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联考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7869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级联考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省级联考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省级联考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省级联考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省级联考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省级联考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省级联考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级联考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省级联考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省级联考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省级联考】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9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据《周礼》记载,大司马的属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

这一记载反映出西周

A.中央集权开始萌芽

B.分权制约意识已经出现

C.国家专营局面形成

D.地图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2.下图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

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

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小农经济逐步壮大

3.据唐释道宣统计:

“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

”这一局面

A.表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

B.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导致多元文化开始出现

4.在明清小说中,有大量叙述和描写文人弃学经商的故事,其中不少都是文人主动改弦更辙,弃文经商。

这说明当时

A.科举取士弊端凸显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抑商观念遭到削弱

D.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5.据统计,1819-1840年,西人传人中国的世界史地著译约13种;1840-1860年,新增加了12种,这些新著对世界的描绘比较具体、详细。

材料现象

A.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

B.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基础

C.利于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

D.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控制

6.1893年,《北华捷报》称:

“现在华茶在英国只是作为一种充数之物……许多茶商承认他们现在已经不卖华茶。

”这反映出当时

A.英国对茶叶需求降低

B.英国对中国实行贸易壁垒

C.中国茶叶出口的衰减

D.华茶在英国面临竞争压力

7.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组织战地宣传队奔赴前线深入村村户户,召开宣传大会,公演抗日话剧,教唱抗日歌曲,广泛进行宣传鼓动。

中共的举措

A.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8.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重要物资由中央统一管理、分配;所有生产、基本建设等各项任务,都必须执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

其意在

A.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B.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D.扭转国内经济困难局面

9.公元前2世纪后,罗马相继颁布了三部保护公民的波西乌斯法和一部禁止鞭笞公民的法律,同时立法将公民申诉权的范围扩展到军事领域。

这说明罗马

A.对公民的保护力度增强

B.注重法律丰富完善

C.公民争取权益热情高涨

D.立法奉行公民至上

10.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11.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

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市场体制的建立

D.工业化运动的开展

12.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提名具有丰富的处理军事事务经验的托尔为国防部长,民主党占据多数的参议院对此加以否决。

虽经布什多方做工作,终未挽回。

参议院此举

A.捍卫了宪法赋予的职权

B.加强了国会的立法权力

C.反映了多党制斗争激烈

D.体现了权力中心在国会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是乡村社会救助的发展时期。

社仓、乡约、义庄、社邑等社会救助形式丰富了宋代乡村社会救助手段。

社仓是建立于乡村的地方仓储形式;乡约在社会救助中更多的作用是社会道德教化和劝导人们进行社会救助活动;义庄建立体现了宗族内部成员救助的规范化特征;社邑所表现的社会救助形式是乡村救助的普遍情况。

宋代社会处于“国贫民富”的时期,以士绅、富民为代表的民间力量在乡村平时的社会救助中占据主导地位。

——摘编自陈国柱《宋代乡村社会救助的新特征》

材料二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人们开始感觉到农村问题的严重性,当时“救济乡村”“复兴乡村”的呼声特别高涨。

一些在农村已设立试验区、从事乡村教育的教育机构、团体开始逐渐将工作重心从乡村教育转移到乡村建设上来,先后设立各种试验区1000多处,乡村建设运动逐渐兴起。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减贫政策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政策阶段、扶贫攻坚政策阶段的努力,中国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的绝对贫困状况得到了很大缓解。

——摘编自吕书奇《中国农村扶贫政策及成效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村社会救助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开展的意义。

14.(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末,在爱国人士纷纷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的压力下,清廷为挽救财政危机,于1903年3月发布“上谕”,承认“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

准令成立商部,派载振等先订商律。

1904年1月公布《公司律》,又由商部奏定《公司注册试办章程》。

10月起,施行《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及《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细目》,又颁《改订商标条例》《商部商标注册局办法》等。

1906年颁行《破产律》和商部奏准的《奖给商勋章程》。

1907年谕令各官署:

从优奖励经营农、工、商、矿确有成效者。

农工商部制定出《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和《改订奖励华商公司章程》。

1909年完成《大清商律草案》。

这是中国近代首次编定商事法典草案。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商业立法开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商业立法开展的意义。

15.(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爆发后,英国的战时宣传立即启动。

1939年9月7日,新闻部正式形成,专门设有对美国的宣传部门。

英国对外宣传的媒体主要是广播……英国驻美国的宣传机构有英国信息图书馆、英国新闻社和英国驻美大使馆。

为了获得美国人民对英国的支持,英国在美国组织了一些规模大小不一的亲英团体,多次开展演讲和聚会等活动。

1939年9月至1940年4月“奇怪战争”期间,英国的宣传并没有大张旗鼓,影响有限。

这一时期,英国政府试图改变弥漫美国的孤立主义舆论气焰,使美国人相信,德国胜利将会损害美国的利益和安全。

1940年8月“不列颠之战”开始,英国宣传的目标十分清晰,即向美国显示英国在获得美国进一步的援助和支持下,一定会夺取最后的胜利,同时,对美国宣扬一种英美共同建立世界美好未来的思想。

1941年下半年,英国宣传致力于进一步在美国扩大影响。

英国信息部与英国驻美大使馆、信息图书馆和新闻社组成联系紧密的宣传网络。

——摘编自张瑾《二战初期英国对美国宣传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初期英国对美国宣传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初期英国对美国宣传的影响。

16.(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一生在颠沛流离和危困之中度过。

经历了安史之乱,他深刻地感受到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生活的痛苦。

他的诗歌反映了唐由盛转衰时期的复杂的社会矛盾。

他的《兵车行》《丽人行》等光辉诗篇,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奢侈,他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更是揭露社会不平的千古名句。

安史之乱后,他在长期漂泊的生活中写出了著名的诗组“三吏”“三别”,深刻地刻画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在沉重的兵役徭役下的水深火热的生活。

杜甫的诗,从头到尾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充满了人民性,是“史诗”。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甫诗歌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杜甫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世纪16世纪之交,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在这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人类所取得的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几乎皆与西欧一次又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海外扩张密切相关,它们标志着世界资本主义曙光的来临。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15世纪16世纪之交西欧社会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材料中“天下之图”“九州之图”“‘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表明,西周专职官员各有专用的地图,说明地图的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故答案为D项。

A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早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只是表明各种专职官员有专用的“地图”,并没有涉及它们之间是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排除;C项,国家专营局面形成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A

【详解】

材料显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出土数量明显增多,由战国时期的不到1000件增至1500多件,铁农具的增多,是农业生产不断进步的体现。

故答案为A项。

BC项,仅凭铁农具数量增加并不能反映其应用广泛以及社会局势是否稳定,排除;D项,仅从农业生产工具的角度不能直接判断小农经济是否壮大,排除。

【点睛】

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

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B

【详解】

材料表明,佛教在隋代得到扶持,出现繁荣和发展局面,佛教的传播、佛经的译介,使传统文化得以丰富。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不能说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政策,排除;C项,儒学自汉朝确立为正统思想,直到新文化运动其统治地位才被动摇,与“隋代”不符,排除;D项,“开始”的说法材料信息不能表明而且也与史实不符,排除。

4.C

【解析】

【详解】

材料显示“文人弃学经商”在明清小说中“大量”出现,说明文人学士弃学经商在当时较为普遍,使抑商观念遭到削弱。

故答案为C项。

A项,科举取士在当时虽有弊端,但并非文人弃学经商的原因,排除;B项,文人经商并不代表商人政治地位提高,排除;D项,文人经商并非为追求奢靡生活,排除。

5.C

【详解】

材料表明,1819-1860年世界史地著作不断被西人译介和传入,这必然有益于国人对世界历史、地理认识的深入。

故答案为C项。

A项,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的说法夸大了世界史地传入中国的影响,排除;B项,为洋务运动奠定基础的不是西方世界史地著作,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到1860年西方并没有“控制”住中国,排除。

6.D

【详解】

材料中“充数之物”“许多”“不卖华茶”表明,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上受到排斥,说明中国茶叶在英国面临着竞争压力。

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下降,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看出英国政府对华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茶叶在英国滞销,并不能看出中国茶叶整体出口状况,排除。

7.B

【解析】

【详解】

材料显示,抗战时期中共深入敌后广泛进行抗日宣传,有利于激发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故答案为B项。

A项,在此之前,全民族抗战已实现,排除;C项,抗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的说法与中共举措没无关,排除;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敌后民众抗日宣传,并非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

【点睛】

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

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8.D

【详解】

材料显示,党中央强调集中统一,重申“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中央宏观调控经济建设,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61年”可知,这是党中央为解决严重的经济困难而做出的决策。

故答案为D项。

A项,1952年已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计划经济建设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1956年我国已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9.A

【详解】

材料显示,罗马颁布了一些保护公民的法律,并扩大“公民申诉权”,说明罗马对公民的保护力度大大增强。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通过法律保护公民,而非完善法律,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公民对权益的争取问题,排除;D项,“公民至上”材料不能说明,排除。

10.C

【详解】

材料显示,启蒙运动中,三者以截然不同的态度来评价中国这一现象,都是为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三者为了同一目的。

故答案为C项。

A项,三者立场相同,排除;B项,三者所用材料都来源于他人,并不完全可靠,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排除;D项,材料表明,孟德斯鸠对中国有贬、卢梭大力批判中国,说明二者并未受中国文化影响,排除。

【点睛】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基本方法有:

a.排除法,找准比较角度,从同中找异或从异中求同,逐个“肯定”或“否定”。

b.正误判断法,注意各备选项表述的正误,再结合“选项”进行比较和鉴别,得出正确答案。

很多情况下是两种方法同时并用。

11.B

【详解】

材料显示,这一时期私人工业企业增加且在小工业中占多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新经济政策下政府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密切相关。

故答案为B项。

A项,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很快进入国内战争时期,排除;C项,苏俄(联)这一时期并未建立市场体制,排除;D项,苏联工业化运动下,私人资本渐趋消亡,排除。

【点睛】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解题思路:

a.判断题干与题肢之间谁因谁果,把握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b.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影响事件的各种因素;c.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

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12.A

【详解】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参议院对总统布什提名任命托尔为国防部长进行否决,是在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末强调国会的立法权,B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国会与总统间的矛盾,并未涉及党派矛盾问题,C不符合题意;美国总统为权力中心,且材料未强调权力中心,故D不符合题意。

13.

(1)表现:

形式更加多样;重视道德教化;宗族救助规范化;民间力量占据主导。

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传统儒家“礼治”影响;农村宗族力量的增强;政府无力救助;民间士绅、富民的热衷。

(2)背景:

内忧外患;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复兴乡村”呼声高涨;乡村教育进行。

(3)意义:

提高了农民收入;缓解了农村贫困状况;增强了地方财政自给能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表现”,依据材料中“社仓、乡约、义庄、社邑等社会救助形式丰富了宋代乡村社会救助手段”得出:

形式更加多样;依据材料中“更多的作用是社会道德教化”得出:

重视道德教化;依据材料中“体现了宗族内部成员救助的规范化特征”得出:

宗族救助规范化;依据材料中“以士绅、富民为代表的民间力量在乡村平时的社会救助中占据主导地位”得出:

民间力量占据主导。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造成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宋代理学形成,更加重视纲常礼教的作用;依据材料中“宗族内部成员救助”得出:

农村宗族力量的增强;依据材料中“宋代社会处于‘国贫民富’的时期”得出:

得出:

政府无力救助;依据材料中“以士绅、富民为代表的民间力量在乡村平时的社会救助中占据主导地位”得出:

民间士绅、富民的热衷。

(2)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20-1930年”,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政治上,主要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状态之下;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村经济日益凋敝;思想上,依据材料中“当时‘救济乡村’‘复兴乡村’的呼声特别高涨”“乡村教育转移到乡村建设上来”得出:

“复兴乡村”呼声高涨;乡村教育进行。

(3)依据材料中“中国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的绝对贫困状况得到了很大缓解”从增加农民收入、缓解贫困、增强地方财政自给能力、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14.

(1)背景:

内忧外患;西方近代商业法律的传入;爱国人士实业救国热情高涨;清末新政进行;清政府出现财政危机。

(2)意义:

使政府长期歧视工商业的政策得以改变;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为商人经商提供了法律依据;推动了我国商业立法近代化进程;为后世商业立法提供了借鉴。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中“19世纪末”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内忧外患;西方近代商业法律的传入;依据材料中“爱国人士纷纷要求”得出:

爱国人士实业救国热情高涨;依据材料中“1903年3月发布‘上谕’,承认‘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得出:

清末新政进行;依据材料中“清廷为挽救财政危机”得出:

清政府出现财政危机。

(2)意义从商业本身的发展、立法近代化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商业发展方面,强调由原来的“重农抑商”到制定法典保障商业发展;立法近代化方面强调推动商业立法近代化以及为后世提供借鉴。

15.

(1)特征:

采取多种形式;具有阶段性(不断深入扩大);重视不同宣传机构间的联系。

(2)影响: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舆论和外交政策;争取了美国人民对英国的同情和支持;客观上对美国最终参战起了推动作用。

【详解】

(1)依据材料中“英国对外宣传的媒体主要是广播……英国驻美国的宣传机构有英国信息图书馆、英国新闻社和英国驻美大使馆。

为了获得美国人民对英国的支持,英国在美国组织了一些规模大小不一的亲英团体,多次开展演讲和聚会等活动”得出:

采取多种形式;依据材料中“1939年9月7日,新闻部正式形成,专门设有对美国的宣传部门”“1939年9月至1940年4月‘奇怪战争’期间,英国的宣传并没有大张旗鼓,影响有限”“1940年8月“不列颠之战”开始,英国宣传的目标十分清晰”“1941年下半年,英国宣传致力于进一步在美国扩大影响”得出:

具有阶段性(不断深入扩大);依据材料中“英国信息部与英国驻美大使馆、信息图书馆和新闻社组成联系紧密的宣传网络”得出:

重视不同宣传机构间的联系。

(2)依据材料中“英国政府试图改变弥漫美国的孤立主义舆论气焰,使美国人相信,德国胜利将会损害美国的利益和安全”得出: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舆论和外交政策;依据材料中“为了获得美国人民对英国的支持”得出:

争取了美国人民对英国的同情和支持;依据材料中“英国政府试图改变弥漫美国的孤立主义舆论气焰,使美国人相信,德国胜利将会损害美国的利益和安全”“对美国宣扬一种英美共同建立世界美好未来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客观上对美国最终参战起了推动作用。

16.

(1)特点:

内容多样;具有人民性;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刻画。

(2)因素:

唐朝由盛转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长期的漂泊生活;古代诗歌艺术的影响。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中“三吏”“三别”得出:

内容多样;依据材料中“从头到尾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充满了人民性”得出:

具有人民性;依据材料中“深刻地感受到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生活的痛苦”“深刻地刻画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在沉重的兵役徭役下的水深火热的生活”“从头到尾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得出:

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刻画。

(2)依据材料中“唐由盛转衰时期”得出:

唐朝由盛转衰;依据材料中“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更是揭露社会不平”得出: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依据材料中“一生在颠沛游离和危困之中度过”得出:

长期的漂泊生活;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古代诗歌艺术的影响。

17.示例1:

论题:

15世纪16世纪之交西欧社会经济变革。

阐述:

15世纪16世纪之交,地理大发现使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

西欧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贸易中心转移,出现“商业革命”;同时黄金、白银大量流入,物价上涨,出现了“价格革命”。

所有这些都加速了西欧封建经济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示例2:

论题:

15世纪16世纪之交西欧社会思想文化变革。

阐述:

15世纪16世纪之交,文艺复兴在意大利进入全盛时期,并在欧洲其他国家广为传播;文艺复兴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而且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展开。

16世纪初,在德国爆发继而席卷西欧的宗教改革是一场规模更大,影响更为深远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影响下,民众思想得到解放,人文主义得到传播和发展。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详解】

紧扣“世界资本主义曙光的来临”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5世纪16世纪之交”从经济、思想角度任意选取一个论述即可。

若选取经济角度,论题可拟为:

15世纪16世纪之交西欧社会经济发展。

论述时主要结合新航路开辟给欧洲所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总结时强调其推动了西欧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型。

若选取思想方面,论题可拟为:

15世纪16世纪之交西欧社会思想文化变革。

论述时主要结合15-16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影响,促进民众思想解放的角度进行。

其他角度也可,能自圆其说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