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89714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docx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docx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

◆教案

【教学目标】

1.搜集资料说一说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2.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解释实际事例。

3.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

能用简图推导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4.理解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5.通过阅读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绘制全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从而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6.说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7.举例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海陆气压分布的影响;

8.说明南半球气压带纬向分布较北半球明显的原因;

9.举例说明冬夏海陆气压中心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10.说出什么是季风环流,说明为什么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11.说出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12.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13.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教学重点难点】

1.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4.大气的温室效应。

5.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6.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7.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8.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

9.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10.能说出锋面、低压、高压系统的概念,说明他们对天气的影响。

11.能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1课时

【引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知道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说地球普通,因为地球具有和其他行星一样的特性,都是物质的和运动的;说地球特殊,则是因为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

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有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环境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的大气是厚厚的,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

那么,这么高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呢?

一、大气的垂直分布(板书)

大气的组成成分在垂直方向上是有差异的,进而使得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有差异,特别是气温的差异决定空气的垂直运动状况。

所以气温的垂直分布是划分大气各层的主要依据,也是大气各层最基本的特征。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提问】请学生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1、“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情况有何不同?

【总结】

(1)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3)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承转】气温在垂直方向上有这样的变化特点,即各层大气具体有些什么现象和事物,下面我们一一来了解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提问】2、“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可以说是“人类之家”。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

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各种天气现象(云、雨、雾、雪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因此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与人类的关系也很密切。

如臭氧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可以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提问】同学们再看图2—23平流层中有架大型飞机,那么为什么飞机是在平流层中飞行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该层水汽含量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现在人们乘坐的大型飞机多是在平流层中飞行。

【补充】(承转)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少,被划为“高层大气”层。

根据人造卫星的探测资料,在2000~3000公里的高空,地球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这个高度可以大致地看作是地球大气的上界。

【承转】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大气中发生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与太阳辐射能及其转化密切相关。

太阳辐射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面,这样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之间进行着一系列的能量转换,从而形成地球表面复杂的大气热力状况,维持着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板书)

我们已知太阳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巨大的能量。

太阳辐射能在各种波长范围是有变化的。

【提问】请同学们对照课本的表中内容阅读图1.7,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多少?

主要分成哪几个部分?

太阳辐射能是怎样分布的?

【总结】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

其中,人眼能看见的光线,波长在0.4~0.76微米之间,因此这个范围称为可见光区,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集中在这个波长范围,所以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人们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

波长小于0.4微米的紫外线区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7%,波长大于0.76微米的红外线区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3%,这两部分人们用肉眼都无法看见。

【提问】太阳辐射各种波长的光是怎样被削弱的?

有哪些削弱作用?

各有什么特点?

【承转】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提问】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哪部分?

【点评】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可见,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有选择的。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板书)

平流层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线却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

由此可见,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承转】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具有反光镜的作用,把投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大气的反射作用。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板书)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是没有选择性的,所以反射光呈白色。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愈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大气中的杂质颗粒越大,反射能力越强,颗粒越小,反射能力越差。

【提问】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为什么阳光未直接进教室,教室却是明亮的?

【点评】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大气的散射作用造成的,因此我们再来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板书)

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

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在可见光部分蓝紫色光波长最短,散射能力最强,所以在晴朗的天空,特别是雨过天晴时,天空呈蔚蓝色。

另一种情况是散射作用的质点是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等时,它们的散射无选择性,各种波长同样被散射,使天空呈白色。

所以,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在树阴下,在房间里,凡是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仍是明亮的,这些都是大气的散射作用的缘故。

综上所述,太阳辐射通过地球大气层时,大气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区和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可见光集中了太阳辐射一半的能量,所以太阳辐射给予地球表面巨大的能量,是发生在地理环境里各种现象和过程的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板书)

【提问】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什么?

为什么说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因而使近地面大气增温。

近地面大气又以辐射、对流等方式,把热量传给高一层大气,使大气保存了地面所放出热量的绝大部分(75%~95%)。

因此,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也主要集中在红外线区,所以大气辐射也是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热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大气逆辐射更强,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暖和些。

所以,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板书下图讲解:

综上所述,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温室效应。

【承转】我们学习了大气的热力作用,实际上主要体现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这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再来看这四种辐射的关系。

画出简图,重述大气的热力作用,掌握本课重点内容。

图1

图2

大气的温室效应,我们应重点弄清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之间的关系。

如图1,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从而将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二是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正是这种关系,才使得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我们可以借助于上述简图分析说明大气保温效应的三个物理过程:

(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2)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又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3)大气增温后又产生大气长波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而散失,剩余的绝大部分射向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如图1)。

大气逆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点评】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1)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对流层)的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而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所以说,

(2)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地面和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

(3)对地面直接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

【承转】同学们,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知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作回归运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不均匀。

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高度角不同。

相比较而言,太阳直射的地方,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多。

那为什么会是这样?

请同学们读图2—26“不同太阳高度辐射强度变化示意图”。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因素:

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高度角有差异,会对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有影响。

因为太阳高度角越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最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多,反之越少。

这是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原因之一。

【总结】太阳高度角不同,①等量太阳辐射在地面的散布面积不同

②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削弱程度不同。

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地面辐射也就不同。

2、下垫面因素:

【提问】读图2—27“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图”,什么样的下垫面反射率最高?

反射的多少跟地面得到的多少、地面辐射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总结】反射的越多,地面得到的越少,地面辐射的越少,大气得到的就越少。

3、其他因素:

(略)

【活动】读课本阅读内容,思考温室效应是怎样形成的?

说说温室大棚的原理在农业、建筑、人体保健等方面的应用。

【点评】略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

在黑板上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甲、乙两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叫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二〗、引入新课:

学生在黑板上完成了甲、乙两点的热力环流简图后,接着总结,如果上面说的甲地是极地,乙地是赤道,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有无规律可循呢?

将学生带入学习新课的情境中,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三〗、学习新课: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板书)

1、“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的示意”图(增加)。

学生在黑板上完成了甲、乙两点的热力环流简图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假设的条件“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也就是只考虑赤道与极区间的冷热差异。

学生会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容易实现知识的迁移,把甲地改为北半球的极地,乙地改为赤道,再叫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的示意”图。

2、“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图2-32)

这部分教学还要强调假设的条件与前提是“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不考虑实际地球表面的海陆差异”。

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完成低纬环流的制作,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剖析这幅图往往是从赤道与极区间的冷热差异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两组成因图入手的。

有几个难点是必须突破的:

(1)如何画出空气上升箭头和下沉箭头;

(2)为什么空气会上升或下沉(成因分析);(3)空气上升或下沉又如何形成高气压带或低气压带;(4)三圈环流图中近地面的风带(风向)如何转画到平面图上,形成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借助手势进行形象地理解和记忆:

如下图所示,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手心向着自己,四个手指头伸直的方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伸直的方向代表地转偏向力的方向,食指偏向大拇指的方向就代表风向,这样就可以形象地理解和记忆全球的六个风带了。

3、“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

(增加)

组织学生开展诱导式探究学习:

启发学生逆向思维,要求学生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再结合上面所提到的“南半球用左手定则的手势”,组织学生进行5分钟的小组讨论。

讨论完毕后,分别叫出三个组的代表上黑板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

4、小结三圈环流,将学生的注意力从集中在三圈环流的全部到近地面部分,总结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板书)

可利用书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图2-23)分析或者教师自行设计教学课件动态演示移动过程。

让学生自己得出移动的规律。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图2-23)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地球表面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应该在图上找到它们的位置;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运动,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

北半球夏季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

借助手势进行形象地理解和记忆:

如右图所示,四个手指与手掌弯曲成90°角,它们之间的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处分别代表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其中中指和无名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它们之间的凹陷处代表赤道低气压带,食指和小拇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极地高低气压带,食指与中指之间以及小拇指与无名指之间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大拇指伸直代表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7月份,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即大拇指往北移),全球气压带(即四个手指与手掌之间接触带的凹凸处)也往北移,1月份则往南移动。

〖三〗、总结新课:

1、根据“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图2-32),说出三圈环流与全球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2、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图2-23),说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原因及其移动的规律。

〖四〗、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做课本P52页的第一个活动的第1小题,并且在课堂提问。

【课后作业】

假定课本图2-23中各气压带的宽度大致为10个纬度,尝试画一幅以北极为

为中心的半球投影图,并在夏至日时的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画在图中相应位置上。

(做在作业本上)

【课后反思】

1、教学特色:

开展诱导式探究性学习。

2、教学最成功的方面:

启发学生逆向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探究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

课堂气氛热烈,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特色。

3、借助手势进行形象地理解和记忆,特别是“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来理解和记忆全球的风带的方向,有事半功倍之效。

4、学生不能理解而又容易被老师忽略的问题:

问题1:

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后,哪支气流上升?

(中纬西风上升)

问题2:

在“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中,学生不明白地球高空在哪里?

(如右图所示,在赤道上和极点上分别画出4个人站在地面上,再用虚线画出地球的高空,这样画空气上升和下沉箭头就迎刃而解了)

第3课时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

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板书)

【学生思考】请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回答课本P52——活动1。

【教师归纳】南北纬10°~20°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接地带。

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北移,赤道低气压带也北移,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多雨,南纬10°~20°之间则受南半球东南信风的控制,炎热干燥。

冬季则相反,形成了南北纬10°~20°之间具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的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则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地处两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接地带,且两气压带或风带的属性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了具有干湿季明显交替特征的气候类型。

【承转】那么,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具有什么样的不同性质呢?

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P52——活动题2。

【教师归纳】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气流

对气候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附近

热力原因

上升

湿热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纬30度附近

动力原因

下沉

干热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60度附近

动力原因

上升

温湿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附近

热力原因

下沉

冷干

风带

分布

风向

对气候影响

北半球

南半球

低纬信风带

副极地低压与极地高压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极地东风带

赤道低压与副热带高压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对于气压带主要考虑的是气流是上升还是下沉,如上升则易成云致雨,湿润,下沉则干燥少雨。

风带则主要从其风向方面考虑,如由低纬吹向高纬则湿润,反之则干燥。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板书)

【承转】由于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

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

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

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使得地球上的气压带纬向分布状态被打破,尤其是北半球表现得更为明显。

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

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提问】为什么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这样的差异?

请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主要原因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显著增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的缘故。

在北半球,7月份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

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

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

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

【归纳】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板书)

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什么是季风?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图2—34,完成课本P54——活动题。

【教师总结】

课本P54——活动题参考答案:

1、甲图是1月,乙图是7月。

理由:

甲图亚欧大陆上为高压,乙图亚欧大陆上为低压。

2、甲图中东亚为西北季风,南亚为东北季风。

因为东亚地处亚洲高压东侧,南亚处于亚洲高压西侧。

3、乙图中东亚为东南风,因为气压梯度力由太平洋指向亚洲大陆内部,又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而成。

南亚地区为西南风,是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成。

【教师讲述】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

冬季,东亚大陆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海洋是低压,这样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陆地指向海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在东亚地区冬季形成西北季风。

同样道理,夏季,东亚大陆受印度低压控制,海洋上则是高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东亚夏季刮东南风,由此可见,东亚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形成的。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再看图2—34,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冬季是东北季风,夏季是西南季风。

【提问】南亚的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又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总结】冬季,南亚地区也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在海陆间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从而形成东北季风;夏季,则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也随着北移,这样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就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西南季风。

由此可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惟一原因。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第4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天气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气预报。

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里,除城市天气预报外,还有天气形势预报。

我们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二)讲授新课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板书)

各个天气系统都有其生长、移动和消亡的规律,而且与各种不同的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