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9088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docx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docx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区级联考】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最新】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描述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红墨水使烧杯里的水变红了

B.雾霾使天空变灰暗了

C.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

D.木炭使手变黑了

2.干冰转化为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

A.原子大小B.分子间距C.原子种类D.分子种类

3.“含氟牙膏”中的“氟”指的是

A.分子B.原子C.离子D.元素

4.下列方法能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的是(  )

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B.观察颜色

C.倒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D.闻气味

5.下列说法对应错误的是(  )

A.道尔顿﹣﹣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B.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张青莲﹣﹣测定某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D.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6.下列实验只能反映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

检查是否是O2

B.

铁丝浸在硫酸铜溶液中

C.

证明H2比空气轻

D.

往盛有CO2的瓶子添加水

7.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量筒读数B.

检验装置气密性

C.

加热液体D.

闻气体气味

8.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氯化亚铁可表示为FeCl3

B.2Mg2+表示两个镁离子

C.NH4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D.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9.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B.磷在空气中燃烧出现白雾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D.铜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溶液变蓝

10.最近发现的第118号元素,是第7周期中的最后一种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中有118个中子B.是金属元素

C.化学性质很活泼D.最外层电子数为8

11.下列物质按照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铁、氧化铁、氯化铁B.冰、干冰、可燃冰

C.氮气、一氧化碳、空气D.生铁、赤铁矿、石灰石

12.“84消毒剂”是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消毒液。

制备次氯酸钠的原理可表示为:

2NaOH+Cl2=NaClO+X+H2O,则X的化学式是()

A.Na2O

B.NaCl

C.NaH

D.NaClO3

13.下列灭火方法依据的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的是(  )

①吹灭蜡烛;

②釜底抽薪;

③柴草着火用沙土盖灭;

④汽车着火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⑤木材着火用水浇灭;

⑥油锅着火马上盖锅盖.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

14.为防止伤害性事故的发生,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存放易燃、易爆物的仓库,严禁穿化纤衣服入内

B.防止易燃品着火后发生爆炸,储存与运输时一定不可密封

C.工厂擦机器的油抹布,不可长期堆放,要及时处理

D.煤气泄露,切不可开抽油烟机或排气扇的开关,应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

15.偏二甲肼(C2H8N2)是导弹、卫星、飞船等发射试验和运载火箭的主要材料.下列关于偏二甲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偏二甲肼有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

B.1个偏二甲肼分子中由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构成

C.偏二甲肼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6:

2:

7

D.偏二甲肼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16.某同学根据铜锈的成分Cu2(OH)2CO3作出猜想:

引起金属铜锈蚀的因素除有氧气和水外,还应该有二氧化碳。

为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下列实验中的()

A.甲和乙B.甲和丁C.乙和丁D.丙和丁

17.有甲、乙、丙三种金属,甲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乙、丙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如果把乙和丙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乙表面有银析出,而丙没有变化,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是(  )

A.甲>乙>丙B.甲>丙>乙C.丙>乙>甲D.乙>甲>丙

18.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内发生的某化学反应,测得t1和t2时各物质的质量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P

Q

t1时的质量/g

51

9

3

17

t2时的质量/g

23

3

x

51

A.x的值小于3B.Q可能是单质

C.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D.M与N的质量变化比为14:

3

19.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后,分别加入肥皂水,振荡

B

从Fe、Cu混合粉末中分离出Fe粉

用磁铁吸引

C

鉴别碳粉和氧化铜粉末

分别在空气中灼烧

D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点燃

 

A.AB.BC.CD.D

20.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A.

B.

C.

D.

21.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50g甲物质形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B.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

C.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g

22.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100g溶剂中溶有10g溶质

B.在110g溶剂中溶有10g溶质

C.在100g溶液中含有10g溶质

D.在110g的溶液中含有10g溶质

23.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一门学科.如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X、Y、Z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X原子构成的物质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一个YZ2分子是由1个Y原子和一个Z2分子构成

C.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微粒个数比为1:

1

D.图中的单质只有Z2

24.用“W”型玻璃管进行微型实验,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处红棕色粉末变为黑色

B.a处的反应为CO+Fe2O3=2Fe+CO2

C.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生成

D.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

25.下列图象中有关的量的变化与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

A.

用氯酸钾制取氧气

B.

等质量碳酸钙与足量同浓度稀盐酸反应

C.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D.

相同质量的Mg、Fe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二、填空题

26.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能改善我们的生活。

请从“A.氧气B.氮气C.生石灰D.石灰石E.明矾F.甲烷”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字母)

①抢救危重病人常用的物质是_____;

②管道天然气主要成分是_____;

③常用作袋装食品干燥剂的是_____;

④净化水时可作絮凝剂是_____。

27.用相应的化学用语填空:

⑤一个氯原子_____;

⑥2个碳酸根离子_____;

⑦N2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

28.如图是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共有_____种元素;属于同种元素是_____(填字母代号)。

(2)C粒子符号是_____,该元素处于第_____周期。

(3)A单独构成物质时,由_____构成(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4)若B粒子为离子,则x=_____;B与C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

三、实验题

29.实验探究题:

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I的名称:

_____。

(2)用A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若用另外一种物质来制取氧气,则需要在试管口放置一团棉花,其作用是_____;B装置也可以用于制取O2,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利用E来收集气体,要等到_____时,才能开始收集,待收集满时,应用玻璃片的_____盖好集气瓶(填“光滑面”或“磨砂面”);为防止在使用排水法收集O2时操作错误导致倒吸,而影响发生装置,需在A与E装置之间连接一种称为“安全瓶”的装置,上图可用作“安全瓶”的装置是_____(填序号①或②)。

(3)若用B装置制取CO2,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若用F装置收集CO2时,发生装置应连接在_____(填“a”或“b”)端。

若使用注射器来代替仪器I,则其优点_____。

(4)将收集到的CO2,按照G装置的操作方法进行实验,发现低处蜡烛先熄灭,证明CO2的密度_____空气(填“大于”或“小于”)。

(5)制取完氧气后,某同学还想探究一下B装置制取O2实验中所使用的催化剂质量到底有没有减少,图2所示是他的部分实验的操作:

①使固液分离操作叫做_____(填该实验的操作名称)

②图2所示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四、推断题

30.推断题:

有一无色液体A,在通电条件下,可以产生B和H两种单质气体;E是红色固体单质,其它关系如图所示,请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H是_____,G是_____;

(2)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化学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写出用澄清石灰水检验F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化学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_____,红色固体单质E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作_____。

五、计算题

31.在锥形瓶中加入10g久置且表面氧化的锌粒(锌粒中原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再滴加稀硫酸(H2SO4),放出气体的质量与所加稀硫酸(H2SO4)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氢气_____g;该锌粒中单质锌的质量分数是_____;

(2)刚开始滴加稀硫酸没有氢气(H2)产生,其原因是_____。

(3)求所滴加的稀硫酸(H2SO4)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A、红墨水使烧杯里的水变红了,是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雾霾使天空变灰暗了,是悬浮颗粒遮挡了阳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D、木炭使手变黑了,是木炭沾附在手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2.B

【解析】

【详解】

干冰转化为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中,体积膨胀,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B。

3.D

【解析】

膏中的“氟”指的元素,与其具体存在形态无关,反物质名称中的的均指元素,故答案选择D

4.A

【解析】

【详解】

A、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中,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现象明显,能一次鉴别出这两瓶气体,故符合题意;

B、氧气和二氧化碳均是没有颜色的气体,观察颜色无法鉴别,故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氧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能鉴别,故不符合题意;

D、氧气和二氧化碳均是没有气味的气体,用闻气味的方法无法鉴别,故不符合题意。

5.A

【解析】

【详解】

A、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学说,故符合题意;

B、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不符合题意;

C、张青莲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测定铱、锑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故不符合题意;

D、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不符合题意。

6.C

【详解】

A、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B、铁丝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属于金属的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C、用氢气吹肥皂泡,利用氢气的密度小,属于物理性质,故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属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7.B

【详解】

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用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到试管的中上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8.B

【解析】

【详解】

A、氯化亚铁的化学式为FeCl2,故选项不正确;

B、2Mg2+表示两个镁离子,故选项正确;

C、NH4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不相同,故选项不正确;

D、

表示的是钠离子,故选项不正确。

9.A

【解析】

【详解】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正确;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不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不正确;

D、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故选项不正确。

10.D

【解析】

【详解】

A、原子中有118个质子,中子数不是118,故选项不正确;

B、第7周期中的最后一种元素,应该是稀有气体元素,不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不正确;

C、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极不活泼,故选项不正确;

D、稀有气体除去氦元素外,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故选项正确。

11.C

【解析】

【详解】

A、铁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氧化铁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氯化铁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不符合题意;

B、冰是水的固体,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属于单质,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一些杂质,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C、氮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一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符合题意;

D、生铁主要成分是铁,还含有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还含有一些杂质,属于混合物,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一些杂质,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12.B

【解析】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反应前有2个钠原子、2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2个氯原子,反应后有1个钠原子、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1个氯原子;X的化学式为NaCl;

13.D

【解析】

①吹灭蜡烛是利用降温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的原理,错误;②釜底抽薪,是利用清除可燃物的原理,错误;③柴草着火用沙土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正确;④汽车着火用干粉灭火器灭火,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正确;⑤木材着火用水浇灭是利用降温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的原理,错误;⑥油锅着火马上盖锅盖,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正确。

故选D。

点睛:

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B

【详解】

A、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穿化纤衣服易产生静电或电火花,引燃混合气体,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正确;

B、盛易燃品的容器必须密封,且容器外有明显的警示标志,所以错误;

C、油抹布能发生缓慢氧化,长期堆放会聚集热量引起自燃,所以正确;

D、煤气泄漏,开窗通风,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可以降低气体的温度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使混合气体达不到着火点和爆炸极限,但切不可开抽油烟机或排气扇的开关,否则会产生电火花引燃混合气体,发生爆炸,所以正确。

故选B。

15.D

【详解】

A、由化学式可知,偏二甲肼是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式可知,每个偏二甲肼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氮原子构成,故不符合题意;

C、偏二甲肼中C、H、N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2×2):

(1×8):

(14×2)=6:

2:

7,故不符合题意;

D、偏二甲肼中C、H、N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2×2):

(1×8):

(14×2)=6:

2:

7,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符合题意。

16.B

【详解】

甲试管的铜片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接触发生了锈蚀;

乙中的铜片与二氧化碳和水接触,没有锈蚀,说明铜的锈蚀与氧气有关;

丙中的铜片与二氧化碳和氧气接触,没有锈蚀,说明铜的锈蚀与水有关;

丁中的铜片与氧气和水接触没有锈蚀,说明了铜的锈蚀与二氧化碳有关。

由以上分析可知,通过实验甲与丁的对比得出:

铜的锈蚀必须有二氧化碳参与。

故选B。

17.A

【解析】

【详解】

有甲、乙、丙三种金属,甲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乙、丙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说明甲的活动性最强,乙、丙的活动性较弱,即金属活动性甲>乙、丙;把乙和丙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乙表面有银析出,说明乙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即乙>Ag;而丙没有变化,说明丙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弱,即Ag>丙;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甲>乙>丙,故选A。

18.D

【解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51+9+3+17)﹣(23+3+51)=3,故错误;B、反应后MN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Q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因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Q不可能是单质,故错误;C、反应后MN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Q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因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D、反应中,M、N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51﹣23)g:

(9﹣3)g=14:

3,故正确;故选D.

19.D

【解析】

【详解】

A、取样品,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可以达到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B、铁能被磁铁吸引,而铜不能,因此从Fe、Cu混合粉末中分离出Fe粉,可用磁铁吸引,故不符合题意;

C、碳粉在空气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而质量减少或消失,而氧化铜灼烧不反应,因此鉴别碳粉和氧化铜粉末,可用分别在空气中灼烧的方法可以达到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均匀混合的,不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一氧化碳,故符合题意。

20.C

【详解】

A、不饱和KNO3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质硝酸钾,硝酸钾在溶液里的质量不能为零,选项A错误;

B、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溶液里硝酸钾的质量应增加,直到达到饱和状态,选项B错误;

C、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不再溶解,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先增加,饱和后不变,选项C正确;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硝酸钾不能无限溶解,溶质质量不可能一直增加,饱和后应不变,选项D错误。

故选C。

21.D

【解析】

【详解】

A、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50g甲物质形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50%,故选项不正确;

B、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选项不正确;

C、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解度减小,乙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选项不正确;

D、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g,故选项正确。

22.C

【详解】

A、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则在100g溶液中溶有10g溶质,或90g溶剂中溶有10g溶质,故选项不正确;

B、根据A选项的分析,90g溶剂中溶有10g溶质,故选项不正确;

C、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则在100g溶液中溶有10g溶质,故选项正确;

D、根据C选项的分析,在100g溶液中溶有10g溶质,故选项不正确。

23.C

【详解】

由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X+YZ2═XY+Z2。

A、由物质的变化可知,X是反应物,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A错误;

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一个YZ2分子是由1个Y原子和两个Z原子构成,故B错误;

C、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微粒个数比为1:

1,故C正确;

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图中的单质有X、Z2两种单质,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书写反应的方程式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24.B

【详解】

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a处红棕色粉末变为黑色,故A项正确;

B、该化学方程式没有注明反应条件,且配平错误,正确书写为

,故B项错误;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

生成,故C项正确;

D、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故D项正确。

故选B。

25.D

【解析】

【详解】

A、催化剂能加快放出氧气的速率,但不影响生产氧气的质量,所以有催化剂的反应时间短,故不符合题意;

B、粉末状碳酸钙与足量同浓度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速率快,故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只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放出氧气的速率,但不会增加氧气的质量,故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

相同质量的镁和铁与足量的酸反应后,镁产生的氢气多,因为镁比铁活泼,所以镁最先反应结束,故符合题意。

26.AFCE

【解析】

【详解】

①抢救危重病人常用的物质是氧气,故填A;

②管道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故填F;

③常用作袋装食品干燥剂的是生石灰,故填C;

④净化水时可作絮凝剂的是明矾,故填E。

27.Cl2CO32﹣

【详解】

⑤一个氯原子就是氯的元素符号,故填Cl;

⑥2个碳酸根离子就是在碳酸根离子的前面加上数字2,故填2CO32﹣;

⑦N2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1,故填

28.3CDAl3+三分子8AlCl3

【详解】

(1)依据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由图示可知四种微粒中共有质子数是9、17、13,共三种元素;属于同种元素的是C和D;

(2)C图中是铝原子失去3个电子形成的带三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离子符号为:

Al3+;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

(3)B单独构成的物质是氯气,由分子构成;

(4)B为阴离子时,最外层电子已达到稳定结构,x=8,则B为氯离子,C是铝离子,铝离子和氯离子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铝,其化学式为:

AlCl3。

29.长颈漏斗2KClO3

2KCl+3O2↑防止高锰酸钾的小颗粒随气流进入导管2H2O2

2H2O+O2↑气泡连续均匀冒出磨砂面②CaCO3+2HCl═CaCl2+H2O+CO2↑a能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大于过滤引流

【详解】

(1)据图可以看出,仪器I是长颈漏斗,故填长颈漏斗;

(2)用A装置,制取O2是固体加热型,试管口没有棉花团,使用的是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化学方程式故填2KClO3

2KCl+3O2↑;若用另外一种物质来制取氧气,是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需要在试管口放置一团棉花的作用是防止高锰酸钾的小颗粒随气流进入导管,故填防止高锰酸钾的小颗粒随气流进入导管;B装置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