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0694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6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资料.docx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资料.docx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的含义

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自然因素:

1、气候2、地形3、土壤4、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2、交通运输3、政策4、科技5、劳动力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

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2.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四、混合农业

1.概念:

主要是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2.典型地区:

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

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

劳动力丰富、饮食习惯。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平原、盆地地区)。

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

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5.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

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

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

2.特征:

以上国家商品谷物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3.农作物:

小麦、玉米

4.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农作物品种

生产目的

经营方式

气候条件

水稻种植业

水稻

自给一商品农业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季风气候区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玉米等

商品农业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特征:

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2.主要分布:

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等国。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业。

美国、阿根廷牧牛占重要地位,澳大利亚、南非养羊占重要地位。

3.典型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发展大牧场牧牛业

1)有利的区位条件——

(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3)距海港近。

2)发展过程——

印第安人自由自在的放牧业(粗放的自给游牧业)到欧洲人密集的商品牧牛业。

3)为促进牧牛业发展,阿根廷人作了如下工作:

①铁路的贯通,便于把肉牛运到港口城市屠宰加工后外运;

②采取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等措施,使牧场不退化

③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育,以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4)阿根廷地广人稀,所产牛肉主要出口。

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使潘帕斯牛肉的市场扩展到欧洲。

二、乳畜业

1.概念:

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2.生产对象:

奶牛

3.产品:

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

4.分布: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多紧邻消费市场(由于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

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有奶牛农场分布于市郊。

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

 

4.1工业的区位选择

1.工业生产活动

(1)工业的投入和产出

特点:

对自然要素一般不要求更多的投入,在地域上灵活,季节性不明显

投入

自然条件:

土地、水源等

社会经济条件:

劳动力、能源、资金、科技等

产出

工业产品(主要满足生产需要重工业、主要满足生活需要轻工业)

工业三废

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主要因素:

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策、科技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部门

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导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

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导向型工业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

部分食品

动力导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导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3.工业区位的选择

鞍钢区位特点:

近煤铁产地→接近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

宝钢区位特点:

海陆交通便利,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巴西进口;煤来自安徽淮南、山西等地。

→接近消费市场

4.环境因素对我国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工业

区位选择的影响

大气污染:

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

水污染: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集聚

工业联系: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优势:

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

工业集聚

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集聚;耗电量大的冶金工业

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厂附近集聚

(2)工业地域

形成分类

自发形成:

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在地理上靠近,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

的需要

规划建设形成:

有的有投入产出联系,有的没有投入产出联系,为的是共用

利用基础设施

发育程度较低:

一些轻工业工厂面积较小,对当地工业发展的潜力也小。

性质分类

发育程度较高:

重工业(钢铁、机械、石化)工厂,生产过程复杂,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发育程度高,再加上为方便众多工人生活所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往往由工业地域扩展为工业城市。

优势:

充分发挥各地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工业分散与地域联系结果:

引发工业的地域联系,促进地域之间人员、物质、信

息的流动

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

(1)概述

著名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工业基础:

丰富的煤、铁资源

工业部门:

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

(2)鲁尔区

区位优势、衰落原因、整治措施

2.新工业区

(1)概况

形成:

20世纪50年代起,发达国家没有传统工业的乡村地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

地域

分布: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

(2)意大利新工业区

发展条件(教材P69图4.15)

特点: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和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

生产过程分散。

发展模式:

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3)高技术工业的先驱和典范——“硅谷”

刺激“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

主导工业:

微电子工业

5.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现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方式

优点

缺点

适宜运输的货物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大宗、笨重、长途运输,如矿产、金属、牲畜等工农业原料及产品。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益重要的运输方式。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输较贵。

短程、量小的货物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

航空运输

飞行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耗能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

急需、贵重、数量不大的物品

管道运输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用管道运输货物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输,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主要是原油和成品油、天然气、煤浆以及其它矿浆

2.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

(1)投资少、运量大、运费低;

(2)速度快;(3)连续安全运输。

3.交通运输正在朝着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

2.影响和制约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科技的进步)

三、典型案例——南昆铁路

1.东起广西南宁,西至云南昆明,北接贵州红果

2.意义:

(1)可以把西南内陆的资源优势同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结合起来。

南昆铁路把资源丰富但无出海口的西南内陆,同有绵长海岸、便捷通道的华南地区联成一体,使资源优势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

(2)带动、繁荣沿线地区的经济,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①南昆铁路的东段靠近广西的铝矿、煤矿,以及石油开发区;中段靠近贵州西南部煤矿及著名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

②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快西南地区的脱贫步伐。

3.我国国内科技含量最高的铁路之一。

5.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表现

①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②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促使多个城市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带。

(2)典例

①株洲:

沿铁路发展。

②武汉:

沿江分布。

③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大城市带:

由主要高速公路和铁路等运输干线相连。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

地形区

交通运输布局状况

商业网点密度

山区

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运输方式单一

平原

交通便利,商业网点沿公路分布

2.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1)交通最优:

商业网点多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2)商业中心:

在大城市中,往往形成多个商业中心,这些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3.对集镇的影响:

集镇是在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交通线路的改变也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一)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休戚与共

1.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为人类生存提供空间。

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技术手段②“人地关系”思想

(二)人类文明演进的四个阶段

采猎文明(史前文明):

崇拜自然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工业文明:

征服自然后工业文明(新技术革命):

谋求人地协调

二、直面环境问题

(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

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过程都会对环境

产生影响)

表示环境把它受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二)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的表现

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1.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

导致

2.环境质量的高低——环境污染

(1)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3)环境污染的产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来源:

①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②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③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的放射性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

3.生态破坏是箭头

过程不当;环境污染是箭头

过程不当所导致。

(三)环境问题

1.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2.环境问题的分布

(1)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

城市地区:

环境污染。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乡村地区:

生态破坏。

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

物种减少等

(2)不同国家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同

发达国家:

环境污染为主

发展中国家: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很严重,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

主要原因①人口快速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

②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从现状看——肩负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严重的资源短缺

①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少:

②经济迅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

③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等环境污染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

另一方面,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

①发展集约型经济

②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1世纪议程》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总战略,其中的战略重点是发展经济,要在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循环经济”是中国最好的选择。

1.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

2.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1)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

(2)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生态农业。

3.清洁生产

带来的效益

①环境效益:

清洁生产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减少工业污染的来源;

②经济效益:

清洁生产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

4.生态农业

典例:

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

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②实行综合循环利用

促进农业生产,增加经济效益,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改变农田施肥结构,有效保护土地资源。

③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节省开支,净化环境。

5.生态农业的实质:

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资源和消除环境污染,达到节约、高效的目的。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

出来的。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

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粮

食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备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

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

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1.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应用:

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遥感(RS)

1.概念:

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装置

⑴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

⑵组成(了解)

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系统等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遥感技术主要环节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遥感功能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

收集、传输信息

信息处理、信息分析

专业图件或统计数字

4.遥感的优越性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5.遥感技术的应用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

2.组成: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

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特点

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4.应用

⑴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⑵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GPS导航

5.GPS卫星星座

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

它们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平面内。

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2.地理信息系统的简要程序

3.应用

⑴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

通过对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建立能反映区域内各种因素相互关系,揭示区域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模型。

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功能,还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进行更精确的分析、评价。

⑶在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的关系

⑴联系:

既互为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

⑵区别

①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

②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

③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又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2.数字地球

(1)概念

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2)原理和应用

数字地球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