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3840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docx

《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docx

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

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句出了毛病,就会影响意思的表达。

因此,说话、写文章应该努力避免出现病句。

如果出现了病句,就应找出原因,做出修改。

经常出现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成分残缺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有的谓语还带着宾语,如果一句话里缺少其中之一,就是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的句子结构不完整,意思不清楚。

例如:

1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2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3通过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这三个句子都没有主语,所以意思都不清楚。

从例①里不知谁“听了校长的报告”,“谁”订

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修改时应加上主语,可以改成:

我们了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或者改成:

听了校长的报告,同学们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这里的例②例③句并不是真正地缺少主语,而是因为滥用了“经过”、“通过”一类的词,将

主语隐藏起来了。

修改时只要删去“经过”、“通过”,主语就露出来了。

例②可修改成:

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这次讲课”是这句话的主语,回答“什么”对大家启发很大。

例③可以修改成:

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或者改成:

通过讨论,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前者的主语是“讨论”,后者的主语是“决心”。

以上讨论的是主语残缺的病句。

有的句子缺少谓语。

例如:

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

这句话提出了话题,没有回答“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在春天“怎样”了,也就是没有对话题进行陈述。

修改的时候要加上谓语,可以补充为:

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勃。

还有的句子缺少宾语,也是不完整的,例如: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

这句话主语是“少先队员们”,谓语是“响应”。

“响应”一词一般和“号召”、“倡议”搭配,和“学习雷锋”不搭配。

“学习雷锋”是“号召”或“倡议”的具体内容,只能作“号召”

“倡议”的附加成分,所以这句话缺少与谓语“响应”搭配的宾语,也属成分残缺的病句。

应该改成: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号召。

或者改写成: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倡议。

对于成分残缺的病句,我们只要按“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模式去检查,就可以发现缺少什么成分。

知道了缺什么成分,才可以对症下药进行修改。

(二)用词不当

否则就

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应恰当地选用词语,特别要注意分辨一些近义词的细微区别,会犯用词不当的毛病。

例如:

1我们的教室又宽广又明亮。

2小明办事不调查研究,不和别人商量。

他这种办事果断的做法,受到了大家的批评。

3谢明因病落下三天课,他乞求老师帮他补习功课。

4他家墙上挂着一幅对联。

以上四句话都是用语不当的病句。

例①"宽广"用得不恰当。

"宽广"和"宽敞"都有面积

大范围广的意思,但“宽广”比“宽敞”形容的范围更大,一般与“原野”、“土地”等词语

搭配,而“宽敞”一般与“房间”、“礼堂”、“庭院”等词语搭配。

这句话是说教室比较大,应用“宽敞”来形容,原句没有分清近义词的大小范围。

例②中“果断”一词使用不恰当。

“果断”是形容“办事或说话”坚决,不犹豫,是褒义词。

例②意思是说小明独断专行的,含批评的意思,也属于用词不当。

例③中“乞求”一词使用不恰当。

“乞求”是“苦苦哀求”的意思,用在请老师补课上太重了,这里使用“请求”才恰当。

这句话里没有分清近义词轻重,也是用词不当。

例④中的“一幅”不恰当。

因为“对联”有上、下联,只能说“一副”,

不能说“一幅”。

可见,正确地运用词语,才能准确、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三)搭配不当

句子中的词语要互相搭配正确,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主、宾之间,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之间,都要搭配正确。

如果句子中的词语不互相搭配,就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例如:

1清晨,参加象征性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

2虽然狂风暴雨从半空中一齐倾泻下来,但大家无所畏惧。

3我们参观了这个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经验。

4他穿着一件灰色上衣,一顶蓝帽子。

5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6我们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以上句子都有搭配不当的毛病。

例①是主语“同学们”和谓语“驰骋”不搭配。

“驰骋”是

说“骑着马奔跑”,参加长跑不能说是“驰骋”,应改成“跑”。

例②“倾泻下来”和“狂风”不搭配,“倾泻下来”陈述的是“暴雨”,而不是“狂风”,应删去“狂风”。

例③是谓语“参观”与宾语“经验”不搭配,应把“参观”改为“学习”。

例④中的“穿着”与“上衣”搭

配,与“帽子”不搭配,应在“一顶蓝帽子”前加上“戴着”。

例⑤是主语“造纸”和宾语

“四大发明”不搭配,“造纸”只是四大发明之一,应在“四大发明”后面加上“之一”二字。

例⑥中主语部分的中心词“手”和前面的修饰部分“聪明”不搭配,应去掉“聪明”。

我们在说长话,写长句子时,往往容易顾此失彼,粗心大意,犯搭配不当的毛病。

所以应细心检查,使句中的词语彼此搭配得当。

(四)词序混乱

一个句子在词语的排列上,要有一定的次序,这样才能表达明确的意思,如果词序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就会改变,或者使意思表达得不清楚。

例如:

广大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

句中“无比”是修饰“热情”的,应放在“热情”前头,“无比”与“走”毫无关系,改正

的时候应把“地”去掉。

原句变成:

广大农村青年表现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热情。

又如:

我们十个班级里的少先队员一起到军属王奶奶家帮助打扫卫生。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

我们学校十个班级的少先队员统统去王奶奶家打扫卫生。

也可理解成:

我们班级里的十个少先队员去帮助王奶奶打扫卫生。

显然,前一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如果把

词序调整一下,意思表述得就明确了,就不会产生误解了,应修改成:

我们班级里的十个少先队员一起到军属王奶奶家帮助打扫卫生。

(五)指代不明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常常使用一些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语一一代词。

如:

你、我、他、它、这、那等等。

但是代词不能滥用,如果不该用的时候也用了,或者用得不正确,就会产生指代不明的毛病。

例如:

班会上,李明建议开展读书活动,陈新建议开展影评活动,我同意他的意见。

这句话里的“我”,究竟同意李明的建议呢,还是同意陈新的的意见,不明确。

句中的“他”指的是谁,应直接说出来,意思才清楚。

可改成:

班会上,李明建议开展读书活动,陈新建议开展影评活动,我同意陈新的意见。

又如:

中午,马铮和马跃一起上学,他问他下午的班会将讨论什么问题。

这句话中的“他问他”究竟指的马铮问马跃呢,还是马跃问马铮呢,不明确。

因此,应根据

实际情况,直接写清“马铮问马跃”或者“马跃问马铮”。

从以上两个例句中,我们应懂得,使用代词时,指代要明确。

(六)重复啰嗦

句子既要完整、正确,又要简洁、明了。

不恰当地连续使用几个形容词,或者堆砌一些不必

要的附加成分,都会弄巧成拙,造成句子意思重复,啰嗦累赘。

例如:

1我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

2他兴高采烈地跑来,高兴地说:

“今晚的电影票买到了”。

3舍己救人的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以上几句都犯了重复啰嗦的毛病。

例①中“不禁”和“忍不住”意思相同,去掉其中的一个,

句子才显得简洁明了。

例②中“兴高采烈”和“高兴”重复,应删去其中之一。

例③中“舍己救人”的意思就是“为救他人献出生命”,与句中的“为救……献出了宝贵生命”重复。

可以去掉“舍己救人”几个字,句子就简洁明了了。

(七)分类不当

有的时候,人们把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这就发生了分类不当的错误。

例如:

1下课以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

有的锻炼身体,有的打球,有的翻杠子,有的比赛跳高。

2游行的队伍来了,工人的队伍,粗犷豪迈;农民的队伍,像丰收的田野;小学生的队伍,

像盛开的鲜花;解放军的队伍,英姿飒爽;学生的队伍,风华正茂……。

以上两个例句都犯了分类不当的毛病。

例①中“打球、翻杠子、跳高”都从属于“锻炼身体”

这个概念,它们不能并列使用,可改成:

下课以后,同学们在操场上锻炼身体。

有的打球,有的翻杠子,有的比赛跳高。

例②中“小学生”从属于“学生”这一概念。

就是说“学生”里包括“小学生”。

与句中“工

人、农民、解放军”并列的应是“学生”。

把这句话的“小学生的队伍,像盛开的鲜花”删

去。

句子就正确了。

克服分类不当的毛病,可以避免概念的混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正确。

(八)逻辑错误

我们说话写文章,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如实的反映,或者作出正确

的判断。

如果句子内容不合实际,前后存在着矛盾,就会产生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的病句。

例如:

1经过一段休养,他的健康痊愈了。

2在中队委员会上,小干部们相互作了自我批评。

3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在月光下放爆竹。

以上三句话都有逻辑错误。

例①中不能说“健康痊愈了”。

因为“痊愈”就是病好了,身体

恢复健康了。

应改成:

经过一段休养,他的病痊愈了。

例②中没搞清“自我批评”这个概念。

“自我批评”就是自己批评自己,不能互相“自我批

评",只能互相“批评"。

这句话应改成:

在中队委员会上,小干部们各自作了自我批评,还互相提出了批评意见。

例③中没有从实际出发,“年三十”是农历的月末,这时夜晚是见不到月亮的,怎么会有“月光”呢?

所以说“月光下放爆竹”不合事实。

应改成:

年三十晚上,我们放爆竹。

要避免逻辑错误,就应搞清概念的内涵,弄清事实。

(九)用错关联词

复句中,我们一般用关联词把各分句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关系。

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乱用,

错用关联词语,也会造成病句。

例如:

1弟弟年纪很小,因此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

2他不但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是正在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这两句都是用错了关联词。

例①前后分句没有因果关系,“年纪小”不能成为“懂得许多深

刻的道理”的原因。

前后两分句之间存在着转折关系,应该把“因此”换成“可是”,句子

的意思就正确、明白了。

例②中,前后分句有递进的关系,应该用关联词“不但……而且”。

有些关联词是成套使用的,不应弄混,像这句中把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和表示转折关系

的“但是”混用,当然不对了。

以上分析了常见病句的9种类型。

(一)

修改病句时,我们首先应认真读原句,看看说话的人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想一想,这

句话错在哪儿,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

确定了病因以后,就要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类型的病

句,用不同的修改方法进行修改。

修改之后再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是否符合作者本意,是否正确、明白、简要,

(二)修改病句方法

可以归纳为字诀:

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当的)移(语序不当的)

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

尤其应注意,能调整语序就不增删,能改一处的,决

不改动两处,改病句也应简要、高效。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一:

张冠李戴

每个成语都有共适用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张冠李戴,就要闹出笑话。

1、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

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开工。

(“巧夺开工”用于描述人工制作的东西,对象错)

2、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

如生,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常修饰高大的建筑物,对象错)

3、她终于认识了自己,战胜了自我。

在新的学年里,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驾齐驱,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并驾齐驱”用来陈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范围错)

(“蓬荜生辉”作为谦词,用于

(“倚马可待”特指人的文思敏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

4、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保您蓬荜生辉。

说话者,对象错)

5、他呀,做起事来可麻利了,无论做什么都倚马可待。

捷,范围错)

6、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地一闪而过,快捷如飞。

很快,对象错)

7、三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草长莺飞,春光迷人。

(“草长莺飞”是形容江南春色的词语,

对象错)

(“风姿绰约”

8、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

形容女子姿态优美,对象错)

9、文章生动细致的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

着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楚楚动人”是形容女人打扮光鲜,姿态

娇柔,能打动人。

对象错)

10、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在纸上信笔涂鸦,现在他画的鸟已是栩栩如生。

(“信笔涂鸦”是指写字,不是画画,范围错)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二:

望文生义

对一些成语,想当然地确定其意义,导致误用。

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本句从语势上看,要表述的是人们闭门不出在家里欣赏电视剧)

2、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务

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是“能够望见脖子和背,表示赶得上比得上”,此

当作“只能望见项背,形容差得远”来理解了。

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为同盟

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首当其冲”比例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此误解为“首先、首要”)

4、“国足挂帅”一说的准确性到目前依然无从核实,但人们都相信这绝非空穴来风。

(“空

穴来风”指消息。

传闻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这里误解为“虚假传闻”)

5、兴华实业公司与菇农的纠纷,在有关方面调解无果后,不得不对簿公堂。

(“对簿公堂”是指“到堂上受审讯”,此误解为“到法庭对质”)。

6、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捉襟见肘”本指衣服破烂,后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与“不合身"无关)

7、得了冠军,就对同伴侧目而视,颇有点老子天下第一的劲头。

(“侧目而视”意为敢

怒而不敢言,此误解为“瞧不起人”)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三:

重复赘余

与成语相同的意思在句子的上下文中已有表述,导致语意重复。

1、遗憾的是,因临时有事我未能去黄浦码头送行,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与陶

先生和张老失约,一直耿耿于怀,迄今也未能忘记。

(“耿耿于怀”就是“一直未能忘记”的

意思)

2、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忍俊不禁”就是“笑起来”)

3、夜深人静,王小东独自孑然一身地匆匆穿过小巷,闪进了巷口的一个漆黑的大门。

(“孑然一身”就是“独自”)

4、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不虞”就是“没料到”,与句中“没想到”重复)

5、江姐不幸被捕,虽全身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

("遍体"与“全身"重复)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四:

自相矛盾

有些成语在运用中,它自身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是一回事,前后矛盾。

(1)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从上文的语意趋势来看,末一分句要表达的是“你这样做是强迫我”的意思,但“差强人意”的意思是“这勉强让我满意”,前后矛盾,应当改为“强人所难”)

(2)他对工作一向拈轻怕重,勇挑重担。

(前后语意矛盾)

(3)为了让分别多年的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会。

(“不期”即没有约定,与“精心组织”矛盾)

(4)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莘莘”有“众多”之意,与定语“一位”矛盾)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五:

不分轻重

句中的成语与上下文描述的情景相比,夸大其词,轻重失调,大词小用,言过其实。

1、刚一起跑,初三

(2)班的夏丰就滑倒了,他爬起来奋力追赶,离终点20米时

终于成为后起之秀,夺得3000米跑的第一名。

(“后起之秀”指后出现或新成长起来的

优秀人物,此大词小用)

2、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态度、文化素养、举止言谈都显得格格不入。

(“格格不入”的程度太重,应用“各不相同”)

3、洪水冲垮了李老汉的房子,全村人都很难过,村前村后,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比喻旧社会到处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

用在这程度太重)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六:

不辨色彩

不辨色彩主要表现在褒贬误用、语体色彩不当等方面。

1、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

(“趋之若鹜”指“许多人追逐坏东西”

3、敌人被打跑了,但我们知道,

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此误将贬义词作褒义词用)

他们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重

整旗鼓”是指“失败后,重新聚集力量再干”,此误将褒义词作贬义词用)

4、他出狱后,仍不思悔改,和一个盗车犯同心同德,半年之内偷了三辆摩托车。

(误将褒义词作贬义词用)

5、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

千秋。

(在书面语体风格的句中用口头语成语“半斤八两”,语体色彩不妥)

6、老王一句话揭了他的短,惹得他火冒三丈,气冲霄汉。

(“汽冲霄汉”常形容大无畏的气概和精神,用于此既感情色彩不当,又不分轻重)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七:

不合逻辑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但从逻辑推理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

1、这位责任编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任,书籍的其他环节,如插图装订等,他就望尘莫及了。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与上文不构成转折关系)

2、他的学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辞,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闪烁其辞”形容“说话吞吞吐吐”,同“内容充实”不构成递进关系)

3、美国国务卿的中东之行,并未解决美伊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一劳永逸”意为辛苦一次将事情办好,以后可永远不再费力了,可“局势”是指政治、

军事等方面在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它是动态的,绝不可能“一劳永逸”的)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八:

不当修饰

成语的修饰不当主要表现在修饰语中心词之间的搭配。

1、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莘莘学子”是集体概念,与数量短语“一位”不能搭配)

2、当登上黄山天都峰的鲫鱼背时,人们都常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那种恐惧之感。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表示小心、谨慎,不能修饰“恐惧”这一中心语)

3、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怎的,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

(“形同路人”表现的是一种结果,不能受“渐渐”限制)

4、参加座谈会的同志,对中央的方针政策表示坚决拥护,还与调查组的同志畅所欲言,反映了不少问题。

(“畅所欲言”与前边的“还与调查组的同志”不搭配)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卜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卜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I”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

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5、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

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

“……(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夏之绝句》)

注意: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

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

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写作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