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3791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5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八年级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八年级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八年级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八年级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docx

《八年级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docx

八年级历史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课程标准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及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动手设计“辛丑条约及影响”的知识表格

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

比较历次战争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的内容

难点:

《辛丑条约》的影响,正确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知识构建

指导指导自读课文,完成下列提纲:

时间:

1900年6—8月

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第一阶段:

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

八国联军经过

侵华战争第二阶段:

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

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署《辛丑条约》

签订时间:

1901年9月

签约国:

清政府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等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白、馆、禁、兵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板块体验历史

复习提问:

1、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清政府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

清政府腐败无能。

3、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从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由此导入新课。

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媒体展示:

《时局图》(如右图)

思考并回答:

1、《时局图》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状况?

中国处于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

2、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表现出怎样的态度?

激起中国人民强烈的反抗,义和团运动兴起。

媒体展示:

《义和团运动形势图》(如右图)

读图,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

1、义和团运动首先兴起于什么地方?

其主体是哪些人?

山东、直隶等地,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等。

2、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口号?

扶清灭洋;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

3、这一口号,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怎样的性质?

体现了什么?

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抵抗的巨大力量。

4、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引起当时社会怎样的变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5、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借口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借口:

镇压义和团运动,其根本目的是使清政府彻底投降,成为洋人的朝廷,协助其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媒体展示:

图片《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目标: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

指导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

遭到中国人民的抗击:

廊坊、杨村等地阻击战;结果:

侵略军狼狈退回天津。

第二阶段:

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

结果:

7月攻陷天津,8月攻陷北京。

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

1、八国联军由哪八个国家组成?

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学法指导:

可采用谐音记忆“因祸得福,每日依靠”)

2、义和团在哪些地点对八国联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廊坊、杨村、北京的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地。

3、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后,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说明了什么?

(从烧、杀、抢、掠几方面来引导学生小结)烧毁户部,毁灭罪证;疯狂屠杀中国百姓;抢劫户部和礼王府等;公开拍卖所抢物资;……

4、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

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并下令屠杀义和团。

二、《辛丑条约》

媒体展示:

图片《李鸿章与列强各国签订〈辛丑条约〉》

读图,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

1、照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

《辛丑条约》的签订

2、该条约签订于何时?

为什么叫《辛丑条约》?

1901年9月,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丑年,所以称为《辛丑条约》。

3、试采用列表格的方式整理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目标: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新课标第一网

条款

内容

影响

赔款

清政府共赔款白银4.5亿两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清王朝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灾难越来越深重。

圈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在使馆区的监控下,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完全处于洋人的控制之下。

禁止

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中国人民受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

驻军

拆毁大沽到北京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

中国在军事上也失去自主权。

学法指导:

条约内容可进一步概括为四个方面:

白(银)、(使)馆、禁(止)、(驻)兵。

4、“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财政的主要收入海关税被当作赔款担保,使清政府完全受制于洋人;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的划定,有利于洋人控制清政府;清政府工作还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第三板块感悟历史

一、媒体展示:

陈天华《猛回头》节录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

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中所描绘的场景出现在哪一重大事件之后?

说明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状况?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国正面临被列强的瓜分的危险。

2、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官长”是在哪一部条约签订后?

《辛丑条约》签订后。

二、媒体展示材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山东、河南、直隶一带民间秘密组织。

他们以散布传单等形式进行反清活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越来越猖狂,义和拳的斗争矛头开始指向帝国主义。

1898年,义和拳首领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竖起“扶清灭洋”的大旗,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1900年夏,义和团的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

慈禧太后见义和团一时难以“剿灭”,就改用“招抚”的办法,企图利用义和团惩治外国侵略者,同时利用外国侵略者削弱义和团。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逃跑。

在逃跑途中,慈禧太后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并回答问题:

1、说说义和团为什么会从“反清”转向“扶清”?

首先,义和团没能认清清政府的反动本质;其次,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2、如何看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认识不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重点,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对洋人的一切采取仇视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洋人有许多先进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盲目排外的思想是极端的狭隘的。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剔其糟粕。

3、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态度由剿灭到招抚的目的是什么?

你能用成语来概括吗?

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

借刀杀人、一箭双雕。

4、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三、通过列表比较,认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异同(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条约

国家

赔款

土地

其他

影响

南京条约

英国

200万

银元

割让香港岛

五口通商,协商进出口货物税款;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日本

1.5亿两

割让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

通商在通商口岸设厂

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辛丑条约

列强

4.5亿两

——

严禁,拆毁军事防线,驻兵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请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1、近代中国为什么总摆脱不了挨打和失败的命运?

(目标:

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原因)

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妥协投降,政局动荡,国家衰落;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发展变化,使中国逐渐落后,……

2、在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不断起来进行不屈的抗争。

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精神?

表现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屈不挠,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勇气和决心。

3、从上述问题的思考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目标: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学习民族英雄的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精神,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国家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从近代中国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

课堂小结:

进入20世纪后,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喜悦,相反,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虽然有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的抵抗,但由于封建制度落后于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等原因,这种弱势中的反抗还是失败了,清王朝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

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已开始在积极的搜寻救国之路。

五、巩固练习

1、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2、《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A、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B、清政府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地区

C、清政府严禁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严惩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3、允许外国侵略者在北京驻兵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4、向列强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是()

  A、慈禧太后 B、李鸿章 C、左宗堂  D、光绪帝

5、在《辛丑条约》中划定的使馆界位于()

A、北京东交民巷B、北京西交民巷

C、上海东交民巷D、北京西交民巷

 

www.xkb1.com

第5课画地图讲历史

教材内容

历史教科中的图片很多,如果我们在讲课时能合理运用、充分发掘,必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左史右图,充分说明了文字与图片之间的关系,文字叙述说理,图片使道理形象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合理运用历史地图,能够帮助学生极大地提高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历史地图具有直观和立体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克服历史学习中的时空转换的困难。

学会绘制和利用地图,是历史学习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它有助于学生领悟“史地不分家”的道理,及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转移,培养运用地图分析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和读图、绘图的技能,

活动目标

1、学习绘制“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了解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

2、通过所绘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了解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培养运用地图信息分析、比较、归纳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3、培养运用地图分析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指导学生熟悉“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课文和地图。

2、介绍绘制历史地图的主要方法:

投影放大法、方格放大法、缩放放大法、摹映放大法。

讲明使用历史地图应注意的问题。

3、指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自己需要的材料。

4、设计“学生活动评价表”,课前发放给学生

学生准备

1、熟悉教科书中有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课文和地图。

2、识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

3、搜集并阅读有关介绍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知识读物,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

4、准备二张较大的纸和三四支颜色不同的笔,绘制地图。

活动过程

多媒体展示:

“春秋战国局势图”、“秦朝疆域图”、“金、南宁对峙形势图”、“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地图。

学生通过观看历史地图,讨论:

1、地图在历史学习中有哪些作用?

有助于了解战争双方及其战争行进路线,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形势;能清楚地看到重要战场和重大战役的发生地点;能使历史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能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记忆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2、结合地理课堂学习的知识,说说历史地图应该具有哪些基本要素?

与一般的地图相比有何不同?

(了解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

图例、注记、比例尺、正方向等,历史地图由于对地图的精确度要求不是太高,大多被省略,历史地图上有古今地名不同的现象……

3、你知道常用的历史地图有哪几种?

政区图、疆域图、战争形势图、经济分布图等。

活动一:

画地图

1、在白纸上,仿照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画一幅简易历史地图。

2、分别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笔用“箭头”指示法在自己画好的地图上标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侵略者的大致侵略路线和重要战役地点。

3、同样用四种不同颜色笔标明《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地点和开放的通商口岸及侵略者所占地点。

4、教师黑板上画出“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轮廓

5、讨论并回答:

⑴你是用什么方法绘制这幅历史地图的?

你认为绘制和运用历史地图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临摹、描摹、方格放大……;

除了上述绘图方法外,还有投影放大法、缩放仪放大法、摹映法等传统方法,有条件的同学还可利用扫描仪、数码拍照、电脑制作打印等方法。

⑵根据所绘地图,说说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大致趋势。

这一趋势说明了什么?

(了解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

由东南沿海到北方沿海,由沿海再深入到中国内地,最后到达清政府的心脏北京。

说明近代中国是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⑶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版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在轮廓上有何主要区别?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了解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

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及华北地区版图有重大变化。

造成东北和西北地区版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近代沙俄对中国的侵略,割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大片国土。

活动二:

讲历史

1、以小组活动为单位,个人自愿在小组内讲述相关的历史知识。

⑴可以结合地图课列强侵略中国的情况或列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如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⑵可以讲述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约时的故事。

如《马关条约》签订者李鸿章

⑶也可以讲述中国人民抗击列强侵略的斗争故事如邓世昌、左宝贵。

⑷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2、由各小组分别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前,边在黑板上画地图,边讲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大致经过。

活动三感悟历史

媒体展示:

“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地图。

讨论,并回答:

1、中国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西方列强频频深入、不断蚕食中国领土的历史已经清楚地展现在了地图上。

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在这些地图上都看到些什么?

(了解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

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结束了;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的主权慢慢丧失,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越来越多,并不断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找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特区、沿海港口和经济开放区。

说说今天的开放地区与当年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什么不同?

特区:

海南省、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沿海港口:

大连、秦皇岛、青岛、连云港等;经济开放区:

珠江三角洲、闽东南、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区别:

可从性质、主权、目的、地位、历史潮流等方面思考

3、在绘制地图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了解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

充分运用地理课上学习的读图知识、树立运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意识、注意古今地名的区别、学会把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图像……

4、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目标:

培养归纳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

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的耻辱。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夜郎自大,盲目排外,不注重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造成中国的严重落后。

……

在清政府屡战屡败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始终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地反抗外国侵略,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坚强决心和勇气。

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还表现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任何困难,战胜一切困难,在512大地震后的抗震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具体表现。

……

目前,中国家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际影响越来越大。

这是因为实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

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自己身负的重任,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中国人不再受到列强的凌辱,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我们会加倍努力地学习。

……

活动评价

1、由学生按小组选出本组画得最好的三幅地图,在全班巡展。

2、填写活动评价表

等级

内容

优秀

良好

合格

评价结果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绘制地图

标注清楚

比较规范

一般

史实讲述

语言精练

表达合理

一般

绘图方法

合理适用

使用方便

一般

图例运用

简练规范

便于区分

一般

活动氛围

活泼踊跃

比较积极

一般

分值

8.5—10

7.5—8.4

6.0—7.4

教学反思: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一、课程标准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在中国曲折发展的状况。

知道詹天佑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列举洋务派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对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体验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艰难。

通过对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民族实业家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内容特点,本课采用讨论式和讲故事的方法完成教学,开展研究性质的学习。

通过师生共同学习与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效果。

准备一些图片资料,以投影的形式进行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通过对张謇、詹天佑事迹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洋务派开办的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状元实业家”。

难点:

评价洋务运动。

四、教学过程

单元内容概述:

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不断对中国发动侵略,直至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境地。

但另一方面,列强的入侵,又促成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然而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本意均摊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因为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为以后的维新派实行变法革新,革命派实施武装斗争、推翻帝制,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的近代化首先是从近代工业开始的,从此,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中国处于一场社会转型的变革之中。

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近代工业吗?

请同学们阅读本课后的“每课一得”:

近代工业:

近代工业产生于英国,是采用动力和机器进行生产,使用雇佣工人,广泛采用新技术,并以大规模使用机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工业。

模块一知识构建

自读课文,构建知识体系

洋务派:

背景:

从“自强”到“求富”目的:

内容:

结果:

评价:

背景:

中国第一个航运业是:

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中国人拥有的第一条铁路是:

  天津电报总局设立的时间是:

身份:

张謇思想主张:

主要贡献:

爱国知识分子时间:

詹天佑主要贡献:

意义:

模块二体验历史

媒体展示:

历史人物图像——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如下图)。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1、图中人物在近代史上被称作什么派别?

为什么?

洋务派,因为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放练兵方法,建设现代国防。

2、他们的共同身份是什么?

思想主要来自谁的主张?

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清政府的官员(或封建统治者);魏源;思想核心是“师夷长技”

3、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先后采取了哪些行动?

(列表)

早期

后期

口号

“自强”

“求富”

行动

创办一批军事工业、筹建新式陆海军,兴办学堂

创办民用工业

具体

表现

①1865,李鸿章设立江南制造总局(上海)。

②1866,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福州)。

③筹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①李鸿章创办了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

②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等企业。

展示:

相关企业的图片。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北洋海军战舰

先读图,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1、洋务派创立的这些军事企业,采用了怎样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学习和采用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

采取雇佣工人生产的方式。

但在经营管理上仍然采用封建衙门式的体制。

2、这些军事企业的创立,使他们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了吗?

为什么?

没有。

因为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最终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失败。

3、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那么这场运动有怎样的进步意义呢?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