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诊疗优化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0002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泄泻诊疗优化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泄泻诊疗优化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泄泻诊疗优化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泄泻诊疗优化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泄泻诊疗优化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泄泻诊疗优化方案.docx

《泄泻诊疗优化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泄泻诊疗优化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泄泻诊疗优化方案.docx

泄泻诊疗优化方案

小儿泄泻诊疗优化方案

一、定义

1、中医定义:

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

小儿脾胃薄弱,感受外泄、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故泄泻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尤以6个月-2岁婴儿发病率特别高。

2、西医定义:

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时有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

1、诊断依据: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精编教材《中医儿科学》

2、诊断要点:

(1)、有感受风寒、时邪外袭,或乳食不洁等病史。

(2)、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大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体征:

重者腹泻及呕吐较严重,有阴伤液竭之象。

其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亦可有腹胀等症。

(4)、实验室检查:

大便镜检:

可有脂肪球,可有少量红、白细胞;大笔U按病原体检查:

可有治病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及电解质测定:

重症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者,血二氧化碳结合力、钠、钾降低。

3、中医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

急性起病,便次频多,便稀,有黏冻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

粪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二)西医诊断

1、诊断依据:

参考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儿科学》第7版。

2、诊断要点: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便或脓血便。

(2)大次数比平时增多。

3、西医鉴别诊断:

(1)细菌性痢疾:

常有流行行病学病史,起病急,全身症状重。

大便次数多,量少,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显微镜检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变形细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

(2)坏死性肠炎:

中毒症状较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大便暗红色糊状,检出限典型的吃都养血便,长版休克。

腹部立、卧位X线射偏呈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证型1:

寒湿泄泻

1.临床表现  

(1)中医临床表现:

泄下清稀,甚如水样,便稀色淡,或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恶寒发热。

舌苔白腻,脉濡紧,指纹淡。

(2)西医临床表现:

1)轻型:

常由饮食因素及常带外感染引起,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答辩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绿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或泡沫。

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

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

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神志昏迷、休克。

2、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治疗

治法:

宜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

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6-9g大腹皮6-9g紫苏3-6g半夏3g

佩兰3g茯苓6g白术3-6g陈皮3-6g

桔梗3g厚朴3-6g甘草3g

方药加减:

若无表征去紫苏、白芷、桔梗,加苍术;腹痛加木香、砂仁;兼食积者去甘草、神曲、麦芽等;小便短少者加猪苓、泽泻;四肢不温者加干姜;无呕吐者去办下,无汗鼻塞声重者加荆芥、反讽一届表散寒;气滞重者可加大陈皮的剂量,其中小二们用药应根据年龄及体重来衡量。

中成药:

藿香正气液。

(2)西医治疗:

1)饮食疗法;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3)控制感染;倡导微生态疗法;5)肠道粘膜保护剂;6)避免止泻剂;7)补锌治疗。

(3)其他为药物治疗:

1)、中药外敷治疗小儿腹泻:

由黄连、柴胡、肉豆蔻、车前子各8~12份,五倍子6~10份,木香4~8份,吴茱萸、地榆、丁香各3~7份,干姜6~10份,冰片0.5~1.2份,焙干存性研末,过80~120目筛,混合均匀得到的散剂,敷贴于小儿肚脐部位,并外固定,每次0.5~0.8克,24小时更换一次,三次为一疗程。

2)、中医拔罐治疗小儿腹泻:

取穴:

神阙。

治法:

采用单纯罐法或敷蒜(姜)罐法。

灸罐法、温水(姜、蒜水)罐法、涂药罐法等,留罐十至十五分钟(婴幼儿留罐约二分钟),每日一次,病情明显缓解后改隔一至二日施术一次。

3)、推拿疗法

推三关,磨腹,揉脐,捏脊。

(一)证型2:

湿热泄泻

1、临床表现

(1)中医临床表现:

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而臭,腹痛据按啼哭,肛门红灼,或烦热口渴,小便短少,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2)西医临床表现:

1)轻型:

常由饮食因素及胃肠道外感染引起。

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答辩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绿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或泡沫。

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

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

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2、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治疗

治法:

宜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葛根6-9g黄芩3-6g黄连3-6g泽泻3-6g

云苓3-6g木香3-6g甘草3g

方药加减:

若热甚,加银花、连翘;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车前草;若腹痛甚,加木香、白芍;若呕吐频繁,加半夏、生姜汁或玉枢丹,若湿邪偏重,口渴不甚不发热或微热,苔白厚腻,加厚朴、苍术、茯苓、泽泻;若夹暑,证见高热烦渴引饮石膏、知母;大便夹乳片,不死吮吸,夹炒麦芽、炒谷芽消乳和胃。

中成药:

肠胃康

(2)西医治疗:

1)饮食疗法;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3)控制感染;4)肠道微生态疗法5)肠粘膜保护剂;6)避免用止泻剂;7)补锌治疗。

(3)其他非药物治疗

1)中药外敷治疗小儿腹泻:

由黄连、柴胡、肉豆蔻、车前子各8~12份,五倍子6~10份,木香4~8份,吴茱萸、地榆、丁香各3~7份,干姜6~10份,冰片0.5~1.2份,焙干存性研沫,过80~120目筛,混合均匀得到的散剂。

敷贴小儿肚脐部位,并外固定,每次0.5~0.8克,24小时更换一次,三次一疗程。

2)中医拔罐治疗小儿腹泻:

取穴:

神阙。

治法:

采用单纯拔罐或敷蒜(姜)罐法。

灸罐法温水(姜、蒜水)罐法、徐药罐法,留罐十至十五分钟(婴儿留罐约二分钟),每日一次,病情明显缓解后改一至二日施术一次。

3)推拿疗法

推三关,摩腹,揉脐,捏脊

(一)证型3:

伤食泄泻

1、临床表现

(1)中医临床表现:

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夜卧不安,口臭纳呆,泄前腹痛哭吵,多伴恶心呕吐。

舌苔厚腻货微黄,脉滑实,指纹滞。

(2)西医临床表现:

1)轻型:

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

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者黄白色奶瓣和泡沫。

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

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2、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治疗

治法:

宜去积消食

方药:

用保和丸加减

山楂6~10g内金10g麦芽5g云苓3g

炒莱菔子10g半夏3g连翘3g陈皮3~6g

方药加减:

若腹胀痛,加木香、厚朴、摈榔;若呕吐较甚,加生姜、竹茹;若泻下不爽,积滞重,加大黄、枳实消积导致;哺乳婴儿泄泻加乳片着加炒麦芽、炒谷芽消乳化积。

中成药:

保和丸

(2)西医治疗:

1)饮食疗法;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3)控制感染;4)肠道微生态疗法5)肠粘膜保护剂;6)避免用止泻剂;7)补锌治疗。

(3)其他非药物治疗

1)中药外敷治疗小儿腹泻:

由黄连、柴胡、肉豆蔻、车前子各8~12份,五倍子6~10份,木香4~8份,吴茱萸、地榆、丁香各3~7份,干姜6~10份,冰片0.5~1.2份,焙干存性研沫,过80~120目筛,混合均匀得到的散剂。

敷贴小儿肚脐部位,并外固定,每次0.5~0.8克,24小时更换一次,三次一疗程。

2)中医拔罐治疗小儿腹泻:

取穴:

神阙。

治法:

采用单纯拔罐或敷蒜(姜)罐法。

灸罐法温水(姜、蒜水)罐法、徐药罐法,留罐十至十五分钟(婴儿留罐约二分钟),每日一次,病情明显缓解后改一至二日施术一次。

3)推拿疗法

推三关,摩腹,揉脐,捏脊

脾虚泄泻

1、临床表现

(1)中医临床表现:

大便稀薄,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2)西医临床表现:

1)轻型:

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

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者黄白色奶瓣和泡沫。

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

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

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2、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治疗

治法:

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3~6g白术6~9g茯苓3~9g山药3~6g

莲子3g薏苡仁3g砂仁3g桔梗3~6g

甘草3g

方药加减:

胃纳呆滞,苔腻,加藿香、苍术、陈皮芳香化湿;腹胀不适加木香理气消胀;腹冷舌淡,大便加不消化物,加炮姜以温中散寒,暖脾助运,久泻不止,内务积滞折加肉豆蔻、赤石脂固涩止泻。

中成药:

婴儿健脾散。

(2)西医治疗:

1)饮食疗法;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3)控制感染;4)肠道微生态疗法5)肠粘膜保护剂;6)避免用止泻剂;7)补锌治疗。

(3)其他非药物治疗

1)中药外敷治疗小儿腹泻:

由黄连、柴胡、肉豆蔻、车前子各8~12份,五倍子6~10份,木香4~8份,吴茱萸、地榆、丁香各3~7份,干姜6~10份,冰片0.5~1.2份,焙干存性研沫,过80~120目筛,混合均匀得到的散剂。

敷贴小儿肚脐部位,并外固定,每次0.5~0.8克,24小时更换一次,三次一疗程。

2)中医拔罐治疗小儿腹泻:

取穴:

神阙。

治法:

采用单纯拔罐或敷蒜(姜)罐法。

灸罐法温水(姜、蒜水)罐法、徐药罐法,留罐十至十五分钟(婴儿留罐约二分钟),每日一次,病情明显缓解后改一至二日施术一次。

3)推拿疗法

推三关,摩腹,揉脐,捏脊

3、疗效评估

自2007年以来我科共治疗泄泻患者437例,其中明显有效328例,无效66例,总有效率84.8%。

其中湿热泄泻89例,占20.3%。

寒湿泄泻126例,占28.8%。

症状较轻的都是门诊处理,没有进行统计分析。

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缩短病程,减少抗生素使用,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造成的细菌耐药性、菌群失调等问题,并能减少患儿腹泻的复发。

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点

(一)难点分析

引起腹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医学将寒湿泄泻、湿热泄泻、伤食泄泻、脾虚泄泻。

难点就是如何对小儿泄泻进行辩证施治,药物剂量的掌握。

由于小儿吃中药困难加上一些家长不支持。

另外,中医拔罐、推拿很难取得小孩的配合,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二)解决措施

1.使用中成药口服,如宝儿康糖浆治疗伤食泄泻效果显著;

2.中频脉冲复合治疗;

3.进一步跟患儿家长沟通取得家长配合服用中药汤剂和小儿推拿等。

4.加强我科医护人员学习中医辨证论治。

优化时间:

2010年12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