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技术方案精编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6184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精编版.docx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监测技术方案精编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精编版.docx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精编版

******************************项目

****************#楼基坑监测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

 

************集团有限公司

********************有限公司

****年**月

 

1.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1.1.1场地位置

本工程的建筑场地位于********************内,东南邻****路,北依****河。

涉及北京市地形图**.**.**.**.**.**.,具体位置可参见图1(“拟建场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及附图1[“拟建建(构)筑物平面位置图”]。

图1拟建场地地理位置示意图

1.1.2项目概况

本工程±0.00=*******m,现场自然地表标高为******m。

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为****m,局部主楼部分为*****m。

******地下**层,地上为局部**层,地下部分长***m,宽***m,地上部分长***m,宽***m,屋面标杆***m,采用框架结构,筏板基础

1.2工程地质条件

1.2.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为现状荒地,场地基本平坦,场地标高为****m。

施工前应进一步查明场地内地下管线。

1.2.2地层岩性

根据对现场钻探、原位测试与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的综合分析,在本次勘探最大深度***m范围内揭露的地层,按成因类型、沉积年代可划分为人工堆积层、新近沉积层和一般第四纪沉积层三大类,按岩性特征、物理力学性质进一步划分为6个大层及亚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表层一般厚度约0.8~2,5m的人工堆积之粉质粘土素填土、房渣土①层及碎石填土、房渣土①1层。

人工堆积层以下为新近沉积之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②层。

该层呈不利连续分布,整体厚度较薄。

新近沉积层及部分区域人工堆积层以下为第四纪沉积之粉质粘土、粘质粉土③层,砂质粉土、粘质粉土③1层及粘土、重粉质粘土③2层;粘质粉土、粉质粘土④层,砂质粉土、粘质粉土④1层,有机质粘土、有机质重粉质粘土④2层及粉砂、细砂④3层;细砂、中砂⑤层;粉质粘土、粘质粉土⑥层,细砂、粉砂⑥1层,砂质粉土、粘质粉土⑥2层及粘土、重粉质粘土⑥3层。

浅部土层腐蚀性评价

本工程场地附近无污染源,浅部土层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

1.2.3地下水

1.2.3.1勘探期间实测地下水位

***年***月上旬-中旬勘察实测3层地下水。

第一层潜水埋深6.00~8.00m,标高15.94~17.06m;第二层承压水埋深7.70~9.30m,标高13.94~15.36m;第三层承压水埋深17.60~18.70m,标高5,41~6.64m。

1.2.3.2历年及近3-5年最高地下水位

近3~5年水位标高21.1米左右拟建场区历年(自1955年以来)最高水位23.0m。

1.2.3.3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中第12.2条判定,本工程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干湿交替环境对钢筋混泥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1.2.4地层概化图

1.3第三方监测的原则

(1)基坑监测以获得定量数据的专门仪器测量或专用测试元件监测为主,以现场目测检查为辅。

(2)所有承担监测工作的单位应拥有专业的测绘队伍和设备,掌握先进的测绘数据处理系统及分析技术与软件。

(3)各项监测工作的时间间隔根据施工进程确定,参照《建筑基坑监测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执行。

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加密观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则需要进行连续观测。

(4)监测数据必须完整、可靠,对施工工况应有详细描述,使之真正能起到工程监控的作用,为安全施工提供依据。

1.4本工程重点、难点

本项目基坑深度较深,故对基坑的各监测项目进行监测是安全施工的保证,加强基坑监测是保证基坑稳定的安全措施之一,当各项变形观测达到预警值时,要及时分析原因,加大监测频率,当观测值达到警戒值时,必须停止施工,落实应急预案。

1.5监测技术标准依据(规范、规程、规定、要求)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DB11/383-2006

《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建设部)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工程测量规范》(GBJ50026-2016)

《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

《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表》京建发〔2013〕435号

基坑支护方案

其他相关的国家、地方规范、法规

2.监测内容

2.1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表

序号

量测项目

方法及工具

监测测点数量

仪器精度

备注

1

坡顶水平位移监测

全站仪

共布设**个监测点

1”

2

坡顶竖向位移监测

数字水准仪

共布设**个监测点

0.01mm

3

锚杆拉力监测

频率读数仪

共布设**个监测点

0.01mm

4

地下水位监测

水位计

共布设**个监测点

0.01mm

5

安全巡视

2.2监测仪器

本工程使用的监测仪器见下表:

序号

仪器名称

仪器精度

最近检定日期

检定周期

1

2

3

2.3监测频率及预警值

监控量测频率表

序号

量测项目

量测频率

预警值

控制值

变化速率

1

坡顶水平位移监测

1、基坑开挖至开挖完成后稳定前:

1

次/2天;

2、基坑开挖完成稳定后至结构底板完成前:

1次/6天;

3、结构底板完成后至回填土完成前:

1次/30天

由基坑设计单位提供

2

坡顶竖向位移监测

3

锚杆轴力监测

4

地下水位监测

5

安全巡视

2.4沉降监测技术标准

沉降监测点的高程中误差为±1.0mm,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沉降监测的等级、精度要求和使用范围

监测等级

监测点的高程

中误差(mm)

相邻监测点高差

中误差(mm)

适用范围

III

±1.0

±0.5

线路沿线的一般多层建筑物、桥梁、地表、管线、基坑隆起等。

2、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

中误差(mm)

每站高差

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mm)

检测已测高差之较差

(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III

±1.0

±0.30

采用Dini12或Dini03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

3、沉降监测网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等级

高程

中误差(mm)

相邻点高差

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mm)

使用仪器、监测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III

±1.0

±0.5

采用Dini12或Dini03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

2.5控制点的埋设

控制点包括基准点与工作基点,是现场各监测项目内容的基础。

2.5.1.基准点埋设的基本要求

基准点的选设必须保证点位坚实稳定、通视条件好、利于标志长期保存和观测。

尽可能布设深埋混凝土结构基准点,构成控制网。

其位置可选在路线附近的机关、学校或公园内,埋设深度应达到原状土层,具体深度以勘察报告或实际为准。

钻孔后浇灌混凝土,中间埋设钢管,混凝土浇注养护稳定后方可引测基准点高程,并进行首次联测。

下列地点不宜设置基准点:

1、易受水淹、潮湿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点;

2、土堆、回填土、河堤土质松软与地下水变化较大的地点;

3、距铁路50米、距公路30米(特殊情况可酌情处理)以内或其它受剧烈震动的地点;

4、短期内将因新建项目施工而可能毁坏基准点或阻碍观测的地点;

5、地形隐蔽不便观测的地点。

2.5.2工作基点埋设的基本要求

工作基点应选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联测监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的位置,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设置在地表的工作基点:

采用人工挖孔或打钻孔埋设法设置,其钢筋长度不应小于3米,直径为20毫米,并应作保护;

2、设置在建筑物上的工作基点:

应选择在施工影响区以外、建成时间较长且有地下室的建筑物上设置。

工作基点直径不得小于20毫米,并应作保护。

2.5.3控制点布设方式

本工程的特点是施工工期长,基坑深度较深,导致了项目基准点、工作基点具有个数多、种类多的特点。

结合本项目特点,确定控制网布设形式为:

整体布设,分区观测。

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统一埋设基准点与工作基点。

各基准点、工作基点的标志中心唯一、清晰明显、埋设牢固。

深埋基准点形式如图2.2所示:

图2.2深埋钢管基准点标志

工作基点标志形式如图2.3、2.4所示:

图2.3墙工作基点

图2.4浅埋工作基点

根据本工程待监测建(构)筑物的具体位置分布及桥梁、道路地表等需监测对象分布情况,控制网分段布设成局部的独立网,同监测点一起布设成闭合环网、附合网或附合线路等形式。

分段独立控制网分别与北京市地方高程联测,独立观测,平差计算。

各基准点、工作基点采用统一编号标识:

JZ**与GJ**(其中:

JZ表示基准点,GJ表示工作基点,**为点号),用红油漆书写、拴坡,并绘制点之记。

2.5.4基准点、工作基点观测

2.5.4.1观测前准备

观测前,为保证控制网外业观测工作的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的精度要求,首先组织实施人员熟悉测区环境、现场踏勘,初步确定控制点位置、制定切实可行的外业观测计划,确定观测人员、记录人员、司尺人员等。

然后,根据监测内容及其精度要求,优化、选择适宜的监测设备,确保其监测能力满足控制网的测量要求。

1、测区资料的收集:

(1)、测区内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

(2)、人文、社会资料;(3)收集测区内的地质、水文资料;(4)道路交通现状;(5)长期、短期的气候、环境资料。

(6)本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各方面的组织情况。

2、仪器的检校:

用于本项目的高精度监测设备有莱卡TS09-1全站仪、Dini03高精度数字水准仪等,上述设备均定期送法定计量检定单位进行检定和校准,并在检定和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

自动安平光学水准仪在作业中每周检校一次i角

仪器技术指标见表

序号

仪器技术指标项目

指标限差

超限处理办法

二等水准

1

标尺弯曲差

0.4mm

对标尺施加改正

2

一对标尺零点不等差

0.10mm

调整

3

标尺基辅分划常数偏差

0.05mm

采用实测值

4

标尺底面垂直性误差

0.10mm

采用尺圈

5

标尺名义米长偏差

100µm

禁止使用、送厂校正

6

一对标尺名义米长偏差

50µm

调整

7

测前、测后一对标尺名义米长变化

30µm

分析原因,根据情况正确处理所测成果

8

标尺分划偶然中误差

13µm

禁止使用

9

倾斜螺旋隙动差

2.0″

只许旋进使用

10

测微器全程行差

1格

禁止使用、送厂修理

11

测微器任一点回程差

0.05mm

12

自动安平水准仪补偿误差

0.30″

禁止使用

13

视线观测中误差

0.55″

14

调焦透镜运行误差

0.15mm

15

i角

15.0″

校正(自动安平水准仪应送厂校正)超过20″所测成果作废

16

2c角

40.0″

禁止使用、送厂校正

17

测站高差观测中误差

0.15m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