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学专业复习提要.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9082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献学专业复习提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古文献学专业复习提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古文献学专业复习提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古文献学专业复习提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古文献学专业复习提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文献学专业复习提要.docx

《古文献学专业复习提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献学专业复习提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文献学专业复习提要.docx

古文献学专业复习提要

古文献学专业复习提要

一文字学

1六书说和三书说

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表意形声假借

不能纳入三书说的问题

1)记号字如:

五六七八

2)半记号字如:

丛义

3)合音字如:

4)变体表音字如:

乒乓刁

5)两声字如:

牾耻

6)其他如:

2汉字的发展史

1)商代文字甲骨文金文

2)西周春秋文字甲骨文金文侯马盟书(沁阳玉简)籀书

3)六国文字金文玺印货币陶文简帛(古文)

4)秦系文字(春秋—秦)金文石刻(石鼓文,诅楚文)印章封泥漆器简帛小篆

5)战国晚期—秦正体小篆俗体古隶(秦隶)

章草(宣元帝)6)西汉正体隶书(古隶,汉隶/八分武昭帝)俗体古隶

7)东汉正体汉隶俗体章草东汉中期新隶体东汉晚期早期行书

8)魏晋正体汉隶流行体新隶体(早期行书、章草)其它(楷书汉魏之际)(今草、今行魏晋之际)

9)南北朝正体楷书俗体今行、今草

3右文说

一些表示同出一源的的亲属词(即同源词)的形声字,都使用同一个声旁。

这种声旁,不管是否为有义的声旁,都是研究这组形声字意义和语言的重要线索。

由于声旁多数位于字的右边,研究这种文字现象的学说称为右文说。

早在晋代杨泉《物理论》中已有这种说法,宋人沈括《梦溪笔谈》引宋人王子韶(字圣美)正式提出了右文说,后世清王念孙,近人沈兼士,杨树达都有研究。

4一些概念

本字/假借字母字/分化字同形字通用字古今字异体字同义换读

汉字的结构形体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以及同语音语义的关系。

参考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二音韵学

1声调的演变:

1)上古阴阳入三声分短长

2)中古平上去入四声阴阳长调变平声,短调变上声;入长调变去声,短调为入声

3)近古阴平阳平上去四声

平分阴阳:

浊声母阳平,清声母阴平(参考:

全浊声母与仄声拼读作全清,与平声拼读作次清)

浊上变去:

全浊上变去

入派三声:

全浊入阳平,次浊变去,全清变上

4)现代入全清变上派四声

附从现代汉语判断古入声字七条

1/bdgjzhz六不送气声母阳平字,绝大多数来自古入声,例如别敌革急竹择

2/ue韵母字绝大多数来自古入声,只有嗟瘸靴例外

3/zhuochuoshuoruo大多数来自古入声,例如:

桌绰说若

4/detenele,zecese大多数来自古入声,例如:

得特讷勒责侧瑟

5/biepiemie,dietienielie大多数来自古入声,例如:

憋撇灭蝶铁捏列

6/fa,zacasa大多数来自古入声,例如:

发扎擦撒

7/开韵尾文白两读,而意义上没区别的,例如:

角脚麦脉剥薄落六没

剥薄没割黑屋服福伏熟粥缩哭幅斛仆叔淑菽麴秃扑辐掬蓿塾孰俗督赎捉出实失漆膝匹七悉戌蟋拂屈弗发歇突忽勃揭曰曷活钵脱豁泼撮八黠滑猾察杀辖瞎刷刮

2声母的演变

帮滂并明非敷奉微

知彻澄娘端透定泥

照穿床审禅

精清从心邪

见溪群疑

影晓匣喻来日

1)上古32字母系统帮滂并明(非敷奉微)不分;端透定泥(知彻澄娘)不分;照穿床审分二三;喻三在匣

2)切韵35(36)字母系统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分(或泥娘不分)

3)宋人36字母系统帮滂并明(非敷奉微)分;照穿床审分二三和;泥娘分(不变);喻三四合

4)元人20字母系统并奉澄定床禅从邪群匣全浊入清全浊声母与仄声拼读作全清,与平声拼读作次清;知彻(照穿)合;泥娘合;影喻疑合;非敷合

5)现代汉语22声母系统微与影喻疑合;从精清心|见溪晓增出激栖息(jqx)

3韵母的演变:

注意分清概念,韵类,(韵母,韵/韵目),韵部

1)上古30韵部

2)切韵206韵(160韵)61韵部孙愐唐韵陈彭年广韵

3)丁度集韵礼部韵略108韵平水人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07韵;金人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张天锡《草书韵会》宋末阴时夫《韵府群玉》106韵

4)词韵清人戈载《词林正韵》19韵部

5)元曲韵周德清《中原音韵》19韵部

6)近现代北方曲艺十三辙13韵部

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三个部分。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音韵》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

三训诂学

1训诂学

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具体情况,提出训诂的原则和方法,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词义、语法学,解释古代语言。

广义:

文献语言学;狭义,文献语义学。

2通假条例:

双声叠韵

1)双声相转:

有正纽双声(同纽)和旁纽双声(同一个发音部位)

2)叠韵相转:

对转,阴阳同入而相转;旁转,阴阳入同声部类相近而相转

旁对转,对转后旁转

3声训

1)区分字义与词义,说明望文生义的原因

2)语音语义的关系:

音义结合成词,本来没有必然联系;同音不一定同义;同义不一定同音;同音词可能意义相近

3)因声求义:

声近义通是大量存在的事实,声同义殊的原因之一是来源不同;由义声音,由音去义;依音破字

4)声训的意义:

依音破字;求语源,通转语;从事物状态或作用上说明命名之意

转语:

因时地不同和其它原因而语音有转变的词,有的义不变,有的义变而分化为不同的词。

两个条件,声音相转,意义相近。

清人所谓一声之转,声纽同一的情况下,语音发生了转变。

望文生训: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词义有时和字义不一致,尤其是字义使用的假借义或者单纯音素的时候,如果依照字的固定字义解释,就会望文生训。

4训诂的方法

1)互训:

同义词近义词相互解释。

推原:

由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的由来。

义界:

下定义。

2)声训:

因声求义;形训:

因形求义;义训:

直陈语义;观境为训:

据境索义

3)当为:

改正错字;读如,读若(《说文》):

注音;读曰,读为:

明假借,旧曰“破读”。

5专著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

《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清王念孙《广雅疏证》

《转语》清戴震《文始》近人章炳麟

《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经义述闻》王引之

《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清俞樾

《恒言录》清钱大昕《通俗编》清翟灏

《辞通》近人朱起凤《果裸转语记》清程瑶田

《助字辨略》清刘淇《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词诠》近人杨树达

《方言》西汉扬雄《续方言》清杭世骏

《一切经音义》唐玄应慧琳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华严音义》唐慧苑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说文句读》王筠《说文义证》桂馥《说文通训定声》朱骏声

《字林》晋吕忱《玉篇》陈顾野王《类篇》宋司马光、王洙

《字汇》明梅膺祚《正字通》明末张自烈

《康熙字典》清张玉书陈廷敬《经籍纂诂》清阮元

《匡谬正俗》唐颜师古《干禄字书》唐颜元孙《龙龛手镜》辽行均

参考洪诚《训诂学》陆宗达《训诂简论》董洪利《古籍的阐释》

四目录学

1国家目录

汉《别录》刘向《七略》刘歆已佚

魏《中经》魏郑默已佚

晋《中经新簿》晋荀勖已佚四部

晋《元帝四部目》东晋李充已佚四部同现代顺序

隋《开皇四年四部目录》隋牛弘已佚

隋《大业正御书目录》隋柳(巧上言下)已佚

唐《群书四录》唐阴践猷已佚

唐《古今书录》唐毋煚已佚

宋《崇文总目》宋王尧臣已佚有辑本

宋《秘书总目》宋孙觌已佚

宋《中兴馆阁书目》宋陈骙已佚

宋《中兴馆阁续书目》宋张攀已佚

明《文渊阁书目》明杨士奇今存

明《内阁藏书目录》明张萱

清《四库全书总目》清纪昀今存

清《天禄琳琅书目》正于敏中续彭元瑞今存

2史志目录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

3私家目录

南朝宋《七志》王俭

梁《七录》阮孝绪

隋《七林》许善心

宋《郡斋读书志》晁公武

蜀中传刻本四卷杜鹏举刻信安郡守游钧刻姚应绩二十卷本衢本二十卷

宜春郡守黎安朝赵希弁刻袁州本四卷附志一卷后志两卷考异一卷

雕版印刷,体例分经史子集四部,四部又分四十五小类,书前有作者自序、全书的总序;四部之前有大序,小类中二十五类有小序,小序编排在该类第一部书目解题后。

每部书有提要,包括介绍成书的背景原委,说明书籍的体例、内容;考订真伪;介绍版本情况;概述一书大旨;介绍作者生平事迹;补充轶闻逸事;品题是非等。

清陈师曾刻袁本汪阆源刻衢本王先谦刻衢本校之袁本张元济刻袁本

宋《直斋目录解题》陈振孙

宋《遂初堂书目》尤袤

4目录的体制

书名、小序和解题是目录书体制基本结构的三要素。

5目录学的作用

掌握古籍总的基本状况;了解图书本身的状况;粗知学术源流;指示门径和辅导读书

6目录的类型

编撰体制(国家,史志,私人目录)

内容(综合〈藏书,地方,丛书,初学目录〉,专门目录〈专科,释道,经籍,史籍,文艺,其他〉,专书目录)

研究古籍的分类,编目与著录的学科。

参考来新夏《目录学浅说》

五版本学

1版本学的目的、内容

读书学习;学术研究;图书馆工作;古籍整理

版本理论;版本学史;版本现象;版本鉴别方法

2版本学史

宋三家目录岳氏《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明胡应麟《经籍会通》

清钱曾《读书敏求记》孙从添《藏书纪要》

《天禄琳琅书目》正于敏中续彭元瑞

黄丕烈《百宋一廛书录》《百宋一廛赋注》《求古居宋本书目》

《士礼居藏书题跋》《荛圃藏书题识》《荛圃刻书题识》

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钱泰吉《曝书杂记》

清末四大藏书家

杨守敬《日本访书记》张之洞《书目答问》

叶德辉《书林清话余话》钱基博《版本通议》

3古书用纸及装帧

用纸第一阶段东汉至隋唐五代麻纸为主,皮纸次之

第二阶段两宋皮纸为主,麻纸次之,后期出现竹纸

第三阶段元至清末竹纸为主,皮纸次之;其中明初至嘉靖,皮纸为主,竹纸次之

装帧(简策,卷轴)旋风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4版式:

版面的安排方式

天头、地脚、边版框(边栏)、界行版心、鱼尾,象鼻,黑白口书耳行款(行格)

版心三部分:

上部:

叶面字数,后多题书名;中部:

书名,卷次,页数;下部:

刻工名,后多题斋堂号或丛书总名

5版本类型

出版时间(宋本);出版地(建本,浙本,蜀本);出版者(家刻本);出版印刷情况(写本,活字本,初刻本);版本形态(卷子本,线装本,毛边本);书的内容(全本,注本);版本价值(善本,孤本,书帕本);版本流传(xx藏本)

刻本(仿刻本,影刻本,覆刻本),写本,抄本,拓本,活字本/聚珍本,套印本,批校本,稿本朱(蓝)印本,百衲本,巾箱本(袖珍本),书帕本

官刻本,坊刻本,私宅刻本,家刻本,自刻本,经厂本,内府刻本,藩刻本,监本,殿本,局本

官刻书主要两宋国子监;元秘书监下兴文署、广成局;明两京国子监;清武英殿

6善本标准

三性九条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

7版本鉴定的一般方法

考证法,直观法,对勘法

校勘在版本学中的地位:

出善本;别优劣,辨真伪;判源流,定版本

8版本源流及版本系统

版本源流是同一部书的各种版本之间的发生、发展和渊源递嬗关系。

版本系统是同一部书的某些版本具有相同一些特征而划分,对版本系统称往往根据其祖本。

祖本是某一版本系统所自出的最早本子。

版本是一部书的各种实物形态。

9历代刻书的特点和评价

宋代:

版式:

多白口,四周单边,晚期出现细黑口,左右双边

字体:

四川宗颜,福建学柳,两浙崇欧

避讳:

避讳甚严

宋本多善:

北宋好于南宋;浙本最善;蜀本次之;建本最差

元代:

黑口,赵字,无讳,多简(体字、俗体字)

次于宋本:

兴文署最有名,各级路学和书院最好,坊刻最差

平水本最好,浙本次之,建本最差

明代:

明初至正德:

黑口、赵字、继元

嘉靖至万历:

白口、方字、仿宋

万历后期至崇祯:

白口、长字、有讳

初中期较好,晚期较差;嘉靖以前,江苏吴中最好,万历以后浙江湖州、新安,安徽徽州质量较高,福建刻本最多,质量最差

清代:

较好,道光以后质量下降

10版本目录

简录式版本目录:

大量

罗列式版本目录:

宋尤袤《遂初堂书目》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张之洞、范希增《书目答问补正》

孙殿起、雷梦水《贩书偶记及续编》

提要式版本目录:

钱曾《读书敏求记》《天禄琳琅书目》正于敏中续彭元瑞

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荛圃藏书题识》《荛圃刻书题识》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杨绍和《楹书隅录》海源阁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小八千卷楼

陆心源《仪顾堂题跋》皕宋楼

缪荃孙《艺风堂藏书记》

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双鉴楼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

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持静斋藏书纪要》

张元济《涉园序跋集录》《宝礼堂宋本书录》

书影式版本目录杨守敬《留真谱》

《明代版本图录初编》潘承弼顾廷龙编

《中国版本图录》北京图书馆

《善本书影》上海图书馆

《清代版刻一隅》黄裳

《文学山房明刻集锦初编》江静澜

参考姚伯岳《版本学》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

六校勘学

1校勘学重要著作

唐郭京《周易举正》

宋张淳《仪礼识误》毛居正《六经证误》方崧卿《韩集举正》洪兴祖《楚辞补注》

岳氏《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彭叔夏《文苑英华辩证》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王应麟《困学纪闻》

近代陈垣《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张元济

2对校学派和理校学派

对校学派:

以卢文弨、顾广圻为代表,注重版本依据,异文比较,强调保持原貌,主张说明异文正误而不做更改。

继承宋学。

强调依据接近原版的版本为校勘依据。

贡献在于说明版本依据原则。

不校校之,流于保守。

理校学派:

以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和俞樾为代表,要求广泛搜集包括包括版本以外的异文材料,根据本书义理,运用文字、音韵、训诂、版本和有关历史知识,分析考证异文正误,明确主张订正刊误,敢于改正误字。

继承汉学。

贡献在于总结校勘方法和归纳校勘通例方面。

戴震提出以考订异文,段玉裁提出“底本之是非”,“义理之是非”;“以孔还孔,以贾还贾”等观点理论。

王氏父子总结了大量校勘通例,促使校勘学形成体系。

俞氏继承王氏父子,促进了古代校勘学形成。

3校勘古籍的任务是存真复原。

古籍有基本构成,简单重叠构成和复杂重叠构成。

简单重叠构成例:

《墨子》—>汉三家合本—>清儒注疏《墨子间诂》孙诒让

复杂重叠构成:

《诗经》—>四家诗—>郑注—>孔正义(历代注疏)

4校勘方法

1)对校法:

同书不同版本对读,校勘异文。

2)本校法:

以本书前后互证,校勘疑误。

3)他校法:

以他书校本书。

引他书以及为他书所引者校勘。

4)理校法:

根据本书义理,运用文字、音韵、训诂、版本和有关历史知识,分析考证异文正误。

理论实质:

分析与考证。

5校勘通例

疑误与异文,致误原因

异文:

误字、脱文,衍文,倒文或乙文、错简。

6校勘步骤

了解基本构成和流传情况;了解基本内容和结构体例;了解基本问题和语言特点;

搜集他书资料,汲取前人成果;对校各本,列出异文,发现疑误;

分析异文,解决疑误,审定正误

7出校原则

根据异文的质量和疑误的价值,从义理和证据两个方面,无本不改。

8校勘学

研究对象是古籍的校勘,目的和任务是总结历代学者校勘古籍的经验,研究校勘古籍的规律和法则,为古籍校勘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倪其心《校勘学大纲》

七古文献学史

1绪论

古文献学:

1)是一门搜集、整理、研究、利用古典文献的学问

2)以古典文献的形式内容和整理的各个环节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典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古代文化历史知识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3)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中国古文献学史特点:

源远流长;以经学为中心;主要分两派:

考据学派和义理学派

考据学派:

从语言文字、名物典制等的考据入手,以求掌握古文献的本来意义,恢复古文献的原始面貌,为古文献学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义理学派:

往往摆脱语言文字,为我所用,穿凿附会,甚至任意篡改,强就我意,只能产生背离古文献本义借题发挥的新的思想成果,成为思想史研究的对象。

对于某一学者,可能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只是侧重点不同

古代文献学史分期概论:

先秦:

古文献学的初创时期

两汉:

是成熟时期,既有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

魏晋南北朝:

北方承汉朝古文学考据余续,南方受玄学影响较大,出现义疏之学,喜谈义理。

并且由于语言文字发展,出现了知今昧古、以今类古的倾向。

隋唐:

因循,集成,而较少开创。

唐疏形式上继承了义疏之学,内容仍以考据为主。

史注承袭魏晋以考据为主。

宋元明:

疑辨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为主,同时考据学也不断发展。

清:

前期考据学大盛,形成以小学为主的一代朴学,宋学未成气候。

近代,今文经学一度兴起,但古文学一直是占优势的。

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形成汉学、宋学两大传统。

2先秦

孔子与六经:

多闻阙疑,择善而从,无徵不信;崇尚平实,排斥虚妄;为我所用,开儒家穿凿附会先河

孟子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尽信书,不如无书;服从政治目的

荀子

正名篇的训诂学贡献:

词义的社会性;词语的地域性;语词和词义的历史性;单名兼名共名别名

韩非子

解老喻老:

解老侧重训诂诠释;喻老侧重事类例释;老子篇次不同;参会己意,批判继承;较早诸子注释

3两汉

汉注(非经注):

赵岐《孟子注》;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

经今古文学:

1)写本不同:

字体不同;字句不同;篇章不同

2)说解不同:

说解内容不同,不仅表现名物训诂,尤其表现在事实典制方面;说解侧重不同,今文微言大义,夹杂讖纬,古文训诂。

3)宗旨不同:

今文经世致用,古文解释古书,学术性较强

今文学提供思想史重要资料,古文学提供文献学重要经验和成果。

同对后世影响很大。

讖纬:

讖指宣扬天命迷信的预言、秘籍,纬书以讖说经,以经证讖,假托经文经义,附会人事吉凶。

董仲舒:

今文学代表:

微言大义;阴阳灾异,天人感应;通经致用;训解牵强附会

司马迁:

保存了古代文献;文献考辨方面的成就和局限;文献诠释方面的成就和问题

以训诂代本字:

在引用古代文献资料时,常常对古奥艰涩的字句今行译释,为古文的解释、翻译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有的是对译,有的是意译,有的诗增文译释。

刘向、刘歆:

校勘、目录、辨伪学的成就,主要创立了目录学。

王充:

辨伪:

驳斥讖纬和天人感应;辨儒家圣贤立说之伪;考辨群书之伪;实事求是的辨伪方法

许慎:

《五经异义》的价值;《说文解字》:

视小学为基础;文字方面,著录形体,研究结构,创建部首分类;音韵方面,保存音韵资料;训诂方面,以义训为主,兼用形训和声训

郑玄:

经通今古,兼通博采;经通小学,长于训诂校勘;辨章学术,综考六艺(《六艺考》、《三礼目录》、《诗谱》)

先郑后郑:

先郑:

东汉郑兴、郑众父子,尤指郑众;后郑指郑玄

4魏晋南北朝

玄学:

援道入儒,阳儒阴道三个时期:

贵无(何晏,王弼),崇自然(稽阮),崇有(向秀、郭象)文献学上牵强附会的义理学义疏体

语言文字学:

反切:

孙炎(叔然),韵书;音义体

晋吕忱《字林》梁顾野王《玉篇》;晋郭璞《尔雅》《方言》注魏张揖《广雅》

古文重兴,今文衰落;南北学异

史注二体兼备:

刘知几《史通》:

训诂解释、广异补阙

汲冢竹书:

荀勖、和峤;卫恒;束晳:

《竹书纪年》《穆天子传》《汲冢周书》

何晏、王弼:

玄学创始;何晏《论语集解》创集解体;王弼注《老子》《周易》黜象申义;忘言忘象

虞翻、王肃:

力诋郑学;王肃:

多涉伪造:

伪古文尚书、孔子家语,孔丛子

韦昭、杜预:

《国语解》;《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望文生训:

1)通假:

“庄公寤生,惊姜氏”;寤通牾,逆生难产。

――杜预

2)连绵词:

犹豫;狐疑--颜之推

3)增字解经:

“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恶之易长,实为恶之蔓延――杜预

史注集解:

裴骃;晋灼;臣瓒

史料补注:

宋裴松之《三国志注》;梁刘昭《后汉书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颜之推:

最高水平;精通小学,以为基础:

四声别义,破通假;长于考据;精于校勘,金石证实;偶及辨伪

5隋唐五代

语言文字:

字样学:

颜元孙《干禄字书》张参《五经文字》唐玄度《新加九经字样》

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繫传》

陆德明:

《经典释文》:

考清著述源流;注释内容丰富,体例严密;精于校勘

九经疏:

孔颖达,贾公彦,徐彦,杨世勋;疏不破注;因循,集成,少有开创。

颜师古:

《匡谬正俗》《汉书注》:

广收成果;精于小学;擅长校勘;考证得失兼存

李善:

《文选注》:

集成开创;详于释事;精于辨字、注音、释义;擅长校勘;小传和解题精当;征引博赡,体例严明

旧有“释事忘义”之讥,乃偏见。

释义包含典故和词语,李注未忽略,只是侧重点不同;李注侧重释事,正是抓住了注诗文的主要矛盾。

刘知几:

《史通》:

开六经皆史先河;史部目录学创通;考证辨伪,破信伪传统

司马贞,张守节:

史记三家注:

裴骃《史记集解》;司马贞《史记索隐》重考辨,精校勘;张守节《史记正义》:

详音义,长考证,尤其地理。

打破疏不破注传统。

李鼎祚《周易集解》

6宋辽金

欧阳修,曾巩:

欧:

《集古录》《崇文总目》;曾:

目录校勘

王安石:

新学,三经义(诗书周礼)《字说》

郑樵:

考据、编纂成果宏富;辨伪;目录学;文字音韵

洪迈:

《容斋随笔》:

义理考据并重;纠谬、辨伪;金石材料参证;文字音韵、训诂校勘

朱熹:

义理考据并重;考辨群书,纠谬、辨伪;重视校勘;说解简明

审辞气:

训诂注意语法方面,包括词法句法等。

校勘:

廖莹中、岳氏《刊正九经沿革例》:

考证刊刻源流,广校众本;审定字体;据注疏校正文;审定音释;考定句读、标明圈点;附以考异

张淳《仪礼识误》毛居正《六经证误》方崧卿《韩集举正》洪兴祖《楚辞补注》

彭叔夏《文苑英华辩证》刘颁《两汉书刊误》吴仁杰《两汉书刊误补遗》沈揆《颜氏家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