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6篇范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6篇范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6篇范文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味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包括:
辛甘酸苦咸,这是药食的五种基本滋味。
这五种药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
发散、行气、行血。
例如:
薄荷、木香、红花等。
甘:
补益、止痛、调和药性。
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诸药等。
酸:
收敛、固涩、生津。
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敛汗等。
苦:
通泄、燥湿。
杏仁降泄肺气、枇杷叶降泄胃气、苍术消除湿气等。
咸:
泻下作用。
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二、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
饮食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也应注意,如:
偏嗜五味造成脏气之盛衰失常,多食酸则可伤脾,多食苦可消肺,多甜食可伤肾,多食辛可伤肝,多食咸则伤心。
五味所禁:
辛味善行气,有散发之性,多食就会耗气,气病要慎,不能过量;
咸味善走血,用量过大则血行凝滞,血病要慎用;
苦味善走骨,能动心火,多用则火,骨生于肾,故骨病应少食苦味食物。
甘味性滞走肌肉,多食易致肌肉壅滞,故肉痛时不宜多食;
酸味善走筋,有收敛作用,多食则引起筋脉拘急。
饮食要荤素适宜,五味兼备才能使脾胃调和,五脏收益。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第二篇: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养生也越来越重视。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调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一、养生的意义
然则人之气数,固有定期,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与人。
故惟智者不以人欲害其天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寿,而尽终其天年,此圣智之所同也。
――张景岳
古代把人的精神和人的肉体看做一个整体,认人是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体。
一个人的生命力的旺盛,免疫功能的增强,主要靠人体的精神平衡、内分泌平衡、营养平衡、阴阳平衡、气血平衡等来保证。
因此,遵循中医养生的方法,对人体健康长寿有重要的作用。
二、养生的方法
(一),调摄情志。
1、和喜怒。
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
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太过。
怒是历代养生家常忌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
2、去忧悲。
忧郁、悲伤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又一种情志,应当注意克服。
老年人由于精气亏虚心气不正常,常易生忧悲之苦,忧悲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别应当杜绝忧悲。
3、节思虑。
思虑是心神的功能之一,人不可无思,唯过则有害,古人认:
思则气结,切切所思,神则败,所以思虑过度可出现头昏、心慌、失眠、多梦、痴呆等症状
4、防惊恐。
遇事易惊恐亦是一种对人体十_大的意义。
药食同源不仅开中医养生保健之先河,且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独特的优势所在。
(四),起居保健。
环境与居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亦是人类保养天年(自然寿命),强壮正气,延年益寿的必备条件。
(五),乐娱养生。
乐娱养生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用娱乐这种人类普遍的行来让人们情绪变好,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使人们健康长寿。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往往过于繁忙,而且生活单调,就更需要一些娱乐活动来调节。
用娱乐活动来调节生活情绪和生理机能,往往能起到许多药物治疗所起不到的良好作用。
(六),睡眠养生。
睡眠是平衡人体阴阳的重要手段,更是恢复疲劳、走出亚健康的养生第一良方。
提高睡眠质量有四大法宝:
首先,应提倡睡子午觉。
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第二,睡前应注意减慢呼吸节奏。
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第三,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
?
因人睡觉后,心脏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脏中,心脏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
第四,失眠的病人别忘了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心肾相交。
心肾相交意味着水火相济,对阴阳相合有促进作用,阴阳合抱,睡眠当然达到最佳境界。
三、关于养生的体会
纵观中医养生的历史,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养生有道,德润身,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独具特色的养生观,仍激励今人效法。
所言仁者即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仁的核心,仁者爱人是也!
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
养德就是注重人体精神的健康状态――精神卫生。
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一个人要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必须进行全面的养生保健。
并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道德与涵养是养生的根本;
第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养生的关键;
第三,思想意识对人体生命起主导作用;
第四,科学的饮食及节欲是养生的保证;
第五,运动是养生保健的有力措施。
只有全面地科学地对身心进行自我保健,才能达到防病、祛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现代人要想养生,必须学会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则必须学会放下烦恼的事,然而现实中有许多事情是需要我们学会忍耐才能放下的。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第三篇:
(一)养生的意义
(二)养生的方法
一,调摄情志。
思则气结?
切切所思,神则败,所以思虑过度可出现头昏、心慌、失眠、多梦、痴呆等症状。
四,起居保健。
五,房事养生。
祖国医学认,肾先天之本,主藏精,肾精乃是一种与人体生殖、生、长、状、老、已,以及寿夭等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物质,它跟人体健康有关。
中医认,人体与周围环境是一个整体。
自然界与人体是相通的。
因此,随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房事养生也应不同。
六,乐娱养生。
七,睡眠养生。
提高睡眠质量有四大法宝:
第二,睡前应注意减慢呼吸节奏。
第三,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
?
(三)关于养生的体会
一个人要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必须进行全面的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第四篇:
中国的传统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共用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症型,同时,中医坚持以辩证法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治疗的积极影响在于不但能够帮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且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更重要的是,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仅只是着眼于治病,而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历了长达数个月的妊娠反应,在此期间,她只能进食稀饭,同时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其他别的有益的补充,因此,出生以后我三天两头感冒,从小学开始就明显感觉在冬季的时候四肢发凉,终日精神不振,天气一变化就会头痛,而且会持续数天之久,乃至于我不上课也无需请假。
之前由于嫌中药熬制麻烦,我家人大都带我去看西医,做胃镜、胸透,拍头部和颈部核磁共振,但是结果显示一切良好,医生也仅仅开了一些常规的药来吃,效果几乎零。
进入高中阶段,可能是由于功课负担过大,每天下午5点左右都会准时头痛,整个颈部和头部都十_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就会表现出病理的状态。
而在治疗疾病之时,中医并非像大多数西医的观点那样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而是认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
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认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因而从来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20xx年春夏之际,我的父亲开始了其长达近3个月的咳嗽,一开始仅仅认是室外天气太热,室内冷气太大所致而引起的热伤风,因此不以意。
一周以后,随着流鼻涕等感冒的伴随症状的消失,咳嗽却开始严重,继续吃感冒药和消炎药也不见效,经过多次的西医诊断,判断慢性咽炎发作,于是进行胸透、吃吴太咽炎片和阿莫西林,但是咳嗽还是止不住,又经过一位老西医的诊断后认是过敏性的咽炎,加开了几种抗过敏的白色小药片,一开始咳嗽被压下去了,但是那个尾巴怎么也去不掉,反复多次后又变得严重了,最后还是一位老中医解决了这一难题,他采用中医经典的四诊法来断症:
我老爹面色虚浮,眼袋浮肿,表明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休息不足;
舌苔白中带黄,显厚,表明胃气郁积,观看喉咙情况后认咽炎无法引致这么严重的咳嗽,通过询问,得知我爸三餐不规律,在外应酬过多,油腻和鱼腥的东西摄入过多,同时,由于体质不佳,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寒气积聚,加剧了胃气的郁积,而过多的胃气由于消化功能不佳只能上行,对喉咙进行刺激,使得由感冒引起的咳嗽转变胃气引起的咳嗽而难以被发觉,西药的功能仅在于消炎,而无法平抑胃气,这才是咳嗽长期未愈的根本原因。
这位老中医一改之前消炎的用药方针,先开了三帖中药来消除积食,加大肠胃的消化和排出能力,同时要求我父亲在最近两周之内减少在外应酬的次数,加大对粗粮和蔬菜的摄入量,并且减少工作量,增加睡眠时间,然后开了几服药来抑制胃反流、反酸,用归脾丸来增强脾胃的功能,仅仅过了两周,喉咙部位的不适感基本消失,咳嗽也基本得到抑制,甚至连由慢性咽炎引起的刷牙的呕吐也好转了许多。
然而,现在社会,人们对于能够迅速痊愈比以更小的代价痊愈看的更重,而西医快速见效的特点也迎合了现在大部分人的心理,再加上其他原因,使得中医的发展面临尴尬的境况,人们往往是经过多次西医诊断无效之后才想到中医,但是,此时很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需要我们引以戒:
我们不应该忽视中医的疗效,应该加大对中医的保护和发展,才能保证这一学科得以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第五篇:
通过这学期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我先讲一个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吧。
我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妊娠反应,在此期间,她只能吃稀饭。
当时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别的食物补充营养。
因此,我出生以后经常感冒,并且经常感到头疼,在冬天(甚至夏天)的时候四肢发凉。
有一次姑妈介绍了一个老中医,让我爸妈带我去看病。
那位老中医给我看过以后说我的病是由先天阳气不足引起的,气不足则血气不通,所以才会四肢发凉。
在天气转凉的时候,邪气就会乘虚而入,而阳气不足导致晚上睡觉时头部成身体中最脆弱的一环,邪气从肩部和颈部进入,进一步到达头部,这才是我长期头痛的根本原因。
找到病因之后,那位老中医我开了多副中药。
接着,拿出一些经过秘方制作的药粉,要求我每天晚上泡脚。
最后是进行拔火罐、针灸和推拿,同时建议我泡枸杞和桂圆干日常饮用,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的体质好了许多,到现在甚至连感冒也很少发生(因时间较久,以上治疗方法不一定准确,全凭记忆)。
自此以后,中医在我心目中变得神奇而又神秘。
这学期学习养生知识后,我终于初步了解了一些中医知识,并且我也今后的养生制作了一份简单的安排。
在今后,我会注重食疗,顺应四季、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综合调养的养生。
说起起居,就牵扯到我们这不正确的作息了。
现在的学生经常晚睡熬夜,这对胆、肝、肺是非常不好的,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我们应尽量顺应时辰,了解五脏六腑与各时辰的关系,才能比较健康的生活。
在精神方面,我觉得只要看得开一点,尽量放松就行了。
现代人要想养生,必须学会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则必须学会放下烦恼的事,学会忍耐。
最后我总结一下这学期学到的养生之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态;
保持有益的饮食习惯;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
中医养生要从小做起,时刻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寿。
因只有当你身临其境去接触了中医养身学,你才会懂得养生其实是人一生之中很大的一门学问。
最后,非常感谢陈老师这学期的辛勤教学,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听你的课。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第六篇:
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一、药材的四气五味
温热寒凉是药材的四种药性,也称四气。
它是从药物作用在人体方面的表现概括而来的,也就是说,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例如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等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将它归纳具有热性的药。
苦:
三、药食同源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药食同源,如红枣健脾,山楂助消化,梨滋阴润肺,荞麦是消渴病人的好食品。
糯米、黑米性味甘温,具有益气补血、暖胃健脾,滋阴润肺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体虚乏力的病人。
中医还根据疾病辨证和食物性味,采取以动物的内脏来补养人体的脏腑,如贫血目疾夜盲症。
肝虚可用猪肝,肾病用猪腰,遗尿用猪膀胱,肾病用猪肚等。
在辨证施膳时要遵循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进行食性的选择配膳。
寒凉性食物,如小米、赤小豆、绿豆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可用于热证的调护。
热性温性的食物,如糯米、黄米等,甘温食物,具有温中、补阳、祛寒之功效,可用于寒证病人的调护。
辛散类食物,如葱、韭、姜、蒜、辣椒等,具有解表散寒之效,可用于风寒感冒患者的调护。
苦寒、甘、寒性味的食物,如各种水果及一些瓜类多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温病热盛伤津者的调护。
四、均衡营养,合理膳食
人体是一个整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知其内脏、皮肤、毛发、指甲等的改变,必是脏腑功能失调或衰减而致。
机体功能能量的平衡全赖于气血生化之源的脾胃能否建运脾胃正常运转的重要之处在于饮食有节度、按时适量、不过饥、过饱、过热、过冷、不择食、偏嗜、注意饮食平衡,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在饮食调护中,注意患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避免单调饮食品种,不仅要有鸡、鱼、肉、蛋、奶、谷、豆、果蔬,而且在形式上要有流质、半流质、软食、普通饮食及特制的营养液等。
患病之体,脏腑功能紊乱,脾胃多受累,使运化功能减退,给予清淡食品,不仅易于消化吸收,亦可减轻胃肠负担,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但是单纯素食、蛋白质含量较低,维生素和铁、锌等微量元素吸收减少,利用率较低,不能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及病理要求,只有在素食的基础上搭配适量的荤腥之品,才能满足病体之需注意切忌过量。
运用中医食疗基本理论指导饮食调护,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体现了药疗、食疗相结合,是中医临床护理的一个特点。
在临床辩证准确下做到药食相须,寒温相宜,五味相适,就能提高疗效,使病人尽快康复;
反之则影响药效,加重病情。
在护理过程中如何指导病人进行食疗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