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总结.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3509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方法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习方法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习方法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习方法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习方法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方法总结.docx

《学习方法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方法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方法总结.docx

学习方法总结

1、人们对一切人、事、物的感受,由峰值和终值两个因素决定。

峰值是指这段体验中的最高峰,包括正向和负向;终值是指这段体验结束时给你的感觉。

2、正是因为,每次你的学习过程,都充满着负向的峰值和终值。

所以一旦你想起学习,内心满是厌恶、排斥,甚至恐惧。

3、解决的方法是,主动创造正向的峰值和终值。

每次的学习过程,穿插着安排你喜欢且擅长的科目/章节/环节。

如此,你每次都会有学得得心应手、反馈满满的时刻,也就是出现了正向的「峰值」。

4、每当你学习难搞、恐惧的科目,在负面情绪达到顶峰之前,可以先转换到喜欢且擅长的环节,情绪安抚后,再回头继续做难的事情。

以此避免负向峰值的出现。

5、在你反馈感很强、情绪高涨满足的时刻结束学习,留下一个正向的终值。

千万别学到想吐才结束。

6、从对手机软件上瘾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同样的规律应用到学习中。

设定好时间和地点和情境,当满足这一条件时,你就直接去执行相应的行为,而不需要经过各种挣扎。

让你每次的学习/工作,都尽量是简便、相对易执行的流程,而不是手忙脚乱、繁琐复杂。

7、大脑期待未知的、不确定的奖励,这会让我们更有动力。

投入足够多,并且让自己看到一定的正反馈。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只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习留给我们的负面印象,减轻对学习的排斥心理。

真正有效的学习,本就是需要克服困难、忍受一定的痛苦的。

这在本质上是个没法解决的事儿。

不过,有意识地把握学习的节奏,掌控自己对于学习的体验,是非常有意义、有积极作用的一件事。

「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已经足够了。

绝大多数人,都不曾意识到,自己的相当一部分努力,都是低水平的,甚至是无效的,只是徒有「勤奋」的表象,根本称不上真正的努力。

1、第一种「伪勤奋」,花大量时间做事情中最容易的环节。

解决思路:

稍微一站脚能够到的任务,让你感到需要思考、需要克服困难的任务,才称得上「真勤奋」。

2、第二种「伪勤奋」,从来不去检测自己获得了什么。

解决思路:

对于真正的勤奋来说,再功利主义也不为过。

你要看到反馈,你要立刻看到反馈。

一切不以检测/输出为目的的努力,都是耍流氓。

3、第三种「伪勤奋」,只是埋头苦学,从来不总结规律。

解决思路:

正确的方法,以及按照方法进行的练习,会让你变「聪明」的。

不要闭门造车,不要只凭借自己的直觉去解决问题,善于反思自身,善于学习他人。

战略上的勤奋,和战术上的勤奋相比,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4、第四种「伪勤奋」,道德许可效应让你原地徘徊,沉迷于已经努力的幻觉之中。

解决思路:

将你想做的事情最简化,去掉所有花里胡哨的,不搞形式主义,直接开始。

1、我们从小的学习模式,都是先埋头苦读,然后再去考试。

这是非常低效的学习方式。

2、高效的学习方法是:

用考试的思维去学习。

学习和考试,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它们用的,是相反的路径。

考试,最重要的是学会「输出」。

3、考试意味着主动去回想知识点,是把知识点从脑袋里调取出来。

考试思维的根本方法是即用即学:

总结出来考试时候怎么考、考什么,来决定学习时候如何学、学什么。

4、去研究考试题,包括它的出题范围和出题思路;去分析考试时,题目要求你怎样回忆知识点、怎样运用知识点。

而且,最好能找到答案。

如此你才能知道,你要对此问题了解、回答到何种程度,才是达到标准的。

5、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即用即学和即学即用,两个途径互为表里、互相推进,无法分割。

6、「重复阅读」带来的熟练感,只是自以为掌握而已。

真正有效的是「检索式练习」,努力去回想知识点。

检索时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记忆效果就越好。

7、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重复多次检索,而且检索之间要有间隔。

频繁的集中式练习,效果不如间隔练习。

8、在完成测验后再获得纠正反馈,有助于你在真实的考场上,得到更好的成绩。

测验比重复阅读更能将知识迁移到新背景或新问题中。

1、考试中发挥失常,是因为你把很大一部分工作记忆的容量,都浪费在监测自己的表现上了(我做得好不好?

我是不是犯错了?

),而分配给测验中解答问题的记忆容量则较少。

2、要想超常发挥,重要的是,考试时不去预先给自己设置标准,不去评价和思考自己做得怎么样。

做完这一题,再做下一题;做下一题时,忘记上一题。

3、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常常怀疑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占用很多的工作记忆,影响学习效率。

有效的解决方法是:

给自己1个小时的限定时间,尽量专注,如果过程中对学习方法有更好的想法,先记下来。

1小时结束后,花2分钟对学习方法进行检测和完善。

当你有了对自己给予评判和纠正的心,你就无法正常发挥了,连本应有的水平,都无法达到了。

做事情的时候,不要想;做完了,再去想。

珍惜你的工作记忆,把它们全部用在努力本身。

学完了课程的第一部分,我们做个小结。

其实,学习方法最为重要的是「道」。

「道」的意思呢,是根本规律、底层思维。

在真正掌握了「道」之后,其它的一切「术」,你自然而然就会理解。

「术」的意思,就是具体的方法,比如如何读书、如何做笔记、如何记忆。

峰终定律、考试思维、即用即学、检索式练习、工作记忆的分配、将知识联系起来学习,这些都是「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如果你做到了对这些「道」的真正理解,会发现,你平时见到的花团锦簇的学习方法,比如费曼学习法、康奈尔笔记法、整体学习法,只是具体形式和步骤的变化,在根本上,原理都是相通的。

而且,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你可以根据「道」,得出更多适合自己的「术」。

从我这门课,你能学到很多规律和方法。

另一方面,你要学会用这些「道」和「术」,结合自己的实践,做更多的思考,自己做自己的老师。

也便是,对自己「因材施教」。

学习「学习方法」时,重要的是悟出「道」,而非照搬别人的[术」。

1、我们之所以付出了很多「无效」努力,原因在于缺少「闭环」。

所谓「闭环」,是指把一件事从头做到尾,读了一本书,那么我们之后需要安排好复习笔记的时间;背了一本单词,那么我们需要边背后面的章节,边温习前面的章节。

有始有终。

「10000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地复用第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从头开始。

2、对于复习来说,最高效的方法,是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进行重复。

学习和复习,是应该齐头并进的事情。

每天学的具体的某一章节、某一块知识点,都要具体安排间隔时间进行复习。

3、利用记忆神器Anki实现闭环,每一块内容,都能按照遗忘曲线,以最合适的频率,在最合适的时间,进行重复复习。

1、想长期记忆知识,必须经过「加工」。

机械复述并不能有效增强记忆。

2、加工的意思是,对知识点加以自己的处理,关键在于: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3、精细进行复述是存储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它是指把要记住的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4、在记忆大段文字时,转换为自己的语言,之所以高效,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语言系统、叙述风格和习惯,也属于「已有的知识经验」。

5、跟机械复述相比,精细复述所要记忆的内容少、速度快,而且,记忆效果更牢靠。

6、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记忆书本原有的关键词、知识点等「点」信息,以及逻辑关系,而后用自己的语言逻辑、语言系统,把关键词串起来,连「点」成「线」。

7、一定要有串起来进行表述的这个练习,不但有助于记忆,而且有助于答题。

8、记忆大段文字的诀窍,是记「少」不记多,而后由「少」记多。

9、选取最核心的那句话进行记忆,把它变为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后再去记「多」。

10、当你记住了「少」之后,很多时候已经不需要继续记「多」。

1、短时记忆的容量很有限,大约相当于7±2个组块。

这个容量,是不可扩充的。

这就从观条件上,限制了我们的学习能力。

2、对记忆的内容组块化,或者扩大每一个组块包含的信息量,可以提高记忆的编码效果。

3、想成为记忆、理解、学习能力强的人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让自己的水瓶(组块)从100ml扩充到1000ml。

4、所谓「组块化记忆」,就是将一些零散的、各自独立的知识点,用你能想到的任何方式,串联起来。

可以是首字记忆法,也可以是找到它们之间的规律,进而将它们归入一个大的「组块」。

5、能够引起联想的「线索」越多,我们越容易进行「联想」,「回忆」的效果越好。

6、这些线索包括:

你学习和记忆时所处的外部环境;学习时内在的生理或心理状态;笔记上的颜色、线条等;知识点在书本/笔记/黑板上的位置;一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1、快速阅读的前提就是能够更高效地读和利用书。

2、快速看书的要义在于「不读」,直接用眼睛扫视文字,你要使用的,是从眼睛直接到大脑的理解模式。

3、眼睛快速移动,直接扫视一个句子,甚至一整行文字。

追求的,是在整体上得到「理解意义」的感觉,而不再追求逐字逐句的具体意思。

4、可以用手带领你的眼睛去「看」书。

一开始,可以用手指在一行字上快速移动;进一步练习,可以用手指从上往下逐行移动,试着一次性把握一整行句子,并且跟着手指往下读。

5、我们要学会,对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速度进行阅读。

确实存在一些可以「跳着读」的内容。

在「读书」时,脑袋要随时警醒,主动思考、判断接下来的一段,是否有认真逐句阅读的价值,还是说,仅仅需要知道大致信息即可。

学会「跳着读」。

应用二八法则:

更少的时间,抓住大部分的重点。

6、看小说时候,将书上的文字,具象化为流动的图像,像演电影一样,将情节在大脑中演绎。

既能提升速度,又能享受沉浸的阅读体验。

1、快速入门新领域,最开始需要的是,对这一新领域的总体的感觉。

可以找几本综述性的教材类书籍进行阅读,不必追究细节;你最需要关注的是:

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哪些,试图解决什么问题,以怎样的思维方式来解决。

重要的是获得对此领域的宏观感受和认知。

2、读第一遍时,我不建议你手写许多笔记,也不建议你用文档做许多笔记。

容易变成抄书。

每一遍读时,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记就好了。

3、对于新的领域,每一本书,我都建议读个两三遍。

当你通读了几本综述性的书籍之后,它们的知识点、提出的问题以及给出的答案,会相互印证。

细节会在把握整体的过程中,自动完善。

4、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论述题来说,「创新」和「思考」,是很重要的特质。

时间精力允许时,多拓展阅读。

为的是打开思路,生发灵感。

5、教材并不是标准答案。

与其答得「正确」,不如答得[不同」。

在所读书目有限时,要想答出高分,可以在看书时多思考概念之间、理论之间的联系。

时间逻辑、对比角度、发展顺序、相似和不同等等,都可以谈。

体现出你有主动思考的意识,以及发散的思维和知识的广度。

关于「克服拖延症」,有3个思路及方法。

1、行动比想法,更能够推动行动。

不是说等我想做了,我才能去做;而是我先开始做,我就会进入想做的状态。

开始做一件事时,先给自己5分钟的起步时间:

比如先开始读一页书,开始背10个单词,别计较效率。

接受自己刚开始那5分钟的烦躁和抗拒,别对这焦虑情绪进行评价,坚持住,之后就好了。

即使是自己喜欢的事,也需要5分钟的启动。

如果你在过程中还有想中止的时刻,记得重新使用5分钟起步法。

如此便可以将一件事从头到尾地坚持做完。

2、走在计划后面或者将将跟上计划,即使你知道自己能做完,也常觉焦躁和抗拒。

稍微走在计划前面,给自己留下偷懒的资格和空间,你会更愿意追求「主动做事」。

3、当你面对自律和放纵的抉择时,告诉自己,你不是在快乐与痛苦之间选,你是要在两种痛苦之间选一种忍受,那么一般这个时候,你会选择那个有意义的痛苦。

1、制作并打印1小时表格。

2、只试图管住自己1小时,在这1小时内,完成非常具体的明确的小任务。

3、每完成1小时的任务,在表格上打勾,让自己的成果具像化。

4、通过让成果具像化的方式,让自己看到自己做到了,积累对执行力的自信,以及得到正反馈的愉悦。

通过「自我知觉理论」,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评价,获得「掌控感」,从而进入行动-反馈-行动的良性循环。

5、1小时任务和自我知觉理论,总会有不起作用的时候。

这时,找到有强制性的外部约束力——「他律」,是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法。

「他律」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推动你直接开始做事。

而且,[他律」会培养出你的「自律」。

6、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必须依靠自律完成任务。

与此同时,可以寻求他律的约束。

二者结合使用,会全方面提升我们的执行力。

习惯能够确保我们在那些非必要的地方,耗费尽可能少的自制力。

如果一个人看起来非常自律,并且长年累月、每天每日皆是如此,那不是因为他自制力强,而是他拥有很多看起来称得上「自律」的习惯。

对于培养习惯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的确切性和行为的精准性。

培养习惯有三个方法:

1、习惯回路法:

首先找到一种简单又明显的「暗示」,并且明确告知自己会有何种「奖赏」,「奖赏」务必清晰可见,让自己感知到有所不同,或者愉悦。

并且要逐渐培养出大脑对这一「奖赏」的渴求。

2、模仿法:

将习惯视为一种模仿,视为身体的记忆。

你没有养成习惯,只是因为你模仿的次数不够多。

先去做到足量的、重复的行为模式,然后你就可以养成跑步/学习等习惯。

3、微习惯法:

如果你想培养习惯、变得「自律」,试着从微小的、简单到绝对不可能失败的行为开始改变;通过不断成功带来的正向反馈,进入行动-成功-继续行动-继续成功的良性循环中。

并且缓慢地、循序渐进地增加任务量。

改变坏习惯有三个方法。

1、核心习惯法:

「成功并不需要做对每一件事情」。

你只需要改掉一个核心习惯,作为整体的全部的生活/学习/工作,就会按照既定的轨迹规律运转。

对于很多人来说,运动是引发广泛变化的核心习惯。

2、切断暗示法:

「坏」习惯,不是凭借意志力、想变好的决心,就可以克服和改变的。

最有效的方法,是避免「暗示」的出现。

在源头切断可能性。

不玩手机的最好方法,是不带手机;抵抗诱惑的最好方法,是看不见诱惑。

3、替代法:

改变坏习惯的黄金法则,是把开头和结尾的「暗示」和「奖赏」保留下来,而去改变过程中的「惯常行为」。

「替代法」,本质上是去关注自己的感受,去了解自己、善待自己。

减少「我应不应该」的思维,而是去思考「我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

才导致我用不合理不健康的方式,变相地暂时地满足?

」然后,把这中间的惯常行为,替换成合理的、健康的事情。

1、学习途中偶尔玩手机,会让你的智商降低10。

2、玩手机时候,停不下来是我们的天性。

奖励系统在发现获得奖励的机会时,会释放出多巴胺,驱使我们去追逐可能存在的快乐。

3、但奖励系统只是给出对于快乐的承诺,并不会让我们真正得到快乐。

4、切断玩手机这个「习惯回路」中「暗示」(导火索)的存在,也就是不带手机,或者让自己看不到手机,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5、把自己玩手机时的习惯动作记录下来,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做。

6、越是有紧急的任务要完成,越去「紧张地玩手机」,是因为,处于压力之中、感到痛苦的大脑,想让我们快乐一点。

7、可以借助运动、阅读、听音乐、社交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以及学会「自我谅解」,可以从恶性循环中跳出来。

8、手机并没有让我们的自制力变得更差。

我们学习和做事的环境,本就不应该存在这些「噪音」。

看似人的问题,实则情境问题。

与其控制自己,不如控制环境。

这节课,对玩手机的方方面面,做了系统的剖析,并且提供了解决方法。

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结论是你根本做不到「戒手机」。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方法是无效的。

大家可以注意到,我在每节课中,几乎都会用到心理学的知识。

心理学帮助我们更科学地了解自己,知道哪些是我们作为普通人,所拥有的正常的表现,哪些是不可避免的。

然后采用合理的方式,去达成改变,而不是一味地苛责自己。

1、R90方案指的是以90分钟为一个周期,按照完整的睡眠周期的整数倍睡觉,更可能拥有高质量的睡眠。

2、每天固定时间起床,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假日。

一开始你会需要一个闹钟,但培养出自己的固定睡眠模式后,你的身体会自觉在这一时间醒来。

3、每天睡4或5个完整的周期。

按照固定的起床时间,倒推固定的入睡时间。

具体需要几个睡眠周期,你需要自己摸索,一开始先尝试5个,7天之后,多退少补。

4、每周保证有4天,是充足的睡眠周期即可。

要用每周的总睡眠周期来评估,28-35即可。

5、只要在黑暗环境中待上足够长的时间,身体就会分泌褪黑素,帮助入睡。

睡前重要的例行程序,就是停止使用电子产品。

要想快速入睡,你的卧室、你的床,不应该成为生活、学习、工作空间的延伸。

清晨醒来后,拉开窗帘,沐浴阳光,能够帮助设定我们体内的生物钟。

第三部分的课程内容,主题是自制力、执行力、自律等等。

大家会发现,我所提供的方法,都是先接受我们作为人的那部分天性,比如懒情,无法抗拒诱惑。

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再去谈解决方法。

分享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思维,来自《哈佛大学公开课:

幸福课》:

如果你想让改变真正发生,必须准许自己为人。

具体来说,允许自己有好的或者坏的情绪、有好的或者坏的表现,因为人人皆是如此。

我们常常谴责自己作为人应有的那一部分,比如恐惧、嫉妒、懈怠、脆弱。

在试图有所改变时,所想的常常是将这一部分纠正过来。

但如果我们不准许自己为人,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变得焦虑、不快乐。

而且无法很好地解决问题。

就像是我在《如何戒手机》那节课的最后一部分讲的,当你学会「自我谅解」时,你会拥有更多改变的勇气和力量。

准许自己为人,意味着,不以自己某些负面情绪、负面特质而感到羞耻,对自己全盘接受。

因为它们完全合情合理,是作为人的一部分。

拒绝本性,只会导致次优表现。

号令自然,必须遵守自然。

如果你想让改变真正发生,记得先允许自己做一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会上进也会颓废的人。

1、按照SMART原则制定计划,计划应该是具体的,包括任务内容、时间、频率的具体,要认真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做到怎样。

只有足够具体的计划,才有被履行的可能性。

计划应该是可衡量的,完成计划的过程中,你需要很清楚自己的进度。

让「计划」可衡量,不是为了束缚住自己,而是为了有一个标准可以参考。

计划应该是可达到的,不切实际的计划,只会带来挫败感。

计划应该是与大目标有相关性的,不要用任务去填满时间,制造努力的表象。

而是要根据「相关性」的轻重缓急,进行不同的优先性排序。

计划应该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没有时间约束的计划,倾向于永远不会发生。

2、不要制定详细的长期计划,内外部均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详细计划只会浪费时间,无法按时履行,还会带来挫败感。

所以,只要规划大致方向、大致内容就好了。

3、我们在执行计划的时候,总是期望事情按照自己所想象的来,期望能够按照自己理想的速度做完。

但我们,和事情,都是不确定的、充满变数的存在。

每件任务,都只能在过程中,由我们与它之间的互相作用,共同决定推进的速度。

4、事情该花多少时间,就应该花多少时间。

而不应让我想让它花多少时间,它就只能花多少时间。

5、计划是为我们服务的,而我们最大的错误,是把它当成了规则和束缚。

我们预先设置的计划,应该是把它视为一个努力的目标,督促我们通过优化方法,踹一脚达到。

6、任何人制定的任何计划,都一定不可能严丝合缝执行。

阻碍是在做的过程中才会遇到的,也需要你在这个过程中去想办法解决。

不是你事先就能够想明白并且规避的。

做事过程中,即时遇到问题、即时想办法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能力。

你的临场反应很重要。

1、对于步骤比较繁琐的任务,高效解决的方式,是形成「标准操作程序」(SOP)。

2、「标准操作程序」(SOP)就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

3、将一件事情流程化,做事时你会很清楚每一步该做什么以及注意事项,直接照做就行,不用重复动脑子,不会遗漏关键步骤、不会出错、效率非常高。

4、之后如果效果不好,可以反思「标准操作程序」(SOP)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进行改善。

保持「标准操作程序」(SOP)的持续进化。

5、我们喜欢追求创造性的东西;而做好一件事,真正关键的,往往是把非创造性的繁琐细节,落到实处。

1、要想做到长时间高效学习,应该秉持短跑观,按照一定的周期消耗和补充精力。

当你做事90分钟后,你应该休息15分钟。

过多的精力消耗和过度恢复都是不好的。

2、我们的口号是「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全身心地恢复精力」有以下方法:

冥想、间歇训练、交换使用大脑的不同区域、做新鲜的事情、午休、好好吃饭、好好跟朋友交谈。

3、持续的学习/工作,意味着我们持续处于压力之中,身心层面皆是如此。

放到更长的周期来看,比如一周,我们必须按照学习/工作5天,休息2天的节奏(或者做六休一),来进行恢复。

4、有时候学习者尽力去解决一个复杂的或者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无论多么努力,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在这种时候,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可能就会对问题的解决,起到关键作用。

这种暂停就是「酝酿效应」。

5、「休息」对于创造力、灵感和高效解决问题,是不可或缺的。

长时间高效学习,应该学会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切换。

6、休息是必要的投资,是可以更好、更高效地学习的.

课程内容已经结束了,但是我还想和大家说一些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