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的婚姻质量是对父母教育的最终检验.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8383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女的婚姻质量是对父母教育的最终检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子女的婚姻质量是对父母教育的最终检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子女的婚姻质量是对父母教育的最终检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子女的婚姻质量是对父母教育的最终检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子女的婚姻质量是对父母教育的最终检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子女的婚姻质量是对父母教育的最终检验.docx

《子女的婚姻质量是对父母教育的最终检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女的婚姻质量是对父母教育的最终检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子女的婚姻质量是对父母教育的最终检验.docx

子女的婚姻质量是对父母教育的最终检验

子女的婚姻质量才是父母教育的最终检验

1、

世上多数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虽然浸润在生活中,但成功家庭教育的最终检验是什么?

是子女考入最高学府?

是他们毕业后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

还是他们的功成名就?

我认为,上面列举的那些可以是某种检验,却都不是最终的检验。

那么最终的检验是什么?

我说,是子女的婚姻质量;是他们有生之年能否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在精神层面共同成长;是他们的亲密关系能否带给他们身心的满足。

显然,我把婚姻放到了很高的位置。

但是我想,我不是持这种观点的唯一的人。

据说当比尔盖茨被问到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他的答案不是微软,不是改变世界,而是他的妻子Melinda。

有的父母问,我们负责他们学习好,找到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还不行啊?

还要负责他们婚姻的质量?

现在的婚姻又不像旧社会那样包办,都是自由恋爱,怎么负责?

其实,这个责任不用家长有意识地来负,它是一个家庭教育质量自然而然的反映。

孩子成年后吸引异性的能力,吸引什么样的异性,择偶的品味,还有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的历程,自然而然就反映了家庭教育的水平,不是吗?

在孩子成人之后,需要相对独立作出的选择主要就是两项:

就业和婚姻。

就业固然有难度,但婚姻不比就业来得简单。

在多元化社会,给大家提供了更多的工作选择和机会。

即便最初不够理想,工作还是能换。

但婚姻的要求则要高得多。

大家知道,如果一次不成功,要重新选择配偶谈何容易?

尤其有了孩子以后,我们华人作为整个族群,全世界的华人都有一种“为了孩子保全婚姻”的声誉。

多少名存实亡的婚姻,为了孩子,将就着;也为了在众人面前的面子,接着在一个屋檐下将就着。

离婚,对很多华人来说,不是一种选择,因为他们认为离婚是一种耻辱,意味着公开承认一种人生失败。

但是,我不同意离婚意味着人生失败这样一种看法。

虽说我认为婚姻是对原生家庭教育的检验,不等于我认为离婚就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完全失败。

婚姻像世间很多困难的事情一样,怎么能要求它一次成功呢?

不管是结婚还是离婚,都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一种成长过程。

但是我觉得婚姻对大家确实很重要,乃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承诺,不仅关系到自己每日的生活质量,还关系到子女的传承。

所以,虽然困难还是要努力争取一次成功。

一次不行,再找机会。

当然如果遇不到合适的人,则应该宁缺毋滥。

今天的多元化社会绝对可以也应该容纳各种形态的生存方式。

无论结婚还是不结婚,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和梦想的权利和努力方式。

这份努力未必要依赖于别人。

2、

以我举例,我有一个儿子,怎么去让他为未来的家庭幸福做准备呢?

首先,我们要保有子女与生俱来的上进心,提醒他去努力追求事业的成功。

有位朋友,他的儿子挺聪明,但总不思进取。

我说:

“你要告诉儿子所谓事业成功的定义,也就说让他自己要有个目标。

”人都有惰性的,如果家长整天吃喝玩乐,那带给孩子的影响也会是懒散与得过且过。

“你应该激发他设定一个目标,尽最大努力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让世界因为他的存在而不同。

父母们总是说,希望儿子能找到一个很棒的女孩,激发他进步。

可你知道男孩找女孩的就条件吗?

首先,外貌上就有。

过去大家说“美貌”,现在大家讲“性感”。

无论是“美貌”,还是“性感”,都是特别综合的一个词,也是特别有难度的一个词,因为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完全一样。

其实这个标准所体现的就是男孩子的品味。

有的男孩子看到一张比例合适的脸,或者一双修长的腿,就能从最初的心动很快发展到坠入爱河,最后甚至不可自拔。

可是有的男孩子就不同,他们不是不识好歹,看得到漂亮的脸和腿也会心动,但他们不会仅仅因此坠入爱河。

因为他们的标准里有许多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气质、谈吐、思想。

这个标准,这个品味,岂是在见到某个女孩子时突然形成的?

当然不是,这是他们在那之前至少十几年来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

是他们从小读的书,接触的大自然,欣赏的音乐、文学、舞蹈、电影还有艺术品等等长期熏陶的结果。

你能说这个品味和家庭教育没有多少关系?

当然有很大关系。

每对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最重要的老师,义不容辞。

3、

未来的婚姻幸福,除了上进和品味,还需别的要素吗?

且听我再讲一个故事。

去年和一位朋友聊天,她向我吐槽,说结婚快二十年了,可还是深深爱着二十几年前初恋的对象。

当初的男孩子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走到一起。

我知道,但凡还在深深爱着一个几十年不在生活现实中的人,主要有两种情况:

1.她把那个男人过于理想化了,所以现实中的男人都很难超越他;2.她现实中的伴侣不如初恋的男人理想,没有办法“盖过”那个男人。

我的朋友属于第二种情况。

听她吐槽后,我好奇地问:

“那当初你是怎么爱上你丈夫的呢?

”她回答:

“你知道,他也是很帅的,个子高高的,虽然比不上第一个”然后,她带着有些自豪的表情说:

“当初他可是很多女孩子追求的对象哟,所以他找了我,不知多少人还都因此羡慕我嫉妒我呢。

我接着听,她接着说:

“带回家里时家人都喜欢他。

可不知为什么,恋爱几年我们都老大不小,大家都觉得我们该结婚了,我却很不想结婚,心里还是想着原来那个男孩子。

犹犹豫豫的,不停地问家里人。

父母坚定,催着我们赶紧结婚,他们怕我还陷在一场无望的感情之中。

你知道我妈妈身体很不好,我是个乖乖女,为了妈妈高兴,还是决定结婚了。

我相信我妈妈的眼光。

再说,那时反正第一个男孩子也已经结婚了。

我理解,可是然后呢?

她接着说:

“我们现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好,只是我心里一直都还在爱着第一个,我的灵魂属于他。

我虽不是婚恋专家,但我知道,配偶间是最亲密的关系,如果没有感觉特别好,就是不好!

“那么你努力改善过你的婚姻关系吗?

”我问。

“努力过很多年了,没有用,因为我改变不了他粗犷的风格,他进不到我的心里来。

”我点头表示理解:

“你有那么一颗细腻而缠绵的心......”她也点点头:

“他粗犷到连我心里一直爱着别人都不知道,现在我只是想聚焦在孩子的幸福上算了,忘掉我自己的需要,毕竟他是孩子的父亲。

这位朋友,在她描述自己的丈夫时,除了说外表,哪里有一点点自己的观点?

先是别人怎么因为他而羡慕嫉妒,然后是父母喜欢他,再后来是因为孩子,因为他是孩子的父亲。

那么她的心呢?

心是怎么选择的?

心的选择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当初的不想结婚就是心的选择!

到今天一直爱着别人也是心的选择!

可是,她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她的内心,她没有这样的意识和训练,所以她让自己内心的声音淹没在家人的美好愿望以及对他们的责任中。

她也不知道忘不了第一个人其实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是她和丈夫不和谐的结果!

所以,每当瑞来问我问题,我不会直接告诉他答案。

我要引导他学会独立思考,并且聆听内心的声音,学会选择。

虽然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和人,但是至少他未来的终身大事,将应该是他的心的选择。

他可以问别人的意见,但是最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他去选择他的新娘,也不应该代替他选择,哪怕是最了解他的伙伴,哪怕是最疼他的父母。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如果选错了方向,跑得越快则越远离幸福。

没有学会选择的人,哪怕他各方面看起来很顺利,只是侥幸罢了。

本质上他也还是一个孩子,不是真正的成人。

(文/韩博士)

教育始于家庭(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

(2013-04-1508:

16:

53)

转载▼

标签:

北京四中

教育

家庭

以人育人

分类:

教育思索

我们常常听到有的家长这样跟老师说,孩子全交给您了,你怎么管都行;孩子交给您我们就彻底放心了,等等。

这话既表达了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同时也暴露了家长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与职责。

家长的教育责任是无法推卸的。

从事了多年的教育工作,我们都有一个共识,在孩子身上,不论是缺点还是优点,都无一例外地会从父母的身上找到痕迹。

就孩子的成长来讲,来自家庭和父母的影响,不仅重要,而且学校无法替代。

蒋佩蓉女士在《下一代的竞争力》一书中,引用了美国社会学者理查德·戴尔关于两个家族后代的对比研究结果:

马克思·杜克斯(生于1700),两百多年前住在纽约,他以冷酷无情著称,并和一个“作风开放的”女人结了婚。

在他的1200多个后裔中,130个进过监狱(7个是因为谋杀,平均刑期为13年),310个是流浪汉,190个是妓女,60个是惯偷,还有680个是酗酒者。

他们对社会没有做出任何值得一提的贡献,而仅仅为了监禁和挽救他们,纽约州政府所花的费用以百万计。

约翰逊·爱德华(生于1703),一名清教传教士,也住在纽约。

在他的929个后裔中,430人成为了传教士、牧师或神学家,100位律师,60位法官,60位医生,60位优秀作家,100位大学教授,14位大学校长,3位市长,3位州长,1位美国财政部长,7位入选美国国会,2位入选美国参议院,1位曾任美国副总统。

至今,他的家族没有耗费国家一分钱,但他们为美国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我在演讲中经常引用这个案例,用它来说明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文化与传统会对后代产生多么深刻的影响。

在今天的中国,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家族的文化与传统断失了,我甚至认为许多家庭的教育是荒废的。

从这里,我们引申出一个问题:

家长的责任和作用是什么?

这不是一个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问题,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

做好表率,摆正位置。

北京四中提出的教育理念是“以人育人,共同发展”。

其实,这既是学校的教育理念,也是家长或家庭的教育理念,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人对人的影响,“以人育人”是教育的基本规律。

我们把“以人育人”概括为七个方面:

以行为影响行为、以品德培养品德、以能力提高能力、以理想树立理想、以情操陶冶情操、以境界提升境界、以人格塑造人格。

我们曾多次在学生中做过调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影响道德和品格养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和家庭。

学习始于模仿,学习做人离不开榜样。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一切行为都会暴露在孩子的视野当中,没有丝毫隐藏。

因此,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在孩子面前展现出一个真诚、真实、表里如一的人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原则。

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为这样的人。

如果发现孩子身上有什么不当行为的话,那么家长首先要检点自身。

作为家长,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是教育者的时候,就要努力发现和挖掘隐藏于每一个生活细节中的教育因素,善于把生活中的小事变成引导和教育孩子学会做人的契机。

其次,要摆正位置。

将每个家庭成员摆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这对于一个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并不容易,但却是极其重要。

多年来,我在许多场合表达这样的观点,一个家庭,在正常的情况下,一定不要把孩子摆在家庭的中心或最重要的位置上。

对于母亲来讲,最重要的人是丈夫;对父亲来讲,最重要的人是妻子。

夫妻恩爱、关系牢固、充满温情的家庭,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环境。

我目睹了许多“错位家庭”的生活,绝大多数都是悲剧。

原因和简单。

首先,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错位很可能导致孩子在社交生活中的错位——自我中心、目无他人、缺乏互助意识、不会换位思考、缺乏合作精神,等等,这可能导致孩子变得孤僻、自私、少友、缺乏幸福感等,因为愉快的交往是人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而孩子的异样又常是家长产生焦虑的根源,这种焦虑又会成为破坏家庭气氛的祸因;其次,当一个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的时候,夫妻关系被降到了次要的地位,家庭纽带的牢固性受到威胁,家庭的基础就可能会遭到破坏,而这则是产生悲剧的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母以子贵”,这种传统观念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身边的许多家长。

但是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极其要不得的腐朽观念。

如果家长总希望让孩子给自己挣面子的话,那么等待着这个家庭的很可能是不幸。

对于父母来说,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

而我们几乎都是没有经过任何学习培训就成为了父母,我们是“无证上岗”的一代父亲和母亲。

我们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就赋予了自身一份责任,同时开启了一个新的学习历程。

《始于家庭》是许多父亲和母亲生活的经历、心血的结晶。

可以说,教育的智慧是生命时光雕蚀的艺术作品。

对于许多从事非专业教育工作的父母来说,也许我们不必去掌握那些长篇大论的理论或原则,借鉴他人的智慧,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这也正是我们编纂此书的初衷。

刘长铭:

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两会召开,一些代表、委员提出了关于重视家庭教育的议案、提案,“家事”已逐步成为两会所关注的“国事”啦。

今天,咱们听听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的家教观!

  刚出生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何三年、六年、九年成长之后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走出了不同的道路?

这个差异就是由家庭造成的。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认为上名校才是决定一生;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永远要保持沟通,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点和优点都与家长有关,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别把自己的梦想附加给孩子的未来

  家庭教育的确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

前两年我谈过一个观点,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如此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所谓的重视多多少少有一些扭曲,但是总体来说,每一次有关家庭教育这样的活动,可以看到座无虚席,这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种心态。

但是,正是由于对家庭教育的高度关注,也使得今天的教育产生了许许多多过去还没有产生过的问题。

每个即将当父母或者已经成为父母的人都对即将出生或者即将长成的孩子有着许许多多的要求,有着许许多多的梦想和许许多多的希望。

  比如说,我见到了很多现在所谓的“胎教”,怀孕之前要注意如何调理爸爸妈妈的身体,就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出生有一个更好的生理方面的基础。

孩子生下来以后我们对他有很多梦想,比如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科学家、外交家、世界首富、歌星、球星、明星、高考状元,我们也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豁达、彬彬有礼、风趣幽默、举止文雅等等。

恕我直言,很多目标对家长来说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很小。

今天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我们开始做家长之后我们很多的梦想,很多的关注是一生不可能实现的,是虚幻飘渺的。

我们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

  于是,我们为了追求那些我认为虚幻飘渺的目标,就产生了许许多多我们今天看起来本不应该产生的现象。

大家可能听说过现在奥数已经开到了幼儿园,幼儿园已经开始分快慢班。

所以今天我们社会上有更多的现象说明,我们更加看重的是“抢跑”。

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可能都看过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其实起跑的时候谁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

甚至跑完了一万米谁在第一、谁在第二也不能决定哪一个就是最先达到终点的。

但是,今天许许多多的家长都在拼命的“抢跑”。

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家长,像今天中国学生的家长如此的热衷于“抢跑”。

  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回想起来我们30多年来靠抢跑培养了这么多尖子学生、竞赛的获奖者、金牌得主,可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初我们期望的从他们之中产生很多科学领域的大师,至少现在还没有。

所以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过程,开始出生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成绩,慢慢我们的期望逐渐降温。

我们期望这个孩子能够正常毕业、升学、就业、将来能够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别下岗。

能够在三、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进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顺最后你不能动的时候,所有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给我倒一杯水。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路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开始有非常高的崇高的理想,但是最后当我们已经垂老的时候,才真正明白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

我始终不认为强化训练能培养出我们所谓的成功的人,当然成功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

有句话是,“行行出状元”,我理解就是无论采取对哪种人群进行统计分类的方法,最后得到的结果一定是正态分布的。

一个优秀的厨子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反之,也是这样。

无论我们怎样对人进行分类统计一定是正态分布的,我们所谓的最成功的人一定是很少数的。

绝大多数是平常的。

但是,平常的人就没有幸福吗?

难道我们是一个普通人就没有普通人的幸福吗?

我们普通人就没有权利谈幸福吗?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大量的人是普通人但是他们生活很乐观、很幸福。

  我过去读过一篇文章,谈到了买房子,难道租来的房子没有生活吗?

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拼命买房子呢?

去年两会看到一个采访,日本的很多姑娘特别是东京的姑娘是不愿意嫁给有房子的人的,因为她认为这样的人什么都有了以后可能不愿意奋斗了,他们更愿意小两口从一无所有开始一点一点构筑自己的生活,这不仅是生活的构筑过程,也是情感构筑的过程。

  如何与孩子沟通应该被当作一门艺术

  在沟通这个问题上,请每一位家长都思考一下,我们有丰富的话题吗?

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吗?

在沟通的时候,想过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吗?

除了学习之外,有没有其他的沟通话题?

我们是否曾经向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孩子只要把分数搞上去,别的你什么都不用管”。

我们想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可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责任的教育已经彻底的丢掉了。

什么都不用管,哪来的责任感?

就会出现油瓶子倒了,孩子都会视而不见的情况。

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也可能无言的方式更有效。

不用说什么,上去拥抱一下他,拍拍他的背、他的头,其实孩子学习问题上,家长帮不上什么忙。

这种无言的动作孩子全都能够理解。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更艺术的方式。

比如我们有一个老师,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

他的孩子做了一件好事,从超市买东西手里拿一样东西没有结帐,等到停车场上车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个东西没有结帐,其实他拿走了也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情,但是家长认为这是培养孩子好品质的重要机会,所以让孩子把钱送还给了超市的收银员。

孩子做完这件事情后,家长没有一句口头表扬,但是整个晚上,父母都表现得非常高兴。

其实这种气氛孩子能够感受到,这就是对他的一种最好的奖赏。

  有时候,沟通需要一些时机。

我讲北京四中的一个案例。

刚才赵老谈到,家长和孩子亲情的淡薄,我们在若干年前曾经采取一种方式,在军训的时候,我们让每一个家长给军营中的孩子写一封信。

军训差不多为期十天左右,我们让这封信统一在第四天的时候交到学校,然后我们争取第四天或第五天的时候让每一个孩子读到家长给他写的信。

我们对家长说,不能以我太忙没有时间写为理由,如果全班同学就你的孩子没有信,你的孩子可能很失落。

平时家长不愿意谈的羞于开口的话都可以在信里写出来。

为什么选择第四天或者第五天,因为绝大多数孩子这几天离开父母、离开家,特别是军营特别苦的环境,他已经开始产生对家的想念心情。

在这个时候家长的一封信能够深深的进入他的心中。

几乎没有学生看到信不落泪的。

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沟通。

我讲这个例子是想说沟通我们应该选择一种方式,选择一种场合,选择一种心境,选择一种时机。

  宽容对待孩子,做到“眼里能够揉进沙”

  我曾经在网上读过一个故事,讲的是芬兰的一个小孩子在十岁那年,为家里做了一点事情,他可能觉得需要有一些回报,于是就写到,“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把信件送到邮局10芬尼,在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芬尼……”如果你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给你一个这样的纸条,你会作何反应?

我们的中国家长也可能会暴跳如雷。

而这个妈妈看到这个帐单没有说什么,把钱放在那儿了。

小孩拿到钱的时候,看到妈妈给他写的另一个帐单:

“彼得欠妈妈如下款项:

为他在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10年的吃喝0芬尼,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妮……”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艺术。

我认为,现大绝大多数家长缺少这样一种教育艺术。

  我们很多时候会说:

“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

你打他、骂他都行。

”这反映了家长的一种心态,在推卸自己应该担负的角色。

在很多时候,家长小题大作,儿子接到了一个女孩子的电话,妈妈可能会拿起电话在旁屋监听,或者一个女孩子接到男孩子的电话,很多家长立刻跟老师反映,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限制这个孩子电话、通信的自由等等。

其实这都是过于敏感。

  我们学校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我把这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原则。

他说:

“校长,我现在明白了,做教育有的时候就是要眼睛揉沙子。

”我觉得这是教育的一种宽容,我们要相信孩子能把这个事情想明白,能从这个事情中悟出一些道理。

  我曾经读过一个台湾作家写过的一个很生动的故事。

在他当老师的时候,有一次带孩子们到海边玩儿,孩子们希望下水,考虑到安全,他开始不同意,但是看到孩子那么迫切提出要求,他同意了。

但是,他让老师们在远处布置一条防线,让孩子们不能超过这个防线。

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上来以后浑身湿漉漉的。

孩子们说笑着,一个小女孩把衣服脱下来了。

显然,她的衣服脱的太多了,这个老师特别惊讶,想着是不是要制止,但是他克制住了。

后来,他看到这个小女孩把衣服拧了拧,然后把衣服穿上了,旁边的男孩女孩没有什么异常。

因为孩子们的兴奋点不在这儿,但是我们成年人大喊一声,这个孩子可能一辈子就毁掉了。

所以,这就是我们眼睛里要揉的沙子。

  

  父母如何更好地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

  网上有一篇我写的文章,文章的观点是,千万不要把孩子看的比你的生活伴侣更加重要。

在我看来,夫妻关系是第一重要,正因为有了牢固的夫妻关系,才有了牢固的家庭,有了牢固的家庭,孩子才会有一个正常、良好的成长环境。

后来那篇文章有很多人给我打电话,看完了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

因为很多家长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最后导致家庭许多矛盾的产生。

  一次家长会上,我谈这个观点的时候,我谈的是我们要有足够的时间跟孩子家人在一起,有家长说我的工作每天就是应酬,晚上都在外面吃饭,很少回家吃饭。

我说我不认为任何一顿饭都要在外面吃。

在这儿我坦白的跟大家说,我在其他的事情都不会撒谎,只有一件事情可能会撒谎,就是别人给我打电话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我会说“对不起,今天晚上有安排”,其实,这只是借口,我认为和谐的家庭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一家人厮守在一起。

  在我很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家是接待外宾的一个开放的家庭。

有一次在他家碰到了一个日本高级官员的夫人,她讲到,父母一定要使自己跟孩子有足够多的皮肤接触,一定要抱孩子,这实际上感情的基础感情是发生在身体来的生物化学反应,没有这些条件这些反应不可能发生,不发生就没有情感发生,情感不是虚幻飘渺的,所以一定要有非常多的接触才有更多的感情。

  我个人认为,家庭教育不要把它过于艺术化、也不要过于技术化。

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和睦的家庭最重要。

有了和睦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能够很自然、很幸福的成长。

我相信孩子的教育一定是成功的。

至于是不是那么早的学更多的东西,我个人的建议是希望家长不要看重“抢跑”。

希望今天能够更加理性的来对待家庭教育,对待孩子的成长。

  (综合刘长铭博客等媒体消息)

林清玄:

别让你的孩子考第一

∙鼠标划词关闭划词

∙收藏

∙评论

∙打印

台湾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出版过一百多部著作。

三十年来,得过无数文学奖,被视为“天生的作家”。

他写过三十多本儿童文学作品以及与教育有关的书,作品多次被编入大陆、台湾、香港及新加坡的中文课本,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与时间赛跑》、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等。

让你的孩子努力考7-17名 

我小时候读书差,考试都考红字,就是考不到60分。

有一年考试,我好不容易考了一个超过60分,很高兴,拿回家给我爸爸看,我爸爸正吃饭,他放下碗哈哈大笑。

哥哥姐姐很奇怪,考这么烂还笑,爸爸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找一个接班人,现在终于找到了。

我一听坏了,爸爸是农夫,向上三代都是农夫,我不要做农夫的,所以后来就用功努力读书。

我发现大陆家长很在意成绩,都想让孩子考第一名,其实,现在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第七名到第十七名。

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是创意最好的。

说到这里我真感动啊,终于找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了,小时候我们那班只有17个人。

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那就让他别那么努力,轻松点进七到十七名里,那才能成功嘛。

如果你的孩子是后几名,那就让他努力进到前17名里面。

我的老师对我说:

我用我的生命向你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

我上高中时,有位老师邀我去家里吃晚餐,我很开心。

吃的是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