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古诗文与文言文专题9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古诗文与文言文专题9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古诗文与文言文专题9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1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古诗文与文言文专题9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九) 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训练◇
幼时记趣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选自沈复《幼时记趣》)
[乙]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
芸①曰:
“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
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②仿而效之?
”余曰:
“虫踯躅③不受制,焉能仿效?
”芸曰:
“有一法,恐作俑④罪过耳。
”余曰:
“试言之。
”曰:
“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
”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
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选自沈复《闲情记趣》)
[注]①芸:
陈芸,沈复的妻子。
②盍(hé):
何不。
③踯躅(zhízhú):
徘徊,文中指虫子不停地跳动。
④作俑:
制造殉葬用的俑像,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情。
1.用“/”给下列句子标明朗读停顿。
(每句标一处)(2分)
(1)见二虫斗草间
(2)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5分)
(1)以丛草为林 为:
(2)鞭数十鞭:
(3)案头瓶花不绝绝:
(4)觅螳螂蝉蝶之属属:
(5)不亦善乎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2)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4.甲、乙两文有人都用“闲情记趣”作为它们的标题,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文中的“情趣”有何异同。
(3分)
相同之处:
。
不同之处:
甲文写的是 ;
乙文写的是 。
三 峡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乙]三峡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崧①言:
“常闻峡口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②,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③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叠崿④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⑤。
林中萧森⑥,离离蔚蔚⑦,乃在霞气之表⑧。
仰瞩俯映⑨,弥习⑩弥佳,流连信宿
不觉忘返。
目所履历
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
”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有删改)
[注]①崧:
姓袁,东晋末人,博学能文,著有《后汉书》一百篇,今不传。
一作“山僧”。
②临惧相戒:
临惧,登临此境令人恐惧。
戒,告,劝人注意。
③践跻:
亲自登临。
④崿:
山崖。
⑤辞叙:
言辞来叙说。
⑥萧森:
树木高大耸立的样子。
⑦离离蔚蔚:
繁荣茂盛的样子。
⑧霞气之表:
霞气,指云气。
表,外边。
⑨仰瞩俯映:
抬头欣赏,俯身观看。
⑩弥习:
愈熟悉。
信宿:
两三天。
目所履历:
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
“亦当”句:
紧承上文说,山水如果有灵的话,(逢此探索幽胜的人)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2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沿溯阻绝 溯:
(2)不见曦月 曦:
(3)常闻峡口水疾 疾:
(4)奇构异形 形: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4.两文都使用了引用的表现手法,在两文中各有哪些作用?
(3分)
5.两文各自突出三峡的什么特点?
(2分)
(二)[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三峡》全文
[乙]浪游记快(节选)
甲辰之春,余随侍吾父于吴江明府幕中,与山阴章苹江、武林章映牧、苕溪颐蔼泉诸公同事,恭办南斗圩行宫,得第二次瞻仰天颜。
一日,天将晚矣,忽动归兴。
有办差小快船,双舻两桨,于太湖飞棹疾驰,吴俗呼为“出水辔头”,转瞬已至吴门桥。
即跨鹤腾空,无此神爽。
抵家,晚餐未熟也。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2分)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非亭午夜分(正午)
B.良多趣味(的确,实在)
C.抵家(到)
D.天将晚矣(将来)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抵家,晚餐未熟也。
4.为了表达船行之快,两文运用了什么相同的手法?
(2分)
5.两文中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分)
《论语》十二章
[原创]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自《论语》)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
“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王生不说,曰: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①之,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②走。
居五日,李生故③寻王生,告之曰: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王生惊觉,谢曰: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
(选自《李生论善学者》)
[注]①志:
记住。
②还:
同“旋”,掉转身。
③故:
特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不亦说乎 说:
(2)李生说之曰说:
(3)莫逾自厌厌:
(4)王生益愠愠: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学者之大忌”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学而时习之
B.凡师之所言
C.择善而从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而/不思则罔
B.可以为师/矣
C.盖/学贵善思
D.请铭之坐/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
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
(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3分)
赵 普
[原创]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赵普传》)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帝每叹曰:
“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有删改)
[注]①让:
责备。
②露布:
公开的文告。
1.学习文言文要注意随时积累。
请你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
(4分)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编号:
111
词
词 义
例 句
为
(1)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2)
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乃
(3)
太祖乃悟
(4)
永乃发愤读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甲文“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试发挥想象,说说当时赵普心中的想法。
(不少于50字)(3分)
4.甲文赵普读书“手不释卷”和乙文傅永“发愤读书”的原因各是什么?
(3分)
5.甲文中的赵普和乙文中的傅永有哪些共同点?
(2分)
《列子》一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
“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
[乙]义海习琴
兴国①中,琴待诏②朱文济③鼓琴为天下第一。
京师僧慧日大师夷中④尽得其法,以授越僧义海⑤,海尽夷中之艺,乃入越州法华山习之,谢绝过从,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
天下从海学琴者辐辏⑥,无有臻其奥。
海今老矣,指法于此遂绝。
海读书,能为文,士大夫多与之游,然独以能琴知名。
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①兴国:
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
②琴待诏:
乐师,因琴技出色而待诏。
③朱文济:
北宋著名琴师。
④慧日大师夷中:
北宋著名琴师,得朱文济真传,又培养了知白、义海等一批著名琴师。
⑤义海:
北宋著名琴师,琴艺出众。
⑥辐辏(còu):
文中指有很多学习琴艺的人会聚于义海身边。
1.请用“/”给下面语句断句。
(2分)
乃入越州法华山习之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志在登高山 志:
(2)卒逢暴雨 卒:
(3)积十年不下山 积:
(4)士大夫多与之游 游:
3.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志想象犹吾心也。
(2)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
4.甲文中伯牙“善鼓琴”体现在哪些地方?
乙文中义海是怎样苦学琴的?
(4分)
5.结合甲、乙两文来看,音乐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3分)
黔之驴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选自柳宗元《黔之驴》)
[乙]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
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噉食。
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
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
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
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
如此往复,不啻百次。
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
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
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
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①阖:
关闭。
②逡巡:
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4分)
(1)虎大骇,远遁遁:
(2)驴不胜怒,蹄之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适:
(4)启扉急视启: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3.填空。
(6分)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
[乙]文中“ , ”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
(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
(2)[甲][乙]两文都写了与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
[甲]文侧重对虎的 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 描写。
4.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分)
为 学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蜀之鄙有二僧:
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蜀之鄙有二僧鄙:
(2)子何恃而往恃:
(3)虽有至道至道:
(4)然后能自强也自强: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两文都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
4.下面是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通过记叙和议论的方式,用二僧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甲]文是对话体的故事,贫和尚的一句“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他对物质要求很低,而对战胜困难充满信心,同时也对富和尚充满嘲讽的意味。
C.[甲]文中“足矣”的“足”和[乙]文中“知不足”的“足”意思一样。
D.[乙]文开头从“嘉肴”谈起,而目的不在于此。
从“嘉肴”说到“至道”,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礼记》一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乙]南方多没人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②,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③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④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选自《苏轼文集》)
[注]①没人:
善于潜水的人。
没:
潜水。
②涉:
蹚水过河。
③苟然:
随随便便地就能做到的样子。
④得:
体会到。
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然后能自反也 始一反焉
B.故曰:
教学相长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
C.虽有嘉肴则虽壮
D.见舟而畏之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由“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B.[甲]文结尾引用古代《兑命》里“学学半”的名言,是用来强化自己“教学相长”的观点。
C.[乙]文中“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是说,只有多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才能和水打交道。
D.“不调查,不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能很好地印证[乙]文的观点。
5.甲、乙两文各阐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2分)
爱莲说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秋兰赋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
既萧曼以袭裾①,复氤氲②而绕鼻。
虽脉脉兮遥闻,觉熏熏然独异。
予心讶然,是乃芳兰。
开非其时,宁不知寒?
于焉步兰陔③,循兰池,披条数萼,凝目寻之。
果然兰言:
称某在斯。
业经半谢,尚挺全枝。
啼露眼以有待,喜采者之来迟。
苟不因风而枨④触,虽幽人其犹未知。
于是舁之萧斋⑤,置之明窗。
朝焉与对,夕焉与双。
虑其霜厚叶薄,党⑥孤香瘦。
风影外逼,寒心内疚。
乃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
虽出入之余闲,必褰⑦帘而三嗅。
谁知朵止七花,开竟百日。
晚景后凋,含章贞吉⑧。
露以冷而未晞,茎以劲而难折。
瓣以敛而寿永,香以淡而味逸。
商飙⑨为之损威,凉月为之增色。
留一穗之灵长,慰半生之萧瑟。
(选自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
[注]①萧曼:
高远的样子。
袭裾:
熏染衣襟。
裾:
衣服的前襟。
②氤氲:
气流动荡弥漫。
③陔:
田埂。
④枨(chéng):
触动。
⑤舁(yú):
抬。
萧斋:
书斋的别称。
⑥党:
亲朋相伴。
⑦褰(qiān):
撩起,用手提起。
⑧含章贞吉:
内涵文采,中心纯正。
⑨商飙:
秋风。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共2处。
(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濯清涟而不妖(妖艳)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C.披条数萼(覆盖)
D.业经半谢,尚挺全枝(还,仍然)
3.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开非其时,宁不知寒?
4.两文中莲花和兰花分别具有怎样的品质?
(2分)
5.两文异曲同工,都是借花喻人,咏物抒怀,请说说两文表现了怎样的共同情怀。
(2分)
晏子使楚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
曰,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节选自《晏子使楚》)
[乙]芝①整衣冠而入。
行至宫门前,只见两行武士,威风凛凛,各持钢刀、大斧、长戟、短剑,直列至殿上。
芝晓其意,并无惧色,昂然而行。
至殿前,又见鼎镬内热油正沸。
左右武士以目视之,芝但微微而笑。
近臣引至帘前,邓芝长揖不拜。
权令卷起珠帘,大喝曰:
“何不拜!
”芝昂然而答曰:
“上国天使,不拜小邦之主。
”权大怒曰:
“汝不自料,欲掉三寸之舌,效郦生说齐乎!
可速入油鼎。
”芝大笑曰:
“人皆言东吴多贤,谁想惧一儒生!
”权转怒曰:
“孤何惧尔一匹夫耶?
”芝曰:
“既不惧邓伯苗,何愁来说汝等也?
”权曰:
“尔欲为诸葛亮作说客,来说孤绝魏向蜀,是否?
”芝曰:
“吾乃蜀中一儒生,特为吴国利害而来。
乃设兵陈鼎,以拒一使,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耶!
”
权闻言惶愧,即叱退武士,命芝上殿,赐坐而问曰:
“吴、魏之利害若何?
愿先生教我。
”芝曰:
“大王欲与蜀和,还是欲与魏和?
”权曰:
“孤正欲与蜀主讲和;但恐蜀主年轻识浅,不能全始全终耳。
”芝曰:
“大王乃命世之英豪,诸葛亮亦一时之俊杰;蜀有山川之险,吴有三江之固:
若二国连和,共为唇齿,进则可以兼吞天下,退则可以鼎足而立。
今大王若委贽称臣于魏,魏必望大王朝觐,求太子以为内侍;如其不从,则兴兵来攻,蜀亦顺流而进取:
如此则江南之地,不复为大王有矣。
若大王以愚言为不然,愚将就死于大王之前,以绝说客之名也。
”言讫,撩衣下殿,望油鼎中便跳。
权急命止之,请入后殿,以上宾之礼相待。
(节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
[注]①芝:
邓芝,西蜀人;西蜀孔明奏准后主,差邓芝往说东吴。
1.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
(1)齐之习辞者也习:
(2)缚者曷为者也曷:
(3)赐坐而问坐:
(4)言讫讫: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分)
(1)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耶!
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划一处)(2分)
进则可以兼吞天下
4.结合上下文,说说[甲]文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删去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分)
5.晏子和邓芝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请分析晏子和邓芝成功维护国家利益的不同之处。
(4分)
湖心亭看雪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乙]山岳皆文松柏乃师
观朱霞①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得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
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华,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②,得其幽芳③,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节选自王永彬《围炉夜话》)
[注]①朱霞:
美丽灿烂的彩霞。
②芝兰:
兰花香草。
③幽芳:
幽然醉人的芳香。
1.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3处)(3分)
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上下一白 一: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3)悟其明丽 悟:
(4)悟其浩瀚 浩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4.甲文中加点的“独”字与乙文中加点的“皆”字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分)
5.甲、乙两文通过写景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分)
马 说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