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44.47KB ,
资源ID:256184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61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基坑监测技术方案精编版.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精编版.docx

1、基坑监测技术方案精编版 *项目*#楼基坑监测基坑监测技术方案*集团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年*月1.工程概况1.1工程概况1.1.1场地位置 本工程的建筑场地位于*内,东南邻*路,北依*河。涉及北京市地形图*.*.*.*.*.*.,具体位置可参见图 1(“拟建场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及附图 1“拟建建(构)筑物平面位置图”。图 1 拟建场地地理位置示意图1.1.2 项目概况本工程0.00=*m,现场自然地表标高为*m。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为*m,局部主楼部分为*m。*地下*层,地上为局部*层,地下部分长*m,宽*m,地上部分长*m,宽*m,屋面标杆*m,采用框架结构,筏板基础1.2 工程地质条件1.2

2、.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为现状荒地,场地基本平坦,场地标高为*m。施工前应进一步查明场地内地下管线。1.2.2地层岩性根据对现场钻探、原位测试与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的综合分析,在本次勘探最大深度*m范围内揭露的地层,按成因类型、沉积年代可划分为人工堆积层、新近沉积层和一般第四纪沉积层三大类,按岩性特征、物理力学性质进一步划分为6个大层及亚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表层一般厚度约0.82,5m的人工堆积之粉质粘土素填土、房渣土层及碎石填土、房渣土1层。人工堆积层以下为新近沉积之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层。该层呈不利连续分布,整体厚度较薄。新近沉积层及部分区域人工堆积层以下为第四纪沉积之粉质粘土、粘质粉土层,砂

3、质粉土、粘质粉土1层及粘土、重粉质粘土2层;粘质粉土、粉质粘土层,砂质粉土、粘质粉土1层,有机质粘土、有机质重粉质粘土2层及粉砂、细砂3层;细砂、中砂层;粉质粘土、粘质粉土层,细砂、粉砂1层,砂质粉土、粘质粉土2层及粘土、重粉质粘土3层。浅部土层腐蚀性评价本工程场地附近无污染源,浅部土层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1.2.3地下水1.2.3.1勘探期间实测地下水位*年*月上旬-中旬勘察实测3层地下水。第一层潜水埋深6.008.00m,标高15.9417.06m;第二层承压水埋深7.709.30m,标高13.9415.36m;第三层承压水埋深17.6018.70m,标高5,

4、416.64m。 1.2.3.2历年及近3-5年最高地下水位近35年水位标高21.1米左右拟建场区历年(自1955年以来)最高水位23.0m。1.2.3.3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中第12.2条判定,本工程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干湿交替环境对钢筋混泥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1.2.4地层概化图1.3第三方监测的原则(1)基坑监测以获得定量数据的专门仪器测量或专用测试元件监测为主,以现场目测检查为辅。(2)所有承担监测工作的单位应拥有专业的测绘队伍和设备,掌握先进的测绘数据处理系统及分析技术与软件。(3)

5、各项监测工作的时间间隔根据施工进程确定,参照建筑基坑监测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执行。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加密观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则需要进行连续观测。(4)监测数据必须完整、可靠,对施工工况应有详细描述,使之真正能起到工程监控的作用,为安全施工提供依据。1.4本工程重点、难点本项目基坑深度较深,故对基坑的各监测项目进行监测是安全施工的保证,加强基坑监测是保证基坑稳定的安全措施之一,当各项变形观测达到预警值时,要及时分析原因,加大监测频率,当观测值达到警戒值时,必须停止施工,落实应急预案。1.5监测技术标准依据(规范、规程、规定、要求)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

6、-2009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DB11/383-2006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建设部)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工程测量规范(GBJ50026-2016)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表京建发2013435号基坑支护方案其他相关的国家、地方规范、法规2.监测内容2.1监测项目监测项目表序号量测项目方法及工具监测测点数量仪器精度备注1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全站仪共布设*个监测点1”2坡顶竖

7、向位移监测数字水准仪共布设*个监测点0.01mm3锚杆拉力监测频率读数仪共布设*个监测点0.01mm4地下水位监测水位计共布设*个监测点0.01mm5安全巡视2.2监测仪器本工程使用的监测仪器见下表:序号仪器名称仪器精度最近检定日期检定周期1232.3监测频率及预警值 监控量测频率表序号量测项目量测频率预警值控制值变化速率1坡顶水平位移监测1、基坑开挖至开挖完成后稳定前:1次/2天;2、基坑开挖完成稳定后至结构底板完成前:1次/6天;3、结构底板完成后至回填土完成前:1次/30天由基坑设计单位提供2坡顶竖向位移监测3锚杆轴力监测4地下水位监测5安全巡视2.4沉降监测技术标准沉降监测点的高程中误

8、差为1.0mm,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沉降监测的等级、精度要求和使用范围监测等级监测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监测点高差中误差(mm)适用范围III1.00.5线路沿线的一般多层建筑物、桥梁、地表、管线、基坑隆起等。2、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之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III1.00.30采用Dini12或Dini03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3、沉降监测网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等级高程中误差(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使用仪器

9、、监测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III1.00.5采用Dini12或Dini03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2.5控制点的埋设控制点包括基准点与工作基点,是现场各监测项目内容的基础。2.5.1.基准点埋设的基本要求基准点的选设必须保证点位坚实稳定、通视条件好、利于标志长期保存和观测。尽可能布设深埋混凝土结构基准点,构成控制网。其位置可选在路线附近的机关、学校或公园内,埋设深度应达到原状土层,具体深度以勘察报告或实际为准。钻孔后浇灌混凝土,中间埋设钢管,混凝土浇注养护稳定后方可引测基准点高程,并进行首次联测。下列地点不宜设置基准点:1、易受水淹、潮湿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点;2、土堆、回填土、河

10、堤土质松软与地下水变化较大的地点;3、距铁路50米、距公路30米(特殊情况可酌情处理)以内或其它受剧烈震动的地点;4、短期内将因新建项目施工而可能毁坏基准点或阻碍观测的地点;5、地形隐蔽不便观测的地点。2.5.2工作基点埋设的基本要求工作基点应选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联测监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的位置,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设置在地表的工作基点:采用人工挖孔或打钻孔埋设法设置,其钢筋长度不应小于3米,直径为20毫米,并应作保护;2、设置在建筑物上的工作基点:应选择在施工影响区以外、建成时间较长且有地下室的建筑物上设置。工作基点直径不得小于20毫米,并应作保护。2.5.3控制点布设方式本工程的特点

11、是施工工期长,基坑深度较深,导致了项目基准点、工作基点具有个数多、种类多的特点。结合本项目特点,确定控制网布设形式为:整体布设,分区观测。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统一埋设基准点与工作基点。各基准点、工作基点的标志中心唯一、清晰明显、埋设牢固。深埋基准点形式如图2.2所示:图2.2 深埋钢管基准点标志工作基点标志形式如图2.3、2.4所示:图2.3 墙工作基点 图2.4 浅埋工作基点根据本工程待监测建(构)筑物的具体位置分布及桥梁、道路地表等需监测对象分布情况,控制网分段布设成局部的独立网,同监测点一起布设成闭合环网、附合网或附合线路等形式。分段独立控制网分别与北京市地方高程联测,独立观测,平差计算。

12、各基准点、工作基点采用统一编号标识:JZ*与GJ*(其中:JZ表示基准点,GJ表示工作基点, *为点号),用红油漆书写、拴坡,并绘制点之记。2.5.4 基准点、工作基点观测2.5.4.1 观测前准备观测前,为保证控制网外业观测工作的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的精度要求,首先组织实施人员熟悉测区环境、现场踏勘,初步确定控制点位置、制定切实可行的外业观测计划,确定观测人员、记录人员、司尺人员等。然后,根据监测内容及其精度要求,优化、选择适宜的监测设备,确保其监测能力满足控制网的测量要求。1、测区资料的收集:(1)、测区内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2)、人文、社会资料;(3)收集测区内的地质、水文资料;(4)道

13、路交通现状;(5)长期、短期的气候、环境资料。(6)本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各方面的组织情况。2、仪器的检校:用于本项目的高精度监测设备有莱卡TS09-1全站仪、Dini03高精度数字水准仪等,上述设备均定期送法定计量检定单位进行检定和校准,并在检定和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自动安平光学水准仪在作业中每周检校一次i角仪器技术指标见表序号仪器技术指标项目指标限差超限处理办法二等水准1标尺弯曲差0.4mm对标尺施加改正2一对标尺零点不等差0.10mm调整3标尺基辅分划常数偏差0.05mm采用实测值4标尺底面垂直性误差0.10mm采用尺圈5标尺名义米长偏差100m禁止使用、送厂校正6一对标尺名义米长偏差50m调整7测前、测后一对标尺名义米长变化30m分析原因,根据情况正确处理所测成果8标尺分划偶然中误差13m禁止使用9倾斜螺旋隙动差2.0只许旋进使用10测微器全程行差1格禁止使用、送厂修理11测微器任一点回程差0.05mm12自动安平水准仪补偿误差0.30禁止使用13视线观测中误差0.5514调焦透镜运行误差0.15mm15i角15.0校正(自动安平水准仪应送厂校正)超过20所测成果作废162c角40.0禁止使用、送厂校正17测站高差观测中误差0.15mm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