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必修二第一二专题检测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89170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必修二第一二专题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必修二第一二专题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必修二第一二专题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必修二第一二专题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必修二第一二专题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必修二第一二专题检测题.docx

《高三历史必修二第一二专题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必修二第一二专题检测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必修二第一二专题检测题.docx

高三历史必修二第一二专题检测题

高三历史必修二第一二专题检测题

13.H1[2014·浙江卷]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

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2.H1O1[2014·天津卷]《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13.H1[2014·广东卷]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

15.H1[2014·全国大纲卷]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13.H1[2014·福建卷]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1.[2014·衢州质检]《盐铁论·水旱》载:

“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

3.[2014·南通一模]宋人诗云: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  )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5.[2014·乌鲁木齐一模]历史学家王家范说: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

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

6.[2014·湛江测试]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期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

这说明当时(  )

A.“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2.H2[2014·江苏卷]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4.H2[2014·江苏卷]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3.H2[2014·重庆卷]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27.H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26.H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5.H2[2014·山东卷]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14.A2、C2、H2[2014·浙江卷]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15.H2Q1[2014·北京卷]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12.H2[2014·全国大纲卷]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14.H2[2014·福建卷]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

10.[2014·湖南常德模拟]明清时期的一位学者曾说:

“必有兄老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以致身通显。

是故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

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

”据此,可以得出明清时期(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士首商末”的观念受到冲击

C.商人入仕,开始掌握政权

D.商人经商动机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11.[2014·石家庄质检]《尚书·洪范》在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

“一曰食,二曰货。

”《周礼》记载:

“以九职任万民……六日商贾,阜通货贿。

”材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

A.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B.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

C.提倡“工商皆本”

D.强调耕战以加强中央集权

12.[2014·济南质量调研]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

这主要说明(  )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

C.重农抑商观念影响深远

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

15.J1[2014·浙江卷]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

“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

6.J1[2014·天津卷]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

18.J1[2014·全国大纲卷]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

年份

佃农(%)

半佃农(%)

自耕农(%)

1935年

29

24

47

1936年

30

24

46

1937年

37

26

37

1938年

38

27

35

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  )

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

B.生产结构的调整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土地兼并的趋势

7.J1[2014·江苏卷]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

”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17.J1[2014·山东卷]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映出(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28.J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2014·金丽衢十二校联考]1865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说:

“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以为之区处。

”这说明李鸿章(  )

A.认为洋务运动会诱导近代工业的兴起

B.认为洋务运动没有实行的必要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主张政府立法阻止国人创办近代工业

3.[2014·绍兴期末调测]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

“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

”据此可见,他认为(  )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5.J2[2014·安徽卷]“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D.②③

16.J2[2014·全国大纲卷]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

6.[2014·南通调研测试]据初步统计,1913年至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原料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

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41.8%集中在上海,37.9%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

材料主要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

A.原料供应不足

B.发展速度迅猛

C.资本明显短缺

D.地区分布失衡

7.[2014·西安五校一模]《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

“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

”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  )

A.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B.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C.激发了实业家投资的热情

D.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8.[2014·蚌埠一模]对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

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表(单位:

两白银)

年份

进口

出口

1885年

88200018

65005711

1895年

171696715

143293211

1905年

447100082

227888197

1911年

471503943

377338166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B.进出口增长源于宽松的社会环境

C.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的困境

D.一战的爆发促进中国出口的增长

9.[2014·福州质量检测]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有549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

形成这一“高潮”的主要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实业救国”呼声高涨

C.抵制日货运动的掀起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8.H1、G1[2014·广东卷](25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

(8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

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

(7分)

40.A2C1J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

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

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

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

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置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分)

22.J1、R1[2014·江苏卷](13分)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

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

命题者

试题

格致(自然

科学)类

龚照瑗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

刘坤一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

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

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

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

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

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

咸有裨于国家大计。

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

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

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3分)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

(10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