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8537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三)合理选定防洪排涝标准,重要城市对超过标准的特大洪水要作出对策性的方案。

(四)充分发挥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效能、功能和效益,并考虑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

修建水库和分(蓄)洪工程,要尽可能地考虑综合利用。

(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提高投资效益。

(六)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

要区别轻、重、缓、急,随着城市发展,逐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抗洪、涝能力。

(七)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要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节省防洪费用,提高防洪效益。

(八)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相结合。

规划要为防洪工程计划立项、市政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

(九)城乡结合。

城市防洪排涝,要配合农田水利,修建小水库、塘坝、谷坊等工程达到防洪灌溉两受益。

(十)与城市环境美化相结合,考虑保护环境提高环境效益,美化城市。

第二节城市防洪规划

一、规划年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或从防洪规划编制年起,近期10年、远期20年)

二、防洪标准根据我省各市实际与资金投入情况,按城市地形、地貌、地质特点、流域面积形状、洪涝灾害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城市的大小、人口多少等具体情况,确定城市防洪等别,按不同保护对象因地制宜地选用防洪标准。

(一)城市防洪表一

分等指标

城市

工业、企业

危害程度

洪等i洪等

非农业人口

等级

(万人)

重要性

一一一

大城市重要

50-150

重要的政治、

经济、国防中

心及交通枢纽

特别重要的

大型工业企

受淹后损

失严重者

二二二

中等城市大城市边缘地区

20-50

比较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

大型工业企业重要的中型工业企业

受淹后损失较大,大

城市局部受淹者

小城市

<

20

一般性小城市

中小型工业

企业

失较小,影响范围小

工业企业生

活区

受淹范围

为生活区

注:

(1)城市人口系指城市总体规划区内规划的非农业人口

城市防洪标准(一般均为河洪)表二

城市防洪等别

河洪、

海潮

山洪

重现期(年)

频率(%

-一一

3100

£

1

5-2

-二二

50-100

2-1

10-20

10-5

-三

5-10

20-10

(1)标准上下限的选用应考虑受灾后造成的影响、经济损失、抢险难易以

及投资的可能性等因素。

(2)海潮系指设计高潮位。

三、洪峰流量实地调查

四、防洪水文分析与计算

(一)洪水(或潮水)分析

1.水文资料分析

(1)洪灾类型、成因;

(2)历史上特大洪水、大洪水及山洪特性;

(3)水文观测数据分析(洪水位、洪峰流量、不同时段洪水量、洪水流量过程线、重现期)。

2.风暴潮资料分析

(1)历史上特大、大风暴潮特性

(2)风暴潮观测数据分析(潮位、浪高、重现期)。

3.人类活动对洪水(或潮水)影响的分析研究。

(二)水文计算

1.设计洪水和设计潮位的计算

(1)计算河道(或山洪沟)的设计洪水(包括设计洪峰流量、洪水位、不同时段洪水量和洪水过程线);

(2)计算沿海、河口及潮水河段的设计高潮位和设计低潮位及风浪侵袭高度。

2.对现有桥涵等交叉构筑物的过水断面进行校核。

五、规划方案

(一)本城市防洪规划的方针、对策和防治措施(泄、蓄、分、截等)

(二)排洪水系的规划方案

1.依据设计洪峰流量,确定河道、分洪、截洪、排洪沟渠等的平面布置方式及横断面尺寸;

2.河段整治(或湖岸、海岸防护整治)规划方案;

3.河道、行洪区清障规划、处理方案及措施;

4.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确定河湖蓝线(沿河湖岸边每侧一般不小于5米)

(三)防洪工程设施规划方案

1.主要防洪工程设施等级、标准;

2.对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采取的对策性措施方案;

3.主要防洪工程设施(水库、堤防、分洪道、滞畜洪区、蓄纳潮区、挡潮闸、防浪坝、涵闸等)的规划方案;

4.配合农田水利,塘坝、谷坊等的规划方案;

5.现有工程设施改造利用措施及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方案。

(四)不符合防洪标准要求的现有桥涵、管道、公路、城市道路等交叉构筑物的改造利用措施。

(五)非工程防洪措施规划方案

1.水土保持、增加植被措施;

2.泛洪区、滩涂开发利用规划和管理;

3.分洪、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

4.泛洪区、滩涂低洼区居民的撤退转移、救灾措施;

5.洪水预报、警报系统规划;

6.防洪保险。

(六)工程建设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规划方案。

(七)防洪工程经济比较

1.工程量估算:

(1)主要工程材料数量;

(2)挖、压占地和淹没面积;

(3)移民数量;

(4)拆迁的经济设施。

2.方案的经济估算

(1)分期实施的项目与规模

(2)分项造价、分期造价、总造价。

(八)方案比较,确定推荐方案:

综合几个有代表性的方案,根据其工程量、投资、效益等指标,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和比较,然后选定最佳方案。

第三节城市排涝规划

一、规划年限

同城市防洪规划年限。

二、城市排涝的基本任务:

(一)排除城市低洼区因暴雨或长期连续性降雨集水而形成的内涝;

(二)排除由于防洪设施影响而产生的内涝;

(三)排除外部(河、湖、海)洪水、潮水内侵顶托而引起的涝灾。

三、排涝标准根据各城市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研究确定。

城市降雨,宜采用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用短历时暴雨资料计算。

一般排涝标准:

重现期2〜5年。

四、涝水水文分析与计算

(一)涝水分析

1.暴雨、沥涝观测资料情况;

2.历史上发生的大涝的特性;

3.设计涝水的分析(雨量径流量关系、最大流量、不同时段水量、流量过程线);

4.洪涝、涝潮遭遇分析;

5.设计外河水位、潮水位分析;

6.城市建设和其它人类活动对涝水影响的分析研究。

(二)排涝水文计算

1.当地暴雨公式或参照临近城市的暴雨公式;

2.计算涝水流量。

五、排涝总体规划方案

(一)本城市排涝规划的对策和措施(蓄涝、自排、机排等);

(二)排涝分区(高水拦截、涝水调蓄、自排、机排等的分区安排)及主要工程设施的总体布置方案;

(三)排涝工程设施规划方案;

1.主要排涝工程设施(截流沟渠、排水渠、闸涵、排涝站、蓄涝区等)的等级和规划标准;

2.主要排涝工程规划方案(新建、扩建、加固、隐患处理等)。

(四)排涝工程建设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规划方案;

(五)排涝工程经济比较:

(2)挖、占地和淹没面积;

(4)拆迁的经济设施

(六)方案比较、确定推荐方案综合几个可能的方案,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选定最佳方案。

第三章工程管理规划

第一节机构和体制

一、管理体制和任务

二、管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配置第二节管理设施

一、水文观测设施

二、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观测设施

三、通讯、信息处理设备

四、交通、防汛抢险设备第三节管理规章、制度、经费

一、管理规章制度

二、主要工程设施调度运用规程

三、管理、运行、维修费及来源第四章防洪排涝规划效益评估第一节经济效益评估

一、方案经济合理性评价

二、防洪排涝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直接、间接经济效益)

三、负效益的分析估算

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

一、城市环境现状

二、规划方案改善环境的作用分析

三、规划方案对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分析,解决或补救的措施和建议。

第三节社会效益分析

一、防洪排涝规划方案,对规划的用地、拆迁、移民等将产生的社会影响分析;

二、防洪排涝规划实施后,产生的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将对安定生活、生产、工作、学习等产生的社会效益分析。

附件:

一、有关城市防洪排涝的上级指示和批文;

二、城市总体规划对防洪排涝规划要求摘录;

三、流域防洪规划(或防风暴潮规划)对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要求摘录;

四、投资估算书;

五、其它重要调查、分析研究专题报告。

附图:

一、城市区域位置1:

25000〜1:

50000

二、流域面积图V10平方公里,1:

10000〜1:

2500>

10平方公里,1:

25000〜1:

三、历史大洪、涝淹没范围图1:

5000〜1:

10000

四、常年水涝淹没范围图1:

五、防洪排涝总体规划图1:

六、防洪规划图1:

七、排涝规划图1:

八、防洪河道、主要堤防规划平面及纵横断面图;

比例:

平面图1:

1000〜1:

2000

纵断面图:

水平1:

2000、垂直1:

100〜1:

200

横断面图:

水平1:

500〜1:

1000、垂直1:

100

九、排涝沟渠平面及纵横断面图。

其中:

五〜九为需绘制的规划成果图。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编制大纲》说明

地处沿海,雨量集中,河湖水面多,洪、涝灾害经常威胁城市的安全,影响城市的建设。

为推进我省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编制,促进防洪排涝建设,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保障城市安全,制定了本《编制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现就《大纲》中有关问题,简要说明如下:

一、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内容本《大纲》是按编制一般城市的防洪排涝规划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拟定的,很多城市除普遍存在的防洪排涝问题外,还有山丘区城市的山洪防治(包括泥石流防治)滨海城市对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防治。

这些灾害的防治与防洪排涝性质类似,治理措施类同,关系密切。

我省的河流和水面,由于其流向的不同,构成了三种不同的流域地带:

第一种以沂河、沭河、南四湖水系、中运河水系为主的淮河流域地带,由于都分布并流向我省南部,可称为南部水系;

第二种是以大汶河、玉符河、南北沙河为主的黄河流域和以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为主的海河流域地带,由于都分布且流向北部,可称之为北部水系;

第三种是以胶东丘陵区为中心,河流水系向四周排泄,称之为东部水系。

受这三种不同流域地带水系的制约,全省城市水害的种类和程度各有差别,有的以防洪、防山洪为主,有的以防风暴潮为主,有的以城市排涝为主。

对此在进行防洪规划时,除结合制订排涝规划外,还应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和所在水系的特点,一并研究其它水害的治理规划,编制的防洪规划,应包括相应的有关内容。

二、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应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协调统一。

(一)《大纲》中第一章第一节自然概况,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工作若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则可统一编写。

考虑我省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得比较早,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大都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以后制定,为编制文件的完整性和方便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大纲》中列进了本节内容,规划时可按具体情况进行调查、搜集。

(二)第一章第二节洪、涝灾害情况及防洪排涝工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防洪排涝的要求,重点调查,以确定规划对策和采取措施。

(三)规划地域范围防洪排涝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界定的城市规划区用地范围为规划地域范围,对于市管县或一市分几个独立区划(不包括在本总体规划区内)的城市,可分别单

独考虑,其标准要根据防护的重要性和人口多少(非农业人口)分别确定。

对于市

域内的小流域河道、山洪沟等,即使规划区内未全部包括进,也要全流域考虑,全

面规划综合治理,标准可在总体规划区内、外分别考虑,规划实施和管理等问题,分别由各分管

部门负责。

(四)防洪排涝工程布置,要与市政建设相协调,不仅要满足城市近期要求,还要适当考虑远期发展需要。

对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和建筑物,要着重研究其规划位置、规模大小、结构形式、细部问题,待设计阶段进一步研究。

(五)滨河堤防作为交通道路、园林风景时,堤宽与堤顶防护应满足城市道路、园林绿化要求,岸壁形式要讲究美观,以美化城市。

(六)河湖蓝线的确定。

河湖蓝线,系指河湖、沟渠等岸边的规划控制宽度,

《大纲》中确定一般不小于5M,具体规划设计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研究确定:

1.保证岸壁的稳定,从护岸的结构形式(挡土墙、护坡、土坡)考虑,根据土

的性质、内摩擦角的大小,荷载的情况、计算滑坡体的宽度,做为控制宽度;

2.根据设计潮水浪高容许进岸的距离,考虑控制宽度;

3.按河湖清淤、管理等的交通要求及岸边绿化宽度,确定控制宽度。

(七)堤坊与城市道路桥梁相交时,宜尽量正交,与桥头防护构筑物衔接要平顺,以免水流冲刷。

通航河道应满足航运要求。

(八)支流或排水渠道出口,与干流防洪设施要妥善处理,以防止洪水倒灌或排水不畅,形成内涝。

当两岸地形开阔,可以沿干流和支流两侧修筑防洪墙、使支流泄洪畅通,在市区内应不影响城市美观。

当有水塘、洼地可供调蓄时,可以在支流出口修泄洪闸,平时开闸渲泄支流水

量,当干流发生洪水时,关闸调蓄,必要时还应修建排水泵站。

三、以城市防洪设施为主,与流域防洪规划相配合

(一)首先应以提高城市防洪设施标准(一般应不低于流域防洪标准)为主,当不能满足城市防洪要求或达不到技术经济合理时,需要与流域防洪规划相配合,(如修建水库、分洪蓄洪等),并纳入流域防洪规划。

(二)对于流域中可供调蓄的湖泊,应尽量加以利用,采取逐段分洪、逐段水量平衡的原则,分别确定防洪水位。

四、基础资料

可靠充分的基础资料是制定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基础。

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有图纸和测量、地质、水文、勘测等方面的原始资料,作为依据。

(一)图纸和测量资料

1.图纸

(1)地形图

图纸比例宜按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可为1:

50000;

(2)城市建成区地形图

图纸比例一般可为1:

5000〜1:

10000;

(3)城市总体规划图(含说明书);

(4)流域防洪规划图(含说明书);

(5)城市排水规划图(含说明书);

(6)城市防洪排涝现状设施分布图。

2.测量资料

(1)防洪排涝区段、海岸、河流、沟渠等的带状平面图及纵横断面图。

图纸比例宜为1:

1000〜1:

2000;

测量范围岸边各100〜200米。

测量图上应有座标,注明建(构)筑物(包括建筑、闸涵、桥梁、道路等)名称、平面尺寸、标高、闸涵桥梁孔径、桥下净空。

纵断面图比例宜为:

水平1:

2000,垂直1:

100〜1:

200;

横断面图比例宜为:

500〜1:

1000,垂直1:

100。

(2)防洪排涝区域内湖泊、坑塘、洼地地形图、比例宜为1:

2000。

(二)地质资料

1.工程地质:

土壤和岩石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力学性质及土壤的组成与结构;

岩石状态、成分和厚度,地质构造等。

2.水文地质:

(1)地下水的分布特征:

分布类型、埋深、厚度、补给、排泄、径流、流向、流量、渗透系数、影响半径。

(2)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温度、色度、嗅味及导电性等。

(3)地下水的化学性质:

成分、矿化度。

3.水文:

(1)河流分布、长度宽度、坡度、流量(最大最小)、流速(最大最小)、水位(最大最小)、含沙量等。

(2)湖、坑塘面积、深度、容量。

(3)海水浪高、连续20年以上的测潮位(高、低)。

4.地震基本烈度、断层分布走向。

(三)气象资料

1.气象:

气温、气压、风向、温度、蒸发量、渗透量、冻土深度。

2•降水

(1)年平均降雨量、年最大(小)降雨量,多年平均24小时降雨量;

(2)连续20年以上雨量记录;

(3)地区暴雨公式。

(四)原有构筑物:

1.规模、主要尺寸、标高、结构式、用途;

2.防洪设计标准,修建年代及现状情况等。

(五)城市人口规模

(六)其它资料:

1.建材来源、运输、价格;

2.劳力价格;

3.施工能力及水平;

4.电力情况;

5.农业灌溉用水情况;

6.征地价格、补偿使用、及所挖、压点地、作物类别、产值等。

五、防洪标准

防洪标准是城市防洪规划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标准高、安全度高,投资多;

标准低投资少,但防洪安全度低,承担洪、涝灾害的风险大。

选定合理适度的防洪标准,是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参照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院1991年3月编写

的《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送审稿)有关防洪等别和防洪标准,拟定了我省的城市防洪等别和防洪标准。

(一)防洪等别

1.根据所保护的对象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城市大小、人口多少,工程规模和效益,将我省的城市划为三等,工业企业划为四等,详见《大纲》中表一。

2.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县级市(含县城)以上的城市。

(二)防洪标准

1.城市防洪标准系指所保护的城市应具备的防洪能力。

应根据城市防洪等别确定,详见《大纲》中表二。

2.城市分区设防时,可根据各设防区的重要性选用不同的防洪标准。

3.对于情况特殊的城市,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或降低。

4.市区河段的防洪标准,应不低于上,下游河段的防洪标准。

5.位于山丘区的城市,当市区高差较大时,应分析可能淹没的范围,按淹没区的重要性,非农业人口数量及不同的高程用不同的防洪标准。

6.平原、湖洼区,防御持续时间长或河、湖高水位的城市,一般在表二规定的范围内,取上限的防洪标准。

7.边境界河城市防洪标准,一般不应低于对岸的防洪标准,特殊情况专门研究后确定。

8.根据城市防洪工程的特点和防洪工程运行的实践,城市防洪标准可采用一级标准,即设计标准,不设校核标准。

六、水文计算

(一)设计洪水的计算

洪峰流量是确定防洪工程设计、防洪构筑物断面尺寸的主要数据,影响洪峰流量的因素错综复杂,各地区、各流域水系的条件不同,很难总结出一个普遍适用于我省的计算方法或公式。

1.一般常用的方法有:

(1)实测流量法;

(2)洪水调查法;

(3)推理公式、经验公式法。

实践证明,无论是用调查法、推理公式或经验公式所得到的洪峰流量,均产生一定误差,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向工程附近水文站获取实测流量资料,以便求得比较可靠的有关流量数据。

2.对有较长期的实测洪水资料(一般20年以上),并有历史洪水调查和考证资料时,可用频率法计算设计洪水。

3.没有较长期的洪水实测资料,而城市所在流域内或邻近地区有较长的实测暴雨资料(一般20年以上),并具有实测或调查大暴雨和多次可供产生汇流分析的暴雨洪水对应观测资料时,可用频率分析法计算设计暴雨,再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4.在洪水资料短缺的情况下,当上下游邻近水文站(即参证站)的流域面积与设计站(或设计断面)的流域面积相差不超过10%,且中间无天然或人工分洪、滞洪设施时,可将参证站的洪水资料直接移用于设计站。

5.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为方便推求设计洪水的需要,《水文图集》中,分析了三种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即:

(1)洪峰流量公式法;

(2)洪峰流量模数等值线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