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3416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六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专题六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专题六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专题六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专题六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六文言文阅读.docx

《专题六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六文言文阅读.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六文言文阅读.docx

专题六文言文阅读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体裁

考查内容

考查角度

全国新

课标卷

人物传记

《宋史·何灌传》

理解实词;信息筛选分析理解;翻译句子。

山东卷

人物传记

《管子》

理解实词;理解虚词;信息筛选;分析理解;翻译句子。

广东卷

人物传记

《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

理解实词;理解虚词;信息筛选;分析理解;文言断句;翻译句子

江苏卷

人物传记

《苏轼文集》

理解实词;信息筛选;分析理解;翻译句子。

北京卷

诸子散文

《淮南子·氾论训》

理解实词;理解虚词;省略句;分析理解;文言断句。

天津卷

文言散文

《日知录》卷十九

理解实词;理解虚词;信息筛选;分析理解;翻译句子。

安徽卷

人物传记

《碑传集》

理解实词;理解虚词;分析理解;翻译句子。

福建卷

文言散文

《道园学古录》卷七

理解实词;信息筛选;分析理解;翻译句子。

浙江卷

人物传记

《新唐书·张文瓘传》

理解实词;理解虚词;分析理解;文言断句;翻译句子。

辽宁卷

人物传记

《旧唐书·宋庆礼传》

理解实词;信息筛选;分析理解;翻译句子。

湖南卷

序言文言散文

《归庄集》

理解实词;理解虚词;文言传记;信息筛选;理解内容;概括观点;翻译句子。

湖北卷

人物传记

《汉书·楚元王传》

理解实词;信息筛选;分析理解;翻译句子。

江西卷

人物传记

《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理解实词;理解虚词;文言断句;翻译句子。

上海卷

文言散文

《稼说送张琥》

理解文意;理解结构;翻译句子;赏析表达技巧;理解归纳概括内容。

命题特点

1.从选文体裁看,选文重点突出,体裁多样,呈现多元化的局面,以人物传记为主,文言散文也占据很大比重。

人物传记一改以往的选择书籍特点,以文人文集传记为主,而辅以少量的“二十四史”中人物传记;文言散文既有“记”,也有议论类散文,更出现了北京卷的诸子散文——《淮南子》中的文章,选文范围继续拓宽,选文呈现多样性。

  2.从选文篇目上看,传记散文传主一般不选历史上特别著名的人物(山东卷选的人物管子除外),文言散文一般也不选作者特别知名的篇目。

它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猜题、押题。

从选文的题材特点上看,总体趋势是稳定的。

3.选文的可读性较强,内容相对陌生,体现了考试材料的公平性。

题材健康向上,比如传主的严于律己、为国为民,表现出的忠贞勇敢、机智果断,多给考生以积极向上的启示。

4.从考查的形式上看,题型稳定,一般为3~4题的单项选择题加一道翻译题。

设题形式固定,考点各有侧重,试题仍然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实词、虚词、理解和分析、筛选与概括、断句、句子翻译等,但各省考查的考点不尽相同。

  5.主观题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翻译题仍然备受青睐,但又有断句题和简答题;侧重考查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对“言”的重视实质是考查古文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6.在实词、虚词考查上,能紧扣教材。

如辽宁卷的四个实词,都是教材中出现过的,甚至有的在初中教材、高中教材中都有,如“躬”字,“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和“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唐·王勃《滕王阁序》)。

 7.适度的拔高。

高考毕竟不是一般的考试,它担负着国家选拔人才的重任,文言考查常有拔高的情形,如北京卷的给文段断句,湖南卷第8题采用主观题设问等。

鉴于上述特点,2012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仍会以史传文或散文为主。

题型趋于稳定,分值的变化也不大。

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信息筛选、分析理解和翻译仍将是考查的重点。

   1[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22分)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曰: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

“善。

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

“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

“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

“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

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

“善哉!

桓公又问曰:

“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

”管子对曰:

“可。

”公曰:

“安始而可?

”管子对曰:

“始于爱民。

”公曰:

“爱民之道奈何?

”管子对曰:

“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

“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

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管仲、隰朋不对。

桓公曰:

“二子何故不对?

”管子对曰:

“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  以不敢对。

”桓公曰:

“仲父胡为然?

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

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

”管子对曰:

“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

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

“敢问何谓其本?

”管子曰:

“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

“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

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

②干时:

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

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渝:

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

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

渡过

1.B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常见实词的理解能力。

B项中的“渝”即“矢志不渝”中的“渝”,意思是“改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2.C 【解析】这道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引出动作的对象,不译/介词,同;B.表修饰关系,前面的动作是后面的动作的方式/表转折关系,意思是“但”;C.表假设关系,意为“那么”;D.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3分)(  )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3.A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④是桓公听了管子的建议之后所施行的措施,是间接体现;⑥是具体的措施,不能直接表现。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4.C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辨析能力。

文中管仲并没有表达反对观点,只是谦虚地说自己不是那种靠征伐帮帝王称霸天下的臣子,并且告诉桓公称霸所要做的具体事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

则必从其本事矣。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答案】

(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

(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

”)

(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

(3)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

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1)注意三种句式特点: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使动句。

(2)注意省略句、“正”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3)关键词是后一个“事”字,这是一个动词,前面“从其本”是状语。

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要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

  【参考译文】桓公向管仲问如何治理百姓(的问题)。

管仲回答说:

“凡治理百姓的,(一是)必须知道他们的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四是)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

注意这四点,就足可以治理百姓了。

”桓公说:

“好。

不要停止。

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

”管仲回答说:

“诚信而仁慈,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点,就可以实行。

”桓公说:

“请详细加以说明。

”管仲回答说:

“守信用的人,百姓就相信他;行仁政的人,百姓就感念恩德;严肃的人,百姓敬畏他;有礼的人,百姓就赞美他。

常语说:

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百姓想要的就不要强加于他们,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

”桓公说:

“好啊!

  桓公又问道:

“我想修明政事谋求定时会盟诸侯,可以做到吗?

”管仲回答说:

“可以。

”桓公说:

“可以从哪里做起呢?

”管仲回答说:

“从爱民做起。

”桓公说:

“什么才是爱民之道呢?

”管仲回答说:

“您修明国家之事,大臣修明家族之事,使他们事业互相连接,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亲近国家了。

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

各乡选用贤士,让他们为国家施行教育,人民就有礼了。

(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

这些就是爱民之道。

桓公坐在朝位上,管仲、隰朋晋见。

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

桓公叹息说:

“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

是不是

  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

”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

桓公说:

“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

”管仲回答说:

“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却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

”桓公说:

“仲父何必这样?

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

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船桨一样。

仲父不发一言来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能听到治国之道把国家治理好呢?

”管仲回答说:

“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

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做起。

”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席位,拱手发问说:

“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

”管仲回答说:

“齐国

百姓,就是您的根本。

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税赋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顿,而国家让百姓做什么事竟没有时间限定。

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怕死罪;按照规定时间为国家做事,百姓就不愁劳顿了。

”桓公说:

“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听到了教导,我不敢私自决定,要告知先君才行。

”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门前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

用忠信昭示近处的人,用礼义昭示远处的人。

这样施行了几年,百姓好像流水一样归附(齐国)。

2[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22分)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

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

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

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

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

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

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

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

贼已困,将擒矣。

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

“围久师怠,贼必遁。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

“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

”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

“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苦:

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纵:

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官:

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抵:

碰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苦”应为意动用法,“以……为苦”。

B项,“纵”的意思是“放”。

D项,“抵”的意思是“到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其”,都是代词,他的。

B项“以”,介词,凭;连词,表顺承。

C项“之”,都是代词,他。

D项“且”,都是副词,将要,几近。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  )

①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

“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①交代了罗提督所做的事情,不能表现其足智多谋。

④说明罗提督改邪归正。

⑥表现罗提督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均不符合题意。

做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①是否是写的这个人;②能不能体现该种精神,如不能,即可排除。

做题时,可用排除法,先找出最不能体现该精神的一句,即可排除两项;然后再找出剩余两项的区别,进行分析,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

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罗提督功成名就后”错误,原文“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并没有功成名就的说法。

“让他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属无中生有。

该题型常见的设错角度有如下三个:

①不是这个人做的事说成是他做的;②不是这一时间做的说成是这一时间做的;③不是在这个官位上做的说成是在这个官位上做的。

  5.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这段话是对罗提督的评价,以议论为主,所以找出一些虚词和固定短语,就容易断句了。

如:

“乃、然、其、安”这几个虚词应在句首,“以重金赎还”是固定结构。

  

(2)【答案】①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

②(罗)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①句中要注意“募”“匿”等词的翻译。

②句中要注意“历”“其事”“洵”等词的翻译。

  【参考译文】东乡人罗提督的作战功劳,在《圣武记》中记录得详细。

他的智慧和能力也可以隐藏起来,并不仅仅凭借武力称雄一时。

罗提督曾经率领部队进入南山,搜查残余的叛贼。

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每天清晨一定要用火枪吓唬它们。

罗提督问(清楚)其中的原因,让村民捕捉一只猴子,剃掉了它身上的毛,画它的脸成为大眼等各种各样丑怪的模样。

第二天等猴子们来到后,放那只猴子离开,猴子们都很恐惧逃跑。

以后再也不来了。

罗提督做官担任夔州游击大将军,夔关紧邻峡谷,山中水流速度很急,一泻千里,盐枭到了这里鸣金叫喊,越过夔关,船上都安装了炮械,两边系着长长的竹,弯如弓箭。

别的船追来,砍断系的绳子发射,船一定会翻,人们不敢触犯他们。

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等船经过时,靠在船边锯船的舵。

到达夔关恰巧锯断,船不能前行,碰上礁石船被撞坏,就把那些盐枭全都抓住。

罗提督年轻时行为恶劣,多次偷窃,县令抓住了他,用杖刑将他打死,把他丢弃在野地里。

他半夜苏醒过来,爬到一位老妇人家里,老人救济他。

于是改过自新,投奔军营,骁勇善战超过同辈。

正当赵金龙发动叛乱,罗提督接受任命,和总督

卢公坤前往平乱。

叛贼已经困顿,将要被擒住。

这时宣宗让皇室禧恩尚书前来督军,还未到,其他人都商议等禧恩到来,罗提督说:

“围困叛军时间久了,军队会懈怠,叛军必定会逃跑。

”于是违背众人建议,打了一仗,把叛军几乎全部歼灭。

罗提督常常对别人说起自己平生做贼的事情,从不隐讳,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

改过自新后,才娶妻子,突然得了奇怪的病,用了各种药方都没有治愈,一个道人来到他家说:

“有个药方可以救你,只是需要三十千钱才能配药。

”罗提督自己考虑家里贫穷,哪里有三十千钱,告诉他的妻子说:

“我有病,将要死了,你也会饿死。

如果卖了你,得到钱买药,我们两个都能活下来。

”妻子哭着答应了,病果然好了。

罗提督做了夔州游击将军后,于是派人寻找他的妻子,用重金把她赎回,像当初一样做夫妻,报答她卖身救丈夫的大义。

这件事不值得作为典范,然而拿他和那些年轻时共患难,富贵后讨厌抛弃他们妻子的人相比,谁的品行高谁的品行低,大概不可以用道学来衡量。

天生豪杰,襟怀坦荡,怎么能用道学家之规范来拘束他呢?

  

答题技巧

一、文言实词答题技巧

  1.汉字字形推断法

  汉字就其形体而言,形声字居多,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推测我们不很熟知的文言实词的意义。

如“诛”是形声字,从言朱声,本义是以言语批评、谴责人,声讨、讨伐,惩处、杀戮是它的引申义。

  2.语法结构推断法

  即考查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

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刃”字,处在谓语的位置,就应该活用为动词,取“杀”义。

  3.整齐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

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过秦论》)中的“取”“举”“割”“收”四个词的词性是相同的,词义是相近的。

  4.上下文语境推断法

  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然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义项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要善于将实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

如“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谢”就需联系上下文来断定其义项,它的上文是项羽要“击破沛公军”,项伯来报信给张良,张良将项伯引见给刘邦,刘邦有求于项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下文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本句中的“谢”该取“道歉、谢罪”之义。

而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句中,则应断定“谢”该是“告诫”之义。

  5.成语词汇联想推断法

  文言文中有些实词的意义今天虽不常见,但在某些词语或成语中仍保留着。

在解释文言实词时,可以联想有关的成语词汇来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

如要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中的“薄”字的意义,联想成语“日薄西山”就不难推断“薄”是“接近,迫近”的意思。

  二、文言虚词用法推断“六看”

  1.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如“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2.看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以”和“而”一样,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3.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的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标志性词语。

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

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

又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苏洵《六国论》)中“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

  4.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如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表推测语气,大概;②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第一个“其”表反诘语气,难道;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表商量语气,还是;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表命令语气,一定。

  5.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