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川端康成笔下的京都书事.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64903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受川端康成笔下的京都书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感受川端康成笔下的京都书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感受川端康成笔下的京都书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感受川端康成笔下的京都书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感受川端康成笔下的京都书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受川端康成笔下的京都书事.docx

《感受川端康成笔下的京都书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受川端康成笔下的京都书事.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感受川端康成笔下的京都书事.docx

感受川端康成笔下的京都书事

感受川端康成笔下的京都书事

11月的京都游人如织,连酒店都无法定到,只好住在大阪游京都了。

好在日本有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从大阪到京都只需三四十分钟的车程。

一出车站,四周高楼耸立,分不清这里和东京及大阪有何区别,但穿和服的人明显多了起来。

几个年轻的女孩子,可能是要赴宴,头发整齐地盘起,别着精致的发夹,穿着花色素雅恬淡但做工精细质地上乘的和服,踩着木屐,另披了件羊绒披肩御寒。

手袋也是或棉布或绸缎的传统手工艺品,不像东京的地铁里,一个车厢至少能看到三位女士手拎LV。

若不是她们拿着手机在发短信或玩游戏,还真让人恍忽间不知身处什么年代。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每年樱花盛开的春季和枫叶似火的秋季,京都都能吸引大批游人的原因。

他们或许也和我一样,想在川端康成笔下古都的街道上走走,感受一下日本的传统文化。

初雪天身穿和服的日本女孩川端康成出生于京都附近的茨木市大字宿久庄。

从794年桓武天皇建都京都,一直到明治维新,京都都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所以川端康成一直认为“京都是日本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

1968年,川端康成凭《雪国》、《古都》和《千只鹤》三部小说获诺贝尔文学奖。

写于1961至1962年的《古都》,就是通过绸布批发商太吉郎养女千重子的故事,将一年中京都的春夏秋冬,风土人情作了详尽展示。

川端康成的《雪国》开首第一句便是: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夜空下一片白茫茫。

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美丽忧伤的千重子是二十年前太吉郎捡回来的弃婴,备受养父母宠爱。

由于化纤等面料的时兴和新兴工业的冲击,太吉郎家传统绸布店的生意日益冷清。

太吉郎托老朋友——手工织布作坊主大友宗助帮女儿织腰带,大友将这件事交给了手艺最精的长子秀南。

太吉郎发现秀南喜欢千重子后,萌生了招他为养老女婿的想法。

孝顺懂事的千重子一直被青梅竹马的朋友真一爱恋着,而真一的哥哥龙助也对千重子一见钟情。

千重子巧遇自己的双胞胎妹妹苗子,才知自己亲生父母已经过世。

苗子虽生活贫寒,还是拒绝了太吉郎想收养她的好意。

川端康成出生不久,父母双双病故,七岁时祖母过世,姐姐不久也病死。

川端康成与病重的祖父相依为命,一直到十四岁祖父也离开了他。

悲伤忧郁总与川端康成相伴,这也许是为何川端康成将千重子写成一个弃婴的缘故,这也成就了他作品中那种悲凉的美感。

年幼的川端康成身体瘦弱,少言寡语,整日将自己埋在书中。

《源氏物语》是他最爱的书,书中那优美的文字和如歌的韵律伴他一生。

而川端康成对《古都》的描写更是细腻优美,看似轻描淡写,但却像品茶一般,让读者对父母与养女之间、姐妹之间那份浓浓深情回味无穷。

八坂神社夜晚的祇园商店街仍然热闹非凡,快到圣诞节了,在东京已是满街的圣诞树和圣诞灯饰,而在京都却全是日本传统工艺品和餐饮小吃。

沿一条街走到尽头,便是八坂神社。

快八点半了,神社内仍有川流不息的人群。

很多女子身着传统和服,来这里求神保佑。

本殿和拜殿大门已关,门外均系着三个大铃,三根粗绳垂到地上。

人们走过去,使劲将铃摇得叮铛作响,算是和神打了招呼,这样神才能听到他们祈愿。

然后他们双目微闭,口中念念有词,可能是求神保佑消灾解难吧。

据说,八坂神社因在公元877年驱除了京都瘟疫而闻名,从此成为消灾除厄的神社,香火鼎盛。

如今信徒中很多是祇园的店家,求神保佑生意兴隆,那一串串写满店铺名称的纸灯将夜晚的神社照得格外明亮。

灯下的小路上,看来刚刚摆过夜市,摊主正在收拾桌椅,火也是刚熄的样子。

《古都》中,太吉郎夫妇为了不让千重子对弃婴的身份感到自卑,对千重子谎称是在八坂神社(祇园)的樱花树下发现了她,见她相貌可爱,便把她偷了来。

八坂神社最著名的,还是每年一度的祇园节。

由于869年瘟疫流行,人们从八坂神社抬出神轿送往神泉苑,祈求驱逐瘟疫,这便是祇园节的开端。

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仍保留了这一古老的习俗,每年7月祭神仪式开始,前后一个月左右才结束,是京都一大盛事。

在《古都》中,川端康成自然是花了很多笔墨描写这一活动:

七八岁时,真一因相貌俊美被选作童男,像女孩一样化上妆坐彩车游街,千重子就追着彩车看。

但不知川端康成是通过千重子对祇园节的回忆描述二人青梅竹马的纯洁感情,还是通过二人的童年故事描述京都的传统风貌。

除了祇园会,川端康成还写到了时代节、伐竹节、鞍马山的“大”字篝火等,将重要的风俗节日全包括了进去。

千重子也是在拜八坂神时与苗子真正相见的。

与她相貌一模一样的苗子正在求神保佑找到她的双胞胎姐姐。

此后,姐妹虽仍各过各的生活,但无不时时相互挂念。

千重子前往北山的村子里探望做重活的苗子,遇到打雷,苗子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千重子;千重子不仅托秀男为苗子织腰带,还在父母请苗子来家里住了一晚后,将自己最好的天鹅绒大衣、折叠伞和木屐都给了苗子。

清水寺从八坂神社出来,二十多分钟就能到达清水寺。

与八坂神社不同,清水寺是佛教寺庙。

人们常说,日本人生下来是神道教徒,结婚时是基督教徒,死时是佛教徒,但据说事实上大部分日本人什么都不信。

这也可能是他们按照传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举行不同的仪式吧。

清水寺是京都最有名的文物建筑,建于公元798年,1633年由德川家光重建。

寺院依山而建,正殿居于山崖之上。

由于是京都最高点,人们喜欢到这里来观赏京都全貌。

特别是夕阳西下时,从清水寺俯瞰京都更有观赏油画一般的感觉。

《古都》中,千重子就是和真一在清水寺观看日落时,向真一吐露自己弃儿身份的。

清水寺六点钟就关门了,依山路建的那些小商店此时也大多打烊。

据说,每年从清水寺的山崖跳下去的人也很多。

也许是因为川端康成的孤儿经历,他的小说基调一般都很伤感,《古都》算是不那么悲伤的一部了。

只是书中每个人都有来自生活的小烦恼,又都为自己爱的人着想,生出更多的烦恼。

太吉郎的烦恼除了生意不好,更重要的是千重子的婚姻大事。

他不逼迫千重子去关心生意,不希望通过千重子的婚姻来拯救店铺,而是一心为女儿设计婚嫁用的腰带,并作好了将店铺当掉为母女俩再买一处房子的打算。

而千重子呢,一方面为身世而感伤,另一方面又为有那么好的父母而庆幸。

她隐藏起自己与真一两小无猜的感情,将自己的婚姻大事交由父母作主,并开始关注自己一直不太感兴趣的生意。

父女间那种真切的关心令人感动。

生活贫寒的苗子为能与姐姐相遇而激动,却因与千重子身份悬殊而克制着手足之情,拒绝被太吉郎收养。

秀南向她求婚,一方面她很欣喜,另一方面认为秀南是因将她看作千重子的化身而打算拒绝。

 

《伊豆的舞女》电影剧照

川端康成中学时的文学成绩一直保持第一,其他科目的成绩却不断下滑。

从少年起他便立志成为作家,坚持不懈地投稿,没有回音时也曾怀疑过自己的能力,但他却更加刻苦和勤奋。

17岁时,为了报复那些瞧不起他的人,他通过苦读考入第一高等学校的英文专业。

在该校《校友会杂志》上,川端康成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千代》。

去伊豆旅行时,忧郁的川端康成遇到巡回艺人一家,平生头一次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与年轻的舞女生出淡淡的感情,并根据这一经历写出了成名作《伊豆舞女》。

在五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共有500多篇小说问世。

那种孤独与伤感的色彩、虚无与颓废的思想、淡淡的叙事基调衬托出的浓郁的人情在他的小说中贯穿始终。

祇园和清水寺傍晚时的安静比起来,祇园一带的热闹才刚刚开始。

日本艺伎就是发源于京都祇园的。

17世纪,由于八坂神社吸引了日本各地的信徒,周围出现了很多贩卖茶点的“水茶屋”,继而出现了专门用歌舞吸引客人的女子,水茶屋的老板对她们进行有计划的训练,这成为艺伎的雏形。

后来便形成专业培训中心“置屋”。

二战前日本有艺伎10万人,现在仅有8000人。

虽然在京都祇园一带常能看到艺伎,但京都的艺伎只有不到500人,东京虽很少见到艺伎,人数却多达1000人,据说她们只服务于商业巨子和政界要人。

刚走出小餐馆,就在一家写着“宽(会员制)”的三层小楼前见到了一名艺伎。

她的和服异常华丽,金色的腰带闪闪发光。

虽是涂着白色的脂粉,仍能看出她的相貌如雕刻般完美。

外表上看可能只有十几岁,见了生人害羞地匆忙闪身进了木门,因此可推测她是个舞姬。

以前的艺伎从十岁开始学艺,经过五年诗书、礼仪、琴瑟、舞蹈及茶道等课程的培训,十六岁才能成为舞姬,二十岁才能成为艺伎,一直到三十岁。

年纪再大些就只能成为知名艺伎的陪衬了。

但现在许多女孩子是从十八九岁才开始学艺的,直接从做舞姬开始。

拐到花见小路,街上能看到的艺伎就更多了。

据说花就是指艺伎,花见小路因此得名。

长长的小巷,两旁全是木结构的低矮房屋,门上挂着传统的纸灯。

人群发出一声惊叹时,只见一名身穿紫色和服的艺伎带着冷漠与高傲的表情匆忙经过,可能是不愿被人围观,她迈着小碎步跑起来,一会儿就消失在马路对面的人流中了。

据说在京都街头,同样是涂着厚厚的白粉,年轻又说说笑笑的是舞姬,表情冷漠的就是艺伎。

当然也有年纪大些的,她们会很雍容大方地摆个姿势让游客拍照。

祇园并不是烟花柳巷,而是餐饮娱乐区。

艺伎也与一般人理解的风尘女子截然不同,她们是用自己的歌舞及谈吐娱乐客人,需要多才多艺,幽默善谈,活泼性感,聪慧大方,往往没有熟人的引荐是请不到的。

据说艺妓脸上涂上厚厚的白粉,就是为了让人观其艺而非观其貌,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是相当专业的艺术人才。

在日本,曾经有一段时间,艺伎的地位沦落到如同烟花女子一样,后来政府通过法案明令禁止,使艺伎摆脱了低俗的地位。

她们目前收入颇丰,地位也高,因此现在仍有成百上千的女孩子梦想着成为艺伎,但只有三成的人能忍受做舞姬时的残酷训练。

《古都》中也有对艺伎的描写。

可能是川端康成要将京都原汁原味展示给读者,便让小说中的太吉郎“年轻时也做过荒唐的事”。

秋天到了,太吉郎为了怀念将要拆除的日本最古老的电车而去乘北野线时,遇到了烟花巷里出身的上七轩茶馆老板娘,从而又引出了许多关于艺伎的描述。

金阁寺第二天一早又从大阪赶到京都。

由于京都没有机场,上午还要赶回大阪,所以在京都仅有半小时的时间,只好去金阁寺了。

现在果然是京都最美的季节,火红的枫叶、金黄的杉树叶和依然翠绿的松叶交相辉映,加上日式园林的精巧构思,别有一番雅致的美。

金阁寺是1379年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所建,根据他的遗愿,在他死后改成了寺院。

历经战乱金阁寺保留了下来,却在1950年被一个疯和尚焚毁。

川端康成的小说中并没有描绘金阁寺,只是通过千重子与真一关于京都寺庙建筑的谈话有所提及——千重子一家是东山八坂神社一带的居民,而金阁寺在京都的西部。

三岛由纪夫写过著名小说《金阁寺》。

可能是受到亦徒亦友的三岛由纪夫自杀事件影响,1972年,川端康成也口含煤气管自尽。

在《古都》中,川端康成描绘了京都的四个季节,各种习俗,还有大大小小庙宇神社,不仅带读者到平安神宫和仁和寺赏樱花,还去清水寺观落日,去植物园看郁金香,去看青莲院的樟树和南禅寺的青松……这些花草树木还不止一次出现在太吉郎设计的腰带上或衣料上。

此外,书中还穿插了日本的传统饮食和老字号汤波半的小吃。

川端康成写这部小说时,正值日本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腾飞之时,在传统与现代工业的冲击中,川端康成希望通过对自然界美景、京都民俗和传统的描述,勾起人们对古都过往的怀念,通过对浓厚人情和人性中善良一面的刻画,展示出日本文化的美,呼吁人们保护日本的民族传统。

二战时,盟军就是否轰炸京都进行过讨论,最终听取了中国建筑名家梁思成的意见对日本的文化古都进行保护。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案,划出京都历史风土保护区和美观地区加以护理,并对建筑物高度进行限制,除市中心区域外,大部分地区都控制在20米以下。

许多区域保留传统木结构房屋,只是全部进行了防火防震的改造。

京都没有机场,地下铁路也只有两条。

仿佛真应了那句话: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川端康成早年追随西方的文学风格却只能成为“失败的尝试”,回归日本文学传统后反而被世界所认同。

京都对传统风貌的保护事实上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作为日本纺织和传统手工艺品产地、花道茶道繁盛之地、戏剧活动和民俗节日活跃之地,乡土风情浓郁的京都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

2001年京都市通过了《京都市基本计划》,将观光旅游定位为都市活力创造的基轴,据统计,2006年京都游客人数约为4839万人,已是连续6年刷新纪录。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