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翼之死冯伟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7698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林翼之死冯伟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胡林翼之死冯伟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胡林翼之死冯伟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胡林翼之死冯伟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胡林翼之死冯伟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胡林翼之死冯伟林.docx

《胡林翼之死冯伟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林翼之死冯伟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胡林翼之死冯伟林.docx

胡林翼之死冯伟林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胡林翼之死——冯伟林

散文价值一般,我以为对我有价值的内容不过二十分之一。

不过我心情不好,还是喜欢看看忧伤的文章。

一多少次走近你,又默然地离开;多少次离开后,是更加的怀念。

胡林翼,我的寂寞远去的老乡,我心目中的伟丈夫,你蓝色的灵魂和坚韧的心像夕阳里傲然站立的一株木棉。

我请求:

在百年之后的今天,请打开你落满尘埃的窗口,打开那扇沉重的历史之门,让黛黑的夜色停在远处,让我的手轻轻触摸你发苦的名字,以及久远了的那些你无法言说的折叠的故事。

是的,这是我面对“胡林翼”三个字时的特有的情感,这个名字已不仅仅是对一个远去的人的简单称谓,它成为一个隐喻符号,一面迎风招展的拒腐幡旗,一种能在我的胸口掀起风暴的文化乡愁。

毋须讳言,我一直想写写胡林翼。

我总以为,胡林翼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人物,是中国近代史的一座大山,是“同治中兴”的三大名臣之一。

三大名臣中的曾国藩、左宗棠早已在高高的庙堂之上享受着香火和叩拜。

而胡林翼呢?

谁还记得胡林翼?

这些年来,由于工作的原故,我经常在高速公路上疾驰,在湖南境内,可以看到许多将湖湘文化发扬光大的名人指示牌。

例如,在湘乡地段,我们就可以看到曾国藩故居的指示牌;在湘阴地段,可以看到左宗棠故居的指示牌。

我甚至想,在炎黄故里,屈原故里,西施故里,刘备曹操诸葛孔明故里,都有人在争执谁是正宗谁是虚假的,甚至大贪官严嵩、和珅的故里,也有人在做“名人效应”的文章。

然而,在益阳,我却没有看到那一直以来强烈震撼我心灵的名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我不甘心,决定去湖南益阳专程寻访。

益阳是胡林翼的故地。

可我徘徊了许久,竟然空空如也。

最后,我来到益阳瑶华山下的一所学校,故人已去,物是人非。

我眉头紧锁,独自彷徨,但见红墙绿瓦,书声朗朗,一群少年从我眼前嘻嘻哈哈走过,我忽然有一种冲动,赶上去追问:

同学们,谁还记得这所学校的前身?

谁还记得胡林翼吗?

或许,今天的中国人大多已经淡忘了这个名字。

真可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然而,在140多年以前,这个人在这里创办了这所学校,这个人却是湘军的灵魂,是威风凛凛的封疆大吏,是名动朝野的大英雄。

执戈以卫社稷,这本是武人的职责,但是,生逢乱世的胡林翼,却不得不以文人柔弱的双肩,担负起当时连兵家都无法担负的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

当年,谁不知道胡林翼?

前不久的一个偶然机会,我在堂叔家看到了我家的一部族谱。

这一看,让我大吃一惊,我的佬爷爷曾是湘军的一个小头目,曾追随胡林翼转战湖北,后来还从南京娶回了一位女子。

原来我的血脉里还流淌湘军的血液,原来我的祖上还有这么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

我感到震惊,感到不知所措。

原来历史上的很多回忆就是这样不经意间来到人们的眼前。

于是我写胡林翼的心情更加迫切。

我就这样穿过历史的烟尘……

二那是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二十六日,湘军统帅胡林翼在湖北巡抚的任上逝世。

武昌城里,顿时是一片哭声,一阵哀乐,一场秋雨。

潮湿的街市,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胡林翼死了,死在苦撑危局的岗位上,死在大清朝正需要他的时候。

从此,他再也不能去摇旗呐喊,再也不能去慷慨悲歌,再也不能去跃马疆场。

一个英雄就这样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胡林翼死了,他留下的遗言就是向朝廷上的一道奏折。

他忧劳成疾,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他保荐湘军将领李续宾接任湖北巡抚。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考虑的仍然是国家安危,是社稷永固。

这是对信念的坚守,是对朝廷的忠诚。

可朝廷没当一回事。

胡林翼只有49岁,正值人生的壮年,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怎么就言身后事呢?

岂料不久,朝廷真的接到了胡林翼死亡的奏报,惊愕之余,一面批准胡林翼的奏折,同意李续宾署理湖北巡抚;一面通告全国,诏加胡林翼为湖广总督,谥文忠,入贤良祠,湖南、湖北和贵州建祠祭奠,并赐其养子胡子勋为举人。

胡林翼死了,曾国藩万分悲痛,苍天可曾知我意?

我对孤灯长相泣。

曾胡的名字是连在一起的,是情同手足的兄弟。

曾国藩是靠战争成就的统帅,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经历过无数的离合,对于生死已经麻木,可胡林翼逝世的噩耗还是让他大哭不止:

“润芝赤心以忧国家,小心以事友生,苦心以护诸将,天下再难找这样的好人了。

”当时,曾胡是齐名的。

毛泽东说过: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

”然而曾国藩却说:

“润芝(胡林翼)之才胜我十倍。

”曾国藩虽是自谦,但也有一定道理。

他们两人相比,论学术造诣,胡不及曾,但天分强一些;论埋头苦干,胡不及曾,但比曾会变通;论坚忍不拔的能力,胡不及曾,但比曾圆滑;论工作态度,胡不及曾,但胡更重技巧。

曾国藩经常累得头晕气得吐血,还有几次要跳河自杀,胡林翼却每每事半功倍,举重若轻。

胡林翼功成名就的时候,曾国藩处境艰难,胡林翼就多次上奏保荐曾国藩。

曾国藩很真诚地评价胡林翼:

“舍己从人,大贤之量;推心置腹,群彦所归。

”是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胡林翼先一步走了,人的生命如此脆弱。

曾国藩一天没有出书房,他要向朝廷写奏疏,他要去悼念胡林翼,他要去与太平军决战,他要告诉湘军弟兄,悲痛的力量是巨大的,勇往直前吧!

要像胡林翼一样,总是把生命的琴弦绷紧,奏出生命的强音,然后,弦断音绝。

想着,哭着,外面是雷声雨声,曾大帅挥泪疾书:

誓清大地山河,一捷湘,再捷鄂,三捷吴,怎奈浔阳告捷,遽陨台星,将军忠勇果忘家,手掷骷髅,都不记上有老亲,下无弱息;哭断隔江枫荻,生同时,居同里,官同僚,自惭伟略难同,空悲旧雨,此日东南犹苦战,净扫萑符,问谁能匡扶社稷,力挽天心。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

曾国藩就这样以独特的身份,把胡林翼的一生作了一个精辟的概括,给出高度的评价。

胡林翼死了,驻守浙江的湘军将领左宗棠放声大哭。

满腔辛酸与谁道,长忆绵绵谁堪比?

这是一个刚烈而骄傲的汉子,从不言败,从不掉泪,从不服人。

然而,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他不相信这是真的噩耗。

他骑匹战马在杭州的郊外狂奔。

黄叶纷飞,秋虫哀鸣,左宗棠揪住报信的亲兵连续追问。

亲兵陪着左公流泪不止。

这天夜里,他一个人关在书房,一盏油灯相伴,一口气写了篇祭文,追忆两人的情谊,直呼胡为自己平生唯一知己:

交公弱年,哭公暮齿。

自公云亡,无与为善。

孰拯我穷,孰救我褊?

我忧何诉,我喜何告?

我苦何怜,我死何吊?

我读过很多名人写的祭文,独对左公这“天问”般的悲恸铭记于心。

这是荣辱与共的情谊,这是生死之交的倾诉,这是唇亡齿寒的默契。

按辈份,胡林翼要称左宗棠为“姻丈”,因为左宗棠是陶澍的亲家,而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

可他们情同手足。

都是一腔碧血,都是一见倾心,他们有共同的理想抱负,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他们都主张经世致用,都维护国家的完整统一。

左宗棠不会忘记,咸丰二年(1852)身为贵州道员的胡林翼写给湖广总督程矞采的推荐信:

“湘阴孝廉左君宗棠,有异才,品学为湘中士类第一。

林翼曾荐于林文忠(林则徐),因文忠引疾,故未果行。

文忠至湖上时,招至舟中,谈论竟夕,称为不凡之才……”左宗棠不会忘记,胡林翼写给湖南巡抚张亮基的推荐书:

“廉公刚方,秉性良实,忠肝义胆,与时俗迥异。

其胸罗古今地图兵法,本朝国章,切实讲求,精通时务……其才品超冠等伦。

”胡林翼举贤不避亲,先后七次推荐左宗棠,而且一次比一次强烈。

可以说,他就是左宗棠的伯乐。

他还举荐了郭嵩焘、李鸿章、李续宾、李续宜、阎敬铭、罗遵殿、严树森等等,这些名字都是晚清天空的灿烂星辰。

徐宗干《归庐谈往录》中说:

“胡公晚年,专以荐贤为务,知人善任,海内交推。

”他的胸怀,放眼的是国家和民族。

大清将亡,多么盼望有人去顶天立地啊!

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这是一个创造英雄的时代。

很多时候,历史是由细节构成的,英雄可以创造历史。

如果没有胡林翼的极力举荐,左宗棠的人生道路可能又是另一番际遇,晚清的历史将会是另一副图景。

英雄都有个性。

左宗棠和曾国藩本来是互相欣赏,但相处久了,都恃才傲物,就闹起了矛盾。

曾国藩说:

“季子自命太高,与我性情相左。

”左宗棠就问幕僚:

“藩侯以身许国,问他何曾经济。

”曾左胡三人同为湖南人,同生于嘉庆十六十七年之间。

他们都受楚文化的浸染,都有湖南人的霸蛮性格,敢作敢为,敢为人先,敢于牺牲。

胡林翼在左曾两人之间架起了桥梁,当起了和事佬。

他给人的感觉是谦逊温和,一脸真诚。

他说,同是湖南人,为什么要搞窝里斗呢?

让别人看笑话呀!

人抬人,无价之宝;人踩人,寸步难行。

他还说,我们同朝为官,相煎何急?

个人事小,国家事大。

说得曾左两人都不好意思。

于是坚冰融化,两人又握手言和。

一支湘军就这样少了争斗,少了内耗。

现在,胡林翼死了,死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左宗棠怎不痛心疾首,泪水涟涟?

胡林翼死了,只有英国人躲在角落里窃笑不止。

在这前一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一路烧杀抢掠,一路无恶不作,咸丰皇帝下令对英法宣战。

胡林翼派湘军的精锐北上与英法联军作战。

清军很快溃败,只有湘军奋勇抵抗。

一仗下来,英法联军感叹湘军不怕死,不好惹,是块硬骨头。

在这一个月前,胡林翼还去湘军水师的驻地安庆巡视,水师将领彭玉麟随他左右。

他们看到,万里长江,夕阳映照,江山如画,湘军水师的战船正在缓缓由下游向上游航行。

两人正得意于风卷军旗如画的豪迈境界,只见两艘钢宇铁楼般的军舰从下游飞速驶来,鸣着汽笛,转眼就超过了湘军水师的战船。

军舰上有大炮,有士兵。

军舰掀起几丈高的水浪竟将湘军的一艘战船掀翻。

随从告诉胡林翼,这是英国人的军舰,经常在长江耀武扬威。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啊,英国人的军舰如此横冲直撞,有血性的中国人见到这样的场景,心情是激愤难耐,肝肠寸裂。

胡林翼看着军舰远去,脸色变得惨白,大口地吐着鲜血。

他对彭玉麟说:

“长毛已经成不了气候,洪秀全不是威胁。

以后大清的真正威胁是外患,是来自船坚炮利的洋人。

魏源在《海国图志》里面提出的‘师夷之技以制夷’,看来不能再等待了!

”胡林翼是清朝第一个提出要搞洋务运动的官员,他的话很沉很沉,传向了四面八方。

后来,曾国藩、彭玉麟攻下安庆,即刻采纳胡林翼的建议开始“师夷之技”,开办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

安庆制造局成为了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起点。

英国人亡清之心不死。

他们要霸占中国的领土,他们当然不希望遇到抵抗,不希望遇到强手,不希望遇到胡林翼这样的血性“蛮子”。

现在,胡林翼死了,一个真正的对手死了,一个有远见的战略家死了,洋人们怎不临街起舞?

怎不举杯狂庆?

胡林翼死了,大清的天空风雨飘摇,大清的四周危机四伏。

当然这时候的清朝还一息尚存,还有如曾国藩、左宗棠们这些英雄去立马横刀。

可皇城的根基已经腐朽,制度已经动摇,再多些呐喊又有什么用呢?

不,不!

这些悲壮的英雄们都知道自己是殉道者,他们宁愿忍受这样的痛苦,他们宁愿承担这样的牺牲!

他们决不能看着自己的国家崩溃,他们有责任去作最后的冲刺,不管结果如何,他们要为这个国家奉献热血和生命,奉献激情和赤诚。

此时此刻,我在武昌的街市行走。

他乡的云烟,似昨日的硝烟;他乡的雨珠,似昨日的泪珠。

我想起140多年前失去我的湖南老乡时的那场悲伤,那幕哀愁,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英雄远去了,整个中国近代史都将铭记他的风采与魅力!

一把刀磨得最锋利的时候,它的刀刃不会长久。

但刀刃的光芒却能够切入历史的肌肤。

就在胡林翼死后不到50年,武昌城响起了辛亥革命的枪声。

我甚至想,如果没有胡林翼在湖北的治理,没有他的开风气之先河,或许没有湖北的最早觉醒。

历史的机缘就这样巧合。

三拥有泉交河,是益阳人的一种福气。

这是一个宁静的小村子,离城区三公里。

远近的山峦,浓黛淡烟,荒草野树,蜂飞蝶舞。

有一条小河,蜿蜒从村前流过。

小河碧波潋滟,晶莹如镜。

静谧的村子被小河一绕,就多出了一份含蓄,多出了一份灵动。

胡林翼的老屋就座落在这个美丽的地方。

我去拜谒的时候,是暮春时节。

一个破旧的院落,一棵古丹枫,枝繁叶茂,树冠覆盖数亩,大概有五、六百年的树龄了。

我的眼前,浮现180多年前的暮春,有一个30多岁的孕妇在这树下歇息,迷迷糊糊中,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五色鸟衔着一颗灵芝草,飞向丛林,飞向丹枫,飞向她的怀里。

梦醒了,孩子出生了。

这是嘉庆十七年(1812)六月六日发生的事情。

这孩子就是胡林翼。

他的父亲胡达源此时正在岳麓书院读书“迎考”,回家听夫人说起梦境之事,很兴奋。

当晚他在日记里记录了这件事:

我这儿子是五色鸟转世,吉祥啊!

他想了想,觉得“林翼”能代表梦境所托之意,润芝即灵芝的谐音。

后来,胡达源做了贵州督学,再任翰林院侍读,对胡林翼的读书学习倾注了很多心血。

胡林翼的祖父胡昷韶博学多才,为县学生,在乡间开了个私塾教书。

他很疼爱孙子,常对族中人说:

“此子俊伟,必昌吾宗,当善视之。

”他教胡林翼读书写字,背诵《论语》,背诵《四书五经》。

从出生到道光十五年(1835),是胡林翼的读书时期。

他拜的老师在当时都是一流的学问家,是经世致用的代表人物,如胡星堂、胡墨希、贺熙龄、蔡用锡、陶澍、林则徐等。

胡林翼就这样走上了读书做官的道路。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充当帝师王佐。

他们治学是为了实现入仕升官的目的,他们所研习的都是官方钦定的四书五经、八股文章,即使是归隐山林、老死乡野的乡儒乡贤,其著述立说也大抵离不了对四书五经的阐述和诠释。

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可以归为传统儒学的范畴。

这样的好处是,学而优则仕,通过科举,朝廷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官吏。

在这片土地上,只要你是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不论年长还是年幼,不论富贵还是贫穷,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留着机会。

胡林翼没有丝毫的犹豫,一路过关斩将,一路跌跌撞撞,他要去赶考,要去做官,要去“治国平天下”。

其实,中华民族到了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

西方世界已经开始了近代文化的进程,而我们仍滞留在帝制时代。

比如西方已经开始了科学研究,我们满朝上下还在作八股文,讲阴阳五行;比如西方已经在十八世纪中叶就开始用机器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和军事,仍保留唐宋以来的模样;比如西方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养成了强烈的爱国心和深刻的民族观念,而我们则死守忠君思想和家族观念。

所以西方的国家虽小,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疆域辽阔,却象一盘散沙,毫无力量。

此时,在僻远的乡村,只有胡林翼在刻苦攻读,还有多少胡林翼们头悬梁、锥刺股?

皇宫里是风和日丽的壮丽景象,是歌舞升平的盛世童话。

嘉庆把皇位传给了道光,大家在忙着选妃选秀,忙着跑官要官,忙着争权夺利。

他们哪里知道这是一种回光返照的图景?

一天,贺熙龄在给胡林翼讲《论语》,胡林翼闪着一双清澈的眼睛,说:

“今天下之乱不在盗贼,而在人心。

”其时,胡林翼只有13岁,好象饱经沧桑,好象什么都明白,贺熙龄大为诧异,在日记里记下了这幕情景。

贺熙龄说,胡林翼的早慧,将注定他一生的成就。

胡林翼兴高采烈去京城,一脸的喜色,他沿着我现在正在寻访的这条泥泞小路,没有回头。

当年的小鸟就是这般婉转?

当年的绿树就是这样婆娑?

后来,胡林翼先后两次回过故乡,都是走的这条泥路。

第一次是道光二十年(1840)冬天。

父亲胡达源死了,胡林翼是为父亲回籍丁忧守制的。

他的心情就像冬天里灰蒙蒙的天空,没有一点光亮。

他的父亲是病死的,死在翰林院侍读的岗位上。

父亲的死,与他有很大的关系。

老人家望子成龙,对胡林翼寄予了太多的期望。

胡林翼也的确让他骄傲。

在胡林翼8岁的时候,两江总督陶澍视察四川东部取道益阳时见胡林翼彬彬有礼,举止气度不凡,认定他将来必定能成大器,便把小女儿陶静娟许配给他。

胡林翼19岁时与陶静娟完婚,25岁便从故乡赴京参加会试,中第74名进士,朝考入选第9名,改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十八年(1838),任编修,次年为国史馆编修。

再后来,道光皇帝亲自点名让胡林翼做了江南会试副考官。

按理,胡林翼会有很好的前程。

可是,命运偏偏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主考官文庆违反纪律,让一个不相干的人批阅试卷,被人举报。

皇帝本来心情就不好,刚刚将禁烟的林则徐革职,派了个投降派琦善主政广东,琦善解除警戒,坚持和议,引来很多文武大臣的弹劾。

皇帝很烦躁,很恼火,责怪文庆添乱,一怒之下,下令文庆谪戌新疆,胡林翼降一级左迁内阁中书。

胡达源闻讯大病一场,不久就逝世了。

胡林翼匆匆赶回家,感到很内疚,觉得对不起父亲。

他甚至觉得,父亲因他而死,他恨不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父亲的再生。

注视父亲的遗像,他几乎流干了眼泪。

今后何去何从?

这乡间院落不是他的终老之所,他不愿意在这里耗费他的青春年华。

这也不是父亲期待的。

这是人生的十字路口。

这时候的胡林翼,没有了繁重的公务,行走在故乡的青山绿水间,渐渐回归于心灵的清纯和空灵。

如果说在这之前他有些功名得意,浮夸奢靡,现在他开始了一种自省,一种心理调整,一种自我解剖。

这年冬天,大雪纷飞,胡林翼给他的老师林则徐写了一封信,声援林则徐的壮举,倾诉自己心中的忧郁和彷徨。

鸦片战争胜负未定,还在如火如荼,只是林则徐被罢官赋闲,一个战士被迫离开战场。

雪还在下,胡林翼的心里如风雪纵横。

这个国家到底要向何处去呀?

在历史天平的倾斜与升降中,胡林翼深深感到必须承担起国运的重负和时代的使命。

他的心中永远保持着祖国这片疆土的神圣。

他一边守制,一边研究孙子、岳飞和戚继光的兵法,他认为今后这些兵法一定用得上。

他在等待,等待宝剑出鞘的日子。

这一等就是四年。

胡林翼第二次回故乡是道光二十六年(1846)的秋天。

这一次,他在故居住了三天。

这次胡林翼回乡的心境与上次是不同的。

天气寒了,白霜已降,他马上就要去贵州做官了,那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是边陲,是要塞。

这一去山高路远,可能是生死漂泊,也可能是建功立业。

生死未卜。

胡林翼是回老屋看看母亲,是回乡拜祭父亲亡灵的。

记得半年之前,陶澍曾在两江总督府为胡林翼举办了一场告别宴会。

那时胡林翼从湖南老家到南京的岳父家闲住。

他在寻找新的机会。

在寻找的过程中,他有过困惑,有过寂寞,有过心灰意冷,有过秦淮河畔青楼红袖的沉醉。

这天,陶澍请来南京城的大小官员,摆了几十桌酒席。

他一身官服,一脸庄严,一语双关:

“贤婿呀,我向你敬杯酒,你知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吗?

”大厅里寂静无声。

胡林翼脸红了。

陶澍接着说: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每个时代都有浮华,但我们绝不应忘记祖先儒墨的情怀。

也许终生怀才不遇,也许一生困顿,但我们怎能因此丧失人的尊严和骄傲?

今天我专门为你饯行,你去京城吧,去为国家效力!

一切从头开始!

”陶澍的话唤醒了深藏在胡林翼内心的社会责任感,他感到汗颜,感到震撼。

胡林翼就这样告别南京,告别如梦的繁华。

他在林则徐等人的帮助下,花了一万五千两银子,按陕西捐输例,捐了个内阁中书,并升知府分发贵州补用。

就这样,去贵州赴任之前,他取道回了老家。

舜华山下,深山幽谷,有几株芳草在迎风起舞。

白发母亲递给胡林翼一炷香。

胡林翼迈向父亲的坟头,三叩九拜,深深地说:

“林翼为官,绝不以一钱自肥以贻前人羞。

”他发誓要干干净净做官。

三天后的清晨,胡林翼站在离家的路口,站在小河边上,挥挥手,告别白发亲娘,作出了人生最光辉的选择。

他一转身就起大风了,刚才还静静的小河波浪集聚起来,拧成一股劲,疾驰而来。

山影浮动,水鸟惊飞。

此时的胡林翼,心里竟激起一种莫名的力量,像催人的号角,像雄壮的交响,像奋蹄的奔马。

是啊,这些年的等待,对胡林翼来说是一种力量的积蓄,是一种情感的贮藏,是一种风骨的锻铸。

本来,他可以做做学问,钻研理学,或许可以成为一代大儒,后来他真的著作等身,公务之余著有文集五十二卷;他也可以做一个混日子的官老爷,官是捐来的,只要选择去个富裕的地方,一下就可以捞回“本钱”。

这个时代,很多人在挖国家的墙脚,没有几个人在为朝廷忠心办事。

他还可以崇尚清议,指指点点,高兴时写写批判时政的文章,矜持作态。

但是,胡林翼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悠悠贵州去,此会在何年?

这条不归路其实是一种危机意识,是一种政治觉醒。

他知道,前面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与旧,冲击与抵制,挑战与回应,始终存在于他的四周,危机重重。

他决定去参与这场变革!

四贵州的安顺很贫穷,“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

”道光二十六年(1846)深秋时节,胡林翼带了一个书童,只身赴任。

这一年,他34岁。

衙役们捉来一头猪,杀了一只羊,用隆重的苗家礼节迎接新来的知府。

胡林翼请来了街坊邻居,叫来了沿街乞讨的饥民,他把他们请上桌,然后说,我不是来吃肉的,我是来做事的,我与大家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胡林翼的话很朴实,很打动人。

他的开场白一下就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

他选择来贵州,是来磨练自己的志节的。

胡林翼给安顺的官场带来了一股新风。

在府衙,黎民百姓和普通读书人来访的时候,胡林翼总是以礼相待;苗民头目来见,他常要摆上酒席与他们相对畅饮,借此机会详细询问民情地势。

恶少来了,他闭门谢客,不傍大款。

有人不解,有人说他怎与前任知府不一样?

胡林翼却说:

“我认为天下公卿百姓无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官不会因为亲民而贱,也不会因傲民而贵,现在的官吏与衙役同流合污,以差胥为心腹爪牙难道他们就高贵吗?

”他大胆地整顿吏治。

他不接收红包,也不准衙役接收红包。

到任一个月后,他就公告要自理诉讼,案件一至,立即审判。

一年后,府衙真的没有积案了。

就在人们传颂这些故事的时候,胡林翼下乡去了。

他身穿短衣,一双草鞋,打扮得象个农夫。

出入于山涧沟壑,访贫问苦,作社会调查,他甚至亲自绘制了上百幅地图,哪里富裕,哪里贫穷,哪里有土匪出没,哪里乡风纯朴,他心里有了一本帐,他要把安顺治理得井井有条。

通过深入地了解民情,胡林翼提出了治理安顺的思路。

一是办学。

开办学校,组织百姓子弟到学校学习;二是治匪。

要把社会秩序整顿好。

他独创了一套治匪的办法。

苗乡林密箐深,高山孤岭难以仰攻。

胡林翼就带领官民修筑碉堡成立团练,以民卫民。

他还规定“约十户则设一个牌长,一寨则设团长二三人,数寨则设乡正一二人。

”“选择人之有才品身家者,充乡正、甲长之选。

”胡林翼在安顺两年,安顺真的安静了。

后来,胡林翼又治黔六年,仅黎平一府,办团练1500余案,设卡栅450余处,在安顺一年先后捕捉土匪300名,在镇远捉300名,在黎平捉300名。

他在谈笑间轻化干戈,在纶巾间周旋调停。

从此以后,贵州出现了几十年没有过的平静。

五胡林翼一心一意在贵州经营,他有一番宏图大志。

这一年,两条坏消息让他震惊,并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是林则徐逝世了。

这是道光三十年(1850)11月的事情。

林则徐是胡林翼的恩师,是他心目中的英雄。

他最敬佩林则徐的远见卓识。

一场鸦片战争,让中国人输得很惨,但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

在这场战争中,林则徐觉悟了。

林则徐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买了很多外国船、外国炮,同时派人翻译了外国所办的刊物。

他把在广东所搜集的资料,全部给了魏默深。

魏受其嘱托,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

这部书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

如果说当时的清廷能够接受林则徐的思想,能够力图改革,我们的近代化要比日本早20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重写。

可惜,国人还在昏睡,还在麻木不仁,还在妄自尊大;可惜,主张开放和改革的人死了,胡林翼感到失望,感到悲伤,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感的压迫。

他要去完成林则徐未竟的使命。

胡林翼将林则徐临终写的一首诗恭恭敬敬地誉写张挂在他的公堂:

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

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胡林翼每天都面对这首诗,面对故人的嘱托。

他发布了一道办学令,他要兴办教育,他要跟学生讲林则徐的思想,他要试图去改变人们的观念,他要去探索振兴民族的途径。

第二条坏消息是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兵了。

这是道光三十年(1850)夏天的事情。

是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咸丰即位。

是年九月,洪秀全占蒙山县(旧名永安),定国号为太平天国,自称天王。

洪秀全本是落第秀才,选择了兴洋教,揭竿起义,于造反中另辟天地,成就个人的功名富贵。

外患未除,内乱又起,胡林翼忧心如焚。

这时候,他读到了曾国藩写的“讨贼檄文”:

……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视,不思一为之所也!

胡林翼拍案叫绝。

孔孟遗教是我民族的至宝,洪秀全要废孔教,那洪秀全就是全民族的敌人。

如果说早期的洪秀全起义是为了“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带有革命的性质,那么洪秀全在占领南京以后,深居宫中,将他的宗教变成了疯狂的迷信。

杨秀清向他报告国事的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