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5193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docx

《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docx

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

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

当前,全国各地发展速度普遍加快,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大潮已经形成。

面对日趋激烈的产业和区域竞争,安徽省要奋力崛起,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

国内外经济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经济圈已成为左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目前,国际竞争国内化日益明显,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也进入了都市圈主导发展的阶段,长三角经济圈已迅速崛起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圈和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成为中国经济直接接轨世界的平台。

安徽同长三角地区一衣带水,具有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安徽同长三角地区的差距在拉大。

因此,全面融入长三角,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参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并转换为竞争优势,是安徽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

本文在我省“东向发展”的背景下,重点对我省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

长三角可行性产业梯度系数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Abstract:

Atpresent,variouspartsofthecountryacceleratedthepaceofdevelopment;anewroundof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trendhasbeenformed.Facedwithincreasinglyfiercecompetitioninindustriesandregions,Anhuistrugglingtorise,wemustfurtheracceleratedevelopment.Domesticandinternationaleconomictheoryandpracticefullydemonstratethattheeconomiccirclehasbecomeaboutacountryoraregionandtheleadingforcesineconomicdevelopment.Atpresent,domesticandinternationalcompetitionhasbecomeincreasinglyobvious,therapid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havealsoenteredtheMetropolis-developmentstage,theYangtzeRiverDeltaeconomiccirclehasbeentherapidriseofChina'sfirstbigeconomiccircleandtheworld'ssixthlargestmetropolitancircles,asChinaWorldeconomicconvergenceplatformdirectly.Anhui,withanarrowstripofwaterintheYangtzeRiverDelta,andgeopoliticallocationandresourceadvantages,butbecauseofvariousreasonssuchadvantageshavenotbeenbroughtintofullplay.Anhui,withtheYangtzeRiverDeltaregioninthegapwidening.Therefore,thefullintegrationintotheYangtzeRiverDelta,YangtzeRiverDeltaundertakethetransferofindustries,theindustrialdivisionoflaborparticipationintheYangtzeRiverDelta,theuseofitscomparativeadvantagesintocompetitiveadvantagesandistheonlywaytoAnhuispeedingup.Inthispaper,intheprovince"developmenttotheEast"intermsofbackground,thefocusofourprovinceintotheYangtzeRiverDeltaeconomiccirclethefeasibilityanalysis.

Keywords:

YangtzeRiverDelta;Feasibility;Industrygradientcoefficient;PolarizationEffect;Diffusioneffect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崛起,一体化趋势日益凸显。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作为长三角近邻的安徽省,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1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背景介绍

1.1安徽省经济发展情况介绍

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人口众多,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地位。

“十五”以来,安徽经济增速逐年加快,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增长质量显着提高,居民生活不断改善,整体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稳健运行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

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安徽经济发展尤其是人均水平与全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总体上处于人口数量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偏后的状态。

表一安徽省与长三角省份2003—2007年GDP比较(单位:

亿)

年省份份

安徽

江苏

上海

浙江

2003

3973.20

12451.81

6250.81

9200.00

2004

4812.70

15512.40

7450.27

11243.00

2005

5375.80

18272.12

9143.95

13365.00

2006

6184.73

21548.36

10296.97

15742.51

2007

7345.70

25560.10

12001.16

18638.40

从上表可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长三角经济区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从2003年到2007年长三角两省一市均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翻,而且2007年长三角经济圈实现了GDP总量占全国GDP总量的22.2%。

安徽近几年来,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从2003年到2007年GDP的增长了84.9%,但增长速度和GDP总量方面还是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地区。

处在东西部交汇尴尬位置的安徽人感到不能再这样等待和反复下去了,于是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向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体制机制东接,产业东联,市场东扩,实现与苏浙沪无缝对接,做苏浙沪产业转移基地,为苏浙沪大工业配套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策略。

1.2长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指在长江入海而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上,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和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作为中国经济版图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完善的消费市场,具备成熟的服务体系,长三角正在吸引全球越来越多的眼光。

2007年,长三角16城市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长三角16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22.2%,而这个成就是三长角16城市用不到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创造出来的。

长三角经济圈已经成为继珠江三角洲以后,中国另一个经济增长极。

1.3安徽与长三角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

安徽与苏浙两省紧邻,与长江三角洲同属于华东经济区,有着长期交往的传统,近年来双方的相互交往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安徽号称“吴头楚尾”,连江淮之间的语言也属于中国地方的“吴语”体系;330多年前,安徽与江苏同属江南省,明清时期皖南地区的徽州商人也主要活动于江浙一带,苏南的洞庭商帮和浙江的宁波商帮、龙游商帮,都与徽商有密切的联系,有的还传承着徽商亦儒亦贾的风尚,“长三角”地区一些城市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徽商的经营。

进入现代、特别是当代,两地之间的文化联系和人际交往就更为密切。

可以说,安徽与“长三角”不仅地相连、水相通,更是人相亲、习相近,安徽在中部崛起中积极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也顺应历史的延承,符合人民的意愿。

2 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必要性

2.1融入长三角是区域分工合理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

安徽加速融入“长三角”可以更好地发挥两地的不同优势,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充分体现安徽的区域功能。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速度快,种类比较齐全,经济产值很高。

但它们面临着厂地紧缺、劳动力资源匮乏、环保压力、原材料供应及销售网络组建等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制约了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发展。

而安徽省的产业规模较小,发展相对较慢,但安徽省在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交通便利等方面具有优势。

因此,可以与南京等长三角城市共同构建互动发展机制和新兴产业链,形成“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格局,共建工业走廊,把安徽省建成长三角城市支柱产业合作延伸基地。

目前在长三角地区,不少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在长三角地区属于夕阳行业的加工制造业相对于安徽和其它中西部地区来说还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安徽积极引进这些行业,不仅可以提高安徽的技术水平和行业竞争力,还可以充分吸收安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总之,安徽在中部崛起中积极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对安徽有利,对长三角也有利,双方因互利而互动,前途非常广阔。

2.2融入长三角是安徽经济内源性动力不足和经济开放度低的客观要求

各地区与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内源的现代化,一种是外源的现代化。

安徽本地资金缺乏,内部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安徽虽然是教育大省,各类教育机构众多,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但由于经济不发达、体制落后等原因,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造成内源性动力不足的现状。

安徽融入长三角,特别是通过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对接,可积极利用长三角的资金、技术、人才来提升安徽的产业结构水平,加快安徽的经济发展,增强安徽经济的内源性动力。

同时安徽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区位、信息化程度、经济结构等因素都不具有明显优势,使得安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投资区域和结构仍不平衡,外开放度仍偏低,外资经济虽然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对整体经济贡献仍不突出。

这种外向型经济对安徽的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融入长三角,传承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转移,正是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

2.3融入长三角是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关系的客观要求

中国长三角城市群是全球六大经济圈之一,是我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聚集了江、浙、沪三省市的“精英”城市,有4个城市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十位,有1个直辖市,3个副省级市。

仅2007年长三角城市就实现GDP突破4.7万亿元。

安徽省与其一衣带水,实施“东向战略”,首先就要求我们融入长三角大市场,成为其一员。

市场是配置资源、调控经济的一只“无形的手”,市场培育水平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

要充分利用与长三角地缘相邻、人缘相亲、产业相融、文化相通的有利条件,摈弃地方保护主义,降低门槛,把我们的市场链接上长三角大市场。

在市场共建上,加快发展统一的商品市场和物流业,致力于把安徽建设成为长三角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区域性物流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2.4融入长三角是避免经济发展边缘化风险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长三角地区在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模式下,各地与外部的经济合作、商品贸易等更容易在两省一市内部发生。

同时,长三角省市凭借优越的条件,对资本、技术区带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形成了强大的“磁场”,优质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一地。

如果安徽不积极主动地融入长三角,就有可能成为一体化区域之外的边缘地,导致与发达省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的金融、贸易及航运中心的地位在不断加强,作为长三角的重要腹地,安徽在生产要素、基础产业等方面和长三角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融入长三角,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合作,是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可多得的条件。

2.5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是安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竞争已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竞争。

长三角地区自古人才辈出,当今更是才俊汇聚之地。

由于待遇优厚,发展宽松,大批中西部人才为其招纳,“孔雀东南飞”。

该地区高等院校林立,强势企业众多,人才资源充足。

落后地区要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建设。

只有积极地融入都市圈,对接长三角,通过灵活的政策引进人才,才能为安徽省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

3.1资源优势的吸引作用

安徽作为发展中地区,具有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天然区位优势,在劳动力、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资源要素上与长三角相比也具有绝对优势。

安徽省境内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全省已发现近140种有用矿产,探明储量的67种,煤、铁、铜、硫、磷、明矾、石灰岩等3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

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50亿吨,铁矿储量29.9亿吨,铜矿储量384.9万吨,硫铁矿储量5.64亿吨,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目前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基础仍旧是制造业,我省丰富的矿产资源,无疑是两个地区相互合作的重要基础。

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曾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劳动力和土地优势正在逐步消失殆尽,产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已经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2007年以来,国家的出口政策也出现了大的调整,服装、鞋帽、箱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多次下调甚至取消,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和玩具等多种产品列入了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绝大多数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濒临破产和倒闭。

加快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经迫在眉睫。

而安徽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幅员辽阔,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一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的吸引,再加上我省与长三角的地理位置上的关联,融入长三角,是解决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出路,同时也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

3.2安徽独特的地缘区位优势

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腹地,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西有湖北,河南,南有江西,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安徽要实施东向发展,交通东连、投资东引、产业东接是至关重要的三个问题,其中基础设施的对接又是推进东向发展的前提。

安徽省位于我国陆,水,空交通网络中心和枢纽地带,交通十分便利.全省铁路正线长3052公里,铁路密度居华东地区之首.全省县道以上公路通车里程65807公里,其中国道2835公里,高速公路866公里.以长江,淮河为主干,通航里程6737公里.年吞吐量在万吨以上的内河港口161个,100万吨以上港口8个。

全省拥有合肥,黄山,安庆,芜湖,蚌埠,阜阳等6个航空港.安徽省民航以合肥为中心,辟有国内国际航线48条。

从空间上来说,伴随着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不断修建和完善,我省现有通往长三角的合宁、合界、连霍公路安徽段等7条高速公路之外,未来5年内,我省将再建包括沿江高速在内的5条连通长三角的高速通道,实现交通对接苏浙沪,为沿海产业、资金、技术大规模流入皖境铺路架桥,随着已开工或即将开工的联结安徽与长三角之间的徽杭高速、宣杭铁路复线、沿江铁路、沿江高速公路、申者浙皖苏高速、芜雁高速、芜申运河、沪蓉高铁合宁段、京沪高铁、以及纳入长三角城际铁路规划的南京—安庆城际铁路的建设,安徽与长三角之间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

安徽和长三角之间的距离正在缩小。

从合肥45分钟到南京,3个小时到上海,这样的速度是我们过去所不敢想象,正因为如此,所以安徽的很多认为融入长三角几乎不可能。

但是事实上这很快将成现实,距离已经不是问题。

同时安徽与长三角经济相融,历史上就有密切的交往、合作关系。

上世纪50年代安徽就得到上海的支持,办起了一批像样的工业企业。

要发展安徽经济,如何利用其地缘区位优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安徽省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又是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间地带,所以这种区位优势在吸引长三角经济圈产业转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3安徽与长三角经济圈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作用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

一国之内不同地区的产业存在一定梯度,当高梯度地区的产业处于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中的成熟阶段时,各种生产要素在扩展效应影响下,受利润的驱使会流动到相对较低梯度地区。

一个地区的某种产业处于整个国家该产业梯度之何层次,主要受两个因子的影响:

一是创新因子,我们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来综合表示;二是市场因子,我们用区位商来综合表示。

创新因子反映本质原因,市场因子反映外在原因。

产业梯度是产业创新水平和市场占有程度的函数。

从产业发展史看,创新水平和市场占有程度彼此都起乘数作用,因此可以将产业梯度系数取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区位商的乘积,即:

产业梯度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区位商

产业梯度系数高,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处于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是相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反之亦然。

一般情况下若它大于1,则表明该产业的产业梯度水平相对较高,属于优势产业。

我们选取了安徽及长三角地区19个行业的工业数据,分别计算产业梯度系数,计算结果如下:

表二2006年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省份产业梯度系数比较

产业

产业梯度系数

安徽

上海

浙江

江苏

食品加工业

0.7658

0.6844

0.4270

1.0526

食品制造业

0.6675

2.5761

0.4874

0.6080

纺织业

0.6478

0.8245

6.1865

3.7254

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业

0.3241

2.3555

6.3713

3.8789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0.3025

1.1336

3.2380

1.0478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0.7195

5.0841

1.3316

0.3310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0.4293

4.3742

1.5016

3.1865

医药制造业

0.2419

4.7033

1.0987

1.5988

化学纤维制造业

0.2792

0.6038

4.6826

5.5664

橡胶制品业

1.6137

2.1191

1.7959

1.9176

塑料制品业

0.9957

2.4023

4.1507

2.379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6741

2.5078

1.6803

2.0398

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

0.7609

6.6545

0.7972

2.0326

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

0.5512

1.3420

1.7218

1.4824

金属制品业

0.1242

3.7593

1.8538

3.4065

普通机械制造业

0.9931

6.2860

2.8777

2.5168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3473

4.9453

1.2810

0.917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8766

2.9670

1.4939

2.3492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0.1253

8.6214

0.3446

2.3377

从表中可以看到长江三角洲地区这19个行业大部分的产业梯度系数都是大于1的,说明该地区这些产业都是具有比较优势的。

将安徽省19个工业行业的产业梯度系数与之比较,可以看到安徽地区经济本身是比较落后的,绝大部分的行业都是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

而长三角地区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各个行业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各行业发展到相当的高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技术,这正是安徽省工业发展需要学习的。

产业梯度系数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产业在各地区间存在高梯度向低梯度转移的规律,通过将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低梯度地区,重塑转移方的比较优势,提高吸收方的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实现产业转移方和吸收方产业结构优化的双赢。

长三角地区在过去都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有过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因此该地区产业梯度系数低的行业可以理解为劣势产业。

在长三角地区,诸如食品加工制造、医药制造、橡胶制品、塑料制品、有色金属冶炼、金属制品等一批行业均是处于产业梯度下降的产业,在长三角地区面临大规模产业升级的前提下,这部分产业必然要向外围城市转移。

而安徽地区这部分行业发展水平还相对不高,正好能迎合这一转移。

而且在加工制造业、能源、原材料、农副产品等产业上安徽均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承接这批产业转移将会与长三角经济发展形成很强的互补性,从而达到互赢互利的局面。

  3.4长三角地区正从“极化效应”向“扩散效应”阶段转变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费朗索瓦·佩鲁曾经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经济发展不是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而是其中某个中心城市会形成对外部经济效益的吸引和扩散作用,从而形成所谓的“增长极”。

“增长极”理论还表明,增长极对周围地区发展的推动主要取决于“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力量的对比。

一般来讲,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极化效应”要大于“扩散效应”;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扩散效应”则会大于“极化效应”。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早期就由于政策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得到迅速的发展与扩张,并从周遍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

而目前在自身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下,长三角地区一部分产业资本己经开始向外转移扩张,安徽是承接转移的前沿。

从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趋势看,必然会发展到将包括安徽在内的更大地区纳入其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配置,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同时,长三角省市又处于一体化发展的起步阶段,虽然长三角一体化提出时间很长但真正启动却是在近几年,其内部基础设施网络、市场体系、产业布局等正在逐步磨合形成,这为安徽加快与长三角省市进行对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5资本流动的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过程中,资本流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短期投机性资本活跃,资本流动的速度加快,流动周期缩短;二是高技术资本剩余增加,跨国公司资本向外扩张的要求增加;三是资本流入的技术用途增加,也就是技术资本投资扩张加快;四是国际资本流通流入发达国家的资本有所减少,更多国际资本正在加快流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五是从区域分布上看,国际资本流入亚洲地区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主要是那些市场容量和潜在需求比较大的经济体。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亚洲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汇集了大量的外商外资投入,而这几年资本的辐射作用正在增强,国内资本市场活跃,高速成长,资本市场吸引游资和外资的能力逐步增强。

区域经济要一体化,需要有主流的强势资本在这个区域内流动。

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内,2006年,安徽省利用省外资金实际到位首破千亿关口,达1265.5亿元,同比增长57.9%,占全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