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7196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docx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docx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方法指南(试行)

(第二版)

7>2014年2月28日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环境

空气颗粒物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规范全国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监测技术,制定本

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涉及的监测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污染源样品的采

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样品的管理、颗粒物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全过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

制等,以提高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

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同起草。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源样品采集.2

4.1源分类及采样原则2

4.2固定源采样.3

4.2.1稀释通道法3

4.2.2烟道内直接采样法5

4.3移动源采样.7

4.3.1现场实验法(隧道法)7

4.3.2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8

4.3.3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9

4.4开放源采样11

4.5其他源类采样.15

4.5.1生物质燃烧尘采样15

4.5.2餐饮油烟尘采样.17

4.5.3海盐粒子采样20

4.6二次颗粒物前体物采样20

5、受体样品采集.20

5.1点位布设原则21

5.2采样仪器和滤膜选择21

5.3采样时间和周期21

5.4采样前准备21

5.5样品采集21

5.6采样注意事项.21

6、样品管理22

6.1样品标识22

6.2样品保存22

6.3样品运输22

6.4样品交接22

7、样品分析22

7.1方法选择原则23

7.2颗粒物质量浓度分析23

7.2.1手工监测方法(重量法).23

7.3颗粒物化学组分分析.24

7.3.1元素分析方法24

7.3.1.1铅等24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24

7.3.1.2铅等24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26

7.3.1.3铅等24种元素的X射线荧光光谱法29

7.3.1.4汞等5种元素的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31

7.3.2水溶性离子分析方法31

-

7.3.2.1NO等4种阴离子的离子色谱法.31

3

+

7.3.2.2Na等5种阳离子的离子色谱法34

+

7.3.2.3Na等4种阳离子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36

7.3.3碳分析方法37

7.3.3.1元素碳和有机碳的热-光透射法38

7.3.4其他标识物分析方法38

7.3.4.1多环芳烃分析方法38

7.3.4.2正构烷烃分析方法39

7.3.4.3水溶性有机碳分析方法41

7.3.4.4丁二酸等有机酸分析方法45

7.3.4.5正构烷酸、甾醇类、左旋葡聚糖等分析方法.48

7.4二次颗粒物前体物分析方法.51

1、适用范围

本指南分析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涵盖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规定了

其所涉及的监测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污染源样品采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颗粒物样品分析、全过程质量

保证与质量控制等,适用于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相关的监测工作。

本指南提供了源解析方法中主要污染源的采样技术和颗粒物中主要标识组分的分析方法,覆盖面较宽,

各地应根据所采用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结合本地区重点污染源排放清单、污染源颗粒物特征

组分以及监测技术的可行性,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当地的监测技术方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以下标准、规范和指南所含条文,在本指南中被引用即构成本指南的条文,与本指南同效。

当上述标

准、规范和指南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1615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HJ664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

HJ630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

HJ93环境空气颗粒物(PM和PM)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102.5

HJ656环境空气颗粒物(PM)手工监测方法重量法技术规范

2.5

HJ618环境空气PM和PM的测定重量法

102.5

HJ657空气和废气颗粒物中铅等金属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HJ647环境空气和废气气相和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HJ646环境空气和废气气相和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

HJ680土壤和沉积物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

HJ/T93PM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10

HJ/T194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393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48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

HJ/T55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T39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1

3、术语和定义

3.1PM

2.5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3.2PM

10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也称可吸入颗粒物。

3.3颗粒物排放源

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固态颗粒污染物的污染源。

3.4固定源

燃煤、燃油、燃气的锅炉和工业炉窑以及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通过排气

筒向大气排放的污染源。

3.5移动源

由发动机牵引、能够移动的各种客运、货运交通设施和机械设备。

3.6开放源

露天环境中无组织无规则排放的污染源,具有源强不确定、排放随机等特点。

3.7无组织排放源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不通过排气筒,直接向大气排放的污染源。

3.8一次颗粒物

由污染源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颗粒物,简称一次粒子。

3.9二次颗粒物

由排放到环境中的气态污染物经过光化学氧化反应,气-固转化形成的颗粒物,简称二次粒子。

3.10环境受体

受到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空气,简称受体。

3.11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颗粒物污染的来源,简称颗粒物来源解析。

3.12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

用于开展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源清单法、源模型法和受体模型法。

4、源样品采集

4.1源分类及采样原则

颗粒物排放源可分成固定源、移动源、开放源等。

固定源主要包括燃煤(油)的各类电厂锅炉、民用

炉灶、建材和冶金工业炉窑等颗粒物排放源,移动源主要包括机动车、船、飞机及非道路机械等颗粒物排

放源。

源解析中的开放源通常包括土壤风沙尘、道路扬尘、施工扬尘、堆场扬尘和城市扬尘等。

特定地区

2的源解析工作有时需要考虑生物质燃烧尘、餐饮油烟尘和海盐粒子等颗粒物排放源。

与固定源、移动源和

开放源等直接排放的一次颗粒物不同,二次颗粒物是由排放到环境中的气态污染物(也称前体物)经过光

化学氧化反应,气-固转化形成,是环境空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样品采集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代表性。

在采样前需通过深入的污染源调查,参考本地区的污

染源清单,识别与本地区颗粒物来源相关的各种污染源类别,并保证进行采样的污染源能分别代表本地区

各类颗粒物排放源。

在采样中,应合理布点,保证样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代表性,采样时污染源应处于正

常工况条件。

二、真实性。

应采集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较稳定存在的颗粒物,必要时可利用特殊装置(稀

释通道采样装置、再悬浮采样装置等)模拟颗粒物进入到环境受体的真实过程。

三、个性(或特性)。

采样

中应尽可能远离其他类别的污染源,减少不同源类之间的交叉影响,提高样品的个性。

对于同一源类的不

同子源,甚至更细分的源类样品,谨慎对待样品的混合。

4.2固定源采样

对于燃煤(油)的各类电厂锅炉、民用炉灶、建材和冶金工业炉窑等颗粒物排放源等固定源的采样主

要采用稀释通道法进行,当烟道内不夹杂液滴时也可直接采样。

4.2.1稀释通道法

4.2.1.1适用范围

本方法主要用于采集燃煤、燃油等固定源的颗粒物,通过样品的稀释、冷却和停留等过程,可初步反

映颗粒物从污染源进入环境受体的过程。

4.2.1.2采样布点

(1)采样前充分调查区域内工业及民用燃煤、燃油设施情况,根据吨位、燃烧方式(如链条炉、往复炉、

煤粉炉等)、除尘方式(如静电、湿法除尘等)及燃料种类进行多级子源类分类,对主要子源类选取两个以

上运行工况正常的燃烧源。

(2)采样点的布设具体参照《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和《固

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397)的相关规定。

固定源采样位置选择在垂直管段,避开烟道弯头和断面

急剧变化的部位。

采样位置应设置在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小于6倍直径,和距上述部件上游

方向不小于3倍直径处。

对矩形烟道,其当量直径D2AB/A+B,式中A,B为边长。

采样断面的气流速

度在5m/s以上。

测试现场空间有限,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时,可选择比较适宜的管段采样,采样断面与弯头

等的距离至少是烟道直径的1.5倍。

采样平台应有足够的工作面积使工作人员安全、方便的操作。

平台面积

22

不小于1.5m,并设有1.1m高的护栏和不低于10cm的脚部挡板,采样平台的承重不小于200kg/m,采

样孔距平台面约为1.2m~1.3m。

4.2.1.3方法原理

烟气稀释通道采样方法的原理是将高温烟气在稀释通道内用洁净空气进行稀释,并冷却至大气环境温

度,稀释冷却后的混合气体进入采样舱,停留一段时间后颗粒物被采样器按一定粒度捕集。

该方法模拟烟

气排放到大气中几秒到几分钟内的稀释、冷却、凝结等过程,捕集的颗粒物可近似认为是燃烧源排放的一

3次颗粒物,包括一次固态颗粒物和一次凝结颗粒物。

4.2.1.4采样系统和装置

图1显示了某一烟气稀释通道采样系统的示意图。

不同厂家设计生产的烟气稀释通道采样设备组成和

规格有一定区别,一般包括五个部分:

烟气采样装置、洁净空气发生系统、烟气稀释系统、烟气停留室和

稀释烟气采集系统。

图1稀释通道法采样系统示意图

(1.大颗粒切割器,2.采样管,3.加热保温套,4.软管,5.空压机,6.调节阀Ⅰ,7.空气净化器,8.压

力表,9.一级稀释器,10.调节阀Ⅱ,11.气体流量计Ⅰ,12.二级稀释器,13.气体流量计Ⅱ,14.稀释

空气泵,15.调节阀Ⅲ,16.停留室,17.测温计,18.湿度计,19.采样孔,20.压力平衡孔,21.切割器,

22.采样膜,23.调节阀Ⅳ,24.转子流量计,25.采样泵)

4.2.1.5采样步骤

按每个点位每种粒径颗粒采集3组样品,准备石英和有机滤膜;同时应按10组样品一组空白样准备空

白滤膜;PM和PM同步采集。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02.5

(1)连接稀释通道采样系统;

(2)计算烟气流速、密度、含湿量、等速采样流量等参数,按照GB/T16157规范方法采用预测流速法确

定等速采样嘴的直径;(3)根据烟气流速、稀释空气流速确定稀释倍数(一般为10~30倍),调整好稀释空气进气口气体流量计

流量;

(4)根据需要,选择切割头,开启采样泵,按照稀释通道采样系统进气和出气流量调整相应流量计数值,

记录采样开始时间等信息。

(5)根据烟尘浓度确定采样时间;通过进行预采样,确定满足组分分析需要的采样时间;采样结束后关闭

4采样泵,取下滤膜,记录结束时间;根据需要更换切割头和滤膜。

4.2.1.6采样注意事项

(1)应根据滤膜本身的特性和采样后用于化学分析的需要来选择滤膜。

滤膜的空白值应满足化学分析要求,

通常对于元素分析可采用特氟龙(Teflon)、聚丙烯、醋酸纤维酯等有机滤膜,对于水溶性离子分析可采用

聚四氟乙烯、石英滤膜,对于碳组分和有机物(如多环芳烃)分析可采用石英滤膜。

滤膜选择的性能指标

和要求见表1。

表1滤膜选择性能指标

指标性能要求

除有选择的滤过外,在任何粒径和流速下,

采集效率

需收集99%以上的空气中的颗粒物。

化学稳定性好,滤膜不与沉积物发生化学反应,

化学性能

被测气体吸收效率接近100%。

机械稳定性好,平放在支架上保持片状,

机械性能

与采样系统有良好密闭性,防止泄露。

在特定的采样气流和分析方法所确定的温度条件下,

恒温恒湿性能

滤膜能保持孔隙度和结构,排水性能好。

滤膜空气阻力小,能保证有足够空气量穿过,

空气阻力

滤膜孔隙约0.25~0.45μm。

负荷能力滤膜负荷能力强,能保证获得足够的沉积物。

空白浓度滤膜本身不含有待测物,待测物空白浓度在检出限以下。

(2)所用PM和PM采样器需经过单颗粒气溶胶发生器的校准;

2.510

(3)避免连续采集不同源类的样品,及时用酒精和蒸馏水清洁稀释通道采样器,防止样品之间的交叉污染;

(4)采样结束,将采样滤膜放入便携式冰箱中冷冻保存。

4.2.2烟道内直接采样法

4.2.2.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固定源的分级采样,采集到的颗粒物为烟道环境状况下的颗粒物,本方法不适用于烟道

内有液滴的情况。

4.2.2.2采样布点

参考―4.2.1.2‖布点。

4.2.2.3采样原理

通过预测流速,选择采样嘴等速抽取烟道内气体,在切割器切割流量下分离烟气中的PM/PM,分

102.5

离后的颗粒物由相应滤膜进行采集,采集好的滤膜带回实验室进行称重及化学成分分析。

54.2.2.4采样系统和装置

采样系统示意图如下所示,该图描述了本方法的核心构件,未包括实际采样时需要用到的干湿球法湿

度测量装置及皮托管、标态采样流量计量等辅助装置。

图2烟道内直接采样系统示意图

4.2.2.5采样步骤

(1)滤膜称重,用于有机组分分析的滤膜应置于马弗炉在500℃条件烘烤4h,以去除有机杂质。

(2)采样系统气密性检查。

(3)加热用于湿度测量的全加热采样管,根据干、湿球温度和湿球负压计算烟气湿度。

(4)测量烟气温度、大气压和排气筒直径。

(5)测量烟气动、静压,预测流速。

(6)计算烟气含湿量、烟气密度、烟气流速、等速采样流量及颗粒物切割流量确定采样嘴直径。

(7)安装采样嘴及滤膜。

(8)将采样管放入烟道内,封闭采样孔。

(9)设置采样时间及采样流量,开动采样泵采样。

采样时间的设定应使滤膜采集样品量满足后续称重、组

分分析等样品量要求。

(10)记录采样期前后累积体积、滤膜编号、采样流量、表头负压、温度及采样时间。

同时应记录采样对

象工况负荷、燃料类型、耗量、空气污染控制设施及运行状况等信息。

(11)采样结束后取出采样滤膜,立即放入便携式冰箱内冷冻保存。

4.2.2.6采样注意事项

(1)应使用镊子进行滤膜安装、移除,防止污染。

(2)当烟道截面积较大,须多点采样时,更换采样点后应根据该点流速及切割器工作流量重新选择采样嘴,

6以实现等速采样,等速采样跟踪率应在0.8~1.2之间。

(4)采样滤膜的选择参见“4.2.1.6”部分,当使用两种材质滤膜采样时,应交替进行,每类滤膜采集数量

至少为3个。

(5)本方法为单通道采样,应适当增加样品量以满足代表性与源谱不确定度分析等需求。

(6)测试期间,测试对象工况负荷、燃料种类等应保持稳定、污染物控制设施应运行正常。

4.3移动源采样

移动源包括重型、中型和小型卡车客车,船,摩托车,飞机以及非道路机械等,每种源采用的燃料不

同(汽油、柴油和天然气等),其排放的尾气烟尘也不同,同一源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其排放的尾气烟尘特

征也有不同。

目前移动源主要针对各类机动车,采样方法主要包括现场实验法(隧道法)、稀释通道采样法

等。

稀释通道采样法还可分为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和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前者将全部排气引入稀释

通道里,测量精度高,但体积较大,价格昂贵;后者仅将部分排气引入稀释通道里,体积较小。

如条件允

许,可进行台架实验,在发动机台架上或底盘测功机上模拟汽车在道路上实际行驶的状况(加速、减速、

匀速、怠速等),结合稀释通道法,采集机动车在不同工况下排放的颗粒物,可提高源解析结果的精准度。

4.3.1现场实验法(隧道法)

现场实验法一般是在较长的公路隧道、大型停车场等尾气排放较为集中的地方布设颗粒物采样点,以

此颗粒物样品作为尾气尘。

4.3.1.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机动车PM、PM样品的采集,利用此方法采集颗粒物可代表车流在真实道路和真实行

102.5

驶状态下污染物的整体排放水平。

4.3.1.2方法原理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当扣除隧道本底的影响,隧道内除了机动车行驶所造成的污染外又没有其他的污

染源时,将隧道看成一个理想的圆柱状活塞,在一定时间内活塞进出的污染物浓度差与通风量的乘积等于

通过隧道的机动车污染物的总排放质量。

4.3.1.3采样布点

应选取尽可能长、平坦且直、单向通车、具有可控式射流式风机、通风口少、交通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