和“撂下手里的东西,去往阳台”的动作描写,揭示了她怎样的个性?
答:
撂下东西去阳台的动作揭示了她内心对丈夫的无限牵挂与爱恋,而若无其事的表情则是一种掩饰。
她是那种表面平淡内心热烈、将爱深藏于心底的传统型家庭妇女。
问题二:
回到家中时儿子跟她说什么她没听见,却听见了街上急救车“呜哇呜哇”的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声响,这显示了她此刻怎样的心理状况?
答:
儿子跟她说话却没听见,这一细节表现了她心里七上八下猜想丈夫时的心不在焉。
尤其注意街上急救车的声响,正是她生怕丈夫有闪失而惊惶不安的表现。
问题三:
“电话那边沉默了一会儿”这一笔有何作用?
答:
这沉默既是丈夫被她的牵挂深深感动时的细微停顿,同时,也是引出对自己牵挂妻儿举动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